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阿罕默德》,是非對錯的兩面。 - 電影
By Lauren
at 2020-02-21T11:33
at 2020-02-21T11:33
Table of Contents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4488990
(手機排版抱歉)
《少年阿罕默德》有趣的是,它或許稱不上一部「好看」的電影,然導演達頓兄弟想透過
這部電影傳達的,反而讓《少年阿罕默德》變成了另一種「好看」。少年阿罕默德於信仰
間迷失,他從原本的堅定「因為信仰要他這麼做」到「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最後再陷
入於「如果不這麼做就會不知道怎麼辦了」的茫然無助,達頓兄弟藉由阿罕默德的視角來
看這善惡模糊的世界,他掙扎於想法、心態甚至決定,都全然顯示著他處於一種矛盾,那
是已經不知道要相信誰的恐慌,該聽伊瑪目的還是老師的?輔導他的社工?母親?又或者
是對他釋出善意的農場女孩?《少年阿罕默德》雖是以阿罕默德為主角,卻流轉於各個立
場、觀點與角色之間,欲引起觀眾對這些立場、觀點與角色的思辨。
阿罕默德之所以會整部電影的時間都呈現混亂,是因為他就像個軀殼、容器,裝載著來自
各種人的不同聲音,這些聲音都說著自己是「對的」,都希望阿罕默德能把「不對的」變
成「對的」,可對於才13歲的他來說,如何能分辨何謂對與錯?正確還是錯誤?被表哥、
伊瑪目試圖誘導到「正確的」方向,卻也被老師、母親、社工等人勸導回「正確的」路上
,正確到底誰說了算?伊瑪目認為要遵從先知,凡事都從可蘭經學習,指責擅自教導阿拉
伯語的老師是拚教者;而老師、母親也不懂為何阿罕默德要聽從明顯就滿口胡謅的伊瑪目
的話,大家都希望阿罕默德做出對的、正確的選擇,但對錯是非終究是每個人的觀點,阿
罕默德於是混亂於其中,《少年阿罕默德》便是因混亂而成的騷動。
阿罕默德自從跟著表哥追隨伊瑪目之後整個人比過去更熱衷於宗教,看在老師和母親眼裡
他信仰過了頭,反而有些走火入魔。在家裡或者學校開始會和她們產生衝突、說出些激烈
的詞彙與句子,可能成長期的孩子都是這樣子的,人家越是要你「不要怎樣」就越是「想
要怎樣」,阿罕默德堅持著他的信仰其實看來有些叛逆,因為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是正
確的,不容許其他人質疑他的順從、他的信仰,越到後來他發現,似乎光只有每天的禱告
、漱口、洗手、參加集會已經不夠,他必須做出些「什麼」來更堅定並認同自己的信仰、
來向伊瑪目、他的母親、老師證明,於是他想的「什麼」就是解決掉叛教者、也就是他的
老師。
最後阿罕默德沒有成功,他的行動失敗了,心慌的他逃到集會所,卻被伊瑪目勸說、撇除
他們的關係,犯下錯事的阿罕默德被帶到觀護所,欲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矯正他的行為、
改正他的想法,在觀護所安排下,阿罕默德來到農場工作。我自己是認為,到農場工作除
了矯正他、最大目的應是想要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是淡化他對宗教的狂熱,然而阿罕默
德在初期仍舊聽不進別人的話,他還是堅持著他必須每天做的,他可能不懂也不明白為什
麼大家都要否定他的信仰,他試圖在這過程中找尋答案,卻好像總是徒勞無功,隨著待著
的日子久了,阿罕默德眼裡的堅定似乎逐漸變得不確定,看著來探視他的母親哭的傷心欲
絕,知道被他傷害的老師心理創傷嚴重,然後他和農場女孩越走越近...,她們都動搖著
他的內心,和信仰之間開始產生矛盾。
越到後來我越是覺得,阿罕默德其實已經不曉得自己是對是錯,他做的、他說的,都像極
了是在逞強,他雖然口頭上和母親道歉,想和老師當面說對不起,卻感覺的出來他的不情
願,那份不情願來自於他的困惑,他還是未能理解為什麼「別人要否定他所認為的『對的
』」,這從他最後在準備離開農場時,和農場女孩的那番談話就可感受到,兩人因為個人
信仰問題發生爭執,他強硬要求她必須信教,可農場女孩不認同他的觀點,為什麼人一定
要有宗教信仰?阿罕默德說不太出來,只是一再的咄咄逼人。我想,他在企圖找到人支持
他、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只要有個人贊同他,他原本騷亂的心或許就能恢復平靜,而他
亦能回到先前那個信仰虔誠的自己。
《少年阿罕默德》對於對錯是非沒有一定的解答,而是透過13歲的少年阿罕默德陷入的茫
然,來呈現著凡事皆因立場、觀點或者角色的不同而出現結論,儘管普遍人們都會認為過
於如聖戰士這樣的存在過於激進,於各地犯下造成的傷亡是該被譴責的,然而對當事人、
例如電影裡的阿罕默德等人來說,他們認為自己走的道路還有做的事是對的、是真理、是
奉行神的旨意,所謂的錯誤不過是他人的不認同。不過理所當然的傷害他人、奪走他人生
命是不應該的,但達頓兄弟導演巧妙的安排主角是心智尚未成熟的13歲少年好模糊了這善
惡,讓之間的思考空間是大很多的,觀眾得以去從他們的碰撞中看見凡事的兩面。
達頓兄弟導演多數時間聚焦在阿罕默德的表情、他的反應,細微的、劇烈的變化令觀受感
受到他的起伏。整體來看,確實更直接的覺察到空氣裡的情緒流動,然一個不小心就會有
些沉悶,特別又是此題材,《少年阿罕默德》是比較吃虧,雖然導演達頓兄弟盡力處理的
不讓電影乏味,仍可惜於根本上的不利,不過有趣的是這樣的結果,就好似呼應著電影的
概念,好看與否全看人如何去想。
--
(手機排版抱歉)
《少年阿罕默德》有趣的是,它或許稱不上一部「好看」的電影,然導演達頓兄弟想透過
這部電影傳達的,反而讓《少年阿罕默德》變成了另一種「好看」。少年阿罕默德於信仰
間迷失,他從原本的堅定「因為信仰要他這麼做」到「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最後再陷
入於「如果不這麼做就會不知道怎麼辦了」的茫然無助,達頓兄弟藉由阿罕默德的視角來
看這善惡模糊的世界,他掙扎於想法、心態甚至決定,都全然顯示著他處於一種矛盾,那
是已經不知道要相信誰的恐慌,該聽伊瑪目的還是老師的?輔導他的社工?母親?又或者
是對他釋出善意的農場女孩?《少年阿罕默德》雖是以阿罕默德為主角,卻流轉於各個立
場、觀點與角色之間,欲引起觀眾對這些立場、觀點與角色的思辨。
阿罕默德之所以會整部電影的時間都呈現混亂,是因為他就像個軀殼、容器,裝載著來自
各種人的不同聲音,這些聲音都說著自己是「對的」,都希望阿罕默德能把「不對的」變
成「對的」,可對於才13歲的他來說,如何能分辨何謂對與錯?正確還是錯誤?被表哥、
伊瑪目試圖誘導到「正確的」方向,卻也被老師、母親、社工等人勸導回「正確的」路上
,正確到底誰說了算?伊瑪目認為要遵從先知,凡事都從可蘭經學習,指責擅自教導阿拉
伯語的老師是拚教者;而老師、母親也不懂為何阿罕默德要聽從明顯就滿口胡謅的伊瑪目
的話,大家都希望阿罕默德做出對的、正確的選擇,但對錯是非終究是每個人的觀點,阿
罕默德於是混亂於其中,《少年阿罕默德》便是因混亂而成的騷動。
阿罕默德自從跟著表哥追隨伊瑪目之後整個人比過去更熱衷於宗教,看在老師和母親眼裡
他信仰過了頭,反而有些走火入魔。在家裡或者學校開始會和她們產生衝突、說出些激烈
的詞彙與句子,可能成長期的孩子都是這樣子的,人家越是要你「不要怎樣」就越是「想
要怎樣」,阿罕默德堅持著他的信仰其實看來有些叛逆,因為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是正
確的,不容許其他人質疑他的順從、他的信仰,越到後來他發現,似乎光只有每天的禱告
、漱口、洗手、參加集會已經不夠,他必須做出些「什麼」來更堅定並認同自己的信仰、
來向伊瑪目、他的母親、老師證明,於是他想的「什麼」就是解決掉叛教者、也就是他的
老師。
最後阿罕默德沒有成功,他的行動失敗了,心慌的他逃到集會所,卻被伊瑪目勸說、撇除
他們的關係,犯下錯事的阿罕默德被帶到觀護所,欲透過專業人士的協助矯正他的行為、
改正他的想法,在觀護所安排下,阿罕默德來到農場工作。我自己是認為,到農場工作除
了矯正他、最大目的應是想要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是淡化他對宗教的狂熱,然而阿罕默
德在初期仍舊聽不進別人的話,他還是堅持著他必須每天做的,他可能不懂也不明白為什
麼大家都要否定他的信仰,他試圖在這過程中找尋答案,卻好像總是徒勞無功,隨著待著
的日子久了,阿罕默德眼裡的堅定似乎逐漸變得不確定,看著來探視他的母親哭的傷心欲
絕,知道被他傷害的老師心理創傷嚴重,然後他和農場女孩越走越近...,她們都動搖著
他的內心,和信仰之間開始產生矛盾。
越到後來我越是覺得,阿罕默德其實已經不曉得自己是對是錯,他做的、他說的,都像極
了是在逞強,他雖然口頭上和母親道歉,想和老師當面說對不起,卻感覺的出來他的不情
願,那份不情願來自於他的困惑,他還是未能理解為什麼「別人要否定他所認為的『對的
』」,這從他最後在準備離開農場時,和農場女孩的那番談話就可感受到,兩人因為個人
信仰問題發生爭執,他強硬要求她必須信教,可農場女孩不認同他的觀點,為什麼人一定
要有宗教信仰?阿罕默德說不太出來,只是一再的咄咄逼人。我想,他在企圖找到人支持
他、哪怕只有一個人也好,只要有個人贊同他,他原本騷亂的心或許就能恢復平靜,而他
亦能回到先前那個信仰虔誠的自己。
《少年阿罕默德》對於對錯是非沒有一定的解答,而是透過13歲的少年阿罕默德陷入的茫
然,來呈現著凡事皆因立場、觀點或者角色的不同而出現結論,儘管普遍人們都會認為過
於如聖戰士這樣的存在過於激進,於各地犯下造成的傷亡是該被譴責的,然而對當事人、
例如電影裡的阿罕默德等人來說,他們認為自己走的道路還有做的事是對的、是真理、是
奉行神的旨意,所謂的錯誤不過是他人的不認同。不過理所當然的傷害他人、奪走他人生
命是不應該的,但達頓兄弟導演巧妙的安排主角是心智尚未成熟的13歲少年好模糊了這善
惡,讓之間的思考空間是大很多的,觀眾得以去從他們的碰撞中看見凡事的兩面。
達頓兄弟導演多數時間聚焦在阿罕默德的表情、他的反應,細微的、劇烈的變化令觀受感
受到他的起伏。整體來看,確實更直接的覺察到空氣裡的情緒流動,然一個不小心就會有
些沉悶,特別又是此題材,《少年阿罕默德》是比較吃虧,雖然導演達頓兄弟盡力處理的
不讓電影乏味,仍可惜於根本上的不利,不過有趣的是這樣的結果,就好似呼應著電影的
概念,好看與否全看人如何去想。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Sierra Rose
at 2020-02-24T08:36
at 2020-02-24T08:36
By Rosalind
at 2020-02-28T14:53
at 2020-02-28T14:53
Related Posts
川普談《寄生上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By Tom
at 2020-02-21T11:31
at 2020-02-21T11:31
【艾瑪.】台北特映會搶先看
By Sarah
at 2020-02-21T11:19
at 2020-02-21T11:19
By Edith
at 2020-02-21T11:13
at 2020-02-21T11:13
吸血鬼清潔工 凡赫辛後代
By Blanche
at 2020-02-21T10:31
at 2020-02-21T10:31
iTunes多部$90起賭命運轉手.銀翼殺手2049
By Selena
at 2020-02-21T10:14
at 2020-02-21T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