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信任之外的事... - 電影

By Audriana
at 2016-11-13T22:45
at 2016-11-13T22:45
Table of Contents
有小說和電影雷
------------------------------------------
可能電影導演更聚焦在「信任」的課題上,小說雖然也說信任,但我覺得應該要有比信任
或者單純提及一些弱勢族群更多的重點。就信任這個主題來看,電影《怒》三個故事的結
局似乎顯示,不論懷疑對方或相信對方,都可能造成很可怕的結果,令人感到有些惶恐。
但我覺得優馬/愛子們也不必太自責,關係是兩方一起建立的,也許直人/田代們的不被信
任是因為他們選擇不要被信任呢。這聽起來也許有點令人不太舒服,必須強調,這並非把
錯推給對方,而是試著去理解這些人的「苦衷」。可能是片長限制加上為了營造懸疑感的
緣故,電影比原著小說更加的把視角限縮在優馬/愛子與父親/泉與辰哉這一方,對三個嫌
疑犯做了比小說更加模糊化的處理。假如能從嫌疑犯們的視角看,應該會比較容易從「信
任」這個比較淺白易見的主題進而去理解標題裡的「怒」的含意。
當然電影看到最後都知道,田代和直人這兩個被懷疑的人是無辜的。但是原著小說裡的描
寫,特別是田代這個人物,並不只是有罪或無辜這麼簡單。一個沒有罪的人為什麼會害怕
警察調查?為什麼面對愛子的疑問,他寧可無情的逃之夭夭也不願正面回應?原著小說沒
被拍出來的劇情中,這一段我認為非常重要,愛子報警後警方驗了指紋確認田代並非通緝
犯,和電影直接公布了田代的真名不同,書中的警官說「因為沒有前科,所以也無法知道
這個男人的真名。」但是很諷刺地,疑似是警方通風報信,報警後黑道馬上就來到漁港對
洋平愛子父女展開暴力恐嚇,當事人田代早就逃得不見蹤影。但正是因為親眼看到黑道的
暴力,我們才看到了田代心中的恐懼與懦弱。
就像電影《讓子彈飛》說的:「怕之中有的是怒。」大部分的人,就像鵝城的民眾無力抗
衡黃四郎,只能乖乖把錢交出來,壓抑心中的怒火,敢怒不敢言。
我想這三個故事不只是關於陌生人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也是關於人與社會之間的信任關
係。因為直人/田代們瞭解連警察、社會、甚至國家都是不能信任的,所以他們寧可被懷
疑、不被信任,也要犧牲親密關係保持戒備。因為他們知道這不是一個你聲張就能得到幫
助的世界,甚至是你越呼喊得到的傷害更多,所以他們寧可獨自承受,也選擇繼續沉默。
沖繩的故事中,少年少女們的殘酷成長,不只是遭遇到傷害與背叛,傷害更迫使他們面對
「該隱忍或發聲?」的問題。
當社會發生了不公不義的事情,影響到的不只是當事人,一旦看見了即使袖手旁觀也不能
夠置身事外。怒火就這麼滲透在社會中,「敢怒不敢言」使得社會層層累積下來的壓力無
法獲得解決,終於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能量釋放,書寫出深藏已久的「怒」字。然而卻無法
直接針對加害者,只是波及了不相干的人,環境沒有改變,發洩之後憤恨不平的心仍然只
能繼續扭曲偏激。但難道這真的是不容許任何不平之鳴的社會嗎?田代的逃亡究竟是迫不
得已,或者只是因為害怕而選擇的比較輕鬆的自保手段?就像沖繩的人民可以選擇上街頭
示威,小說結局中,洋平提供漁會的支援勸田代不要再委屈的逃亡回來與黑道正面周旋,
小泉為了讓警方了解辰哉殺人的真相而主動說明了自己的經歷,而警方這次又再次洩漏了
。做出不同的選擇,需要克服多少的艱難、需要拿出多少的勇氣啊!即使那些威脅過於巨
大難以動搖,沒人能阻止你為該憤怒的事情憤怒。
最近電影在香港上映,看到一些有趣的評論。果然涉及政治就是要政治解讀啦。比如《面
對罪惡 請不要沉默》這一篇有點意思。在看到下面這張圖片後,不禁覺得「怒」字的靈
感也許正是來自沖繩。這是2010年5月23日抗議首相鳩山由紀夫的沖繩示威活動,他在前
一年選前承諾搬遷普天間基地,同時擠下多年獨大的自民黨政府,當選後卻政策轉彎,最
後因為基地爭議上任不到一年就辭職下台,也許可以說明這個故事的政治背景。
http://i.imgur.com/HPMGhmB.jpg
--
------------------------------------------
可能電影導演更聚焦在「信任」的課題上,小說雖然也說信任,但我覺得應該要有比信任
或者單純提及一些弱勢族群更多的重點。就信任這個主題來看,電影《怒》三個故事的結
局似乎顯示,不論懷疑對方或相信對方,都可能造成很可怕的結果,令人感到有些惶恐。
但我覺得優馬/愛子們也不必太自責,關係是兩方一起建立的,也許直人/田代們的不被信
任是因為他們選擇不要被信任呢。這聽起來也許有點令人不太舒服,必須強調,這並非把
錯推給對方,而是試著去理解這些人的「苦衷」。可能是片長限制加上為了營造懸疑感的
緣故,電影比原著小說更加的把視角限縮在優馬/愛子與父親/泉與辰哉這一方,對三個嫌
疑犯做了比小說更加模糊化的處理。假如能從嫌疑犯們的視角看,應該會比較容易從「信
任」這個比較淺白易見的主題進而去理解標題裡的「怒」的含意。
當然電影看到最後都知道,田代和直人這兩個被懷疑的人是無辜的。但是原著小說裡的描
寫,特別是田代這個人物,並不只是有罪或無辜這麼簡單。一個沒有罪的人為什麼會害怕
警察調查?為什麼面對愛子的疑問,他寧可無情的逃之夭夭也不願正面回應?原著小說沒
被拍出來的劇情中,這一段我認為非常重要,愛子報警後警方驗了指紋確認田代並非通緝
犯,和電影直接公布了田代的真名不同,書中的警官說「因為沒有前科,所以也無法知道
這個男人的真名。」但是很諷刺地,疑似是警方通風報信,報警後黑道馬上就來到漁港對
洋平愛子父女展開暴力恐嚇,當事人田代早就逃得不見蹤影。但正是因為親眼看到黑道的
暴力,我們才看到了田代心中的恐懼與懦弱。
就像電影《讓子彈飛》說的:「怕之中有的是怒。」大部分的人,就像鵝城的民眾無力抗
衡黃四郎,只能乖乖把錢交出來,壓抑心中的怒火,敢怒不敢言。
我想這三個故事不只是關於陌生人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也是關於人與社會之間的信任關
係。因為直人/田代們瞭解連警察、社會、甚至國家都是不能信任的,所以他們寧可被懷
疑、不被信任,也要犧牲親密關係保持戒備。因為他們知道這不是一個你聲張就能得到幫
助的世界,甚至是你越呼喊得到的傷害更多,所以他們寧可獨自承受,也選擇繼續沉默。
沖繩的故事中,少年少女們的殘酷成長,不只是遭遇到傷害與背叛,傷害更迫使他們面對
「該隱忍或發聲?」的問題。
當社會發生了不公不義的事情,影響到的不只是當事人,一旦看見了即使袖手旁觀也不能
夠置身事外。怒火就這麼滲透在社會中,「敢怒不敢言」使得社會層層累積下來的壓力無
法獲得解決,終於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能量釋放,書寫出深藏已久的「怒」字。然而卻無法
直接針對加害者,只是波及了不相干的人,環境沒有改變,發洩之後憤恨不平的心仍然只
能繼續扭曲偏激。但難道這真的是不容許任何不平之鳴的社會嗎?田代的逃亡究竟是迫不
得已,或者只是因為害怕而選擇的比較輕鬆的自保手段?就像沖繩的人民可以選擇上街頭
示威,小說結局中,洋平提供漁會的支援勸田代不要再委屈的逃亡回來與黑道正面周旋,
小泉為了讓警方了解辰哉殺人的真相而主動說明了自己的經歷,而警方這次又再次洩漏了
。做出不同的選擇,需要克服多少的艱難、需要拿出多少的勇氣啊!即使那些威脅過於巨
大難以動搖,沒人能阻止你為該憤怒的事情憤怒。
最近電影在香港上映,看到一些有趣的評論。果然涉及政治就是要政治解讀啦。比如《面
對罪惡 請不要沉默》這一篇有點意思。在看到下面這張圖片後,不禁覺得「怒」字的靈
感也許正是來自沖繩。這是2010年5月23日抗議首相鳩山由紀夫的沖繩示威活動,他在前
一年選前承諾搬遷普天間基地,同時擠下多年獨大的自民黨政府,當選後卻政策轉彎,最
後因為基地爭議上任不到一年就辭職下台,也許可以說明這個故事的政治背景。
http://i.imgur.com/HPMGhmB.jpg
--
All Comments

By Hazel
at 2016-11-17T22:40
at 2016-11-17T22:40

By Enid
at 2016-11-19T03:04
at 2016-11-19T03:04

By Zenobia
at 2016-11-23T01:36
at 2016-11-23T01:36

By Hedda
at 2016-11-27T13:05
at 2016-11-27T13:05
Related Posts
惡魔蛙男心得跟疑問

By Olivia
at 2016-11-13T22:23
at 2016-11-13T22:23
樂聲《洛基恐怖秀》

By Noah
at 2016-11-13T22:23
at 2016-11-13T22:23
2019 宮崎駿VS新海誠?

By Gary
at 2016-11-13T22:22
at 2016-11-13T22:22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 戰場無歸途

By Dorothy
at 2016-11-13T22:15
at 2016-11-13T22:15
史嘉蕾喬涵森《攻殼機動隊》首支完整預告

By Necoo
at 2016-11-13T22:11
at 2016-11-13T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