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s from Iwo Jima - 電影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07-01-14T14:04

Table of Contents

Letters from Iwo Jima

胡一天

http://iwojimathemovie.warnerbros.com

克林依斯威特於二零零六年拍了兩部電影。兩部都是關於二戰史上最慘烈
的兩棲登陸作戰--硫磺島戰役。第一部片叫 <Flags of Our Fathers>,
從美軍的角度講硫磺島;第二部就是 <Letters from Iwo Jima>,從日本
的角度講硫磺島。一部全英語,一部全日語。上映至今,Jima所獲的好評
遠遠超過Flags。 撇開抗日戰爭遺留的民族情緒以及此片在日本可能招回
的軍國主義幽靈不論,Jima確實是我所看過的反戰戰爭電影中,最低調,
深刻,誠實,感人的作品。

硫磺島,是大日本帝國"絕對國防圈"的前沿,太平洋戰爭在打完馬里亞那
海戰之後,日本聯合艦隊已基本上全殲,制空權與制海權已完全控制在美
軍手裡。日軍的全面崩潰,指日可待。全面進攻日本本土的作戰計畫,業
早已準備在案。陸軍系統的麥克阿瑟將軍,主張應該取道台灣;海軍系統
的尼米茲將軍,主張應該取道琉球。兩派關於總攻擊指揮權誰屬的問題相
持不下,甚至連遠在華府的參謀長聯席會議都吵成一片。尼米茲為了打破
僵局,在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九日建議金恩將軍可以先考慮把硫磺島當成
奪取琉球的跳板,以為當前海陸相爭的局面作一妥協。雖然攻下小笠原群
島對進攻日本本島有戰略上的重大意義,但硫磺島因為缺乏港口設施,而
使得海軍對其興趣缺缺。然而空軍的阿諾德將軍卻認為,由於硫磺島位居
塞班島與東京的中點上,島上的千鳥機場可以提供B-29長程轟炸機的掩護
戰機起落的中繼站。聯參最後採納了阿諾德的建議,硫磺島戰役的序幕就
此展開。

奉日軍大本營令接下硫磺島守備任務,曾在御前晉見裕仁天皇的栗林忠道
中將非常清楚,這一戰是有去無回,日軍必敗,美軍必勝。知其不可為卻
又不可不為,栗林的任務必須是,也只能是,讓美軍在硫磺島遭受最沈重
的打擊,以換取日本本土防禦完備的時間。當他抵達硫磺島後,基於他在
歐美受教育的經驗,推翻日本陸軍教範中關於堅守灘頭的準則,決定在硫
磺島構築可承受美軍炮擊與轟炸的地下碉堡及坑道,佈置隱密的機槍陣地,
俟誘敵深入後,予以飽和痛擊,每一名日軍士兵,必須要有擊斃十名美軍
後方可陣亡的心理準備。此一大膽戰略,讓面對美國十萬登陸大軍的劣勢
日本守軍,成功地在四十天的血戰中全殲二萬六千名美軍,其中約七千名
戰死。死守硫磺島的二萬二千名日軍中,只有約二百名存活。這是二戰史
上唯一一次美軍傷亡數超過日軍的戰役。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戰中所獲頒
的榮譽勳章總數中,硫磺島一役佔超過四分之一。尼米茲上將對該役的評
價是:

“Among the men who fought on Iwo Jima, the uncommon valor was a
common virtue.”

儘管硫磺島承載如此沈重的記憶,克導卻從十分超然冷靜的角度來拍攝這
部電影。以栗林中將在戰時寫給他兒女的家書為經,日軍在為玉碎而備戰
的複雜情緒為緯,克導從軍人的角度,寫實地刻劃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
段關於非人戰爭中人性在極端處境上激盪的史詩,一齣高貴的悲劇。戰爭
是無意義的,在歷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個人,只能努力地為己身後代的生
存創造意義。混雜了骨灰,炮灰,與火山灰的硫磺島,也許不會是人類相
互殺伐的墓碑,但當克導透過生還者的眼中看見東升的旭日時,我相信他
看見的不是勝利的光榮,而是回家的喜悅。這份對人性的希望,讓克林伊
斯威特毫無疑義地成為繼約翰福特與黑澤明後,最具人道關懷,也最低調
的電影大師。■


二零零七年一月十三日於紐約

--
也許這一切努力,一切浪漫,一切自作多情,都只是歷史巨浪中的漣漪.當時間不斷向前推移,
所有那曾經是美好的,燦爛的,纏綿的,深刻的,永垂不朽的,都將淹沒在前仆後繼的事件裡,
就像是雨中的淚水霧裡的憂鬱,沒有人看得見,沒有人記得清.就連自以為保有初衷的人,
也只能無奈的坐看綿綿不絕的舊情漸漸褪成縷縷泛黃的愁緒,在鏡中輕巧的纏繞出一個個
似曾相識的自己,沉默的追憶著不復再現的過去.

--

All Comments

Candice avatar
By Candice
at 2007-01-15T11:09
希望對您有幫助 http://tinyurl.com/2tldft

1985-199香港電影歷年票房前十名

Steve avatar
By Steve
at 2007-01-14T12:17
1985到1999年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十五年,無論是明星陣容還是影片的數量、質量,可以說 是空前絕後(至少現在還看不到重塑輝煌的希望),尤其在這期間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優秀 的電影明星,直接對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造成了經久不滅的偶像效應,無論從哪方面講,這 都是一個老天爺格外垂青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的輝煌最直接 ...

V怪客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07-01-14T01:16
前幾天在學校的視聽室 看完了這部慕名已久的電影DVD 因此將在個人部落格上抒發對本片的一些心得 與movie板上的各位板友們分享... ----------------------------------------------------------------- V怪客原名and#34;V for Ven ...

洛基:勇者無懼 Rocky Balboa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07-01-13T08:36
圖文版:http://www.wretch.cc/blog/rainmanchouandamp;article_id=5054032 開始聽說洛基要開拍續集,是有點嗤之以鼻,又來了的那種感覺。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消 息曝光,還有媒體的好評不斷,讓我決定進戲院瞧瞧到底史特龍可以拍出什麼東西。 我並不是很迷洛基 ...

Babel 火線交錯 (應該算沒雷吧?)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07-01-12T11:08
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xyxyxandamp;article_id=2486131 --- 看完這部片 心情一整個沉重 在看片子的當時就一直有難過的感覺 不過不可否認 這真是一部好電影 能讓人想很多 導演的運鏡手法也很特殊 四個國家、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交錯運行 或許會 ...

大家來我家:阿特曼的最佳告別

Damian avatar
By Damian
at 2007-01-12T09:09
1969年,披頭四以《Abbey Road》最後一首曲子「The End」 ──約翰 、保羅、喬治與林哥不約而同地拿起電吉他及鼓棒,各自彈奏了數小節 披頭四歌曲中極少見的樂器獨奏──正如其名地為他們短暫卻無比璀璨 的音樂生涯做出最是驚豔的告別。 對生涯作品近九十部電影、電視劇的勞勃阿特曼來說,《大家來我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