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Re: ROME 凱薩之子》 - HBO

By Annie
at 2006-01-08T00:27
at 2006-01-08T00:27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ncyc (ラチェットのために)》之銘言:
: 第二季,我比較期待能出現的新角色是屋大維的摯友與得力助手阿格里巴。
: (若非阿格里巴先死,不然屋大維其實想把羅馬讓給他,而非臺伯留)
: > 可是不是有傳聞布魯塔斯是賽維莉亞幫凱撒生的(這個傳得比較多),
: 3/15,44BC時,馬可斯‧布魯圖斯四十歲,凱撒快滿五十六歲。
: 年齡差距有點....
阿格里巴出身平民,所以屋大維並沒有傳位給他的意思,屋大維考慮的對象
是阿格里巴的兒子(屋大維的外孫)。
普魯塔克在他所著的《布魯塔斯傳》第五章有提到,雖然凱撒與塞維莉亞是
姊弟戀,不過塞維莉亞對年方14歲的凱撒用情很深,再加上兩人熱戀時剛好
塞維莉亞懷孕生下布魯塔斯,所以凱撒把布魯塔斯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
至於凱撒臨死前所說的話,照蘇東紐與迪奧的著作,看到布魯塔斯拿著匕首
刺過來,凱撒用希臘文說了"Kai su, technon?",英文版翻為"You, too, my
son?" 。如果想看一些細節,可以至戰史板(Warfare)看MRZ 板友的<阿列西
亞攻城戰>。
在普魯塔克的《布魯塔斯傳》與《凱撒傳》中則沒提凱撒最後說的話,只說
凱撒原本一邊逃跑一邊激烈反抗,但是當他看到布魯塔斯也在刺殺他的人群
裡,絕望地以長袍包住頭部任由刺客殺他。
到底凱撒是看到了誰脫口而出「我兒,汝欲殺我耶? 」並放棄抵抗,實在不
易判斷,至少普魯塔克認為凱撒是看到馬克.布魯塔斯才放棄抵抗。
參考資料:
大衛.肖特(David Shotter)。《奧古斯都》。楊俊峰譯,台北﹕麥田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1999年2月1日。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home.html
羅馬史料電子文獻
--
當旗幟飄揚的時候,所有的理由都在喇叭聲中。
烏克蘭俗諺,摘自《戰爭心理學》
--
: 第二季,我比較期待能出現的新角色是屋大維的摯友與得力助手阿格里巴。
: (若非阿格里巴先死,不然屋大維其實想把羅馬讓給他,而非臺伯留)
: > 可是不是有傳聞布魯塔斯是賽維莉亞幫凱撒生的(這個傳得比較多),
: 3/15,44BC時,馬可斯‧布魯圖斯四十歲,凱撒快滿五十六歲。
: 年齡差距有點....
阿格里巴出身平民,所以屋大維並沒有傳位給他的意思,屋大維考慮的對象
是阿格里巴的兒子(屋大維的外孫)。
普魯塔克在他所著的《布魯塔斯傳》第五章有提到,雖然凱撒與塞維莉亞是
姊弟戀,不過塞維莉亞對年方14歲的凱撒用情很深,再加上兩人熱戀時剛好
塞維莉亞懷孕生下布魯塔斯,所以凱撒把布魯塔斯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
至於凱撒臨死前所說的話,照蘇東紐與迪奧的著作,看到布魯塔斯拿著匕首
刺過來,凱撒用希臘文說了"Kai su, technon?",英文版翻為"You, too, my
son?" 。如果想看一些細節,可以至戰史板(Warfare)看MRZ 板友的<阿列西
亞攻城戰>。
在普魯塔克的《布魯塔斯傳》與《凱撒傳》中則沒提凱撒最後說的話,只說
凱撒原本一邊逃跑一邊激烈反抗,但是當他看到布魯塔斯也在刺殺他的人群
裡,絕望地以長袍包住頭部任由刺客殺他。
到底凱撒是看到了誰脫口而出「我兒,汝欲殺我耶? 」並放棄抵抗,實在不
易判斷,至少普魯塔克認為凱撒是看到馬克.布魯塔斯才放棄抵抗。
參考資料:
大衛.肖特(David Shotter)。《奧古斯都》。楊俊峰譯,台北﹕麥田出版股份
有限公司,1999年2月1日。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home.html
羅馬史料電子文獻
--
當旗幟飄揚的時候,所有的理由都在喇叭聲中。
烏克蘭俗諺,摘自《戰爭心理學》
--
Tags:
HBO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a
at 2006-01-11T17:42
at 2006-01-11T17:42
Related Posts
請問最近的羅馬

By Franklin
at 2006-01-07T12:12
at 2006-01-07T12:12
Re: 《Re: ROME 凱薩之子》

By Hedwig
at 2006-01-06T22:09
at 2006-01-06T22:09
請問之前的化外國度(Deadwood)

By John
at 2006-01-06T18:37
at 2006-01-06T18:37
今晚九點! 神鬼疑雲

By Kristin
at 2006-01-05T23:20
at 2006-01-05T23:20
今晚九點! 神鬼疑雲

By Rachel
at 2006-01-05T23:14
at 2006-01-05T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