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魘》-療痛癒傷的異端之火 - 電影
By Quintina
at 2019-07-18T18:36
at 2019-07-18T18:36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好讀版:https://tinyurl.com/y3ndzy4r
----
樂聲悠揚,綠草如茵,著上白衣的男女老少無不掛著笑容、盛情招待著你列入隊群,一同
體驗這場滿佈織錦與鮮花的傳統祭典….然後你才突然辨得笛聲裡有端倪,隱約嗅到這看
似天堂的村莊角落、低迴著一絲不和諧的腐爛氣息。
《仲夏魘》便是這樣一步步鋪排著,搭建起積蓄熱能的火刑架,以著「大家都知道會發生
什麼、但導演明擺著要凌遲處理」的節奏,一如永晝時節漫無休止的常明,枯草發酵衰敗
生煙,最後華麗麗地直往那終極的毀滅、與伴隨而來的治癒奔去。
「常」態之外的異種道德
觀賞完的當下,朋友和我都不禁直呼這結局有夠「變態」。只是,究竟變態的是作品本身
、是導演自己,還是導演意圖讓我們關注的議題、讓我們反射性地防衛性地批判其變態?
導演如此玩弄、挑戰著觀眾的道德情感的目的是什麼,還是這挑釁便是目的本身?
那墜崖儀式的現場、村人遊客的兩極反應既已說明了一切。那差異重新提醒了我們,其實
我們現下堅定站立、引以為傲的道德立場,和什麼是相對於「變態」的「常態」,所來皆
非絕對的人性天生,而多半是相對的、後天的,繼承自所處社會的普遍道德認同,有著啟
蒙與機械革命後、(多數)人類從漫長的勞動中掙脫、個人主義崛起、乃至生命自有化這樣
長遠脈絡而形塑而成的。
但對於生活形態還停留在早期狩獵採集、農耕社會 (甚至保留了對外族的劫掠傳統) 的哈
爾加人來說,生命是公眾的,情感是共有的,而所有個體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族群的存續
,遠遠大於小我的生命。這是他們先祖開村立基以來便已設立的生活方式,那自然和諧萬
物共生的超然態度,一時間讓被教導要「多元容納尊重異已」的我們,竟說不出哪裡有絕
對的是非。
導演就是這樣高明地玩弄著自詡「先進開化」的我們的價值觀、就像他在電影中用藥物與
儀式混淆了 Dani 與 Christian 的認知判斷一樣,讓我們在「現在應該要批判還是認同
」的猶疑間擺盪,一直到那強加自我價值觀到遊客(與觀眾)身上的越界一刻(剝愚人的皮
、懲罰 Josh 與 Mark ),觀者才重新對準好「理智」與「情感」上的一致,放寬心地怒
罵和直呼其「變態」。
恐怖的根基
顯然地,如果只為了拍一部「無知傲慢的英美遊客被邪教誘殺」的恐怖類型電影,那電影
中許多環節都是不必要的;女主角的創傷背景不必要,那些似有若無的自然和諧物我一體
意象、通片毫無破綻的優美配樂、還有所有長篇累牘細節繁複三真七假的儀式過程也都不
必要。
所以電影不用套路式的陰暗氛圍、詭譎音效、任何 Jump scare 橋段來達成那人工的恐怖
,《仲夏魘》挖掘出的恐怖是更原生的,更寫實的,曾經發生也可能一再發生於那所有異
文明的接壤處。那恐怖的根基只基於一個概念:「我們懼怕和自己不同價值觀之人、正如
同我們懼怕各種意義上的 Aliens、精神異常者、甚至超自然的鬼與邪靈一樣,因為那都
是我們無法理解、無法預測其行為的對象,是看似像人卻非人之物」---如果我們只將價
值觀與理性運作模式相同的人視為人的話。
恐怖亦非來自儀式與手段。我們在《阿波卡獵逃》看過為敬畏自然的活人獻祭,也在《楢
山節考》看見了資源限制下的棄老傳統,那麼為什麼《仲夏魘》裡哈爾加人差不多的「變
態」儀式反而帶出更多的恐怖呢?我想該是因為電影中放入了與我們價值觀相近的遊客做
為參考點與投射對像,而這個對像在這個「異樣」的社群中,是無能為力也無法溝通自救
的。
這個人與非人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便是恐怖的根基。
我想導演該當不是真的打算以捍衛「傳統」的角度反抗「現代」的批判,但也並非站在現
代「文明」的立場去奚落「野蠻」。兩者並置而自然產生的荒謬和衝突,該是導演唯一的
意圖---至少直到電影最後一刻前我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 Dani 那釋懷開朗的一笑,才
真正完成了替導演意圖定音的那槌。呼應了開場的悲劇,那巨大傷口的癒合,真正整合起
了各個分散的子題。我想《仲夏魘》真正想談的,終究指向的還是關於「社群認同之形成
」才是。
邪教之成形
「邪」教的定義是什麼?和民間傳統信仰、以及所謂「正教」之差異又何在?電影裡哈爾
加的信仰的確有著現代邪教的部分特徵,隨手翻查邪教檢查表大概就合了九項---但這些
項目不也同時是世界各地原始社群、泛靈信仰甚至正教信仰的常見模式嗎?再加上電影中
又七分真三分假地含納了許多真實傳統北歐信仰的儀式與元素 (舉凡織錦、符文、仲夏立
起的五朔花柱*1、焚燒祭品祈福驅邪、萬物一體的循環思想),又再次模糊了正邪分歧和
批判的二元性。
但他們真正同化了 Dani 的關鍵,是在於提供了 Dani 真正需要、而典型現代伴侶無法提
供的—同情共感的能力。我們從開場的電話應付、痛哭安撫、搭機溝通,到電影中段的朋
友情人順位、忽略生日、被設計動搖而儀式取精等等問題,可以看到即使 Christian 面
對 Dani 是理性、有禮、包容的,看似完美紳士,但同時也是缺乏真心與疏離的,不理解
Dani、也無法同感她的痛苦。相較之下 Pelle 的貼心、耐心 (說不定也有某種程度的”
真心”),還有哈爾加的女孩們在他崩潰痛哭時也一同痛哭,真正共鳴著、承擔了 Dani
的情緒,而不是她一直以來只能選擇的、躲在廁所一個人處理崩潰,不敢讓情緒表露。電
影最魔幻的一幕,便是在選后比賽時,眾人突兀地突破語言隔閡,真正心意相通的瞬間,
徹底強化了這一體與歸屬感的形成。
我想這個兩方對比正是電影真正的主線,也說明了為何導演要在電影中安排這麼多讓人不
耐的情侶相處橋段的原因。這所有她情感認同上的此消彼長,都只為了鋪陳 Dani 這最後
的決定與療癒開懷,是如何的合情合理。
電影重現了一個內心有傷的人,是如何在團體中找到認同與歸屬的內化過程 (藥物元素的
導入不是必要的,只是為了更合理化這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亙古既存的人類本能,這
個社群凝聚的過程可以出現在家庭、班級、社團、軍隊之中,如同可以存在於宗教團體裡
一樣,無論正教邪教。Dani 與 Christian 的例子也可以看見,我們如何因為現代文明的
理性至上思想,無形間拉開了人際距離 (更可悲的是,從朋友三人後來的互動來看,連友
誼也是脆弱虛假的),於是還記憶著人類是如何真正親近他人的團體們,包括邪教,便有
了趁虛而入的空間。
值得深思的是,如站在哈爾加人的立場,這個過程可能根本不是刻意設計的,或是抱有惡
意的。他們在自己的價值觀裡可以仍然是那個身著白衣的人間天使,只是它們的正義、放
在我們「這頭」的價值觀裡來看,是扭曲地噁心罷了。
曖昧的敘事者態度
承前,我們理解了《仲夏魘》的核心是在於透過邪教團體的歸屬感形成,批判自詡為現代
開化的我們是如何自我而忽視著彼此。
但是,導演在這個脈絡中的態度卻又好像不是這麼直線的。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從頭到尾
都運用著柔和色調與優美配樂裝飾著每一處細節,沒有相似電影的「作祟後原形畢露」的
轉變套路,那和善與美竟然是無懈可擊的,好像意圖營造這群哈爾加的現代天使,真的相
信自己置身天堂。
但於此同時,許多不自然的細節又在傳統風俗與醜化的可能兩極間擺盪,例如那眾人一置
的歡樂手勢、飽和、煩噪到不不合時宜的人聲吟唱和輕快笛聲、分擔 Dani 悲痛時的眾女
的誇張群哭,還有荒謬到極致的取精儀式,另人分不清導演究竟在這個脈絡中、在文明與
野蠻的兩方各自留下多少同情與訕笑,譏諷與憐憫。
我想這個敘事者立場上的態度曖昧 (令人不禁想起《犬之島》的爭議),某種程度上是增
加了電影的可能性與討論性,但同時也減弱了批判的力度與清晰度。不過排除此點不談,
《仲夏魘》依然在概念性、諷喻手法與層次堆疊上有著十分傑出的表現,也讓人期待起恐
怖類型在 Ari Aster 手中還能再玩出什麼新風格呢!
by 木求魚
---
蘑菇指數:★★★★
---
*1 五朔花柱 (maypole),或稱五月花柱,普遍使用在五朔節,是英國、歐陸各地傳統的
民間信仰,只要是作為祈求來年農獲牲畜的豐收和平安的春日祭典,而基督教盛行後將這
個傳統節日歸給了聖人聖約翰而成聖約翰日,從此兩個節日在許多地區便密不可分了。在
北歐,因為五月時因氣候緯度的關係綠草與鮮花未豐,是以改為到六月中的仲夏節
(midsommmar) 才立起五月柱,和選出”五”月皇后 (May Queen of June)。
------------------------------------------------------------------------------
木求魚嚼電影:https://www.facebook.com/TheWhaleSeekerOnTheTreetop
------------------------------------------------------------------------------
--
----
樂聲悠揚,綠草如茵,著上白衣的男女老少無不掛著笑容、盛情招待著你列入隊群,一同
體驗這場滿佈織錦與鮮花的傳統祭典….然後你才突然辨得笛聲裡有端倪,隱約嗅到這看
似天堂的村莊角落、低迴著一絲不和諧的腐爛氣息。
《仲夏魘》便是這樣一步步鋪排著,搭建起積蓄熱能的火刑架,以著「大家都知道會發生
什麼、但導演明擺著要凌遲處理」的節奏,一如永晝時節漫無休止的常明,枯草發酵衰敗
生煙,最後華麗麗地直往那終極的毀滅、與伴隨而來的治癒奔去。
「常」態之外的異種道德
觀賞完的當下,朋友和我都不禁直呼這結局有夠「變態」。只是,究竟變態的是作品本身
、是導演自己,還是導演意圖讓我們關注的議題、讓我們反射性地防衛性地批判其變態?
導演如此玩弄、挑戰著觀眾的道德情感的目的是什麼,還是這挑釁便是目的本身?
那墜崖儀式的現場、村人遊客的兩極反應既已說明了一切。那差異重新提醒了我們,其實
我們現下堅定站立、引以為傲的道德立場,和什麼是相對於「變態」的「常態」,所來皆
非絕對的人性天生,而多半是相對的、後天的,繼承自所處社會的普遍道德認同,有著啟
蒙與機械革命後、(多數)人類從漫長的勞動中掙脫、個人主義崛起、乃至生命自有化這樣
長遠脈絡而形塑而成的。
但對於生活形態還停留在早期狩獵採集、農耕社會 (甚至保留了對外族的劫掠傳統) 的哈
爾加人來說,生命是公眾的,情感是共有的,而所有個體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族群的存續
,遠遠大於小我的生命。這是他們先祖開村立基以來便已設立的生活方式,那自然和諧萬
物共生的超然態度,一時間讓被教導要「多元容納尊重異已」的我們,竟說不出哪裡有絕
對的是非。
導演就是這樣高明地玩弄著自詡「先進開化」的我們的價值觀、就像他在電影中用藥物與
儀式混淆了 Dani 與 Christian 的認知判斷一樣,讓我們在「現在應該要批判還是認同
」的猶疑間擺盪,一直到那強加自我價值觀到遊客(與觀眾)身上的越界一刻(剝愚人的皮
、懲罰 Josh 與 Mark ),觀者才重新對準好「理智」與「情感」上的一致,放寬心地怒
罵和直呼其「變態」。
恐怖的根基
顯然地,如果只為了拍一部「無知傲慢的英美遊客被邪教誘殺」的恐怖類型電影,那電影
中許多環節都是不必要的;女主角的創傷背景不必要,那些似有若無的自然和諧物我一體
意象、通片毫無破綻的優美配樂、還有所有長篇累牘細節繁複三真七假的儀式過程也都不
必要。
所以電影不用套路式的陰暗氛圍、詭譎音效、任何 Jump scare 橋段來達成那人工的恐怖
,《仲夏魘》挖掘出的恐怖是更原生的,更寫實的,曾經發生也可能一再發生於那所有異
文明的接壤處。那恐怖的根基只基於一個概念:「我們懼怕和自己不同價值觀之人、正如
同我們懼怕各種意義上的 Aliens、精神異常者、甚至超自然的鬼與邪靈一樣,因為那都
是我們無法理解、無法預測其行為的對象,是看似像人卻非人之物」---如果我們只將價
值觀與理性運作模式相同的人視為人的話。
恐怖亦非來自儀式與手段。我們在《阿波卡獵逃》看過為敬畏自然的活人獻祭,也在《楢
山節考》看見了資源限制下的棄老傳統,那麼為什麼《仲夏魘》裡哈爾加人差不多的「變
態」儀式反而帶出更多的恐怖呢?我想該是因為電影中放入了與我們價值觀相近的遊客做
為參考點與投射對像,而這個對像在這個「異樣」的社群中,是無能為力也無法溝通自救
的。
這個人與非人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便是恐怖的根基。
我想導演該當不是真的打算以捍衛「傳統」的角度反抗「現代」的批判,但也並非站在現
代「文明」的立場去奚落「野蠻」。兩者並置而自然產生的荒謬和衝突,該是導演唯一的
意圖---至少直到電影最後一刻前我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 Dani 那釋懷開朗的一笑,才
真正完成了替導演意圖定音的那槌。呼應了開場的悲劇,那巨大傷口的癒合,真正整合起
了各個分散的子題。我想《仲夏魘》真正想談的,終究指向的還是關於「社群認同之形成
」才是。
邪教之成形
「邪」教的定義是什麼?和民間傳統信仰、以及所謂「正教」之差異又何在?電影裡哈爾
加的信仰的確有著現代邪教的部分特徵,隨手翻查邪教檢查表大概就合了九項---但這些
項目不也同時是世界各地原始社群、泛靈信仰甚至正教信仰的常見模式嗎?再加上電影中
又七分真三分假地含納了許多真實傳統北歐信仰的儀式與元素 (舉凡織錦、符文、仲夏立
起的五朔花柱*1、焚燒祭品祈福驅邪、萬物一體的循環思想),又再次模糊了正邪分歧和
批判的二元性。
但他們真正同化了 Dani 的關鍵,是在於提供了 Dani 真正需要、而典型現代伴侶無法提
供的—同情共感的能力。我們從開場的電話應付、痛哭安撫、搭機溝通,到電影中段的朋
友情人順位、忽略生日、被設計動搖而儀式取精等等問題,可以看到即使 Christian 面
對 Dani 是理性、有禮、包容的,看似完美紳士,但同時也是缺乏真心與疏離的,不理解
Dani、也無法同感她的痛苦。相較之下 Pelle 的貼心、耐心 (說不定也有某種程度的”
真心”),還有哈爾加的女孩們在他崩潰痛哭時也一同痛哭,真正共鳴著、承擔了 Dani
的情緒,而不是她一直以來只能選擇的、躲在廁所一個人處理崩潰,不敢讓情緒表露。電
影最魔幻的一幕,便是在選后比賽時,眾人突兀地突破語言隔閡,真正心意相通的瞬間,
徹底強化了這一體與歸屬感的形成。
我想這個兩方對比正是電影真正的主線,也說明了為何導演要在電影中安排這麼多讓人不
耐的情侶相處橋段的原因。這所有她情感認同上的此消彼長,都只為了鋪陳 Dani 這最後
的決定與療癒開懷,是如何的合情合理。
電影重現了一個內心有傷的人,是如何在團體中找到認同與歸屬的內化過程 (藥物元素的
導入不是必要的,只是為了更合理化這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亙古既存的人類本能,這
個社群凝聚的過程可以出現在家庭、班級、社團、軍隊之中,如同可以存在於宗教團體裡
一樣,無論正教邪教。Dani 與 Christian 的例子也可以看見,我們如何因為現代文明的
理性至上思想,無形間拉開了人際距離 (更可悲的是,從朋友三人後來的互動來看,連友
誼也是脆弱虛假的),於是還記憶著人類是如何真正親近他人的團體們,包括邪教,便有
了趁虛而入的空間。
值得深思的是,如站在哈爾加人的立場,這個過程可能根本不是刻意設計的,或是抱有惡
意的。他們在自己的價值觀裡可以仍然是那個身著白衣的人間天使,只是它們的正義、放
在我們「這頭」的價值觀裡來看,是扭曲地噁心罷了。
曖昧的敘事者態度
承前,我們理解了《仲夏魘》的核心是在於透過邪教團體的歸屬感形成,批判自詡為現代
開化的我們是如何自我而忽視著彼此。
但是,導演在這個脈絡中的態度卻又好像不是這麼直線的。我們可以看到,電影從頭到尾
都運用著柔和色調與優美配樂裝飾著每一處細節,沒有相似電影的「作祟後原形畢露」的
轉變套路,那和善與美竟然是無懈可擊的,好像意圖營造這群哈爾加的現代天使,真的相
信自己置身天堂。
但於此同時,許多不自然的細節又在傳統風俗與醜化的可能兩極間擺盪,例如那眾人一置
的歡樂手勢、飽和、煩噪到不不合時宜的人聲吟唱和輕快笛聲、分擔 Dani 悲痛時的眾女
的誇張群哭,還有荒謬到極致的取精儀式,另人分不清導演究竟在這個脈絡中、在文明與
野蠻的兩方各自留下多少同情與訕笑,譏諷與憐憫。
我想這個敘事者立場上的態度曖昧 (令人不禁想起《犬之島》的爭議),某種程度上是增
加了電影的可能性與討論性,但同時也減弱了批判的力度與清晰度。不過排除此點不談,
《仲夏魘》依然在概念性、諷喻手法與層次堆疊上有著十分傑出的表現,也讓人期待起恐
怖類型在 Ari Aster 手中還能再玩出什麼新風格呢!
by 木求魚
---
蘑菇指數:★★★★
---
*1 五朔花柱 (maypole),或稱五月花柱,普遍使用在五朔節,是英國、歐陸各地傳統的
民間信仰,只要是作為祈求來年農獲牲畜的豐收和平安的春日祭典,而基督教盛行後將這
個傳統節日歸給了聖人聖約翰而成聖約翰日,從此兩個節日在許多地區便密不可分了。在
北歐,因為五月時因氣候緯度的關係綠草與鮮花未豐,是以改為到六月中的仲夏節
(midsommmar) 才立起五月柱,和選出”五”月皇后 (May Queen of June)。
------------------------------------------------------------------------------
木求魚嚼電影:https://www.facebook.com/TheWhaleSeekerOnTheTreetop
------------------------------------------------------------------------------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Tracy
at 2019-07-19T19:48
at 2019-07-19T19:48
By Mary
at 2019-07-22T02:07
at 2019-07-22T02:07
By Anonymous
at 2019-07-23T14:06
at 2019-07-23T14:06
By Anthony
at 2019-07-24T08:59
at 2019-07-24T08:59
By Ula
at 2019-07-27T15:09
at 2019-07-27T15:09
By Blanche
at 2019-07-27T19:07
at 2019-07-27T19:07
By Noah
at 2019-07-29T07:03
at 2019-07-29T07:03
By Ophelia
at 2019-08-01T09:45
at 2019-08-01T09:45
By Ursula
at 2019-08-05T06:04
at 2019-08-05T06:04
By Freda
at 2019-08-08T12:33
at 2019-08-08T12:33
Related Posts
為何感受的到鋼鐵人和蜘蛛人的感情?
By Margaret
at 2019-07-18T18:35
at 2019-07-18T18:35
獅子王裡女主角的爸爸是誰?
By Dinah
at 2019-07-18T18:00
at 2019-07-18T18:00
電影院內遇到一直爆雷的人該怎麼辦
By Candice
at 2019-07-18T17:38
at 2019-07-18T17:38
Google Play 特價報 厲陰宅 / 法櫃奇兵
By Oliver
at 2019-07-18T17:32
at 2019-07-18T17:32
《獅子王》首日票房超越《阿拉丁》榮登
By Ivy
at 2019-07-18T17:30
at 2019-07-18T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