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北藝術節-阮劇團《家的妄想》 - 舞台劇

Hedda avatar
By Hedda
at 2015-08-14T23:25

Table of Contents

時間:2015.08.02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演員:余品潔、陳盈達、詹馥瑄、盧志杰
導演:汪兆謙
編劇:許正平


劇場,究竟能多貼近真實?

又,什麼才可以稱作真實?



紀錄劇場(documentary drama),興起於1920年代的歐陸,
以重述在地史話、關注邊緣族群、探究重要議題、開放資訊交流等為主要理念,
以田野調查或史實資料為創作素材。
並不企求在劇場中如實搬演歷史現場,而是透過照片、影片及演員述說,
讓觀眾得以與蒐集而成的「事實」面對面,
也因此有人稱之為「事實劇場」(Theatre of Fact)。
(簡介參考自Drama Online-Documentary Drama,頁面連結:http://goo.gl/fmDLdV

阮劇團這次難得北上演出,但演的並非自己的原生作品,而是台北藝術節給的功課,
他們得與執導過《無米樂》的莊益增導演合作,
以莊導的《家的妄想》攝影作品為素材來做台灣本土少見的紀錄劇場。


死亡

常有人說,人生如戲、人生是一趟旅程,
而死亡就如同謝幕,如同長年在外的遊子終於返家,
我們生命中最後的家。

透過訪談影片,觀眾了解到人往生之後從入殮、封釘...到撿骨裝罈、入塔等等民俗禮儀,
也是整齣戲中最「完整」的講述紀錄,貫穿全劇。

盧志杰所飾演的鬼魂,對應著沉重的死亡命題,則採取較喜感的詮釋。
一方面作為緩解,另一方面也便於以較超然的角度來看待死亡,
然後藉這張幽默從容、笑罵人世的嘴,對於現世觀察到的社會亂象予以批判。

有趣的是,若把這個角色放在台北藝術節所給的「紀錄劇場」框架下看,
「鬼言鬼語」自無法求證其真實性,在講究「事實」建構的脈絡裡是必然的疏離,
但死亡本身又是普世接受的「真實」存在,
對死後世界及鬼魂的的想像也見諸各大宗教及童話故事。
這份信仰,這樣存在於集體潛意識中的、繽紛多元的死亡紀事,
對我們來說再「真實」也不過。

於是,單就這個角色而言,就已建立在「真實」與「事實」的衝突點上,
劇場裡的虛實辯證,就此曖昧不明。

如同莎翁名著《哈姆雷特》裡安排先王鬼魂出現,
哈姆雷特身處「事實」與「真實」之間,狀作瘋癲也受困於瘋癲,
四百年來令無數戲迷如癡如醉。

戲末,承接著一貫的疏離調性,下戲的「志杰」陷入了無盡惆悵,
我,在這(家),卻也似乎不在這(家),
其實戲裡對死亡的想像都是對家的「妄想」,投射在已撤完道具的空台之中,
也成了我們自身對於生命意義、生活中虛與實的「妄想」。


生存

余品潔飾演的蚵女與陳盈達飾演的流浪漢,以各自獨特的姿態生存著。

這齣戲看似破碎、拼貼、疏離,「時間」似乎在影像與表演交錯陳述的過程中不再寫實,
但蚵婦一角的存在,卻留住一絲延續、真實的時間感。
在不斷切換視角的敘事空間中,
蚵婦安安靜靜地在旁處理一顆又一顆的蚵仔、整理蚵簍、收拾、曬衣,
可以說是在多元紛雜的劇場裡保留了一處極為寫實的生活場景。

但真要說寫實嗎?

在角色原型的紀錄影像出現後,觀眾都明確知道場上的蚵婦是表演的一部份,
像是在景點看見正在創作的寫生畫家,即便畫家用色再精準、筆觸再細膩,
在真實的景點襯托下,畫終究是畫。

尤其在練習土風舞的段落,余品潔獨自在台上跳著,背景是真實錄下的練舞影像,
狀似重現主角辛勤練舞的情境,也讓我看見了身為演員,
不斷不斷地努力想摹擬真實卻仍舊功虧一簣的辛酸。

於是戲到後半,蚵婦的工作告一段落,換「品潔」出現了,
似乎對於所謂「紀錄劇場」的努力已到極限,不得不回到演員本身,從角色中解放。
少了影像干擾,「品潔」的確能更自在地用自己的照片講述自己的故事,
一方面提供觀眾另一個觀看在地生活的視角,
一方面也呼應著本文接下來會提到的下一代的流浪。

這一段可說是已回到一般的寫實劇場,
但在整齣戲的疏離調性影響之下,寫實程度已遭到削弱,
或許觀眾還是會感動,演員也的確更游刃有餘了些,
但角色跟演員間的距離早已拉開,無法就此彌縫。


相對於蚵婦的「靜」,流浪漢的「動」顯得更加奔放動人。

以邊緣人的角度批判社會,大呼「天地之大竟無容身之處」,
其憤世嫉俗的性格一開始會讓我覺得過於單一,太理所當然。
但加入莎劇中落難王者的形象,強化其獨白力道並延伸出對親情隨家屋崩解的悲嘆,
的確讓角色更加豐富精采,也有助於演員展現戲劇能量。

在流浪漢一角加入「父親」身份,
則是在創作素材之外試圖建構出另一個層次的「家的妄想」。

相較於影像中的人物在最後得以與「家」重聚,
劇中角色的「家」則是尚未築起就已崩解散佚,
而漂無定所的「父親」身份是關鍵所在。

就傳統的父權思維來說,「父親」既是經濟支柱也是當然的意見領袖,
但這齣戲中,上一代的父權已被遺忘,這一代的父權撐不起一個家,連自己都養不活,
就算一度看似有個房仲工作,卻只是吹噓著標榜幸福無限的空殼,
到最後還援用了蔡明亮《郊遊》電影裡的舉牌人角色,
即便廣告牌上的標語、箭頭再明確,舉牌人永遠只能一個路口站過一個路口,
怎樣也回不去、走不到那個「家」的所在。


流浪

這一代的生存,以「定」與「不定」給了兩種可能,
但這兩種可能都或可視為是在逃避同一種困境,逃避著無法擁有夢想甚至妄想的現實。

而下一代為了尋找夢想,選擇從「定」走向「不定」,拉著行李箱開始無止盡的流浪。

若就是世代的代表性而言,其實下一代的角色並非一定要女性不可,
就算是以女性形象出現,也不代表這齣戲是真的想以女性視角來檢視下一代的流浪傷懷。
整體來看,除了藉母女間的身份認同問題合理帶出流浪動機,
然後在《李爾王》及《暴風雨》的引述中讓「女兒」一角有可發揮的地方之外,
角色基調仍是中性的,也或許能藉此有較為寬廣的視野。

可惜的是,相較於前面三個角色,這個年輕世代的代表卻沒有太多空間可以說話,
因為戲的重點還是擺在有影像紀錄支撐其厚度的蚵婦一角,
而已經歷過「家」的崩解的兩代父權角色,都自有其不可或缺的重量。

至於流浪的下一代,對於家的妄想還只是模糊不清的想像,
即便賣著具體標價的薑餅屋,但怎樣也進不去家屋之內,只能說著長不大的童話故事。

唯一能補足流浪世代的情感張力的段落,反是「下戲」後的「品潔」的獨白。


至於戲到最後,
飾演流浪漢的陳盈達和飾演鬼魂的盧志杰在「下戲」之後也加入了講述自我的行列,
唯獨詹馥瑄在合唱完浪跡天涯後就隨著角色下台。

像是《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裡那些有「角色自覺」卻永遠下不了戲的劇中人,
讓我不禁感到有些無力,也有些不明所以,不知為何她得在這舞台上繼續流浪下去。



演後座談中,編劇許正平及導演汪兆謙都提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這類型劇場的難處。

紀錄劇場看似讓事實說話就好,實則挑戰了劇場向來熟稔的幻覺建構,
因為戲劇所摹擬的真實被放置在同一場域,於是再怎麼努力達成幻覺的真實感,
也抵不過一張真實的照片或是一段真實訪談的影片。
但另一方面,影片與照片再真實,也是演出團隊篩選、剪輯過後的成果,
其呈現出的「事實」,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劇場幻覺的一部份,
於是也挑戰著演出團隊對於真/假、虛/實之間的拿捏。

有趣的是,正因為編、導二人口中的不足,讓他們選擇直接與素材對話,
不拘泥於形式及虛實辯證(一方面製作期有限,可能也無法再多下功夫),
也回歸到阮劇團本身所擅長的在地展演,
樸實而謙卑地將存在於嘉義東石的生命記憶帶到劇場中。

乍看之下混雜了後設手法及對於自我、家鄉的種種哲學思辨,已非純然的紀錄劇場,
而這頂「紀錄劇場」的大帽子也似乎給了阮劇團相當大的壓力,
但若能藉此得以更深入了解在地生活、更進一步去表達自我,
並更坦然地去說想說的故事,
這樣認真做戲且樂於挑戰的態度,只會越挫越勇,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我想,不管是什麼「XX劇場」,
終究只是種戲劇手法的概稱,不會是自我設限的框架。



--
看戲心得將同步轉載於此:

馬士比亞的劇場小窩
http://blog.xuite.net/newmakespeare/wretch

--

All Comments

Yuri avatar
By Yuri
at 2015-08-18T23:06
推!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15-08-20T12:33
謝謝導演:-)

蘭庭崑劇團 <移動的牡丹亭>

Selena avatar
By Selena
at 2015-08-14T22:48
【看排感想】 昨天晚上搶先看了彩排場,一踏入水源劇場,就被這投影和舞台佈景震懾,實在太美,一 瞬間都忘了要來看傳統戲曲,與一般傳統一桌二椅很不同,燈光也是超讚,把溫宇航的柳 夢梅和杜麗娘烘托得好迷人,不論情感還是氣氛都因燈光而營造得令人讚嘆。 而且因為場地是水源劇場,演員離觀眾超級近,有多近呢?表情、妝髮 ...

劇樂部劇團新作《威尼斯商人》演員徵選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15-08-14T22:41
劇樂部劇團2015年新作《威尼斯商人》演員徵選辦法 劇樂部劇團將於12月推出新作《威尼斯商人》,正在尋找願意一同工作的演員, 徵選條件如下: 工作時地 ◆ 演出時間:2015年12月3日 (四)至12月6日 (日) ◆ 演出地點:文山劇場 ◆ 排練區域:台北市區 ◆ 排練期間:2015年9月至演出結束 ◆ ...

寶塚歌劇團花組 凡爾賽玫瑰/寶塚幻想曲

Bethany avatar
By Bethany
at 2015-08-14T12:19
時間:2015.08.10 14:30PM 地點:台灣台北 國家戲劇院 名稱:寶塚歌劇團 花組 凡爾賽玫瑰 +寶塚幻想曲 位置:3-5-43、3-5-45 好讀網誌版:http://wingtroupe.pixnet.net/blog/post/202242853 一九一四年阪急經營者小林一三展開在當時頗 ...

從《變形記》到《蛻變》

Una avatar
By Una
at 2015-08-14T10:29
從卡夫卡的《變形記》到平田織佐的《蛻變》 一日醒來,推銷員葛雷果成了一隻龐然怪蟲。 這是卡夫卡的《變形記》, 葛雷果是全書最具生命力、最生動的角色, 他溫柔、他痛苦;他掙扎,卻被輕賤地唾棄。 他成了一條蟲,是以他十惡不赦。 失去人形卻保有人性的怪物,不見容於家庭的爐火。 「他的腿變成了無數隻瘦的可憐的腳 ...

台藝/北藝/台大三間戲劇系差異?

Necoo avatar
By Necoo
at 2015-08-14T01:34
不知道能不能在這邊請益.... 小弟是目前高二升高三的準考生 很喜歡表演,劇場相關的活動,也有想要走這方面的想法 於是找了一些資料,但是我還是想問一下 很想聽看看這些系所的畢業生或在學生或是朋友有就讀相關科系的人的看法 到底三間明顯的差異在哪裡? 校風?課程?師資?或是其他 聽說台大偏重理論文本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