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台北幾米 - 紀錄片

Annie avatar
By Annie
at 2004-06-16T23:43

Table of Contents


該怎麼談論一部紀錄片呢?

在看完『台北幾米』以及參與了映後討論會
我一直問自己

以下是些許混亂的嘗試:


【關於片子內容的一些陳述】

在這部自稱為「勞工紀錄片」的片子裡
所描寫的是
在高聳的台北101與綿長的台灣高鐵中
賣力工作的勞工

故事由那位在台北101上班的媽媽
長長的上班路途開始

慢慢交錯著兩個原住民兄弟
在高鐵上班的場景

然後
關於生活與家庭的部分
穿插了進來

旁白聲音
詢問著
工作的細節(辛不辛苦、多久習慣、家人的看法、
有沒有去參觀過「新蓋好的大樓部分」...等等)

然後我們看到
原住民兄弟回家的情形
畫面外的聲音(原住民兄弟的聲音)
交代著當初有大哥出去賣力的工作賺錢
一家人才有今天


生活與工作的進行著


最後

突然
我在
片尾的字幕上看見
關於
「有幾米」
這件事

忽然
我有種
『啥!?』
的感覺


以下節錄自『台北幾米』的宣傳DM
『全世界最高的建築…台北101大樓有…有幾米
比日本東京新幹線還快的台灣高鐵,它的速度有多快
創造它的勞動者和他們距離有多遠?
一部關於大城市與小工人的紀錄片,一個關於階級與階級距離的故事』



【只有在字卡中才能明白的事】

說實在的
若沒有片尾那些字
我還
真。的。
看不出來這部片企圖呈現這樣的想法!

反而在看片時
讓我不時想起的是
最近的電視廣告(三陽威X比、保X達)中
用吳念真口白
以勞工的生命力、辛苦、對家庭的責任感、關懷....為主題訴求的廣告片
因為我在片中看到的
也就是那種類似的情調
對勞工勤奮與樸實生命的歌詠
(倒像是:勞工的生命故事之類的)

勞工紀錄片?
勞工對生命、生活與工作的韌性
無庸置疑是美麗的

然而
這種所謂
美麗的
令人感動的
生命故事
會不會在

放映…討論…感動…歌詠
這種慣有的形式裡
就這樣被
廉價的感動與短暫的惆悵
所消費掉了呢
那麼還存在的矛盾呢?沒有可能解套的階級壓迫呢?
我常常這麼擔心著


是我太遲鈍嗎?
我不停的思索

於是用力的在回憶影片畫面裡
搜尋每一點一滴
跟這個導演所高唱要傳遞的主題(距離這件事?)
相關的蛛絲馬跡


終於

讓我想起了其中的一個十分短的畫面
就是鏡頭拍攝著圍繞著台北101工地的鐵圍牆
而圍牆上的影像是
一群穿西裝打領帶
看來時髦的
上班族(中產階級?)


那就算是了嗎?
(我還得拼命朝這個主題想才想得起來)

到底大城市與小工人之間
距離有幾米呢?
我只能從上面所說的那個短短畫面
以及他們在遠方的「家」這件事上
感覺到一點地理上的距離

但是整部片子
長達五十六分鐘
其他的都是些什麼呢?


在映後的討論會上
導演一直強調
時間很短
加上進入拍攝的困難重重
所以怎麼怎麼的....

與會會談的鄭村祺
提到此片的價值
就是搶拍到了
那原來很難進入的台北101與台灣高鐵的工作場域

這些我都同意並且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當一個片子無法拍攝到
其所預期的方向時
當觀眾看完片後
必須要靠片尾的字幕
才能
突然地(用文字流入腦袋的方式)
看見那個距離的矛盾時


究竟我們還能不能
把片尾加上一大段話
當成是
一種
理所當然的結語呢?
(與高鐵和101之間的矛盾究竟是怎樣呢?)

當在五十六分鐘時間中,影片並沒能如預期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時
究竟能不能把
時間不足 限制太多
當成是一種藉口呢

有沒有可能情況是

拍攝因為外在的條件限制(時間、地點、出資單位等等)
所以導演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認
就是因為這樣
所以片子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然後討論為什麼呢?
(公部門資金的限制?時間與進入拍攝的限制?為什麼有這些限制?
這些限制是不是表達出一種真實,對勞工處境的不平衡?)


【紀錄片的映後討論】

其實
我並不討厭這一個片子
甚至覺得是很好的機會來回頭檢視一下
所謂的「勞工紀錄片」這件事

同時
紀錄片對我而言
有很多的使用的方式與觀看的角度

我倒不介意片子有時無法呈現太多
(有各種限制)

好吧!沒有萬能的紀錄片
那我們能不能
將映後的每一次討論
都當作是片子完成後的延伸版、發酵版、討論版呢?

看看能不能帶出更多(引發出)
討論和觀點

那不就是我們花銀子請導演和會談人來現場的目的嗎?
(莫非只是請來聽聽拍攝花絮?!)

那不正是導演檢驗自己影片想法有沒有成功傳遞的最好時機嗎?

那不就是紀錄片所擁有的過人力量嗎?


然而這一場在南藝的『台北幾米』映後討論
卻讓我大大的失望了
當片尾字幕試著傳遞一些理所當然的論點時
觀眾未能在片中看見
而提出種種質疑與想法時

我聽見的是
導演以一種
「誰說紀錄片一定要怎樣」(拍攝時間長?蹲點式?容納很多議題?)
的論點作為回應

我的想法是
當觀眾提出這些質疑時(尤其在南藝這樣一個經常觀看紀錄片、討論記錄片的場域來說)
對我而言
表示影片並沒成功傳達或者達成它想傳遞的訊息
反而讓我看見到導演在拍攝過程中的缺乏與不足

沒有人說一定要時間長才拍的好
(更何況當天根本沒人以這樣的論點說話,真想不通為何導演突然這樣辯解了起來?怪怪)

但是當影片呈現一種記錄表象的生活
也許拍攝的時間不足
就真的是一個關鍵點了


【小結語】

我接受很多種類、形式、內容與完成度的紀錄片
這端看如何去使用與看待它
對我而言
沒有一種標準可以來檢視所有的影片
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差

但映後的討論
正是開啟了一扇大門
去補足影片所沒能傳達的事
讓影片、導演、觀眾(甚至有一天被攝者)
都可以自己在其中發言,交換觀點
而不用在是誰幫誰發言這件事
(比如:導演幫被攝者發言)

對我而言
「非作者論」所有挑戰的不只是拍攝者、拍攝過程中的觀點轉變
(讓影片不再只成就到了作者)
甚至放映後的討論,也能變成一個「再詮釋」的可能
一個去除討論一種討論角度的可能

(比如說:也許我們就從拍攝公部門的影片會有的限制,來看其記錄片的影像,
以及其所顯現出,反而更是試圖美化被壓迫者的企圖這件事)

所以總和來說
我對『台北幾米』的一些想法
這部片缺乏了影像上的議題表達
在映後的討論裡也沒有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雖然對有些人來說 帶來了些許的感動
但在感動之餘
對於這些勞工有何幫助
還是我們只是在這樣的觀看中
消費了勞工的生命真實
而未能有對勞工相關的議題
有不同以往的看法
有多一些的理解
有一點反省甚至
有行動的力量呢?



【後記】
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當鄭村祺提到,為何有一個那麼中產階級式的片頭,
導演回答:「我就是要用中產階級的方式去讓他們理解勞工」
我的回答:「我怎麼覺得是一部披著勞工外衣的中產階級紀錄片呢?」



到底要怎樣去談論一部紀錄片呢?
目前我仍沒有答案
因為每一個回答或者論點出現時
我都發現一轉頭
一個新的問題或者一個角度
又冒了出來
(生生不息啊)

於是乎
終究沒有說完的一天
也許也只能在一點點的字句片語之間
去辯證一些小小的不同想法吧
(慢慢來嚕)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itechen/

--

All Comments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04-06-17T08:51
推~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04-06-19T23:14
好文推...

華氏9/11列R級 導演不服

Isla avatar
By Isla
at 2004-06-16T12:58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獎影片「華氏9/11」,前天晚間在洛杉磯舉行特映會,好萊塢大明星 李察基爾、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都前往為導演麥可摩爾打氣。麥可也藉機為「華氏9/11」 抱不平:「為什麼要把這部電影列入R級?」 美國電影協會日前將「華氏9/11」列為R級影片(17歲以下者,必須由成人或父母陪同 才能觀賞),理 ...

兒童影展全台巡迴放映 彩繪列車造勢

Franklin avatar
By Franklin
at 2004-06-12T22:00
(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十二日電) 今年初公視在台北舉辦「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為了讓更多小朋友能觀賞到這些精采 影片,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九日在全台各縣市共播映六百場,明天起則由彩繪列車登 場造勢,活動代言人許傑輝和鍾欣凌歡迎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此次全台大規模巡迴影展內容,將有來自八個國家、十六部影片,包括法 ...

《阿祖的兒子》誰看了?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4-06-11T15:14
談到傳媒去拍攝對於當事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商業週刊在上 「新聞哇哇挖」有對後續報導和安置做說明,哪一天的節目,需 要上該節目網站查查。 商業週刊採訪阿宏他們家的記者對於受訪者家庭的生活,除了 幫阿宏解決戶籍和學籍的問題外,另外請社會局輔導介入,也有 人幫阿宏出幼稚園的學費。關於捐款的問題,好像也注意到之 ...

雷根精彩一生 公視今首播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04-06-11T13:20
2004.6.11. 大成報 國前總統雷根於6月5日辭世,美國政府也將於6月11日為雷根總統舉行國葬,公視將在 今(11)晚10點首播「雷根傳」,這部由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的紀錄片,將完整呈現 雷根總統精彩的一生,透過影片將帶領觀眾再度回顧這位政壇巨星政治舞台的演出, 如何改寫了20世紀末的歷史。 ...

《魔鏡》曝不當能力分班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04-06-11T08:57
: 馮賢賢回應:「難道影片會作假嗎?」 我並不認為影片會作假,但是真的看到這部片,不免有些失望。 或許我自己對於紀錄片也有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希望,即使 導演有他自己既定的立場,既定的是非,希望觀者接受他想傳達 的東西,也不要做得太明顯,太呼喊。我承認即使是紀錄片也有 立場,但如何傳遞就是技巧了。 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