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台片票房中場回顧 「小螢幕的逆襲」 - 電影
By Emily
at 2012-10-05T14:08
at 2012-10-05T14:08
Table of Contents
2012台片票房中場回顧:從「小螢幕的逆襲」談起
http://tavis.tw/files/13-1000-13136-1.php
作者/鄭秉泓(影評人,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
中時部落格《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自從2008年《海角七号》揭開台灣電影新紀元之後,每年七月看好萊塢大片,八月期待台
灣電影,逐漸培養成為一股默契。正確來說,搶攻學生市場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在六、七
月精銳盡出,於是能夠保留八月少數檔期給本土電影,撇開比較小眾的台片不談,近年八
月上檔的台片還真的至少都有「中」一部(假如把全台票房突破新台幣2000萬當作一個標
竿的話),比如2009年是《聽說》,2010年是《父後七日》,2011年《翻滾吧!阿信》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2年情況比較特殊,八月份上映了三部台片《女朋友
。男朋友》、《BBS鄉民的正義》、《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以下簡稱《犀
利》電影版),全台票房皆突破新台幣4000萬。
如果說2011年因為《賽德克.巴萊》等片質與量上的突破,為台灣影史寫下新的篇章,那
麼2012年或可視為轉變中的一年,既有的一切開始被挑戰、逐漸被鬆動。2012年尚未過完
,倘若非要為這八個月來院線台片所呈現的趨勢作一個小結,「小螢幕的逆襲」六個字應
該算是適切。
《陣頭》的導演馮凱以本土劇成名,卻以偶像劇《綠光森林》獲金鐘獎肯定,執導《痞子
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以下簡稱《痞英》電影版)的蔡岳勳和《愛》的鈕承澤同樣是
演員出身,後轉變跑道分別以《流星花園》、《吐司男之吻》開創台灣偶像劇新紀元,這
三個寫下台灣連續劇紀錄的重量級導演,竟然同時在2012上半年拍出了全台票房破億的作
品,無論結果是否盡如人意,仍舊值得在台灣電影史記上一筆。
2012年第四部全台票房破億電影是暑假尾聲上映的《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
雙導演之一的王珮華(另一為MV及廣告導演王仁里)是資深電視製作人,此片正是接續高
收視偶像劇《犀利人妻》開放性結局的電影版,情況與《痞英》電影版不太一樣,《痞英
》電影版因原班人馬橋不攏而改拍前傳,故事與電視版關聯不大,票房雖勉強破億但僅能
說是差強人意(倒是在中國開出紅盤),《犀利》電影版強調原班人馬一個都沒有少而且
強打女主角謝安真情歸何處為號召,策略相形成功。
有必要聲明的是,無關大銀幕還是小螢幕,無涉所謂「電影感」之有無,評斷一部影像作
品的好與壞,在主題意識、美學藝術和原創性的取決之外,決定性的因素往往更形多元、
複雜,遠遠超越你我想像。小螢幕這三個字在此毫無貶抑、輕視之意,相對於大銀幕,它
的「小」其實可以意味著一股更自由的顛覆,意味著甩開所有商業考量和沉甸甸的包袱,
回歸創作與議題,更大膽也更無顧忌。只可惜台灣電視人多半利益至上,無法如英國公廣
集團的BBC或是跨國性電影頻道如HBO、Canal+那般發展出介於電視與電影之間的獨特類型
——「電視電影」(TV Film),以求測試更多元繽紛的分眾市場接受度,也無法如日、
韓、好萊塢讓當紅連續劇以電影版方式附體回魂(例如近期的《慾望城市電影版》等),
以求延續長尾收益。
若說《陣頭》有八點檔本土劇升級版之譏,《愛》有未超越鈕承澤著名電視趨勢劇《求婚
事務所》之評,《痞英》電影版顯露蔡岳勳空有與好萊塢動作片一拚的雄心卻力有未逮的
尷尬,那麼《犀利》電影版無疑把上述三片的缺點放大投射到大銀幕上,那些毫無節制且
強制的置入性行銷令人不耐,編導將「銀幕」當作畫面放大的「螢幕」的錯誤思維所導致
的場面調度、剪輯節奏、表演調性荒腔走板的全面失控則令人直搖頭。
在此之前,上一次將電視劇搬上大銀幕的台片是1987年的《花月正春風大結局》,當時片
商眼看風靡一時的港劇《天龍八部》、《天蠶變》都拍了電影版撈錢,遂將前一年家喻戶
曉的華視黑幫連續劇《花月正春風》故事狗尾續貂一翻拍成電影版(這套經典劇集後來分
別在2001年與2012年翻拍成《情義》和《艋舺耀輝》兩套八點檔),由於意外未造成熱賣
,也因此直到四分之一世紀以後,才又有人膽敢試水溫。
《痞英》電影版改弦易轍另闢支線在台票房失利,證明品牌經營貴在「正宗」兩字;《犀
利》電影版上映九天旋即破億,對於評論者來說它是贏了票房但失了電視版奠定的好口碑
,對於觀眾來說他們在意的只是緊隨潮流不要「累格」,影片本身是好是壞沒那麼重要,
能在戲院好好笑個幾下順帶做個白日夢,那也就夠了。無論將來有否其他高收視連續劇想
依樣畫葫蘆,依照台灣創意人急功近利的短視性格,誰哪在意電影版不僅要賺電視劇迷的
錢,應否用心區隔電影版與電視劇的不同(蔡岳勳其實有盡力),好把這條「電視劇╱電
影版」路線慢慢「養起來」?
一個成熟活絡的影視產業,其實電影、電視應該是密集交流支援,相互企劃投資結合的,
君不見暑假檔另兩部台片《女朋友。男朋友》、《BBS鄉民的正義》嚴格說來也都與小螢
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女》片導演楊雅喆是公視「電視電影」人生劇展培養出來的種
子導演,前作屢屢在金鐘獎提名、獲獎,與其說他的電影藝術價值高過電視電影跟連續劇
作品,不如說電視電影提供了他暫且將題材、選角等商業考量放一邊的機會,讓他有機會
以影像創作的方式為他關注的冷門社會議題發聲。至於《BBS》導演林世勇先前雖無長片
執導經驗,也與電視圈並無淵源,但是擔綱本片演出的雙生雙旦都演過超夯偶像劇,讓觀
眾感覺親切熟悉而非高不可攀。過去有種成見好似電影演員跑去演電視是自貶身價「降格
」求售,現實是台灣電影雖努力貼近觀眾頻率,依舊與他們距離稍嫌遙遠。
如何因應介面的不同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讓銀幕偶像也可以成為螢幕上的全民情人,讓
電視劇裡的師奶殺手有機會一改戲路在黑暗戲院中以證明潛質,放大小螢幕敘事求明晰易
懂角色經營重鋪陳轉折的優勢,讓大銀幕得以盡情凸顯「電影語言」之所以可貴的價值所
在,是台灣的影視工作者眼前一條漫長但必然的修業之道。
--
http://tavis.tw/files/13-1000-13136-1.php
作者/鄭秉泓(影評人,著有《台灣電影愛與死》、
中時部落格《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自從2008年《海角七号》揭開台灣電影新紀元之後,每年七月看好萊塢大片,八月期待台
灣電影,逐漸培養成為一股默契。正確來說,搶攻學生市場的好萊塢爆米花電影在六、七
月精銳盡出,於是能夠保留八月少數檔期給本土電影,撇開比較小眾的台片不談,近年八
月上檔的台片還真的至少都有「中」一部(假如把全台票房突破新台幣2000萬當作一個標
竿的話),比如2009年是《聽說》,2010年是《父後七日》,2011年《翻滾吧!阿信》跟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2年情況比較特殊,八月份上映了三部台片《女朋友
。男朋友》、《BBS鄉民的正義》、《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以下簡稱《犀
利》電影版),全台票房皆突破新台幣4000萬。
如果說2011年因為《賽德克.巴萊》等片質與量上的突破,為台灣影史寫下新的篇章,那
麼2012年或可視為轉變中的一年,既有的一切開始被挑戰、逐漸被鬆動。2012年尚未過完
,倘若非要為這八個月來院線台片所呈現的趨勢作一個小結,「小螢幕的逆襲」六個字應
該算是適切。
《陣頭》的導演馮凱以本土劇成名,卻以偶像劇《綠光森林》獲金鐘獎肯定,執導《痞子
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以下簡稱《痞英》電影版)的蔡岳勳和《愛》的鈕承澤同樣是
演員出身,後轉變跑道分別以《流星花園》、《吐司男之吻》開創台灣偶像劇新紀元,這
三個寫下台灣連續劇紀錄的重量級導演,竟然同時在2012上半年拍出了全台票房破億的作
品,無論結果是否盡如人意,仍舊值得在台灣電影史記上一筆。
2012年第四部全台票房破億電影是暑假尾聲上映的《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
雙導演之一的王珮華(另一為MV及廣告導演王仁里)是資深電視製作人,此片正是接續高
收視偶像劇《犀利人妻》開放性結局的電影版,情況與《痞英》電影版不太一樣,《痞英
》電影版因原班人馬橋不攏而改拍前傳,故事與電視版關聯不大,票房雖勉強破億但僅能
說是差強人意(倒是在中國開出紅盤),《犀利》電影版強調原班人馬一個都沒有少而且
強打女主角謝安真情歸何處為號召,策略相形成功。
有必要聲明的是,無關大銀幕還是小螢幕,無涉所謂「電影感」之有無,評斷一部影像作
品的好與壞,在主題意識、美學藝術和原創性的取決之外,決定性的因素往往更形多元、
複雜,遠遠超越你我想像。小螢幕這三個字在此毫無貶抑、輕視之意,相對於大銀幕,它
的「小」其實可以意味著一股更自由的顛覆,意味著甩開所有商業考量和沉甸甸的包袱,
回歸創作與議題,更大膽也更無顧忌。只可惜台灣電視人多半利益至上,無法如英國公廣
集團的BBC或是跨國性電影頻道如HBO、Canal+那般發展出介於電視與電影之間的獨特類型
——「電視電影」(TV Film),以求測試更多元繽紛的分眾市場接受度,也無法如日、
韓、好萊塢讓當紅連續劇以電影版方式附體回魂(例如近期的《慾望城市電影版》等),
以求延續長尾收益。
若說《陣頭》有八點檔本土劇升級版之譏,《愛》有未超越鈕承澤著名電視趨勢劇《求婚
事務所》之評,《痞英》電影版顯露蔡岳勳空有與好萊塢動作片一拚的雄心卻力有未逮的
尷尬,那麼《犀利》電影版無疑把上述三片的缺點放大投射到大銀幕上,那些毫無節制且
強制的置入性行銷令人不耐,編導將「銀幕」當作畫面放大的「螢幕」的錯誤思維所導致
的場面調度、剪輯節奏、表演調性荒腔走板的全面失控則令人直搖頭。
在此之前,上一次將電視劇搬上大銀幕的台片是1987年的《花月正春風大結局》,當時片
商眼看風靡一時的港劇《天龍八部》、《天蠶變》都拍了電影版撈錢,遂將前一年家喻戶
曉的華視黑幫連續劇《花月正春風》故事狗尾續貂一翻拍成電影版(這套經典劇集後來分
別在2001年與2012年翻拍成《情義》和《艋舺耀輝》兩套八點檔),由於意外未造成熱賣
,也因此直到四分之一世紀以後,才又有人膽敢試水溫。
《痞英》電影版改弦易轍另闢支線在台票房失利,證明品牌經營貴在「正宗」兩字;《犀
利》電影版上映九天旋即破億,對於評論者來說它是贏了票房但失了電視版奠定的好口碑
,對於觀眾來說他們在意的只是緊隨潮流不要「累格」,影片本身是好是壞沒那麼重要,
能在戲院好好笑個幾下順帶做個白日夢,那也就夠了。無論將來有否其他高收視連續劇想
依樣畫葫蘆,依照台灣創意人急功近利的短視性格,誰哪在意電影版不僅要賺電視劇迷的
錢,應否用心區隔電影版與電視劇的不同(蔡岳勳其實有盡力),好把這條「電視劇╱電
影版」路線慢慢「養起來」?
一個成熟活絡的影視產業,其實電影、電視應該是密集交流支援,相互企劃投資結合的,
君不見暑假檔另兩部台片《女朋友。男朋友》、《BBS鄉民的正義》嚴格說來也都與小螢
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女》片導演楊雅喆是公視「電視電影」人生劇展培養出來的種
子導演,前作屢屢在金鐘獎提名、獲獎,與其說他的電影藝術價值高過電視電影跟連續劇
作品,不如說電視電影提供了他暫且將題材、選角等商業考量放一邊的機會,讓他有機會
以影像創作的方式為他關注的冷門社會議題發聲。至於《BBS》導演林世勇先前雖無長片
執導經驗,也與電視圈並無淵源,但是擔綱本片演出的雙生雙旦都演過超夯偶像劇,讓觀
眾感覺親切熟悉而非高不可攀。過去有種成見好似電影演員跑去演電視是自貶身價「降格
」求售,現實是台灣電影雖努力貼近觀眾頻率,依舊與他們距離稍嫌遙遠。
如何因應介面的不同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讓銀幕偶像也可以成為螢幕上的全民情人,讓
電視劇裡的師奶殺手有機會一改戲路在黑暗戲院中以證明潛質,放大小螢幕敘事求明晰易
懂角色經營重鋪陳轉折的優勢,讓大銀幕得以盡情凸顯「電影語言」之所以可貴的價值所
在,是台灣的影視工作者眼前一條漫長但必然的修業之道。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Rebecca
at 2012-10-08T18:57
at 2012-10-08T18:57
By Zora
at 2012-10-09T00:06
at 2012-10-09T00:06
Related Posts
我的師父-忍者大師外傳2 鐵定是週末冠軍!
By Hardy
at 2012-10-03T02:54
at 2012-10-03T02:54
《強盜們》篡位韓影史票房王
By Necoo
at 2012-10-02T10:12
at 2012-10-02T10:12
台灣影史 北市首輪戲院上映天數記錄
By Sierra Rose
at 2012-10-01T22:59
at 2012-10-01T22:59
逆轉勝! 國片票房站上近年新高
By Necoo
at 2012-10-01T22:42
at 2012-10-01T22:42
台北票房[2012/09/28~09/30]太極1:從零開始
By Iris
at 2012-10-01T15:25
at 2012-10-01T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