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fix翻譯)十大電影配色 - 電影

By William
at 2017-01-22T19:56
at 2017-01-22T19:56
Table of Conten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LIeNjbH1E
先跟大家道歉,個人對色彩學幾乎一無所知,
看到這個影片才開始查資料,
因此內容可能有許多錯誤,
就只好請專家幫忙補充了.
首先,一些在開頭出現,卻沒有正式被提名的:
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1939)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歪小子史考特,2010)
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
---------------------------------------------
10. Hyper Color Pallet (00:23)
首先,有些導演只是把所有顏色丟上大銀幕,
顏色本身沒有意義,只是好看.
有出現而沒提名的電影有:
後面會正式提名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Speed Racer(駭速快手,2008)
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1968)
其中最讓我們驚豔的,
包括What Dreams May Come(美夢成真,1998),
Dick Tracy(狄克崔西,1990),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and Her Lover
(廚師,大盜,他的老婆和她的情人,1989),
The Holy Mountain(聖山,1973),
Gate of Hell(地獄門,日,1953),
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
還有任何Baz Luhrmann執導的電影.
(例子: Moulin Rouge!(紅磨坊,2001),
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2013),
和Romeo + Juliet(羅密歐與茱麗葉,1996).)
而第十名我們要頒給The Fall(魔幻旅程,2006).
該片導演Tarsem Singh花了四年在24個國家拍攝,
利用不同空間(例如沙丘的橙色),
不同造景(例如底部染紅的白色大旗),
以及各個角色的奇裝異服,
產生的結果讓大衛芬奇評論說:
如果俄國大導Andrei Tarkovsky要拍綠野仙蹤,
結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真正的重點是,因為這一切都是小女孩的想像,
所以這些突兀的色彩一點也不突兀,
它們有了存在的理由,不再令人出戲.
而且,太漂亮了!
------------------------------------------
9. Selective/Limited Color Pallet (01:31)
當然,比較多不代表比較好.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從影人員如何限制自己的顏色,
以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
(僅僅閃過的例子:後面會正式提名的[歡樂谷])
提姆波頓就常常推出一些較灰暗的作品,
很容易看出他故意不使用那些顏色.
(例子: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
和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剪刀手,2007).)
有些電影則是故意不用某個顏色,
使這些顏色出現時的衝擊力更為強烈.
例如500 Days of Summer(戀夏500日,2009),
女主角的藍色衣服,
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1999)的紅玫瑰,
和The Red Shoes(紅菱艷,1948)的紅鞋子.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三島由紀夫:人間四幕,1985)
把不同的人生階段用不同的顏色呈現;
The Aviator(神鬼玩家,2004)仿造當時電影色彩的限制,
只用兩色或三色來構圖;
Do the Right Thing(為所應為,1989)則是把所有東西,
包括建築,漆成紅色或橙色來呈現熱浪.
而第九名,我們要頒給電腦特效史的里程碑: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霹靂高手,2000).
攝影師Roger Deakins希望能把畫面弄成如故事書般,
泛黃如積了一層灰塵的模樣.
於是他花了三個禮拜,試圖用傳統把底片染色的技術,
來達成他需要的效果,結果沒能達成.
他希望能把綠色拿掉,但他們在盛夏時的密西西比州拍攝,
以他的說法是[比愛爾蘭還要綠].
於是他決定用電腦調色,
現在這招很常見,但當時還沒有人嘗試過.
最後綠色與藍色的天然風景,
變成了黃,澄,棕,赭色,
又不需要把整部片染成深褐色,
就能產生不同以往的新景色.
-------------------------------------------------
8. Extremely Limited Color Pallet (03:19)
最極端的色彩限制,就是只留下特定顏色,
其他只剩下黑白.
在攝影機還不能拍下任何色彩的時候,
必須把每一張底片都塗色,
於是這一招成了唯一選擇,
如The Great Train Robbery(火車大劫案,1903).
Pleasantville(歡樂谷,1998)用這招推展劇情,
而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單,1993)用這招讓你落淚.
而我們要把第八名頒給Sin City(萬惡城市,2005).
片中每個顏色的出現都顯然是刻意的,
以致於有敘事上與情感上的重要性.
取自法蘭克米勒的漫畫風格,
這已經不只是攝影上的重要性了,
反而成為風格設計的重要點綴,
令觀眾無法不注意到.
----------------------------------------------------
7. Monochrome Pallet (04:19)
若是把色彩限制放寬一點,
把十二色環圖的其中一色挑出來,
然後只用那個顏色的深淺變化來構圖,
便稱為單色構圖(Monochrome Pallet).
Buried(活埋,2010)用這招是因為場地因素,
[藍白紅三部曲]用的很自然,
(Three Colors: Blue(藍色情挑,法,1993),
Three Colours: White(白色情迷,法,1994),
和Three Colours: Red(紅色情深,法,1994).)
Intolerance(忍無可忍,1916)用來分隔不同時間線,
是這個技術的開創者,即使他是用把底片染色的方式.
我們超愛Hero(英雄,中,2002),
但是該片已經上榜過太多次,
所以我們要把第七名改頒給另一部片,
那當然是我們恨不得每一次都上榜那一部.
Citizen Kane(大國民,1941).
好啦,不開玩笑了.
是Cries and Whispers(哭泣與耳語,瑞典,1972).
你也許注意到上兩部片都是用電腦調色,
但那之前的從影人員們怎麼辦?
答案是服裝,地點,佈景,妝化與燈光.
本片除了少數綠色與黃色的戶外戲,
其他都是血紅色的室內戲.
導演曾說他的每一部片都可以化為黑白兩色,
(例子: The Seventh Seal(第七封印,瑞典,1957).)
唯獨這部片不行.
如此刺激的血紅正是引起觀眾注意力的一大要點.
---------------------------------------------
6. 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05:56)
若是把與其相反的顏色也加入構圖,
便稱為互補性構圖(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最常使用,甚至濫用的便是藍綠色配橙色.
幾乎每一部好萊塢爆米花片都用這種配色,
看久了顯得貧乏.
然而這種顏色常被使用不是沒有原因的,
畢竟它可以凸顯演員的皮膚色.
(快速閃過沒被提名的電影有: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1996),
Transformers(變形金剛,2007)作為反例,
No Country for Old Men(險路勿近,2007),
Skyfall(007:空降危機,2012),
和Deadpool(惡棍英雄:死侍,2016).)
若只能挑一部最喜歡的,當然是
Mad Max: Fury Road(瘋狂麥斯:憤怒道,2015).
然而我們想看看其他比較少用的配色.
金色配紫色的案例中,我們最喜歡的是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s(滿城盡帶黃金甲,中,2006);
而最困難的,其實是紅色配綠色,
例如Amelie(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法,2001),
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驚異狂想曲,法,1995),
以及我們的第六名Vertigo(迷魂記,1958).
紅色代表警告,綠色代表嫉妒;
紅色代表男主角,綠色代表女主角.
但這部電影最高明的是,
用這種色調那麼多次,
以致於某些沒有出現綠色與紅色的場景,
反而會讓觀眾覺得少了些什麼.
如此令人無法忘懷的色彩,
正是該片上榜的主因.
----------------------------------------------------
5. Triadic and Tetradic Color Schemes (07:09)
若想限制顏色的使用,又想再多些顏色,
何不在十二色環圖上選三個互相制衡的顏色,
成為三色構圖(Triadic Color Scheme).
或是再加上其中一色的互補色,
成為矩形構圖(Tetradic Color Scheme)?
這種構圖總是給人輕鬆歡樂的印象.
例如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橘子,1971),
Volver(玩美女人,西,2006),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西,1988),
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1987),
Dreams(夢,日,1990),
和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秋水伊人,法,1964).
但第五名,我們認為做得最好的,
是尚盧高達的Contempt(輕蔑,法,1963).
它有很多作品都有不錯的色彩構圖,
但這部片的紅,藍,黃三色構圖,
既不刺眼也不突兀,
反而非常漂亮與難忘.
-----------------------------------------------
4. Neon Pallet (08:06)
當然,除了故意選擇某種顏色之外,
限制色彩的飽和度與亮度也是一種.
把每個顏色的亮度與飽和度調到最高,
看起來就像站在霓虹燈的正前面.
僅出現而沒被提名的有:
Tron: Legacy(創:光速戰記,2010)
007:空降危機
例如Spring Breakers(放浪青春,2012),
Enter the Void(嗑到荼蘼,2009),
Suspiria(坐立不安,義,1977),
以及我們的第四名,Only God Forgives(罪無可赦,2013).
畫面不是全黑就是被霓虹燈籠罩,
紅,藍,萊姆綠,藍綠,黃,粉紅,紫,甚至橙色,
都分開出現在單色調的畫面中.
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不溫和.
這些顏色嚴酷,不自然,而且如同被打一拳般刺眼,
而那不就是該片的劇情?
因此,從21世紀開始受歡迎的霓虹構圖中,
這部片最讓我們讚賞.
--------------------------------------------------
3. Pastel Aesthetic (09:04)
與之正好相反的粉蠟筆構圖,
每個顏色都不暗又不明亮,
令人有如看故事書般放鬆.
迅速閃過而未被提名的有:
Her(雲端情人,2013)
例如Floating Weeds(浮草,日,1959),
The Danish Girl(丹麥女孩,2015),
和The Shining(鬼店,1980).
但是這領域的翹楚當然是衛斯安德森.
從Rushmore(都是愛情惹的禍,1998)開始,
他就不斷在這領域中進步.
(例子: Moonrise Kingdom(月昇冒險王國,2012),
和The Royal Tenenbaums(天才一族,2001).)
當然,他做得最好的例子當然是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柔軟,溫柔的顏色,極少刺眼的畫面,
還有很多難以描述的顏色:
沒有黃芥末那麼黃,沒有玫瑰那麼粉,
沒有焦棕色那麼紅.
盡是一些一般人不會選用的顏色,
但最後結果令人難忘,
甚至成為偶而取笑的對象.
------------------------------------------------------
2. Muted Pallet (10:14)
把飽和度拉到最低,讓顏色接近灰色又不全灰,
弄得更陰鬱又避免紅色,
便會產生令人壓抑的結果.
無論是The Road(末路浩劫,2009)的末日景象,
還是The Matrix(駭客任務,1999)的虛擬世界,
基本上絕大多數末日後電影都是這種配色.
但把這種風格用在今日社會觀上,
便會得到我們的第二名:
Roy Andersson的[人生三部曲].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二樓傳來的歌聲,瑞典,2000),
You, the Living(啊!人生,瑞典,2007),
以及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
(鴿子在樹枝上沉思,瑞典,2014).)
這位安德森的顏色控管,
讓人難以察覺,又無法移開視線,且具有高辨識度.
他創造了美麗的世俗世界,
以配合劇情的悲傷喜劇.
他還花了數年打造出數個幾乎相同的佈景,
並在不同時間換地方拍攝以去掉影子,
逼迫觀眾仔細觀賞每一個細節,
更凸顯了這些顏色的重要性.
-----------------------------------------------------
1. Jewel Toned Color Pallet (11:40)
把粉蠟筆風格的顏色調的深一點,
飽和度再調高一點,得到的結果像是天然珠寶一般,
明明光彩奪目卻不刺眼,富麗堂皇卻不像人工,
是最難以描述的一種顏色.
例如Fanny and Alexander(芬妮與亞歷山大,瑞典,1982),
Lola Montes(傾國傾城慾海花,法,1955),
和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2012).
但冠軍的冠軍當然是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港,2000).
這些顏色除了看起來漂亮之外,
似乎沒有什麼象徵意義或雙關,
而是隨著劇情推展而充滿了情緒意象:
從紅色布幕傳達出了心痛,
從香菸上口紅印的洋紅傳達出了渴望,
或是鮮綠旗袍傳達出了諷刺等.
王家衛與搭檔攝影師Christopher Doyle,
可說是色彩學的大師,而這是他們的最佳作品,
因此我們很高興這部片是第一名.
----------------------------------------
0. (12:44)
所以,有任何不同意的地方嗎?
我們有漏掉任何你喜歡的電影嗎?
請不要說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1939).
我們已經後悔沒能把那個放上來.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想幫我們補充的嗎?
歡迎在底下留言,也請不要錯過Cinefix未來的名單!
譯者補註:
原影片底下的留言有些還滿有趣的.
當然,最多還是抗議某些電影沒有被列入.
比較常提到的有Black Narcissus(綠水仙),
Saving Private Ryan(搶救雷恩大兵),
Ran(亂,日本), La La Land(樂來越愛你),
以及所有的動畫片.
也有一些人幫忙補充資料,
如[[神鬼玩家]的配色是因為主角是色盲才對],
和[第一步用電腦調色的是星際大戰第一集才對].
還有一堆人在筆戰,
一群說[罪無可赦]是爛片,應該讓[坐立不安]拿獎,
另一群則說尼可拉斯溫丁瑞芬是色彩學的天才.
其他還有[這頻道是我的教堂],
[第二名好像殭屍片],
[發明柳橙配藍綠的該去死]等等,
有興趣的人歡迎去看看.
--
先跟大家道歉,個人對色彩學幾乎一無所知,
看到這個影片才開始查資料,
因此內容可能有許多錯誤,
就只好請專家幫忙補充了.
首先,一些在開頭出現,卻沒有正式被提名的:
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1939)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歪小子史考特,2010)
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1982)
---------------------------------------------
10. Hyper Color Pallet (00:23)
首先,有些導演只是把所有顏色丟上大銀幕,
顏色本身沒有意義,只是好看.
有出現而沒提名的電影有:
後面會正式提名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Speed Racer(駭速快手,2008)
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1968)
其中最讓我們驚豔的,
包括What Dreams May Come(美夢成真,1998),
Dick Tracy(狄克崔西,1990),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and Her Lover
(廚師,大盜,他的老婆和她的情人,1989),
The Holy Mountain(聖山,1973),
Gate of Hell(地獄門,日,1953),
Life of Pi(少年Pi的奇幻漂流,2012),
還有任何Baz Luhrmann執導的電影.
(例子: Moulin Rouge!(紅磨坊,2001),
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2013),
和Romeo + Juliet(羅密歐與茱麗葉,1996).)
而第十名我們要頒給The Fall(魔幻旅程,2006).
該片導演Tarsem Singh花了四年在24個國家拍攝,
利用不同空間(例如沙丘的橙色),
不同造景(例如底部染紅的白色大旗),
以及各個角色的奇裝異服,
產生的結果讓大衛芬奇評論說:
如果俄國大導Andrei Tarkovsky要拍綠野仙蹤,
結果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真正的重點是,因為這一切都是小女孩的想像,
所以這些突兀的色彩一點也不突兀,
它們有了存在的理由,不再令人出戲.
而且,太漂亮了!
------------------------------------------
9. Selective/Limited Color Pallet (01:31)
當然,比較多不代表比較好.
接下來,我們要看看從影人員如何限制自己的顏色,
以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
(僅僅閃過的例子:後面會正式提名的[歡樂谷])
提姆波頓就常常推出一些較灰暗的作品,
很容易看出他故意不使用那些顏色.
(例子: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
和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瘋狂理髮師:倫敦首席惡魔剪刀手,2007).)
有些電影則是故意不用某個顏色,
使這些顏色出現時的衝擊力更為強烈.
例如500 Days of Summer(戀夏500日,2009),
女主角的藍色衣服,
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1999)的紅玫瑰,
和The Red Shoes(紅菱艷,1948)的紅鞋子.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三島由紀夫:人間四幕,1985)
把不同的人生階段用不同的顏色呈現;
The Aviator(神鬼玩家,2004)仿造當時電影色彩的限制,
只用兩色或三色來構圖;
Do the Right Thing(為所應為,1989)則是把所有東西,
包括建築,漆成紅色或橙色來呈現熱浪.
而第九名,我們要頒給電腦特效史的里程碑:
O Brother, Where Art Thou?(霹靂高手,2000).
攝影師Roger Deakins希望能把畫面弄成如故事書般,
泛黃如積了一層灰塵的模樣.
於是他花了三個禮拜,試圖用傳統把底片染色的技術,
來達成他需要的效果,結果沒能達成.
他希望能把綠色拿掉,但他們在盛夏時的密西西比州拍攝,
以他的說法是[比愛爾蘭還要綠].
於是他決定用電腦調色,
現在這招很常見,但當時還沒有人嘗試過.
最後綠色與藍色的天然風景,
變成了黃,澄,棕,赭色,
又不需要把整部片染成深褐色,
就能產生不同以往的新景色.
-------------------------------------------------
8. Extremely Limited Color Pallet (03:19)
最極端的色彩限制,就是只留下特定顏色,
其他只剩下黑白.
在攝影機還不能拍下任何色彩的時候,
必須把每一張底片都塗色,
於是這一招成了唯一選擇,
如The Great Train Robbery(火車大劫案,1903).
Pleasantville(歡樂谷,1998)用這招推展劇情,
而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單,1993)用這招讓你落淚.
而我們要把第八名頒給Sin City(萬惡城市,2005).
片中每個顏色的出現都顯然是刻意的,
以致於有敘事上與情感上的重要性.
取自法蘭克米勒的漫畫風格,
這已經不只是攝影上的重要性了,
反而成為風格設計的重要點綴,
令觀眾無法不注意到.
----------------------------------------------------
7. Monochrome Pallet (04:19)
若是把色彩限制放寬一點,
把十二色環圖的其中一色挑出來,
然後只用那個顏色的深淺變化來構圖,
便稱為單色構圖(Monochrome Pallet).
Buried(活埋,2010)用這招是因為場地因素,
[藍白紅三部曲]用的很自然,
(Three Colors: Blue(藍色情挑,法,1993),
Three Colours: White(白色情迷,法,1994),
和Three Colours: Red(紅色情深,法,1994).)
Intolerance(忍無可忍,1916)用來分隔不同時間線,
是這個技術的開創者,即使他是用把底片染色的方式.
我們超愛Hero(英雄,中,2002),
但是該片已經上榜過太多次,
所以我們要把第七名改頒給另一部片,
那當然是我們恨不得每一次都上榜那一部.
Citizen Kane(大國民,1941).
好啦,不開玩笑了.
是Cries and Whispers(哭泣與耳語,瑞典,1972).
你也許注意到上兩部片都是用電腦調色,
但那之前的從影人員們怎麼辦?
答案是服裝,地點,佈景,妝化與燈光.
本片除了少數綠色與黃色的戶外戲,
其他都是血紅色的室內戲.
導演曾說他的每一部片都可以化為黑白兩色,
(例子: The Seventh Seal(第七封印,瑞典,1957).)
唯獨這部片不行.
如此刺激的血紅正是引起觀眾注意力的一大要點.
---------------------------------------------
6. 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05:56)
若是把與其相反的顏色也加入構圖,
便稱為互補性構圖(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最常使用,甚至濫用的便是藍綠色配橙色.
幾乎每一部好萊塢爆米花片都用這種配色,
看久了顯得貧乏.
然而這種顏色常被使用不是沒有原因的,
畢竟它可以凸顯演員的皮膚色.
(快速閃過沒被提名的電影有:
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1996),
Transformers(變形金剛,2007)作為反例,
No Country for Old Men(險路勿近,2007),
Skyfall(007:空降危機,2012),
和Deadpool(惡棍英雄:死侍,2016).)
若只能挑一部最喜歡的,當然是
Mad Max: Fury Road(瘋狂麥斯:憤怒道,2015).
然而我們想看看其他比較少用的配色.
金色配紫色的案例中,我們最喜歡的是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s(滿城盡帶黃金甲,中,2006);
而最困難的,其實是紅色配綠色,
例如Amelie(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法,2001),
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驚異狂想曲,法,1995),
以及我們的第六名Vertigo(迷魂記,1958).
紅色代表警告,綠色代表嫉妒;
紅色代表男主角,綠色代表女主角.
但這部電影最高明的是,
用這種色調那麼多次,
以致於某些沒有出現綠色與紅色的場景,
反而會讓觀眾覺得少了些什麼.
如此令人無法忘懷的色彩,
正是該片上榜的主因.
----------------------------------------------------
5. Triadic and Tetradic Color Schemes (07:09)
若想限制顏色的使用,又想再多些顏色,
何不在十二色環圖上選三個互相制衡的顏色,
成為三色構圖(Triadic Color Scheme).
或是再加上其中一色的互補色,
成為矩形構圖(Tetradic Color Scheme)?
這種構圖總是給人輕鬆歡樂的印象.
例如A Clockwork Orange(發條橘子,1971),
Volver(玩美女人,西,2006),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西,1988),
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1987),
Dreams(夢,日,1990),
和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秋水伊人,法,1964).
但第五名,我們認為做得最好的,
是尚盧高達的Contempt(輕蔑,法,1963).
它有很多作品都有不錯的色彩構圖,
但這部片的紅,藍,黃三色構圖,
既不刺眼也不突兀,
反而非常漂亮與難忘.
-----------------------------------------------
4. Neon Pallet (08:06)
當然,除了故意選擇某種顏色之外,
限制色彩的飽和度與亮度也是一種.
把每個顏色的亮度與飽和度調到最高,
看起來就像站在霓虹燈的正前面.
僅出現而沒被提名的有:
Tron: Legacy(創:光速戰記,2010)
007:空降危機
例如Spring Breakers(放浪青春,2012),
Enter the Void(嗑到荼蘼,2009),
Suspiria(坐立不安,義,1977),
以及我們的第四名,Only God Forgives(罪無可赦,2013).
畫面不是全黑就是被霓虹燈籠罩,
紅,藍,萊姆綠,藍綠,黃,粉紅,紫,甚至橙色,
都分開出現在單色調的畫面中.
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不溫和.
這些顏色嚴酷,不自然,而且如同被打一拳般刺眼,
而那不就是該片的劇情?
因此,從21世紀開始受歡迎的霓虹構圖中,
這部片最讓我們讚賞.
--------------------------------------------------
3. Pastel Aesthetic (09:04)
與之正好相反的粉蠟筆構圖,
每個顏色都不暗又不明亮,
令人有如看故事書般放鬆.
迅速閃過而未被提名的有:
Her(雲端情人,2013)
例如Floating Weeds(浮草,日,1959),
The Danish Girl(丹麥女孩,2015),
和The Shining(鬼店,1980).
但是這領域的翹楚當然是衛斯安德森.
從Rushmore(都是愛情惹的禍,1998)開始,
他就不斷在這領域中進步.
(例子: Moonrise Kingdom(月昇冒險王國,2012),
和The Royal Tenenbaums(天才一族,2001).)
當然,他做得最好的例子當然是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2014).
柔軟,溫柔的顏色,極少刺眼的畫面,
還有很多難以描述的顏色:
沒有黃芥末那麼黃,沒有玫瑰那麼粉,
沒有焦棕色那麼紅.
盡是一些一般人不會選用的顏色,
但最後結果令人難忘,
甚至成為偶而取笑的對象.
------------------------------------------------------
2. Muted Pallet (10:14)
把飽和度拉到最低,讓顏色接近灰色又不全灰,
弄得更陰鬱又避免紅色,
便會產生令人壓抑的結果.
無論是The Road(末路浩劫,2009)的末日景象,
還是The Matrix(駭客任務,1999)的虛擬世界,
基本上絕大多數末日後電影都是這種配色.
但把這種風格用在今日社會觀上,
便會得到我們的第二名:
Roy Andersson的[人生三部曲].
(Songs from the Second Floor(二樓傳來的歌聲,瑞典,2000),
You, the Living(啊!人生,瑞典,2007),
以及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
(鴿子在樹枝上沉思,瑞典,2014).)
這位安德森的顏色控管,
讓人難以察覺,又無法移開視線,且具有高辨識度.
他創造了美麗的世俗世界,
以配合劇情的悲傷喜劇.
他還花了數年打造出數個幾乎相同的佈景,
並在不同時間換地方拍攝以去掉影子,
逼迫觀眾仔細觀賞每一個細節,
更凸顯了這些顏色的重要性.
-----------------------------------------------------
1. Jewel Toned Color Pallet (11:40)
把粉蠟筆風格的顏色調的深一點,
飽和度再調高一點,得到的結果像是天然珠寶一般,
明明光彩奪目卻不刺眼,富麗堂皇卻不像人工,
是最難以描述的一種顏色.
例如Fanny and Alexander(芬妮與亞歷山大,瑞典,1982),
Lola Montes(傾國傾城慾海花,法,1955),
和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2012).
但冠軍的冠軍當然是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港,2000).
這些顏色除了看起來漂亮之外,
似乎沒有什麼象徵意義或雙關,
而是隨著劇情推展而充滿了情緒意象:
從紅色布幕傳達出了心痛,
從香菸上口紅印的洋紅傳達出了渴望,
或是鮮綠旗袍傳達出了諷刺等.
王家衛與搭檔攝影師Christopher Doyle,
可說是色彩學的大師,而這是他們的最佳作品,
因此我們很高興這部片是第一名.
----------------------------------------
0. (12:44)
所以,有任何不同意的地方嗎?
我們有漏掉任何你喜歡的電影嗎?
請不要說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1939).
我們已經後悔沒能把那個放上來.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想幫我們補充的嗎?
歡迎在底下留言,也請不要錯過Cinefix未來的名單!
譯者補註:
原影片底下的留言有些還滿有趣的.
當然,最多還是抗議某些電影沒有被列入.
比較常提到的有Black Narcissus(綠水仙),
Saving Private Ryan(搶救雷恩大兵),
Ran(亂,日本), La La Land(樂來越愛你),
以及所有的動畫片.
也有一些人幫忙補充資料,
如[[神鬼玩家]的配色是因為主角是色盲才對],
和[第一步用電腦調色的是星際大戰第一集才對].
還有一堆人在筆戰,
一群說[罪無可赦]是爛片,應該讓[坐立不安]拿獎,
另一群則說尼可拉斯溫丁瑞芬是色彩學的天才.
其他還有[這頻道是我的教堂],
[第二名好像殭屍片],
[發明柳橙配藍綠的該去死]等等,
有興趣的人歡迎去看看.
--
All Comments

By Jack
at 2017-01-27T17:00
at 2017-01-27T17:00

By Steve
at 2017-01-28T15:48
at 2017-01-28T15:48

By Dinah
at 2017-01-30T11:25
at 2017-01-30T11:25

By Aaliyah
at 2017-01-30T21:15
at 2017-01-30T21:15

By Isla
at 2017-01-31T20:07
at 2017-01-31T20:07

By Queena
at 2017-02-03T03:50
at 2017-02-03T03:50

By Lydia
at 2017-02-05T17:45
at 2017-02-05T17:45

By Suhail Hany
at 2017-02-08T09:13
at 2017-02-08T09:13
Related Posts
你的名字奪回日本週末票房冠軍:)

By Annie
at 2017-01-22T19:19
at 2017-01-22T19:19
MOONY135

By Hedda
at 2017-01-22T17:19
at 2017-01-22T17:19
請問限制級戰警3的歌曲

By Quintina
at 2017-01-22T16:40
at 2017-01-22T16:40
《地獄怪客3》電影開始動作了!

By Enid
at 2017-01-22T16:21
at 2017-01-22T16:21
好萊塢大批明星上街響應女權大遊行反川普

By Rae
at 2017-01-22T15:59
at 2017-01-22T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