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性愛死》─ 震撼影迷的105分鐘 - 電影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15-12-14T18:41

Table of Contents

《十日性愛死》Eisenstein in Guanajuato
★★★★★
----------------------------------------------------
Director: Peter Greenaway
Writer: Peter Greenaway
Stars: Elmer Bäck, Luis Alberti, Maya Zapata
----------------------------------------------------
《十日性愛死》─ 震撼影迷的105分鐘
當大師致敬大師,這種震撼之感便是《十日性愛死》最好的證明,一位極少出現在我們視
野的已故蘇聯蒙太奇導演Sergei M. Eisenstein,我們是對他這麼陌生,但是透過身為他
死忠粉絲同時也為當代電影大師的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從他的電影魔法中,用極
其風格化的手法去致敬這位大師,並將一位導演的瘋狂個性、張揚的生平完整地呈現在觀
眾面前,在一部電影之中,你所見到的不只有當年的Sergei Eisenstein,而是一個已活
過33年的Sergei Eisenstein,他是這麼立體地出現在影片之中,述說著他那段極其震撼
自己的墨西哥(切確說是Guanajuato)旅程,Peter Greenaway不只重啟了這位大師的生命
,也揭開那已塵封已久的祕密─不再被人提起也從未被剪輯的《墨西哥萬歲》。
----------------------------------------------------
「14年前,俄國失去了他的貞操,而我遲到了14年」

《十日性愛死》是一部難以憑三言兩語去述說的電影,除了大量信息的置入,從Sergei
Eisenstein的背景故事、心路歷程或是在墨西哥的愛慾情節,到從性愛的深入反射對俄國
十月革命的反思,是一種新穎卻也是一種感概,曾經的他,是這麼被人崇拜的導演,蒙太
奇的驚豔想法更是打破當時大家對於電影的侷限,以音樂的旋律去拼湊電影畫面,大量的
轉折改變也開創電影的另一風貌,相反地,當Sergei Eisenstein在墨西哥,每每總是機
關槍式的述說他精彩的生平,滿足史達林、認識愛因斯坦,拿著一張張好萊塢合約,周遊
列國後的驕傲交流,即使滿口袋裝滿著好萊塢的快樂,但他真的快樂嗎?又是什麼原因讓
他在墨西哥中找尋到真正的自我?蘇聯,是Sergei Eisenstein最引以為傲的出生地,然
而卻也是流放限制他的罪魁禍首,「十月革命」,他總是提到這段歷史,但說的卻都不是
曾經那些使他成名偉大的作品集,反而投射出的是對現在這個舊世界的集權共產所做出的
吶喊,而此番話他卻只敢在墨西哥這個離蘇聯數十萬公里的地方所說,這裡是他嚮往的「
自由」,也是他在蘇聯創作時期從未感受到的愉悅,他釋放自己的天性,領悟到真實的自
我,解開隱藏在心中多年的性慾種子,在墨西哥,沒有對錯也沒有是非,他不須再迎合史
達林,不須再擁有當時不接受同性戀風氣的包袱,更不需再循規蹈矩拍出一些愛國愛家的
偉大壯烈教材片,也許《波坦金戰艦》、《罷工》等名片都曾經獲得蘇聯的推崇膜拜,那
些革命或許復活了,然而當他與墨西哥人吃飯交流時,從他們的口中卻發現那些輝煌充其
量都只是成為國家的形象片,縱使有了技術有了眼界,但那是最真實的嗎?或只是徹底浪
費膠片打破更多玻璃,那些壯烈蜂擁的拼命存在是否都只是一種對國家的忠心及誇大?雖
然有了理論的開創,但少的卻是自己對於電影的思想情感投射。
----------------------------------------------------
「在俄國,我們把死亡隱藏起來,把他當作遙遠的敵人,在這裡他如此親近,是友好的女
主人,在墓園裡我們和死亡打著同一把遮陽傘,甚至踩著同樣的陰影,所以最好和死亡成
為朋友,而不是敵人。」

列寧死了,馬克思死了,耶穌死了,聖彼得死了,華盛頓死了,林肯死了,墨西哥的獨立
之父們都被槍殺死了,他們勇於革命,卻各各死於非命,而我們活著,是否有一種信念想
改變世界,又還是只是苟活生存,Peter Greenaway借Sergei Eisenstein的口用死亡比擬
當年俄國(即蘇聯),他就像個醉鬼昏昏迷迷,在死亡中徘徊遊蕩,用自己的驕傲去掌控世
界,卻不知已步步走向死亡,而墨西哥反之,它們神智清醒,開啟一場偉大冒險,得意洋
洋地面對性和死,正如佛洛伊德所說的「驅生力」和「驅死力」也正正對比蘇聯和墨西哥
的差距。我們能真正見證自己的死亡嗎?可以,但必定是運用不同的方式,而Sergei
Eisenstein用上了自己內心的開放,利用性不只墨西哥,更是將自己引見給了全世界!
----------------------------------------------------
「是做愛還是去死,電影只是為了證明我們活過兩次,首先是確認活著,然後挑戰死亡本
身」

1931年,當年Eisenstein33歲,他死了,就跟耶穌和亞歷山大死亡的年齡一樣,但他的死
亡是對於舊世界的丟棄,迎接新世界的視野,死亡應該永遠準備接起電話,心臟病發前的
暖熱器瓦片暗號,蘇聯對於同性戀的刑罰限制,愛森斯坦再次投回到死亡的懷抱,而當每
次他與秘書聯絡時,彷彿也正與著死亡對談。對於當時自以為興起革命的蘇聯、正值歐洲
殖民的中南美洲,他們的傲氣也自以為成為了舊世界的霸主,也自以為好萊塢的電影也正
正代表了全世界,卻殊不知它們讓一切毀於自己的自大,「拍大莊園才被好萊塢懂得,那
些都只是毫無意義的畫面」,從蘇聯出走,歷經歐洲美國洗禮,來到墨西哥當下,
Eisenstein就是一個轉換點,他是新世界卻也是舊世界,多年聚集了那些驕傲思想,卻只
是一再討好,也忘記自己真正的需求,迎接新世界的勇敢,突破的革新,同性戀的嘗試,
哪怕第一次流的血說的痛,那正是革命所需付出的代價,身體在說出真相,流血讓我軟弱
,在我們狂傲的背後卻看不見那些先知早已預言的智慧,「我是如此愚蠢的活在當下,催
化劑就是性,33歲依然年輕,不會無可救藥的憤世嫉俗。」Eisenstein的覺醒,他進貢了
死亡卻也再墨西哥重生,他的身體不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而成了一位陌生人,開始習慣
徹底的軟弱,也開始決定捍衛自己的堅持,「十月」,和俄國革命疊合的也正是墨西哥亡
靈節,革命後是死亡也是重生,而當Eisenstein又一次被魔鬼束縛遣返回國後,他知道他
也正如同那隻蒼蠅一樣,逃脫不出死亡的魔掌,史達林的「關心」也間接消抹了他的創作
風格,即使在墨西哥重生後卻也必須逃離天堂地再次死亡。
----------------------------------------------------
說到《十日性愛死》的技術,那可是非常之驚人的形式,高齡七十後玩了3D也玩回最愛的
電影大師,Greenaway利用巧妙的鏡頭影像去致敬這位蒙太奇大師,除了令人著迷的三屏
幕、大量照片大量影像的蒙太奇呈現、拼接橫移的平移視角甚至旋轉鏡頭的廣角延伸,讓
所有立體呈現於一個平面的目眩神迷,尤其是劇場和正面建築對兩端鏡頭的視角收縮,或
是使用幾何性的運鏡將演員、對白和場景玩轉的如此巧妙,而Peter Greenaway也一貫承
襲了他最擅長的符號風格藝術,整齊卻不失呆板,各個細節皆拿捏得恰到好處,更將現有
的技術更加升級化,華麗對稱的大師藝術,拍出的不再只是Eisenstein所處的1931年代,
確確實實是2015年的Eisenstein,最驚艷莫過於柱子之間的轉場,更令人好奇剪輯和拍攝
時如何調度,更別說一張床、一個房間,地板光影的設置透明,許多體位呈現,單一的固
定鏡頭又如何讓他不至於單調,圖片的穿插,影像的擷取,讓人一步步挖掘Eisenstein的
內心世界,也看見Peter Greenaway對於新電影的野心和想法,劇本編排新穎且乾淨俐落
,準確表達對於新世界的好奇嚮往,聒噪跳躍但卻意外豐富飽滿,每一場戲都不多餘,還
取材更多當時的史實資料照片、愛森斯坦的電影、各種名人的照片對比,更聰明的添加了
當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限制和歧視,也成為了這部紀錄片始終未出世的關鍵之一,大師就
是大師,你所看見的《十日性愛死》也不再是Peter Greenaway的單一創作,而是一位影
迷對於大師的致敬之作,細細回看Sergei Eisenstein當年的作品,如《十月:震撼世界
的十天》,你能看見他的電影技法除了蒙太奇一再鋪排,更吸引人的是最擅於使用交響樂
的壯闊澎湃為基底來襯托一部電影的雄偉壯烈感,也在音符頓點間交叉影像,而Peter
Greenaway卻也正正取及了精隨,影片中你可以聽到一樣是和Eisenstein同時期甚至同名
的Sergei Prokofiev每一首經典的交響樂在其中,大量堆積的豐富情感,剪輯頓點配合之
好,非常之過癮,最令我引起共鳴的莫過於《彼得與狼》,反之也對應到Eisenstein的生
活,誰是彼得?誰又是狼?他又將被誰欺騙?又會在哪重生?都深深呼應之,,而技術的
高超更讓人好奇幕後花絮!加上最後片尾名單的亡靈面具大量鋪排,多畫面的角度卻像一
體的流動,加上最後一曲的旋律配合,無人能敵的敬佩,也讓影迷非常享受!
----------------------------------------------------
演員方面,也確實讓人大為驚嘆,身為芬蘭演員的Elmer Bäck除了和Eisenstein有幾分
神似外,他那一口流利的俄羅斯腔調,花式的捲舌打轉,都為這位大師添上那狂躁不羈的
性格,標誌性的爆炸亂髮,恣意亂行的風流隨興,不論在肢體上的展現或是內心的開發,
性和愛之中更明確的提取出對於新世界的渴望性,更加上口沫橫飛的對白連珠炮,更是考
驗這位演員的高深功力,活脫的將這位電影界「愛因斯坦」重新出世再次復活,而飾演
Canedo的Luis Alberti,要亮相自己的寶貝外,陰柔的氣質,遊走在雙性戀之間的矛盾與
嘗試,不壓抑自己個性的結合,與Eisenstein的一來一往,也讓觀眾沉浸在它們兩人的性
慾床第之間,翻來覆去也翻雲覆雨的激盪出深層的火花。
----------------------------------------------------
這部永遠未被剪輯250公里膠捲的秘密,在《十日性愛死》竟能完整呈現,如何將一位導
演的生平濃縮成精華,將十天的震撼之旅匯集在105分鐘內盡情狂放,Peter Greenaway對
於Eisenstein的迷影致敬,已踏踏實實的將這位電影界的愛因斯坦再次呈現給觀眾,與其
說《十日性愛死》是震撼愛森斯坦的十天,更不如說這部是震撼影迷的105分鐘!我們看
到的也不再是Peter Greenaway的《十日性愛死》,而正是再次活生轉世再次為自己插上
紅旗只屬於Sergei Eisenstein的《墨西哥萬歲》!

【補充資料】

十月革命:https://zh.wikipedia.org/…/%E5%8D%81%E6%9C%88%E9%9D%A9%E5%9…

Sergei Eisenstein基本資料:https://zh.wikipedia.org/
/%E8%B0%A2%E5%B0%94%E7%9B%96%C2%B…

2015.12.06
海鵬影業/Swallow Wings Films

文章: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81838

--
----------------------------------------------------
更多影評: FB:PONY WORLD 【喜歡請關注~!】
https://www.facebook.com/welcometoponyworld
http://www.movier.tw/author.php?AID=656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Joseph avatar
By Joseph
at 2015-12-17T18:01
今天被這個評論燒到,剛剛看完回家,覺得好喜歡QQ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15-12-20T01:48
推內容 但這排版...

只要發自內心 就不容易出錯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15-12-14T18:16
有一句台詞是:只要發自內心 就不容易出錯 我只有這個線索 有請各位神人了 不是今年的 - ...

脆弱的友情——《同班同學》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15-12-14T17:53
原文網址:http://www.moviemovie.com.tw/forum/viewthread-2016.html http://goo.gl/ITAhZn 看完電影,覺得整部電影可能就只是在賣青春的女體吧?想要敘述三個女孩子的感情,羨 慕或是嫉妒,都不見得要跟援交扯上關係。雖然是改編自訪談個案, ...

《暗殺》,等抗戰結束,就回家好嗎?

Mia avatar
By Mia
at 2015-12-14T17:25
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378817099 (手機排版抱歉) 1910年大韓帝國總理李完用( )與大日本帝國代表寺內正毅(てらうち まさたけ )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併入大日本帝國, 開始長達三 ...

飆風 陀地 蛇姬 33 追婚 紅衣 白鯨

Dinah avatar
By Dinah
at 2015-12-14T16:59
因為明天生日能夠免費看其中一部電影 原po是女的 飆風特攻 看版上評價不如看極限運動 陀地驅魔人 聽說不錯 蛇姬:極樂誘惑 看版上評價似乎肉的部分比較多 33:重生奇蹟 看版上評價原本正面,後來說跟真實差滿多的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 ...

飆風特攻:運動與美景結合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15-12-14T16:45
這片在版上討論度不高 有些負雷批評劇情薄弱 在此幫此片平反一下 如果喜歡運動和戶外風景的不要錯過 當然劇情並不優 但當就是抱著去看極限運動和各地風景心態 其中海浪 滑雪 攀岩 委內瑞拉天使瀑布 很多橋段都很驚險刺激 不在乎劇情的人可以去好好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