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獨立製片的骨氣 文:牧羊神 - 藝術電影

By Margaret
at 2010-08-27T00:00
at 2010-08-27T00:00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Indie-Film 看板 #1CTezcK1 ]
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http://magz.roodo.com/article/2679
專欄作家 牧羊神 文字工作者 / 音樂教育
Preface
獨立製片讓低成本、高創意的電影製作團隊有了發揮空間,也改變了電影圈既有的商業模
式,但依舊倚靠資金豐富、人脈龐大的片商青睞和協助,往往因此面臨更具挑戰的生存問
題。電影創意委曲求全主流和金主我們都並不樂見,但衷於理念的創作必有獨特性和深入
人心的作用,把握每一線機會等待破繭而出。
Paramount Case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五大電影公司(Loew's/MGM, Paramount, Fox, Warner
Bros., RKO)違反了反托拉斯法(Anti-trust),認定大片廠垂直壟斷製作、發行、映演三
個部門,便直接剝奪並拆解了片廠制度的發行管道,裁定這五家公司必須分離旗下的戲院
、製片和發行體制。
六0年代後,由於「Paramount Case」改變了當時美國五大片廠的經營哲學,他們必須減
少中低成本的製片量,將大部分資金投進高成本、大卡司,灑大把銀子宣傳的商業片。這
使中低成本的影片只能在五大片廠之外生存,獨立製片這才成為普遍現象。但是,美國的
主流製片廠會藉由成立子公司,轉投資製片、協助發行、插手映演等方式,仍在某種程度
上掐住獨立製片的生存脈動。獨立製片所開發的題材若市場反應熱絡,大片廠就會用投資
拍片,或代為發行來降低獨立製片的成本;就算看走了眼,也比自己去冒險突破新題材的
風險要小。因此,每年的「日舞影展」,就像American Idol的選秀大會一樣,成為美國
片商和獨立製片工作人互惠的機會;如果彼此能看對眼,電影工業裡就會再多一個麻雀變
鳳凰的故事。
這樣說來,「獨立製片」的獨立精神究竟在哪裡?如果說目前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以外
的公司所製作發行的電影是「獨立製片」的話,恐怕是屈指可數了。譬如說早期的「奧瑞
安製片」(Orion Pictures Corp.)是由五位頂尖製片人集體離職後再合組的獨立製片公司
,他們的電影很容易就透過華納公司的發行網上映。Orion Pictures Corp.還曾獲得四部
奧斯卡最佳影片,包括《阿瑪迪斯》、《前進高棉》、《與狼共舞》和《沉默的羔羊》。
但是,如果沒有那五位實力和人脈都雄厚的製片家掌舵,一般的獨立製片公司怎麼可能在
短期之內如此風光?然而,在拍完《沉默的羔羊》之後,Orion Pictures Corp.還是宣布
倒閉了,可見得財力或是資金周轉能力,才是獨立製片公司和八大電影公司之間最大的差
異。
因此,後來的獨立製片公司學會了「向金主靠攏」,「米拉麥克斯」」(Miramax)就是最
好的例子。
Miramax的創辦人,Bob Weinstein和Harvey Weinstein兄弟原本是搖滾樂演唱會的製作人
,1979年他們以父親的名字米拉(Mira)和母親的名字(Max)命名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
Miramax Films。創辦之初,他們堅持低成本的獨立製作,和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以及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等電影導
演合作,在影壇穩紮穩打十年後,1989年以《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 Tape)拿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接著從1988年至1991年,由Miramax發行的外語
片連著四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小金人,分別有《比利小英雄》、《新天堂樂園》、
《希望之旅》、《地中海樂園》。Miramax從此成為世界各地藝術電影的煉金師。以強尼
戴普演出的《巧克力情人》為例,Miramax將原長144分鐘的長片剪為106分鐘,三度剪接
加後製作處理後才公映,結果Miramax以250萬美元買下的片子在美國院線創下2165萬美元
的票房紀錄。其它由Miramax重新包裝後再透過精確的發行策略,因而贏得美國票房紀錄
的外片尚有陳凱歌的《霸王别姬》、英國片《亂世浮生》、澳洲片《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妙麗的春宵》等。
了解自己小有身價後,Weinstein兄弟便在1993年把Miramax以8千萬美元賣給迪士尼,合
約中表明,Miramax專門負責製作低成本的藝術電影,但享有高度自主權。《英倫情人》
、《莎翁情史》、《芝加哥》都是在迪士尼羽翼下的代表作品。合作了12年之後,雙方對
電影製作的理念出現裂痕。首先,Weinstein兄弟想把事業做大,但迪士尼認為,作為一
個子公司不宜太大手筆,否決了他們擴大Miramax的計劃。但真正讓雙方開始考慮分家,
是因為Miramax不顧迪士尼的反對發行《華氏911》。這部由Michael Moore導演的紀錄片
,意在揭發反恐戰爭背後的真相,說的再白話一點,是向當時的總統布希開炮。Moore就
坦白的表示,他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改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如果有人看完電影決定不
投布希的票,電影就算成功了!
一向喜歡和美國政府保持關係良好的迪士尼公司當然明令禁止《華氏911》上映。但是,
《華氏911》卻在坎城影展拿到了金棕櫚大獎,這下子Miramax更不顧迪士尼的政治力介入
,強行讓《華氏911》公開上映。結果迪士尼當然很不爽,於是2005年Weinstein兄弟被迫
放棄Miramax,離開了迪士尼,再自立門戶成立了新公司「溫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
有了金主去失去自主,想靠一股清流獨立自主的電影公司卻又往往面臨破產。就拿今年奧
斯卡的黑馬影片《珍愛人生》(Precious)來講,是一部只花了五百五十萬拍攝,道道地地
、不帶一絲雜質的獨立製片。但是當時的行銷人員完全不看好在這部電影上砸宣傳費,因
為估計至少需要兩千五百萬美金,是整個製作費的四倍半。幸好導演和製片公司Liongate
不死心,將毛片送到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手中,結果是因為全片感動了歐普
拉,名嘴一旦在她的談話節目裡幫《珍愛人生》打片,顯然比什麼宣傳都有用,這才造就
了《珍愛人生》的身價。
但電影藝術實在是不能沒有獨立製片的存在,主流和金主通常是制式化的代號,而創意往
往在絕處逢生;人會耽於安樂,創意往往也死於安樂。獨立的風險,其實始終有新生的驚
喜。期待獨立製片能不斷在不可能裡創造可能!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80.176.103.152 (08/27 00:01)
樂多新文創線上誌 http://magz.roodo.com/article/2679
專欄作家 牧羊神 文字工作者 / 音樂教育
Preface
獨立製片讓低成本、高創意的電影製作團隊有了發揮空間,也改變了電影圈既有的商業模
式,但依舊倚靠資金豐富、人脈龐大的片商青睞和協助,往往因此面臨更具挑戰的生存問
題。電影創意委曲求全主流和金主我們都並不樂見,但衷於理念的創作必有獨特性和深入
人心的作用,把握每一線機會等待破繭而出。
Paramount Case
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五大電影公司(Loew's/MGM, Paramount, Fox, Warner
Bros., RKO)違反了反托拉斯法(Anti-trust),認定大片廠垂直壟斷製作、發行、映演三
個部門,便直接剝奪並拆解了片廠制度的發行管道,裁定這五家公司必須分離旗下的戲院
、製片和發行體制。
六0年代後,由於「Paramount Case」改變了當時美國五大片廠的經營哲學,他們必須減
少中低成本的製片量,將大部分資金投進高成本、大卡司,灑大把銀子宣傳的商業片。這
使中低成本的影片只能在五大片廠之外生存,獨立製片這才成為普遍現象。但是,美國的
主流製片廠會藉由成立子公司,轉投資製片、協助發行、插手映演等方式,仍在某種程度
上掐住獨立製片的生存脈動。獨立製片所開發的題材若市場反應熱絡,大片廠就會用投資
拍片,或代為發行來降低獨立製片的成本;就算看走了眼,也比自己去冒險突破新題材的
風險要小。因此,每年的「日舞影展」,就像American Idol的選秀大會一樣,成為美國
片商和獨立製片工作人互惠的機會;如果彼此能看對眼,電影工業裡就會再多一個麻雀變
鳳凰的故事。
這樣說來,「獨立製片」的獨立精神究竟在哪裡?如果說目前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以外
的公司所製作發行的電影是「獨立製片」的話,恐怕是屈指可數了。譬如說早期的「奧瑞
安製片」(Orion Pictures Corp.)是由五位頂尖製片人集體離職後再合組的獨立製片公司
,他們的電影很容易就透過華納公司的發行網上映。Orion Pictures Corp.還曾獲得四部
奧斯卡最佳影片,包括《阿瑪迪斯》、《前進高棉》、《與狼共舞》和《沉默的羔羊》。
但是,如果沒有那五位實力和人脈都雄厚的製片家掌舵,一般的獨立製片公司怎麼可能在
短期之內如此風光?然而,在拍完《沉默的羔羊》之後,Orion Pictures Corp.還是宣布
倒閉了,可見得財力或是資金周轉能力,才是獨立製片公司和八大電影公司之間最大的差
異。
因此,後來的獨立製片公司學會了「向金主靠攏」,「米拉麥克斯」」(Miramax)就是最
好的例子。
Miramax的創辦人,Bob Weinstein和Harvey Weinstein兄弟原本是搖滾樂演唱會的製作人
,1979年他們以父親的名字米拉(Mira)和母親的名字(Max)命名了自己的電影製作公司
Miramax Films。創辦之初,他們堅持低成本的獨立製作,和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以及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等電影導
演合作,在影壇穩紮穩打十年後,1989年以《性、謊言、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 Tape)拿下坎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接著從1988年至1991年,由Miramax發行的外語
片連著四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小金人,分別有《比利小英雄》、《新天堂樂園》、
《希望之旅》、《地中海樂園》。Miramax從此成為世界各地藝術電影的煉金師。以強尼
戴普演出的《巧克力情人》為例,Miramax將原長144分鐘的長片剪為106分鐘,三度剪接
加後製作處理後才公映,結果Miramax以250萬美元買下的片子在美國院線創下2165萬美元
的票房紀錄。其它由Miramax重新包裝後再透過精確的發行策略,因而贏得美國票房紀錄
的外片尚有陳凱歌的《霸王别姬》、英國片《亂世浮生》、澳洲片《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妙麗的春宵》等。
了解自己小有身價後,Weinstein兄弟便在1993年把Miramax以8千萬美元賣給迪士尼,合
約中表明,Miramax專門負責製作低成本的藝術電影,但享有高度自主權。《英倫情人》
、《莎翁情史》、《芝加哥》都是在迪士尼羽翼下的代表作品。合作了12年之後,雙方對
電影製作的理念出現裂痕。首先,Weinstein兄弟想把事業做大,但迪士尼認為,作為一
個子公司不宜太大手筆,否決了他們擴大Miramax的計劃。但真正讓雙方開始考慮分家,
是因為Miramax不顧迪士尼的反對發行《華氏911》。這部由Michael Moore導演的紀錄片
,意在揭發反恐戰爭背後的真相,說的再白話一點,是向當時的總統布希開炮。Moore就
坦白的表示,他希望這部紀錄片可以改變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如果有人看完電影決定不
投布希的票,電影就算成功了!
一向喜歡和美國政府保持關係良好的迪士尼公司當然明令禁止《華氏911》上映。但是,
《華氏911》卻在坎城影展拿到了金棕櫚大獎,這下子Miramax更不顧迪士尼的政治力介入
,強行讓《華氏911》公開上映。結果迪士尼當然很不爽,於是2005年Weinstein兄弟被迫
放棄Miramax,離開了迪士尼,再自立門戶成立了新公司「溫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
有了金主去失去自主,想靠一股清流獨立自主的電影公司卻又往往面臨破產。就拿今年奧
斯卡的黑馬影片《珍愛人生》(Precious)來講,是一部只花了五百五十萬拍攝,道道地地
、不帶一絲雜質的獨立製片。但是當時的行銷人員完全不看好在這部電影上砸宣傳費,因
為估計至少需要兩千五百萬美金,是整個製作費的四倍半。幸好導演和製片公司Liongate
不死心,將毛片送到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手中,結果是因為全片感動了歐普
拉,名嘴一旦在她的談話節目裡幫《珍愛人生》打片,顯然比什麼宣傳都有用,這才造就
了《珍愛人生》的身價。
但電影藝術實在是不能沒有獨立製片的存在,主流和金主通常是制式化的代號,而創意往
往在絕處逢生;人會耽於安樂,創意往往也死於安樂。獨立的風險,其實始終有新生的驚
喜。期待獨立製片能不斷在不可能裡創造可能!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80.176.103.152 (08/27 00:01)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愛的旅途上》戰爭與宗教交織的旅途

By Doris
at 2010-08-26T23:04
at 2010-08-26T23:04
蔡康永主持金馬 搭檔愈多愈好

By Joseph
at 2010-08-26T22:50
at 2010-08-26T22:50
今敏導演的100部片單

By Damian
at 2010-08-26T18:31
at 2010-08-26T18:31
高雄電影節10周年 愛慾無上限

By Sandy
at 2010-08-26T17:17
at 2010-08-26T17:17
新創刊的 takes 藝術電影免費刊物

By Rae
at 2010-08-26T02:40
at 2010-08-26T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