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317漂流河岸巡迴影展-台大場 後感 by. … - 紀錄片

By Faithe
at 2008-03-24T01:09
at 2008-03-24T01:09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Absoundtrack 看板]
作者: Claypatterns (黏土) 看板: Absoundtrack
標題: Re: [轉錄]317漂流河岸巡迴影展-台大場 後感 by. …
時間: Wed Mar 19 00:31:32 2008
也po上我的一些筆記。卻發現貼在學長的後面,獻醜了。
昨天晚上「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來到人類學系館舉辦漂流河岸的影
展和座談。一開始先播都原小組做的專題報導,接著放映馬躍‧比吼十年
前的的紀錄片《天堂小孩》,最後是馬躍‧比吼和謝世忠主任的對談以及
會後討論。
在座談會還有其後的討論中,大家集中在討論都市原住民文化的議題。其
中出現兩個爭執點:1. 都市原住民的祭典、2. 就地改建成觀光部落的可
能性。
在祭典方面,馬躍表示,溪洲部落之所以可貴,是因為這些北上居住的阿
美族人,也有舉辦自己的祭典和節慶。「這種發展出來的文化是十億元都
買不到的!」之後,馬躍強力批評台北縣市各地為都市原住民舉辦的慶典
,說是「給政府官員作秀用的」、「做給漢人看的嘉年華」。他批評這些
慶典都在亂搞,搞個什麼十三族聯合豐年祭,再給漢人鄉長穿上原住民衣
著跳跳舞當小丑。
當然,政府企圖塑造文化並不是新鮮事。霍布斯邦編的《被發明的傳統》
整本書就是在談政府或是民族主義者,用各種方法建構出文化「傳統」的
例子。然而系上的學姊莎拉(現任原聲代社社長)自己就是土城長大的都
市原住民,他說都市裡的很多原住民散居各處,很難把大家凝聚起來形成
一種傳統:她覺得要不是這些政府舉辦的慶典,原住民文化會更加難以維
持。
而改建成觀光聚落的建議由謝世忠主任提出。他說,三鶯和溪洲部落的拆
遷問題,必須要放在全球都市開發的「投資—休閒」邏輯底下來觀看:隨
著台灣經濟水平的提升,政府和業者(如房地產業者)聯手整治河川景觀
,是無可避免的現象,台北市處處可見的河濱公園便是一例。新店溪的開
發,屬於台北市追求都市卓越的一個環節,他們當然不可能允許河畔有這
樣的一個部落。
一提到觀光業,現場當然有很多人反對,因為觀光部落所呈現出來的文化
並不是原本的文化,而是一種商業雕琢過的表象。這部分讓我想起日本的
竹富島:縱使經過非常細膩的規劃,也無法避免文化在觀光業發展過程中
的變質。然而謝世忠說,假使哪天河畔全都開發成草皮和高爾夫球場等休
閒設施,不用等到政府規劃,部落裡自己的人也會開始經營觀光業。他認
為只要部落想要留在原地,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如果不經過大家的討論
與構思,可能讓觀光產業的內容會淪於俗濫,就像全台灣各地的老街一樣
。
其實不論是祭典還是觀光業,似乎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原住民被迫來到
城市生活之後,傳統文化究竟該用什麼方法來延續?他們面臨著觀光殖民
、福利殖民、政府活動等挑戰,這些力量都會使文化朝不同的方向發展。
如果官辦祭典或是觀光業無可避免,那都市原住民究竟該如何調整比較恰
當?
或許最重要的問題是,都市原住民本身的文化又在哪裡?
p.s. 去年九月辦國際民族誌影展的時候,我就剛好有看到馬躍的《天堂
小孩》。這部短片並沒有做什麼關於三鶯的背景介紹,而是從小孩子的觀
點來看這場拆了又蓋又拆又蓋的遊戲。最近一連串的報導看下來,再回過
頭來看這個短片,感覺當然很不一樣。
後來馬躍導演說,影片裡出現的人之中,很多都已經過世。
原文 http://blog.roodo.com/claypatterns/archives/5717975.html
--
作者: Claypatterns (黏土) 看板: Absoundtrack
標題: Re: [轉錄]317漂流河岸巡迴影展-台大場 後感 by. …
時間: Wed Mar 19 00:31:32 2008
也po上我的一些筆記。卻發現貼在學長的後面,獻醜了。
昨天晚上「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來到人類學系館舉辦漂流河岸的影
展和座談。一開始先播都原小組做的專題報導,接著放映馬躍‧比吼十年
前的的紀錄片《天堂小孩》,最後是馬躍‧比吼和謝世忠主任的對談以及
會後討論。
在座談會還有其後的討論中,大家集中在討論都市原住民文化的議題。其
中出現兩個爭執點:1. 都市原住民的祭典、2. 就地改建成觀光部落的可
能性。
在祭典方面,馬躍表示,溪洲部落之所以可貴,是因為這些北上居住的阿
美族人,也有舉辦自己的祭典和節慶。「這種發展出來的文化是十億元都
買不到的!」之後,馬躍強力批評台北縣市各地為都市原住民舉辦的慶典
,說是「給政府官員作秀用的」、「做給漢人看的嘉年華」。他批評這些
慶典都在亂搞,搞個什麼十三族聯合豐年祭,再給漢人鄉長穿上原住民衣
著跳跳舞當小丑。
當然,政府企圖塑造文化並不是新鮮事。霍布斯邦編的《被發明的傳統》
整本書就是在談政府或是民族主義者,用各種方法建構出文化「傳統」的
例子。然而系上的學姊莎拉(現任原聲代社社長)自己就是土城長大的都
市原住民,他說都市裡的很多原住民散居各處,很難把大家凝聚起來形成
一種傳統:她覺得要不是這些政府舉辦的慶典,原住民文化會更加難以維
持。
而改建成觀光聚落的建議由謝世忠主任提出。他說,三鶯和溪洲部落的拆
遷問題,必須要放在全球都市開發的「投資—休閒」邏輯底下來觀看:隨
著台灣經濟水平的提升,政府和業者(如房地產業者)聯手整治河川景觀
,是無可避免的現象,台北市處處可見的河濱公園便是一例。新店溪的開
發,屬於台北市追求都市卓越的一個環節,他們當然不可能允許河畔有這
樣的一個部落。
一提到觀光業,現場當然有很多人反對,因為觀光部落所呈現出來的文化
並不是原本的文化,而是一種商業雕琢過的表象。這部分讓我想起日本的
竹富島:縱使經過非常細膩的規劃,也無法避免文化在觀光業發展過程中
的變質。然而謝世忠說,假使哪天河畔全都開發成草皮和高爾夫球場等休
閒設施,不用等到政府規劃,部落裡自己的人也會開始經營觀光業。他認
為只要部落想要留在原地,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如果不經過大家的討論
與構思,可能讓觀光產業的內容會淪於俗濫,就像全台灣各地的老街一樣
。
其實不論是祭典還是觀光業,似乎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原住民被迫來到
城市生活之後,傳統文化究竟該用什麼方法來延續?他們面臨著觀光殖民
、福利殖民、政府活動等挑戰,這些力量都會使文化朝不同的方向發展。
如果官辦祭典或是觀光業無可避免,那都市原住民究竟該如何調整比較恰
當?
或許最重要的問題是,都市原住民本身的文化又在哪裡?
p.s. 去年九月辦國際民族誌影展的時候,我就剛好有看到馬躍的《天堂
小孩》。這部短片並沒有做什麼關於三鶯的背景介紹,而是從小孩子的觀
點來看這場拆了又蓋又拆又蓋的遊戲。最近一連串的報導看下來,再回過
頭來看這個短片,感覺當然很不一樣。
後來馬躍導演說,影片裡出現的人之中,很多都已經過世。
原文 http://blog.roodo.com/claypatterns/archives/5717975.html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Caitlin
at 2008-03-27T07:51
at 2008-03-27T07:51

By Elizabeth
at 2008-03-28T20:56
at 2008-03-28T20:56

By Andrew
at 2008-04-02T12:28
at 2008-04-02T12:28
Related Posts
第四屆鐵馬影展 志工招募中!!!

By Mary
at 2008-03-24T00:05
at 2008-03-24T00:05
星光傳奇 跟拍露真情

By Bennie
at 2008-03-23T21:25
at 2008-03-23T21:25
日紀錄片《激流中國》 北京封鎖

By Odelette
at 2008-03-23T11:29
at 2008-03-23T11:29
多格威斯麵很好看!!

By Anthony
at 2008-03-23T10:14
at 2008-03-23T10:14
多格威斯麵很好看!!

By Tristan Cohan
at 2008-03-22T22:20
at 2008-03-22T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