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天才雷普利 - 電影

By Enid
at 2007-03-28T00:13
at 2007-03-28T00:13
Table of Contents
我看了三個版本的 Talented Mr. Ripley
1. Highsmith的原著小說
2. Alain Delon 的電影 Plein Soleil
3. 明格拉的電影(Matt Damon版)
我個人最喜歡明格拉版,
他的劇本編的相當傑出,可以說是把 Highsmith 的Ripley再創造了
建議去聽國外DVD的導演講評,看他當初是怎麼寫劇本的
原著的 Ripley,比較像沒有良心的惡棍,
亞蘭德倫版就把雷普利儘情使壞,一點都不怕報應的樣子表現出來,這一點很像原著。
但是亞倫德倫版有幾點遜掉了:
1. 雷普利最後被抓到,這是最大的敗點。
2. 雷普利接收了Dickie的女友Marge (雷普利不能算是異性戀)
3. 亞倫德倫長太帥,沒有說服力。帥哥正妹演壞蛋說服力都會比較差
(這種極品帥哥一定早就被人包養了,那用得著去謀財害命? XD)
再來講Highsmith的小說版的問題
1. 雷普利的性傾向台面上是說「曖昧不明」,但是他的同性戀可說是「呼之欲出」
Highsmith用了一些篇幅來描述雷普利小時候被嘲笑娘娘腔
她還寫了一些雷普利被人歧視排斥的片段, 這些心理變化我覺得只有同志才寫的出來
Highsmith小姐本身就是女同志,可能也是她自己的心理投射
這些心路歷程我看了觸目驚心,但如果你不是同志可能不會感覺出來
2. 雷普利的殺機,在小說中是預謀殺人,很早就計劃好要殺Dickie
殺Dickie的原因-->被Dickie排斥冷落 (當然謀財也是一個原因)
Dickie排斥他的原因-->Dickie覺得雷普利是同性戀
誰告訴Dickie雷普利可能是同性戀?-->Marge,
Marge懷疑Dickie和雷普利想在一起生活,心生嫉妒
於是告訴Dickie她對雷普利的懷疑
Dickie就想疏遠雷普利,也想要他回美國好擺脫他
這齣謀殺底下暗潮洶湧的就是「恐同」因素,
只不過一般「恐同」被殺的是同志,這裡「恐同」被殺的不是同志
一個同志基於他內心的「恐同」(同志自己本身也恐同),反過來殺了人
很弔詭吧~~~
: 雖然麥特戴蒙演的也不賴:
: 但是我覺得它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所在
: 他實在太不像雷普利了
: 沒有那種陰柔神秘的感覺
: 他就是那種標準的美國男孩無法說服我
: 且他也不俊美 若裘得絡去演雷普利可能還比較合適
雷普利在我的心中從來就是其貌不揚的人
神秘有之,但未必陰柔
真正變態的人的變態也未必表現在臉上,他也有可能是鄰家男孩那一類型
另外,Jude Law是標準富家子弟臉,他常演這種角色
讓他去演底層貧民有說服力嗎? 好貴氣的一張臉!
: 這部電影關於雷普利同性性向那個部份:
: 想表達又表達的曖昧不明綁手綁腳的
: 還有裘德洛有愛上雷普利嗎??
明格拉的電影的特點:
1. 同性戀化暗為明,雷普利表白遭拒,受到侮辱,故而失手殺人
Dickie為什麼侮辱雷普利--> 1.雷普利「寄生」在他身上,吃他的用他的
2.Dickie恐同,不能接受同性戀
小說中的預謀殺人,和電影中的臨時起意,雖然情節有差別
但是骨子裡深層的原因--「恐同」--是一樣的
2. Dickie有沒有愛上雷普利? 明格拉做了一些試探
小說中Dickie和Marge只是普通朋友,Marge喜歡Dickie,但Dickie不喜歡她
當雷普利來到Mongibello後,Marge察覺Dickie和雷普利喜歡在一起鬼混
作者經由Marge之口,側寫出來這兩個人可能有一些情愫在蘊釀著
Marge懷疑兩人想在一起,於是跟Dickie講說雷普利可能是同性戀
Dickie否認兩人有感情,雷普利也否認自己是同性戀
Marge的「旁觀者清」的觀點,也被明格拉採用
所以另外編出了浴缸下棋的那一段戲
雷普利已經拋出了球,但是Dickie不知道要怎麼接,猶豫了一下。
接著還有火車上的機會,Dickie心知肚明,但兩人還是沒有發展下去。
最後Dickie在小船上就明白拒絕了他。
3. 愛之尋求而不得,雷普利於是(失手)殺了Dickie,開始精神分裂的過程。
雷普利一方面愛Dickie,想要與他合而為一,所以自己就裝扮成Dickie。
另一方面,他殺了最愛的人,心理有罪惡感,希望Dickie還活著,
所以就自己裝扮成Dickie代替他活著。
這種「一人分飾兩角」的情形在希區考克的「驚魂記」(Psycho)也有之
男主角殺了自己最愛的母親,把屍體藏起來,自己開始裝扮成母親的樣子,
扮演母親的角色,就好像母親還活在世上。他就這樣一人分飾兩角,
精神來回切換在 母親<-->本人之間。
明格拉版的雷普利的情形也類似這種精神病人,
所以他的改編比Highsmith的小說又更深入一層。
4. Peter Smith-Kinsley和雷普利那一段,是明格拉自己編出來的,原著沒有。
藉由雷普利殺了愛他的Peter,雷普利真正陷入地獄,
加深了觀眾的同情和感嘆。
: → Lovetech:至於裘德洛那角色 我不覺得他是迷惑 反倒覺得他很樂於 03/27 14:34
: → Lovetech:被雷普利迷戀 然後遊戲人間那樣的公子哥兒 可是當雷普 03/27 14:34
: → Lovetech:利想要求更多時 他就想喊停了 03/27 14:35
: → Parma:麥醜演出最大的失敗就是無法對這角色寄予同情與悲憫,德倫版 03/27 14:35
: → Parma:德倫版本就可以, 唉!再回味一下美男子亞蘭德倫版 03/27 14:37
我認為明格拉版最成功的是讓人認同雷普利
亞蘭德倫版的我邊看邊罵他沒良心,一點都不認同他
麥特戴蒙長得不帥,反而適合演雷普利
一般人都不帥,都沒錢,都渴望愛情,所以才能認同雷普利
: 推 craigga:劇中戴蒙可以拿裘帥的照片矇混很不可思議
那張照片本來就不太像Jude Law,
Dickie之前去領錢時總是被人看好久,證件上的照片和本人不太像,所以常被人問來問去
在原著小說中,雷普利原先還化妝想要看起來像Dickie,最後放棄了。
因為他發現化妝只能造成外型的表相,真正要像一個人應該要神態表情動作要像,
所以他開始模仿Dickie的講話,動作,表情。
我想這可以解釋那張照片的問題。
--
1. Highsmith的原著小說
2. Alain Delon 的電影 Plein Soleil
3. 明格拉的電影(Matt Damon版)
我個人最喜歡明格拉版,
他的劇本編的相當傑出,可以說是把 Highsmith 的Ripley再創造了
建議去聽國外DVD的導演講評,看他當初是怎麼寫劇本的
原著的 Ripley,比較像沒有良心的惡棍,
亞蘭德倫版就把雷普利儘情使壞,一點都不怕報應的樣子表現出來,這一點很像原著。
但是亞倫德倫版有幾點遜掉了:
1. 雷普利最後被抓到,這是最大的敗點。
2. 雷普利接收了Dickie的女友Marge (雷普利不能算是異性戀)
3. 亞倫德倫長太帥,沒有說服力。帥哥正妹演壞蛋說服力都會比較差
(這種極品帥哥一定早就被人包養了,那用得著去謀財害命? XD)
再來講Highsmith的小說版的問題
1. 雷普利的性傾向台面上是說「曖昧不明」,但是他的同性戀可說是「呼之欲出」
Highsmith用了一些篇幅來描述雷普利小時候被嘲笑娘娘腔
她還寫了一些雷普利被人歧視排斥的片段, 這些心理變化我覺得只有同志才寫的出來
Highsmith小姐本身就是女同志,可能也是她自己的心理投射
這些心路歷程我看了觸目驚心,但如果你不是同志可能不會感覺出來
2. 雷普利的殺機,在小說中是預謀殺人,很早就計劃好要殺Dickie
殺Dickie的原因-->被Dickie排斥冷落 (當然謀財也是一個原因)
Dickie排斥他的原因-->Dickie覺得雷普利是同性戀
誰告訴Dickie雷普利可能是同性戀?-->Marge,
Marge懷疑Dickie和雷普利想在一起生活,心生嫉妒
於是告訴Dickie她對雷普利的懷疑
Dickie就想疏遠雷普利,也想要他回美國好擺脫他
這齣謀殺底下暗潮洶湧的就是「恐同」因素,
只不過一般「恐同」被殺的是同志,這裡「恐同」被殺的不是同志
一個同志基於他內心的「恐同」(同志自己本身也恐同),反過來殺了人
很弔詭吧~~~
: 雖然麥特戴蒙演的也不賴:
: 但是我覺得它是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所在
: 他實在太不像雷普利了
: 沒有那種陰柔神秘的感覺
: 他就是那種標準的美國男孩無法說服我
: 且他也不俊美 若裘得絡去演雷普利可能還比較合適
雷普利在我的心中從來就是其貌不揚的人
神秘有之,但未必陰柔
真正變態的人的變態也未必表現在臉上,他也有可能是鄰家男孩那一類型
另外,Jude Law是標準富家子弟臉,他常演這種角色
讓他去演底層貧民有說服力嗎? 好貴氣的一張臉!
: 這部電影關於雷普利同性性向那個部份:
: 想表達又表達的曖昧不明綁手綁腳的
: 還有裘德洛有愛上雷普利嗎??
明格拉的電影的特點:
1. 同性戀化暗為明,雷普利表白遭拒,受到侮辱,故而失手殺人
Dickie為什麼侮辱雷普利--> 1.雷普利「寄生」在他身上,吃他的用他的
2.Dickie恐同,不能接受同性戀
小說中的預謀殺人,和電影中的臨時起意,雖然情節有差別
但是骨子裡深層的原因--「恐同」--是一樣的
2. Dickie有沒有愛上雷普利? 明格拉做了一些試探
小說中Dickie和Marge只是普通朋友,Marge喜歡Dickie,但Dickie不喜歡她
當雷普利來到Mongibello後,Marge察覺Dickie和雷普利喜歡在一起鬼混
作者經由Marge之口,側寫出來這兩個人可能有一些情愫在蘊釀著
Marge懷疑兩人想在一起,於是跟Dickie講說雷普利可能是同性戀
Dickie否認兩人有感情,雷普利也否認自己是同性戀
Marge的「旁觀者清」的觀點,也被明格拉採用
所以另外編出了浴缸下棋的那一段戲
雷普利已經拋出了球,但是Dickie不知道要怎麼接,猶豫了一下。
接著還有火車上的機會,Dickie心知肚明,但兩人還是沒有發展下去。
最後Dickie在小船上就明白拒絕了他。
3. 愛之尋求而不得,雷普利於是(失手)殺了Dickie,開始精神分裂的過程。
雷普利一方面愛Dickie,想要與他合而為一,所以自己就裝扮成Dickie。
另一方面,他殺了最愛的人,心理有罪惡感,希望Dickie還活著,
所以就自己裝扮成Dickie代替他活著。
這種「一人分飾兩角」的情形在希區考克的「驚魂記」(Psycho)也有之
男主角殺了自己最愛的母親,把屍體藏起來,自己開始裝扮成母親的樣子,
扮演母親的角色,就好像母親還活在世上。他就這樣一人分飾兩角,
精神來回切換在 母親<-->本人之間。
明格拉版的雷普利的情形也類似這種精神病人,
所以他的改編比Highsmith的小說又更深入一層。
4. Peter Smith-Kinsley和雷普利那一段,是明格拉自己編出來的,原著沒有。
藉由雷普利殺了愛他的Peter,雷普利真正陷入地獄,
加深了觀眾的同情和感嘆。
: → Lovetech:至於裘德洛那角色 我不覺得他是迷惑 反倒覺得他很樂於 03/27 14:34
: → Lovetech:被雷普利迷戀 然後遊戲人間那樣的公子哥兒 可是當雷普 03/27 14:34
: → Lovetech:利想要求更多時 他就想喊停了 03/27 14:35
: → Parma:麥醜演出最大的失敗就是無法對這角色寄予同情與悲憫,德倫版 03/27 14:35
: → Parma:德倫版本就可以, 唉!再回味一下美男子亞蘭德倫版 03/27 14:37
我認為明格拉版最成功的是讓人認同雷普利
亞蘭德倫版的我邊看邊罵他沒良心,一點都不認同他
麥特戴蒙長得不帥,反而適合演雷普利
一般人都不帥,都沒錢,都渴望愛情,所以才能認同雷普利
: 推 craigga:劇中戴蒙可以拿裘帥的照片矇混很不可思議
那張照片本來就不太像Jude Law,
Dickie之前去領錢時總是被人看好久,證件上的照片和本人不太像,所以常被人問來問去
在原著小說中,雷普利原先還化妝想要看起來像Dickie,最後放棄了。
因為他發現化妝只能造成外型的表相,真正要像一個人應該要神態表情動作要像,
所以他開始模仿Dickie的講話,動作,表情。
我想這可以解釋那張照片的問題。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Hazel
at 2007-03-28T20:31
at 2007-03-28T20:31

By Emma
at 2007-03-31T09:49
at 2007-03-31T09:49

By William
at 2007-03-31T20:06
at 2007-03-31T20:06

By Ula
at 2007-04-04T22:06
at 2007-04-04T22:06

By Hedwig
at 2007-04-08T19:57
at 2007-04-08T19:57

By Gilbert
at 2007-04-13T06:46
at 2007-04-13T06:46

By Madame
at 2007-04-18T05:22
at 2007-04-18T05:22

By Kyle
at 2007-04-20T06:54
at 2007-04-20T06:54

By Emma
at 2007-04-25T06:07
at 2007-04-25T06:07

By Kyle
at 2007-04-25T21:07
at 2007-04-25T21:07

By Elma
at 2007-04-28T08:14
at 2007-04-28T08:14

By Bethany
at 2007-04-28T15:05
at 2007-04-28T15:05

By Lauren
at 2007-04-30T07:58
at 2007-04-30T07:58

By Ingrid
at 2007-05-04T10:19
at 2007-05-04T10:19

By Megan
at 2007-05-06T22:45
at 2007-05-06T22:45

By Caitlin
at 2007-05-08T08:53
at 2007-05-08T08:53

By Sarah
at 2007-05-13T05:11
at 2007-05-13T05:11

By Ula
at 2007-05-17T20:34
at 2007-05-17T20:34

By Elizabeth
at 2007-05-21T02:22
at 2007-05-21T02:22

By Suhail Hany
at 2007-05-21T14:14
at 2007-05-21T14:14

By Liam
at 2007-05-24T13:52
at 2007-05-24T13:52

By Yedda
at 2007-05-26T20:57
at 2007-05-26T20:57

By Quintina
at 2007-05-30T22:24
at 2007-05-30T22:24

By Charlie
at 2007-06-02T06:22
at 2007-06-02T06:22

By Mia
at 2007-06-05T13:27
at 2007-06-05T13:27

By Irma
at 2007-06-10T12:30
at 2007-06-10T12:30

By Edith
at 2007-06-12T16:17
at 2007-06-12T16:17

By Quintina
at 2007-06-15T15:08
at 2007-06-15T15:08

By Daph Bay
at 2007-06-19T15:31
at 2007-06-19T15:31

By Aaliyah
at 2007-06-20T02:48
at 2007-06-20T02:48
Related Posts
暴力衝擊 Harsh Times

By Jake
at 2007-03-26T23:39
at 2007-03-26T23:39
終情之吻-the last kiss(雷)

By Elvira
at 2007-03-26T17:59
at 2007-03-26T17:59
Stanley Kubrick的電影 (續)

By Regina
at 2007-03-26T16:03
at 2007-03-26T16:03
「維納斯」的青春與體味,果真是老男人的活力泉源

By Todd Johnson
at 2007-03-26T15:45
at 2007-03-26T15:45
關於奧斯卡的花絮!

By Oliver
at 2007-03-26T11:58
at 2007-03-26T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