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理由》:為何而學? - 電影
By Daniel
at 2016-09-06T14:11
at 2016-09-06T14:11
Table of Contents
《學習的理由》:為何而學?
本文獨家完整刊登於ViewMovie: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724
網誌版:http://kminor-mao.blogspot.tw/2016/09/reason-to-study.html
--
這部紀錄片,是現在21歲的楊逸帆,自14歲開始,在自己就讀的宜蘭人文中小學展開
拍攝。雖是從國中年紀就開始拍攝,卻完全不失成熟,原片名「不想考基測」流露稍微稚
氣的觀點,最終更提升至探問「學習的理由」,可見導演楊逸帆真有雙不一樣的眼睛,能
從同學讀書的狀態看出更深層的問題。
獨具匠心的教育紀錄片
就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的觀點,紀錄片可分為六種類型,《學
習的理由》最接近「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毫不掩蓋導演的
在場與干預,甚至,導演也因為選擇置身其中,而成為被攝者。高中打算申請自學的楊逸
帆,為了「體驗」準備基測的感受,在僅剩二十天時,報名第二次基測,於是從一位「旁
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因而更強烈地呈現置身考試之中,可能會如何迷失。
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許多畫質不高,卻相當真心專注的鏡頭,楊逸帆既凝視了同學在
戲劇、音樂、舞蹈、課間討論等方面的表現,也凝視了他們身陷考試、倍感壓力的模樣。
這些凝視往往沒有附加旁白,或者只是在訪問時,保留下來的一段停頓或沉默,然而,正
因如此,這些孩子們曾經擁有的表情,都指向了這部紀錄片企圖探索的問題——我們為何
而學?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升學考試?誰能給我們安全感和方向感?以及,「放
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
導演選擇了三位同學為紀錄片的主要角色,三位各有不同特質、思維和學習風格,一
為對學習有主見、有求知慾、喜愛天馬行空思索問題的陳立安;二為熱愛舞蹈、成績優異
卻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路的林雨萱;三為努力用功學習、成績卻不盡理想的蔡沛玲。三個
孩子,三種典型,都因為升學考試而徬徨、受限,特別是透過穿插熱衷於課外活動的資料
畫面,更凸顯面對考試時,學生的樣子是多麼缺乏原有的活力。
除了學生,導演也訪問了家長和老師,呈現更多面的觀點,讓論述不侷限於「考試」
本身,而是各方角色如何看待學習、考試、升學和教育的意義。此外,隨著三位同學的故
事,穿插了精緻的動畫,我覺得算是別出心裁,更讓整部紀錄片的基調並非站在冷冽的批
判,而是溫暖的關注。而片尾加入三位同學上大學後的去向,特別是以字卡打出陳立安終
於選擇休學,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學習的理由》,可能不會如楊力州導演的作品引人熱淚,可能沒有BBC紀錄片「中
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
強烈衝突感,可能沒有對象和時間都跨度極大的《56 UP》(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自7歲
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那麼龐大,但有著最貼近我們自身學習經驗的觀察和探問,絕對
會喚起觀眾的記憶和思考,為此,就值得一看。
閱讀更多請至ViewMovie: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724
--
Kate Mao|http://kminor-mao.blogspot.tw/
關心教育,樂於教學,喜歡文學、影像與藝術,相信分享的力量——
於是當思路漫漫,便透過文字與觀景窗,感受世界無可限量的光,顯影在此。
--
本文獨家完整刊登於ViewMovie: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724
網誌版:http://kminor-mao.blogspot.tw/2016/09/reason-to-study.html
--
這部紀錄片,是現在21歲的楊逸帆,自14歲開始,在自己就讀的宜蘭人文中小學展開
拍攝。雖是從國中年紀就開始拍攝,卻完全不失成熟,原片名「不想考基測」流露稍微稚
氣的觀點,最終更提升至探問「學習的理由」,可見導演楊逸帆真有雙不一樣的眼睛,能
從同學讀書的狀態看出更深層的問題。
獨具匠心的教育紀錄片
就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Bill Nichols)的觀點,紀錄片可分為六種類型,《學
習的理由》最接近「參與型紀錄片(Participatory Documentary)」,毫不掩蓋導演的
在場與干預,甚至,導演也因為選擇置身其中,而成為被攝者。高中打算申請自學的楊逸
帆,為了「體驗」準備基測的感受,在僅剩二十天時,報名第二次基測,於是從一位「旁
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因而更強烈地呈現置身考試之中,可能會如何迷失。
紀錄片中,可以看到許多畫質不高,卻相當真心專注的鏡頭,楊逸帆既凝視了同學在
戲劇、音樂、舞蹈、課間討論等方面的表現,也凝視了他們身陷考試、倍感壓力的模樣。
這些凝視往往沒有附加旁白,或者只是在訪問時,保留下來的一段停頓或沉默,然而,正
因如此,這些孩子們曾經擁有的表情,都指向了這部紀錄片企圖探索的問題——我們為何
而學?學習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升學考試?誰能給我們安全感和方向感?以及,「放
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
導演選擇了三位同學為紀錄片的主要角色,三位各有不同特質、思維和學習風格,一
為對學習有主見、有求知慾、喜愛天馬行空思索問題的陳立安;二為熱愛舞蹈、成績優異
卻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路的林雨萱;三為努力用功學習、成績卻不盡理想的蔡沛玲。三個
孩子,三種典型,都因為升學考試而徬徨、受限,特別是透過穿插熱衷於課外活動的資料
畫面,更凸顯面對考試時,學生的樣子是多麼缺乏原有的活力。
除了學生,導演也訪問了家長和老師,呈現更多面的觀點,讓論述不侷限於「考試」
本身,而是各方角色如何看待學習、考試、升學和教育的意義。此外,隨著三位同學的故
事,穿插了精緻的動畫,我覺得算是別出心裁,更讓整部紀錄片的基調並非站在冷冽的批
判,而是溫暖的關注。而片尾加入三位同學上大學後的去向,特別是以字卡打出陳立安終
於選擇休學,頗有畫龍點睛之效。
《學習的理由》,可能不會如楊力州導演的作品引人熱淚,可能沒有BBC紀錄片「中
國學校,我們的孩子受得了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
強烈衝突感,可能沒有對象和時間都跨度極大的《56 UP》(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自7歲
開始,每七年記錄一次)那麼龐大,但有著最貼近我們自身學習經驗的觀察和探問,絕對
會喚起觀眾的記憶和思考,為此,就值得一看。
閱讀更多請至ViewMovie: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724
--
Kate Mao|http://kminor-mao.blogspot.tw/
關心教育,樂於教學,喜歡文學、影像與藝術,相信分享的力量——
於是當思路漫漫,便透過文字與觀景窗,感受世界無可限量的光,顯影在此。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Doris
at 2016-09-08T11:02
at 2016-09-08T11:02
Related Posts
屍速列車劇情疑問以及小小心得
By Charlotte
at 2016-09-06T13:21
at 2016-09-06T13:21
酷寶:魔弦傳說不會出續集!萊卡堅決反對
By Caitlin
at 2016-09-06T13:13
at 2016-09-06T13:13
屍速列車 不失控的人性
By Tom
at 2016-09-06T13:07
at 2016-09-06T13:07
《神鬼無間》算是有成功翻拍《無間道》嗎
By Callum
at 2016-09-06T12:57
at 2016-09-06T12:57
台灣版屍速列車
By Olga
at 2016-09-06T12:47
at 2016-09-06T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