10年間21家申請破產,好萊塢動畫、特效製 - 動畫電影
By Kyle
at 2016-01-30T16:46
at 2016-01-30T16:46
Table of Contents
10年間21家申請破產,好萊塢動畫、特效製作公司辛酸史
http://www.bnext.com.tw/ext_rss/view/id/1250298
說起動畫/特效製作公司,以假亂真的特效和讓想像力大開的動畫讓人由衷佩服,可他們
一個個破產、變賣的辛酸史卻不為人知。據好萊塢資料統計,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50部電
影,有49部都需要透過動畫或特效來輔助視覺呈現。好萊塢的整個電影產業已經離不開動
畫和特效,那該是個大紅的生意才對啊,為何卻落到如此境地?
首先,來回顧一下三家好萊塢頂尖特效工作室的光輝和沒落史
數字王國 (Digital Domain)
曾經是好萊塢第二大動畫特效公司,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均有分公司。1992年,著名大導
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Francis Cameron)、其御用特效師Stan Winston,加上盧卡
斯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的初始團隊高階主管 Scott Ross 一起
創立,公司成立後總共為一百多部電影製作了特效。
你看過的好萊塢大片,幾乎都有數字王國的參與,其中耳熟能詳的有《鐵達尼號》、《第
五元素》、《神鬼奇航》、《變形金剛》、《鋼鐵人》系列、《玩命關頭7》。
2006年,數位王國被私募股權基金Wyndcrest Holdings收購。2012年9月,宣告破產欠債
3500萬美元,最終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給北京小馬奔騰集團70%股權,和印度
Reliance集團30%股權。
隨後2013年小馬奔騰又以5000萬美元價格轉手把70%股權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奧亮集團。
奧亮集團搖身更名為數字王國集團,曾經的全球第二大的動畫特效公司名存實亡。
PDI太平洋數位影像工作室(Pacific Data Images)
成立於1980年,以3D動畫特效在好萊塢出名。《斷劍》、《蝙蝠俠與羅賓》、《終結者2
》等大片PDI工作室都有參與。2000年被夢工廠收購後,PDI工作室開始潛心做原創,輝煌
時期員工人數上千。尤為成功兩部動畫作品是《史瑞克》(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和《馬達
加斯加爆走企鵝》。2015年1月,PDI工作室被夢工廠直接解散,解雇約450人。
Rhythm & Hues(節奏特效工作室)
於1987年創立,斬獲無數次奧斯卡特效獎。總部在美國洛杉磯,分別在台灣、孟買、海德
拉巴、溫哥華和新加坡有分部。參與過145部好萊塢電影的動畫製作與特效,代表作品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奧斯卡特效獎,《饑餓遊戲》、《X戰警》、《環遊世界80天》、
《哈利波特》、《魔戒》、《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奧斯卡特效獎。
2013年2月宣佈破產,解雇250多位業界最好的特效動畫師。在宣佈破產後,工作室還向製
片廠申請了緊急貸款,才把剩下的專案做完。
三大動畫工作室中的兩家也舉步維艱
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
夢工廠影業母公司2000年並購了PDI工作室成立,2004年從夢工廠影業中分拆上市,成為
獨立動畫工作室,代表作品有《功夫熊貓》和《馴龍高手》,總共獲得3座奧斯卡最佳動
畫獎,22座艾美獎。
然而,負責發行的夢工廠影業2006年被賣給了派拉蒙電影(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之後夢工廠動畫的所有電影發行不再掌握自己手中,需要依靠好萊塢六
大媒體集團,內容製作的風險進一步提高。
2010年開始,迪士尼開始包辦夢工廠出品動畫的發行和市場推廣,2014年遇上財政危機,
曾試圖以3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軟銀,之後也和Hasbro討論過合併成為一家新的公司,但都
以失敗告終。最終,夢工廠動畫不得不以1.85億美元,出售其總部的所有地產,然後以售
後回租方式緩解資金壓力,避免破產。
Blue Sky Studios 藍天工作室
1987年, Chris Wedge創建了藍天工作室(Blue Sky Studios),初期以電影特效動畫為
主。以其專利的獨門光線追蹤技術CGI studio軟體應用於製作,在業內口碑極高。當年的
經典電影都有藍天工作室的參與,例如《鬥陣俱樂部》、《異形4》、《鐵達尼號》、《
彗星撞地球》、《刀鋒戰士》、《X檔案》等等。
1997年,藍天工作室被20世紀福斯旗下的一個特效公司收購後,終於有機會開展原創制作
,1998年推出《Bunny》,一舉榮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1999年,特效產業陷
入低谷,福克斯決定退出產業。所以2000年藍天差點被母公司被賣給節奏特效工作室。卻
因其低成本高票房的《冰原歷險記》、《里約大冒險》等作品讓母公司回心轉意,不僅不
賣了,還大力支持他們的動畫發行。不過2013年創辦人Chris Wedge也暫時離開工作室去
拍真人電影了。
為什麼產出過這麼多成功作品的動畫製作公司,卻都逃不過淒慘命運呢?
拋開本來由六大影業成立的工作室不說,所有獨立特效/動畫工作室在巔峰之後不外乎三
個下場:破產、倒閉、被收購。翻來覆去,看動畫製作從輝煌到沒落的歷史不斷重演,你
會發現,不論是特效還是動畫製作,只有像光影魔幻工業和皮克斯那樣,做到全球產業第
一,才能算得上成功並且達到穩定。
整個行業只有這兩個第一的公司還算活得不錯。但是特效第一的光影魔幻工業和動畫製作
第一的皮克斯,現在也仍然緊緊地抱著迪士尼爸爸的大腿。2013年皮克斯還是免不了因為
排期改變裁員幾百人。
1. 傳統動畫工作室的固有商業模式很難持續
2003-2013年,好萊塢有21家動畫/特效工作室申請破產。連同很多類似公司要麼瀕臨破
產,欠債比比,要麼只能被收購。這主要和動畫製作工作室的商業模式難以持續有關。
動畫/特效製作一直都是以接單的形式來運營,動畫製作是一個勞動密集型(
Labor-Intensive)的技術工作,其中的技術和經驗往往來自大量的工作專案,專案越多
人越多。每個專案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工作業每一幀動畫,並非用電腦或者任何其他高科技
固定成本一次性替代的。
這個商業模式從基因上和其他製造業的工廠很像,優秀的工作室會因為不停地接單而不斷
擴大規模。當工作室規模變大之後,排期變成了最重要的環節。像工廠一樣,養人負荷重
,只要有一到兩個月空檔期就面臨資金斷鏈的危險。
動畫製作的接單模式和製造業工廠一模一樣,所有其他的因素卻不會跟製造業一樣可控並
且一目了然。但是不同於製造業工廠的是,雖然好萊塢動漫產業一直在往工業化的方向走
,動畫和特效仍然是有一定創意成分,而不是可以完全透過樣板來大規模複製的衣服、鞋
子、或者茶杯。雖然某種程度上是流程化操作,但一定程度上又需要動畫師創造性地去表
現,因此難以像普通製造業那樣規模化複製生產。
同時,動畫製作在影視產業也是價值鏈最低端,通常不按照工作時間來收費,而是按照具
體專案完成指標,通常會給製作方帶來極大的加工、重新製作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風險
。
例如說,在好萊塢特效和動畫行業內,競標方式只有一種,叫做固定競標(fixed bid)
,即不論競標後發生什麼改變,必須在預算內完成指定項目。好萊塢特效的常見價格是
1000萬美元500個鏡頭,按照鏡頭數量付費,而不是完成項目所花費的時間。甲乙雙方固
有的矛盾,導致甲方會儘量要求更多的加工與製作,工作室需要承擔附加的人力成本,盈
利很難保證。
2. 行業門檻越來越低,各國政府開始補貼,競爭白熱化
隨著手繪二維動畫一步一步被CG製作方式替代,CG技術也日漸升級,且價格也在直線下降
。工業化生產的趨勢把產業逐步標準化,動畫/特效的門檻不斷降低。全球各個國家政府
加大動畫產業補貼,從加拿大的稅務福利到亞洲各個國家的製作工作室補貼,催生了全球
一大批工作室。
韓國、中國、印度的廉價製作勞動力逐漸成為競爭優勢,全世界的動畫/特效公司都在搶
好萊塢六大傳媒集團的訂單。這六大集團雖然旗下有自己的製作公司,但是大部分的特效
和動畫是開放給全球的動畫製作工作室競標。
對於六大來說,特效和動畫製作是一個高度可替代環節,不構成內容的壁壘,這也是為什
麼他們的重點一直都放在:IP開發、行銷和衍生規劃上。六大傳媒集團佔有全球動畫產業
80%以上的市場,話語權和籌碼大,同時動畫製作行業競爭激烈,供大於求構成買方市場
,導致很多工作室不得不虧本接單。
因為上文提到的固定競標(Fixed Bid)模式,所有工作室的再加工與重新製作的費用都
需要自行承擔,並且工作室如果拖延交貨期限,會有很重的罰款。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塞思·麥克法蘭說,大家都知道贏一個奧斯卡獎就可以讓你這輩子都不用愁了。巧的是
,上面提到的節奏特效工作室(Rhythm & Hues),在因《少年Pi》拿到奧斯卡特效獎的
前一週宣告破產。並且公司在92年已經因為《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Babe: Pig in
the City)這部作品已經得過一次奧斯卡特效獎。兩個奧斯卡大獎卻沒有讓公司逃離破產
的命運。
商業模式的根本缺陷,再加上國內外產業競爭激烈,讓一家家動畫製作工作室都在瀕臨解
散的邊緣。
3. 燒錢進入高品質原創的跑道,也難以保證工作室模式的永續性
一般的工作室由某個專案而生,工作室進入生產模式後,需要一直不間斷生產才能延續下
去,類似工廠排期的問題。創意前期開發需要花很多時間,這段時間一般來說動畫製作團
隊的中期和後期製作流程都尚未啟動。在這一段空檔期間,大部分的動畫師便沒有在產生
價值。
在無法加速原創前期開發的情況下,只有一個選擇,繼續接外部的製作訂單。在競爭激烈
的市場環境下,外部訂單會完全主導公司動畫師的排期以及雇傭。小的訂單沒有辦法養活
工作室,大的訂單意味著影響原創進度。
是不是做原創就可以逃離這個命運?實則不然。原創固然是每個藝術家的夢,商業上來說
也是只有掌握了內容產業的頂端創意才有可能實現整個產業鏈的變現,但是製作本身卻一
直是原創的負擔。
著名的日本國寶級動畫公司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應該是獨立原創工作室的最
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原創和製作很難共存的代表案例。由宮崎駿、高畑勳以及鈴木敏夫成
立於1985年,代表作《神隱少女》(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天空之城》(奧斯卡最佳
音樂),其他作品《龍貓》、《螢火蟲之墓》也是家喻戶曉。宮崎駿自己說過,「吉卜力
的存在是對每個參與人未來的賭博」。
圈內有個俗話,任何一部電影失利工作室就會即刻倒閉。吉卜力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幀一
幀在完美主義的宮崎駿監督下手繪的,勞動成本比日本其他動畫工作室都要高。
因此,雖然宮崎駿的電影一次又一次地創立日本票房新高並且獲得奧斯卡獎項,工作室的
可續性卻還是完全依存於下一部電影是否成功,而且沒有電影推出的年份完全靠老本養著
。29年來工作室一直存活了下來已然是宮崎駿和高畑創造的奇跡。
2014,在宮崎駿決定正式退休之後,吉卜力工作室宣佈停止動畫生產。宮崎駿之前幾次宣
佈退休往往又因為工作室實在無法運轉下去又重新出山。但是這一次的正式隱退,工作室
又後繼無人,命運可能凶多吉少。二維動畫無法批量複製工業化,龐大的製作人力,即使
最強的創意大師也很難憑一己之力保證公司的長期良性發展。
結論
1. 原創和製作很難共存,分離獨立運營更利於發展
說到成功案例就必須說好萊塢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喬治·盧卡斯。拋開《星戰三部曲》的
非人類宇宙觀,他對於電影產業的理解也非常前衛。
1971年,盧卡斯影業開始開發自己的原創內容,1975年他為了《星戰》第一部成立了光影
魔幻工業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和天行者音效公司(Skywalker)。漸漸地
,盧卡斯影業發展成了一個把握原創、分離製作的王國,有自己的動畫、遊戲、衍生等子
公司。40年前,盧卡斯就意識到每個環節都應是獨立營運、自負盈虧,這樣才最符合商業
邏輯。
光影魔幻工業是全球最大最知名動畫公司,實至名歸是特效領域的第一。像其他工作室一
樣,它由一個專案(星戰)而生卻從1975年開始沒有停止瘋狂的接單模式。已經為多達
300多部影片提供了視覺特效製作服務,奧斯卡特效獎拿到手軟的神一樣的存在著。
作為盧卡斯影業旗下的子公司,自家影片不說,業內幾乎知名的大片有一半都是他們家參
與制作的《神鬼奇航》、《變形金剛》、《哈利波特》等不勝枚舉,業界影響力無人出其
左右。
2012年,迪士尼斥資40億美金收購盧卡斯影業,比起之前的破產倒閉被廉價收購的工作室
來說,待遇有很大不同。但是光影魔幻工業究竟佔有40億中的多少?可以斷言,這40億大
部分花在盧卡斯影業的版權上,因為一星戰的電影票房和周邊收益就是佔幾十億。這個世
界第一、幾千人的動畫特效工作室算算應該也值不了太多。
賈伯斯做出了蘋果,但他也沒有選擇養著富士康。賈伯斯也創造了皮克斯,但他選擇了賣
給迪士尼。
2、動畫製作的進一步細分可能是趨勢
大的工作室養的人太多,每個大的工作室倒閉後都有一堆老員工們成立的小工作室誕生,
分工更加專業。隨著電腦動畫技術成為好萊塢的主流,流程化的分工也越來越容易,從建
模材質、燈光渲染、特效合成、後期處理、剪輯編輯等各種更加專業且靈活的小工作室可
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各種細分的專業性會越來越強,這樣任何一個小公司的業務困難都
不會導致整個影片的延期或者產業的動盪。短小精幹也更符合網路年代共用和分工的精神
。
當然產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以後,製片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製片管理團隊需要協調的
部門更加多。
--
http://www.bnext.com.tw/ext_rss/view/id/1250298
說起動畫/特效製作公司,以假亂真的特效和讓想像力大開的動畫讓人由衷佩服,可他們
一個個破產、變賣的辛酸史卻不為人知。據好萊塢資料統計,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50部電
影,有49部都需要透過動畫或特效來輔助視覺呈現。好萊塢的整個電影產業已經離不開動
畫和特效,那該是個大紅的生意才對啊,為何卻落到如此境地?
首先,來回顧一下三家好萊塢頂尖特效工作室的光輝和沒落史
數字王國 (Digital Domain)
曾經是好萊塢第二大動畫特效公司,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均有分公司。1992年,著名大導
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Francis Cameron)、其御用特效師Stan Winston,加上盧卡
斯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的初始團隊高階主管 Scott Ross 一起
創立,公司成立後總共為一百多部電影製作了特效。
你看過的好萊塢大片,幾乎都有數字王國的參與,其中耳熟能詳的有《鐵達尼號》、《第
五元素》、《神鬼奇航》、《變形金剛》、《鋼鐵人》系列、《玩命關頭7》。
2006年,數位王國被私募股權基金Wyndcrest Holdings收購。2012年9月,宣告破產欠債
3500萬美元,最終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給北京小馬奔騰集團70%股權,和印度
Reliance集團30%股權。
隨後2013年小馬奔騰又以5000萬美元價格轉手把70%股權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奧亮集團。
奧亮集團搖身更名為數字王國集團,曾經的全球第二大的動畫特效公司名存實亡。
PDI太平洋數位影像工作室(Pacific Data Images)
成立於1980年,以3D動畫特效在好萊塢出名。《斷劍》、《蝙蝠俠與羅賓》、《終結者2
》等大片PDI工作室都有參與。2000年被夢工廠收購後,PDI工作室開始潛心做原創,輝煌
時期員工人數上千。尤為成功兩部動畫作品是《史瑞克》(奧斯卡最佳動畫片)和《馬達
加斯加爆走企鵝》。2015年1月,PDI工作室被夢工廠直接解散,解雇約450人。
Rhythm & Hues(節奏特效工作室)
於1987年創立,斬獲無數次奧斯卡特效獎。總部在美國洛杉磯,分別在台灣、孟買、海德
拉巴、溫哥華和新加坡有分部。參與過145部好萊塢電影的動畫製作與特效,代表作品有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奧斯卡特效獎,《饑餓遊戲》、《X戰警》、《環遊世界80天》、
《哈利波特》、《魔戒》、《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奧斯卡特效獎。
2013年2月宣佈破產,解雇250多位業界最好的特效動畫師。在宣佈破產後,工作室還向製
片廠申請了緊急貸款,才把剩下的專案做完。
三大動畫工作室中的兩家也舉步維艱
夢工廠動畫(DreamWorks Animation)
夢工廠影業母公司2000年並購了PDI工作室成立,2004年從夢工廠影業中分拆上市,成為
獨立動畫工作室,代表作品有《功夫熊貓》和《馴龍高手》,總共獲得3座奧斯卡最佳動
畫獎,22座艾美獎。
然而,負責發行的夢工廠影業2006年被賣給了派拉蒙電影(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之後夢工廠動畫的所有電影發行不再掌握自己手中,需要依靠好萊塢六
大媒體集團,內容製作的風險進一步提高。
2010年開始,迪士尼開始包辦夢工廠出品動畫的發行和市場推廣,2014年遇上財政危機,
曾試圖以3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軟銀,之後也和Hasbro討論過合併成為一家新的公司,但都
以失敗告終。最終,夢工廠動畫不得不以1.85億美元,出售其總部的所有地產,然後以售
後回租方式緩解資金壓力,避免破產。
Blue Sky Studios 藍天工作室
1987年, Chris Wedge創建了藍天工作室(Blue Sky Studios),初期以電影特效動畫為
主。以其專利的獨門光線追蹤技術CGI studio軟體應用於製作,在業內口碑極高。當年的
經典電影都有藍天工作室的參與,例如《鬥陣俱樂部》、《異形4》、《鐵達尼號》、《
彗星撞地球》、《刀鋒戰士》、《X檔案》等等。
1997年,藍天工作室被20世紀福斯旗下的一個特效公司收購後,終於有機會開展原創制作
,1998年推出《Bunny》,一舉榮獲第7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1999年,特效產業陷
入低谷,福克斯決定退出產業。所以2000年藍天差點被母公司被賣給節奏特效工作室。卻
因其低成本高票房的《冰原歷險記》、《里約大冒險》等作品讓母公司回心轉意,不僅不
賣了,還大力支持他們的動畫發行。不過2013年創辦人Chris Wedge也暫時離開工作室去
拍真人電影了。
為什麼產出過這麼多成功作品的動畫製作公司,卻都逃不過淒慘命運呢?
拋開本來由六大影業成立的工作室不說,所有獨立特效/動畫工作室在巔峰之後不外乎三
個下場:破產、倒閉、被收購。翻來覆去,看動畫製作從輝煌到沒落的歷史不斷重演,你
會發現,不論是特效還是動畫製作,只有像光影魔幻工業和皮克斯那樣,做到全球產業第
一,才能算得上成功並且達到穩定。
整個行業只有這兩個第一的公司還算活得不錯。但是特效第一的光影魔幻工業和動畫製作
第一的皮克斯,現在也仍然緊緊地抱著迪士尼爸爸的大腿。2013年皮克斯還是免不了因為
排期改變裁員幾百人。
1. 傳統動畫工作室的固有商業模式很難持續
2003-2013年,好萊塢有21家動畫/特效工作室申請破產。連同很多類似公司要麼瀕臨破
產,欠債比比,要麼只能被收購。這主要和動畫製作工作室的商業模式難以持續有關。
動畫/特效製作一直都是以接單的形式來運營,動畫製作是一個勞動密集型(
Labor-Intensive)的技術工作,其中的技術和經驗往往來自大量的工作專案,專案越多
人越多。每個專案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工作業每一幀動畫,並非用電腦或者任何其他高科技
固定成本一次性替代的。
這個商業模式從基因上和其他製造業的工廠很像,優秀的工作室會因為不停地接單而不斷
擴大規模。當工作室規模變大之後,排期變成了最重要的環節。像工廠一樣,養人負荷重
,只要有一到兩個月空檔期就面臨資金斷鏈的危險。
動畫製作的接單模式和製造業工廠一模一樣,所有其他的因素卻不會跟製造業一樣可控並
且一目了然。但是不同於製造業工廠的是,雖然好萊塢動漫產業一直在往工業化的方向走
,動畫和特效仍然是有一定創意成分,而不是可以完全透過樣板來大規模複製的衣服、鞋
子、或者茶杯。雖然某種程度上是流程化操作,但一定程度上又需要動畫師創造性地去表
現,因此難以像普通製造業那樣規模化複製生產。
同時,動畫製作在影視產業也是價值鏈最低端,通常不按照工作時間來收費,而是按照具
體專案完成指標,通常會給製作方帶來極大的加工、重新製作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風險
。
例如說,在好萊塢特效和動畫行業內,競標方式只有一種,叫做固定競標(fixed bid)
,即不論競標後發生什麼改變,必須在預算內完成指定項目。好萊塢特效的常見價格是
1000萬美元500個鏡頭,按照鏡頭數量付費,而不是完成項目所花費的時間。甲乙雙方固
有的矛盾,導致甲方會儘量要求更多的加工與製作,工作室需要承擔附加的人力成本,盈
利很難保證。
2. 行業門檻越來越低,各國政府開始補貼,競爭白熱化
隨著手繪二維動畫一步一步被CG製作方式替代,CG技術也日漸升級,且價格也在直線下降
。工業化生產的趨勢把產業逐步標準化,動畫/特效的門檻不斷降低。全球各個國家政府
加大動畫產業補貼,從加拿大的稅務福利到亞洲各個國家的製作工作室補貼,催生了全球
一大批工作室。
韓國、中國、印度的廉價製作勞動力逐漸成為競爭優勢,全世界的動畫/特效公司都在搶
好萊塢六大傳媒集團的訂單。這六大集團雖然旗下有自己的製作公司,但是大部分的特效
和動畫是開放給全球的動畫製作工作室競標。
對於六大來說,特效和動畫製作是一個高度可替代環節,不構成內容的壁壘,這也是為什
麼他們的重點一直都放在:IP開發、行銷和衍生規劃上。六大傳媒集團佔有全球動畫產業
80%以上的市場,話語權和籌碼大,同時動畫製作行業競爭激烈,供大於求構成買方市場
,導致很多工作室不得不虧本接單。
因為上文提到的固定競標(Fixed Bid)模式,所有工作室的再加工與重新製作的費用都
需要自行承擔,並且工作室如果拖延交貨期限,會有很重的罰款。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塞思·麥克法蘭說,大家都知道贏一個奧斯卡獎就可以讓你這輩子都不用愁了。巧的是
,上面提到的節奏特效工作室(Rhythm & Hues),在因《少年Pi》拿到奧斯卡特效獎的
前一週宣告破產。並且公司在92年已經因為《我很乖,因為我要出國》(Babe: Pig in
the City)這部作品已經得過一次奧斯卡特效獎。兩個奧斯卡大獎卻沒有讓公司逃離破產
的命運。
商業模式的根本缺陷,再加上國內外產業競爭激烈,讓一家家動畫製作工作室都在瀕臨解
散的邊緣。
3. 燒錢進入高品質原創的跑道,也難以保證工作室模式的永續性
一般的工作室由某個專案而生,工作室進入生產模式後,需要一直不間斷生產才能延續下
去,類似工廠排期的問題。創意前期開發需要花很多時間,這段時間一般來說動畫製作團
隊的中期和後期製作流程都尚未啟動。在這一段空檔期間,大部分的動畫師便沒有在產生
價值。
在無法加速原創前期開發的情況下,只有一個選擇,繼續接外部的製作訂單。在競爭激烈
的市場環境下,外部訂單會完全主導公司動畫師的排期以及雇傭。小的訂單沒有辦法養活
工作室,大的訂單意味著影響原創進度。
是不是做原創就可以逃離這個命運?實則不然。原創固然是每個藝術家的夢,商業上來說
也是只有掌握了內容產業的頂端創意才有可能實現整個產業鏈的變現,但是製作本身卻一
直是原創的負擔。
著名的日本國寶級動畫公司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應該是獨立原創工作室的最
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原創和製作很難共存的代表案例。由宮崎駿、高畑勳以及鈴木敏夫成
立於1985年,代表作《神隱少女》(奧斯卡最佳動畫影片)、《天空之城》(奧斯卡最佳
音樂),其他作品《龍貓》、《螢火蟲之墓》也是家喻戶曉。宮崎駿自己說過,「吉卜力
的存在是對每個參與人未來的賭博」。
圈內有個俗話,任何一部電影失利工作室就會即刻倒閉。吉卜力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幀一
幀在完美主義的宮崎駿監督下手繪的,勞動成本比日本其他動畫工作室都要高。
因此,雖然宮崎駿的電影一次又一次地創立日本票房新高並且獲得奧斯卡獎項,工作室的
可續性卻還是完全依存於下一部電影是否成功,而且沒有電影推出的年份完全靠老本養著
。29年來工作室一直存活了下來已然是宮崎駿和高畑創造的奇跡。
2014,在宮崎駿決定正式退休之後,吉卜力工作室宣佈停止動畫生產。宮崎駿之前幾次宣
佈退休往往又因為工作室實在無法運轉下去又重新出山。但是這一次的正式隱退,工作室
又後繼無人,命運可能凶多吉少。二維動畫無法批量複製工業化,龐大的製作人力,即使
最強的創意大師也很難憑一己之力保證公司的長期良性發展。
結論
1. 原創和製作很難共存,分離獨立運營更利於發展
說到成功案例就必須說好萊塢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喬治·盧卡斯。拋開《星戰三部曲》的
非人類宇宙觀,他對於電影產業的理解也非常前衛。
1971年,盧卡斯影業開始開發自己的原創內容,1975年他為了《星戰》第一部成立了光影
魔幻工業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和天行者音效公司(Skywalker)。漸漸地
,盧卡斯影業發展成了一個把握原創、分離製作的王國,有自己的動畫、遊戲、衍生等子
公司。40年前,盧卡斯就意識到每個環節都應是獨立營運、自負盈虧,這樣才最符合商業
邏輯。
光影魔幻工業是全球最大最知名動畫公司,實至名歸是特效領域的第一。像其他工作室一
樣,它由一個專案(星戰)而生卻從1975年開始沒有停止瘋狂的接單模式。已經為多達
300多部影片提供了視覺特效製作服務,奧斯卡特效獎拿到手軟的神一樣的存在著。
作為盧卡斯影業旗下的子公司,自家影片不說,業內幾乎知名的大片有一半都是他們家參
與制作的《神鬼奇航》、《變形金剛》、《哈利波特》等不勝枚舉,業界影響力無人出其
左右。
2012年,迪士尼斥資40億美金收購盧卡斯影業,比起之前的破產倒閉被廉價收購的工作室
來說,待遇有很大不同。但是光影魔幻工業究竟佔有40億中的多少?可以斷言,這40億大
部分花在盧卡斯影業的版權上,因為一星戰的電影票房和周邊收益就是佔幾十億。這個世
界第一、幾千人的動畫特效工作室算算應該也值不了太多。
賈伯斯做出了蘋果,但他也沒有選擇養著富士康。賈伯斯也創造了皮克斯,但他選擇了賣
給迪士尼。
2、動畫製作的進一步細分可能是趨勢
大的工作室養的人太多,每個大的工作室倒閉後都有一堆老員工們成立的小工作室誕生,
分工更加專業。隨著電腦動畫技術成為好萊塢的主流,流程化的分工也越來越容易,從建
模材質、燈光渲染、特效合成、後期處理、剪輯編輯等各種更加專業且靈活的小工作室可
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各種細分的專業性會越來越強,這樣任何一個小公司的業務困難都
不會導致整個影片的延期或者產業的動盪。短小精幹也更符合網路年代共用和分工的精神
。
當然產業的分工越來越細以後,製片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製片管理團隊需要協調的
部門更加多。
--
Tags:
動畫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火影忍者劇場版》慕留人父子鬩牆
By Aaliyah
at 2016-01-15T10:06
at 2016-01-15T10:06
找一部很舊的電影
By Una
at 2016-01-13T00:30
at 2016-01-13T00:30
一心圓夢 宋欣穎籌資拍《幸福路上》
By Ivy
at 2016-01-06T18:58
at 2016-01-06T18:58
【火影忍者劇場版:慕留人】特映會贈票
By Annie
at 2015-12-25T14:42
at 2015-12-25T14:42
吉卜力參與新片「紅龜」 2016年9月上映
By Joe
at 2015-12-11T16:03
at 2015-12-11T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