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關於「態度」 - 紀錄片

Jake avatar
By Jake
at 2008-07-19T14:48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Ihsuma (Amushi) 看板: movie
標題: Re: [討論] 關於「態度」
時間: Fri Jul 18 16:26:06 2008


雖然電影也許可以分為紀錄片(Documentary)和劇情長片(Feature Film),
但現代的大多數的影評已經不這樣分了,就是因為紀錄片本身就有所謂導演的
角度,即使是從頭到尾都不做剪接,讓機器就放在那裡,如同fansss前幾篇文
中所提到的《鳳鳴》就是如此,導演在形式上就是想要塑造平淡、讓經歷過故
事的主角娓娓道來,讓他看似跟長達九個小時紀錄猶太人屠殺的《Shoah》有了
共同點。依然,在剪接跟場面調度的效果下,同樣是投射在大銀幕上的電影,
就沒有差別了。(其實我沒看過《鳳鳴》,但看介紹看起來像是這樣啦XD)

我們就說說紀錄片的始祖《北方的南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0)
好了,Flaherty用著兩到三年的時間去跟拍住在極地的Nanook,片中我們看到
這位主角的形象是英勇的,但又愚笨地會去用嘴巴咬看看唱片,想要探知為什
麼能夠發出聲音。但這點是很荒謬的,如果說Nanook連可以發出聲音的機器都
不知道是什麼,那他又怎麼能夠理解所謂的「攝影」是什麼呢?進而我們可以
推論到,如果他不知道攝影是什麼,那Flaherty又用的是什麼權力能夠拍攝他
呢?那如果他知道攝影是什麼,不就跟他在片中所表達出的矛盾行為相牴觸?

再者,片中所用的捕魚方法早已被廢棄,尤其是能夠跟白人交易槍枝以後,而
且,我們在片中看到的妻子也不是他真正的妻子(另外,其實他們為了生存,
一個男人會有兩到三個老婆,片中也沒有描述出來。)所以說,其實Flaherty
所拍到的東西早已經不存在,也不是真實,他依賴的是一種重新演出日常生活
的表演,用著一種十九世紀的敘事型態。

接著到了二零年代,達達主義跟立體主義影響到所謂的前衛電影,然後我們在
Dziga Vertov的《持攝影機的人》看到了大成,他提倡用電影眼讓「隱形的被
看見、模糊的便清楚、隱匿的現身而出」。直到六零年代,手持攝影機的出現
讓Maysles兄弟拍出了偉大的《Salesman》跟Pennebaker在六零年代末尾的傑作
《Don't Look Back》,這些直接電影的出現也許是對於在四、五零年代的政宣
的的反動,拋棄了精細的場面調度,讓攝影中的人物表達出自己,但仍然逃脫
不了「剪接」的框架,也少了觀眾對於真實事件的了解跟圖說。對於攝影的主
體跟客體一直都是紀錄片作為媒介的問題。

節錄自《誰在詮釋誰》:

「紀錄電影正如其批評,本身乃是矛盾的文本,紀錄片對自己作為真實的聲音
 這樣的角色充滿懷疑,影片和相關批評有如剪接室地板上得膠卷般散落著,
 曝露著製作上和問題面的種種細節,供人做歷史質詢。電影與歷史意義的關
 係,以及歷史既倚賴又拒絕電影的形式等等,都為觀影方式預留空間。  」
  
《態度》的問題在於他把台灣電影的常見問題全部都包含在內了:
(如果我們先不論這否是種商業操作,我也不覺得商業操作是種罪惡,就像是
 被罵了半天的《再見楊德昌》對我來說也沒差,因為賺錢的還是賺錢,並不
 會影響楊德昌電影偉大的藝術價值。)

以下節錄自我朋友的評語(其實他連《花吃了那女孩》也一起罵了XD):

1. 一直用特寫。

特寫是到情感的焦點,轉折的關鍵才在用的好嗎,不要每次一對話就特寫來特寫去,
觀眾的壓迫感會很大,還有特寫也不必都用剪接的,還有推軌可以用啊,去看看希區
考克的辣手摧花,人家是怎麼用特寫的。

2. 亂用慢動作鏡頭。

慢動作是更特別的關鍵時刻使用方法,純粹搞笑用就算了,可是連續一直用也虛了,
去看看北野武的花火,人家是怎麼用慢動作鏡頭的。

3. 用特殊音效或是特殊畫面。

是在拍電影不是做綜藝節目好嗎,那些鏘鏘嘟嘟搭搭的音效還有花花草草紅橙黃綠藍
靛紫的畫面是怎樣?

4. 剪接混亂又破碎。

是MV看太多還是怎樣,拜託讓角色情緒到點再剪好嗎,剪太快觀眾看不清楚的,混亂
破碎也不是不行,可是畫面跟畫面相連之下要有意義啊,去看看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
,人家是怎麼剪的。(補充,或是去看看《十二怒漢:大審判》的結尾那段是怎麼剪
  的,這才叫快速剪接吧…)

5. 文藝腔旁白和字卡。

是在拍電影不是在寫小說好不好,請用畫面說故事可以嗎,都用說的不然用寫的那我
  去看書聽廣播劇不就好了,而且那麼文藝只會讓人家覺得摸不著頭緒和噁心而已,去
看看比利懷德的日落大道,人家是怎麼用旁白的,再去看看庵野秀明的福音戰士,人
家是怎麼用字卡的。

以上,落落長一大篇 XD

--

All Comments

Daph Bay avatar
By Daph Bay
at 2008-07-24T09:14
真痛快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08-07-28T22:06
有我的名字耶~~
Suhail Hany avatar
By Suhail Hany
at 2008-07-31T06:16
Lauren avatar
By Lauren
at 2008-08-04T13:35
可以轉錄到紀錄片板來嗎?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08-08-06T09:54
可以,請轉。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08-08-10T06:51
你朋友的評語自曝其短 其自命高尚的心態應該更值得研究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08-08-14T00:04
樓上的也可以先去多看點經典的影片及電影書 他們並非都對
但也並非沒有道理 況且大家都可以有所感吧
Quintina avatar
By Quintina
at 2008-08-17T03:55
轉錄這篇無關「態度」,前面的影史知識很不錯呀!
Una avatar
By Una
at 2008-08-21T04:21
我也感覺到自曝其短耶 紀錄片剪接本就有困難度 畢竟不是
Isabella avatar
By Isabella
at 2008-08-24T02:39
畫好分鏡拍完等著剪接師來變魔術的 沒有人會知道下一秒誰會
Joe avatar
By Joe
at 2008-08-27T00:12
講出關鍵的話 很多時候是在過帶的時候發現寶藏的 當然不能要
求當時運鏡能有多完美 是不?
Yuri avatar
By Yuri
at 2008-08-29T15:38
也許您可以去看看奧林匹克跟意志的勝利。
Heather avatar
By Heather
at 2008-09-03T12:15
樓上那兩部開外掛吧,動用的資源不是一般的紀錄片等級

「態度」:熱血、強力的證言 /蔡康永

Ina avatar
By Ina
at 2008-07-17T11:33
2008/07/17 聯合報 ╱蔡康永 2008.07.17 紀錄片「態度」,應該算是一種「自拍」 吧。絕大多數的紀錄片,是觀察式的拍攝,從 遠方觀察也好,從旁邊觀察也好,從內部觀察也好,都是觀察。 觀察一群人、一種現象、一個過程,都是觀察。 台灣近年出現了好幾部以運動人物為主角的紀錄片,都很受好 ...

黑人拍「態度」開正妹戀玩笑

Rachel avatar
By Rachel
at 2008-07-17T11:32
【聯合報╱記者蘇詠智/台北報導】 2008.07.17 黑人陳建州監製的紀錄片「態度」,本周將面對好萊塢大片「黑暗騎士」,他笑稱檔期雖 是自己選的,但這幾天壓力開始出現,每天突然很早起床。為了拍此片,他被親友多人指 為「瘋子」,甚至包括范范,如今片子終於完成上映,讓他圓了懷抱許久的夢。 圓一個電影夢需要 ...

那件根深蒂固的事:記2007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YIDFF)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08-07-15T23:04
那件根深蒂固的事:記2007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YIDFF) 文/林木材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9190275 很不喜歡早起的我們, 為什麼能如此持續不斷, 彷彿消防隊員的清晨練習活動一樣? 這是愛護鄉土的心情在支持著我們。 在這條街道出生、成長的我們, 更希望今 ...

紀錄片跳蚤市場活動!!!!!!!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08-07-15T17:13
※ 引述《barbeer12 (愛拉馬克)》之銘言: : 想要請問一下 : 巴奈唱的第一首歌 : 有人知道歌名是什麼嗎????? : 歌詞大概是:喝喝酒。跳跳舞。唱唱歌 : 有人知道歌名是什麼嗎??? : 非常的想要知道阿!!!! 是不是這首?收錄在2000年的泥娃娃專輯裡 過日子  詞、曲:panai ...

喵導最新作--【種樹的男人】

Ophelia avatar
By Ophelia
at 2008-07-15T15:04
【種樹的男人】劇情大綱  一個誓言要在北回歸線種滿樹的男人, 盧銘世,因為一本書以及一趟普羅旺斯之旅, 讓他在嘉南平原展開至今長達九年的種樹計畫。 在執行過程中,有很多人給予協助支持, 也有人認為他「吃飽閒著,做憨工!」 但是盧銘世卻不在意的說:「愛著卡慘死,我熱愛自然,所以我種樹。」 他相信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