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集 受害者 - 臺劇

By Jacob
at 2019-04-06T17:17
at 2019-04-06T17:17
Table of Contents
關於這集主旨
1.簡述
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是「受害者」、是「加害者」,同時也是無法關心對方
的「惡人」。
2.心得
首先,王赦可以說他是受害者,迫害他的是不能理解李曉明真正犯案動機而一昧要他死的社
會大眾;社會大眾也可以說自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不知道這種「無差別殺人」事件甚麼時
候會降臨在他們頭上;王赦的妻子丁美媚也是受害者,因為她可能會因為丈夫的工作與理想
,跟著小孩一起承受許多來自外界的眼光。
李曉明也可以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因為從來就沒有人關心或理解他的心情,以及他犯案的原
因,所有人,尤其是無法原諒他的受害者家屬,也只會認為做這種事就該死一死,甚至連帶
遷怒到李曉明的家人;而李曉明的家人,尤其是李曉文,也可以說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因
為在大眾的迫害下,除了惶恐地過著每一天以外,還得受到良心的譴責。
對宋喬安來說,她除了是受害者家屬以外,同時也是遭受婚姻不幸的受害者,更得承受身在
犯案現場卻無法救她的兒子的愧疚;而對喬安的員工們來說,他們同時也是喬安性情大變下
的受害者,尤其是因為工作忙碌而破水的孕婦阿玲,甚至阿玲的丈夫更加是一個徹徹底底的
受害者。
因此,在這個社會中,沒有人只是單純的受害者,更確切的說法是,每一個人在成為受害者
的同時,都有可能也成為另一個人的加害者。
3.關於劉昭國
再來,我想好好講一下劉昭國這個人物,在這集中的想法。
一方面,他是王赦理想之下的受害者。他是唯一一個能夠不沉溺於喪子之痛,同時還有能力
幫助王赦去找出犯案的動機與真相的媒體人;另一方面,他除了是李曉明事件的受害者之外
,也是婚姻中的加害者------因為外遇,所以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受害者,儘管他大可主張
他也是喬安冷淡的性情下的受害者。
可是,在宋喬安與劉昭國的這段婚姻中,真的維持不下去的原因不是外遇。除了喪子的愧疚
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理想的分歧、以及無法就這兩點彼此溝通跟諒解的心態。
劉昭國在我的眼中,他同時反映了媒體大環境下的受害者形象,當他選擇用深度報導來試圖
改善一直惡化中的媒體現實的時候,他代表的就是一群在第一集中「隱藏的受害者」------
媒體視聽人。
在第一集的約16:42~16:57的時候,是劉昭國與宋喬安在本劇第一次見面,期間有段兩人
的台詞是這樣子的
劉昭國:「我只是希望你們能跟《先驅報》合作能夠提升觀眾的品味,而不是只有重口味。
」
喬安:「呵,你還敢跟我講品味,你在這裡的時候有甚麼品味啊?坐七望六,觀眾拿著遙控
器都不知道轉到哪一台,還談甚麼品味?」
我一開始看的時候還沒有感覺,後來反覆看過之後才發現「品味」新聞台的「品味」二字實
則含有編劇的一點用意,「品味」新聞台的「品味」可能隱含了劉喬兩人歧異的理念、現實
對劉昭國天真想法的嘲笑,以及編劇留給觀眾的一分諷刺與警惕吧,一個以「品味」為名的
新聞台,居然也在收視率的壓力之下,撥出像普吉島酒店爆炸這樣的假新聞,這難道不夠諷
刺嗎?
結合另一主線李曉文的升職經歷,本集有約一半的筆墨都寫在新聞媒體的環境上,所以可以
說「媒體環境」才是這一集的推進劇情的關鍵主軸(至少是之一),而不是單單只有李曉明
事件而已。
所以我想編劇同時也希望藉由《我們與惡》這齣電視劇,觸發觀眾思考討論有關「媒體亂象
」這一現象,事實上,在深度報導、改善媒體文化這方面,的確已經有人開始在做,我個人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支持這份改革的力量。
4.結論
在《我們與惡》這齣電視劇中,我認為第一集為觀眾揭示了另一種社會現實,即是人人都是
受害者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自己的情感、利益,以及各式各樣的慾望,變得只顧自己、顧不上他
人的「惡人」,但事實上他們很有可能只是在舔拭自己的傷口。他們是「惡人」嗎?他們是
「受害者」嗎?甚至他們是「加害人」嗎?
當媒體視聽人也是媒體亂象的加害者的時候(因為收視率),我想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是「
受害者」、是「加害者」,同時也是無法關心對方的「惡人」。
這很令人悲觀,但如果想改變這一切,我想只有放開個人思考的拘限,深入《我們與惡》的
各種主線視角中,通盤了解每個任務扮演的角色,以及該角色的觀點,我們才能在探索的過
程中,得到一些改變的力量,與希望。
--
1.簡述
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是「受害者」、是「加害者」,同時也是無法關心對方
的「惡人」。
2.心得
首先,王赦可以說他是受害者,迫害他的是不能理解李曉明真正犯案動機而一昧要他死的社
會大眾;社會大眾也可以說自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不知道這種「無差別殺人」事件甚麼時
候會降臨在他們頭上;王赦的妻子丁美媚也是受害者,因為她可能會因為丈夫的工作與理想
,跟著小孩一起承受許多來自外界的眼光。
李曉明也可以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因為從來就沒有人關心或理解他的心情,以及他犯案的原
因,所有人,尤其是無法原諒他的受害者家屬,也只會認為做這種事就該死一死,甚至連帶
遷怒到李曉明的家人;而李曉明的家人,尤其是李曉文,也可以說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因
為在大眾的迫害下,除了惶恐地過著每一天以外,還得受到良心的譴責。
對宋喬安來說,她除了是受害者家屬以外,同時也是遭受婚姻不幸的受害者,更得承受身在
犯案現場卻無法救她的兒子的愧疚;而對喬安的員工們來說,他們同時也是喬安性情大變下
的受害者,尤其是因為工作忙碌而破水的孕婦阿玲,甚至阿玲的丈夫更加是一個徹徹底底的
受害者。
因此,在這個社會中,沒有人只是單純的受害者,更確切的說法是,每一個人在成為受害者
的同時,都有可能也成為另一個人的加害者。
3.關於劉昭國
再來,我想好好講一下劉昭國這個人物,在這集中的想法。
一方面,他是王赦理想之下的受害者。他是唯一一個能夠不沉溺於喪子之痛,同時還有能力
幫助王赦去找出犯案的動機與真相的媒體人;另一方面,他除了是李曉明事件的受害者之外
,也是婚姻中的加害者------因為外遇,所以他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受害者,儘管他大可主張
他也是喬安冷淡的性情下的受害者。
可是,在宋喬安與劉昭國的這段婚姻中,真的維持不下去的原因不是外遇。除了喪子的愧疚
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理想的分歧、以及無法就這兩點彼此溝通跟諒解的心態。
劉昭國在我的眼中,他同時反映了媒體大環境下的受害者形象,當他選擇用深度報導來試圖
改善一直惡化中的媒體現實的時候,他代表的就是一群在第一集中「隱藏的受害者」------
媒體視聽人。
在第一集的約16:42~16:57的時候,是劉昭國與宋喬安在本劇第一次見面,期間有段兩人
的台詞是這樣子的
劉昭國:「我只是希望你們能跟《先驅報》合作能夠提升觀眾的品味,而不是只有重口味。
」
喬安:「呵,你還敢跟我講品味,你在這裡的時候有甚麼品味啊?坐七望六,觀眾拿著遙控
器都不知道轉到哪一台,還談甚麼品味?」
我一開始看的時候還沒有感覺,後來反覆看過之後才發現「品味」新聞台的「品味」二字實
則含有編劇的一點用意,「品味」新聞台的「品味」可能隱含了劉喬兩人歧異的理念、現實
對劉昭國天真想法的嘲笑,以及編劇留給觀眾的一分諷刺與警惕吧,一個以「品味」為名的
新聞台,居然也在收視率的壓力之下,撥出像普吉島酒店爆炸這樣的假新聞,這難道不夠諷
刺嗎?
結合另一主線李曉文的升職經歷,本集有約一半的筆墨都寫在新聞媒體的環境上,所以可以
說「媒體環境」才是這一集的推進劇情的關鍵主軸(至少是之一),而不是單單只有李曉明
事件而已。
所以我想編劇同時也希望藉由《我們與惡》這齣電視劇,觸發觀眾思考討論有關「媒體亂象
」這一現象,事實上,在深度報導、改善媒體文化這方面,的確已經有人開始在做,我個人
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支持這份改革的力量。
4.結論
在《我們與惡》這齣電視劇中,我認為第一集為觀眾揭示了另一種社會現實,即是人人都是
受害者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可能因為自己的情感、利益,以及各式各樣的慾望,變得只顧自己、顧不上他
人的「惡人」,但事實上他們很有可能只是在舔拭自己的傷口。他們是「惡人」嗎?他們是
「受害者」嗎?甚至他們是「加害人」嗎?
當媒體視聽人也是媒體亂象的加害者的時候(因為收視率),我想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是「
受害者」、是「加害者」,同時也是無法關心對方的「惡人」。
這很令人悲觀,但如果想改變這一切,我想只有放開個人思考的拘限,深入《我們與惡》的
各種主線視角中,通盤了解每個任務扮演的角色,以及該角色的觀點,我們才能在探索的過
程中,得到一些改變的力量,與希望。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By Odelette
at 2019-04-07T19:06
at 2019-04-07T19:06

By Jessica
at 2019-04-12T18:01
at 2019-04-12T18:01

By Kyle
at 2019-04-14T10:02
at 2019-04-14T10:02

By Queena
at 2019-04-14T14:48
at 2019-04-14T14:48

By Charlotte
at 2019-04-18T07:51
at 2019-04-18T07:51

By Connor
at 2019-04-21T15:44
at 2019-04-21T15:44

By Agnes
at 2019-04-25T01:55
at 2019-04-25T01:55

By Christine
at 2019-04-29T19:58
at 2019-04-29T19:58

By Sierra Rose
at 2019-05-02T14:22
at 2019-05-02T14:22

By Madame
at 2019-05-07T10:01
at 2019-05-07T10:01

By Edward Lewis
at 2019-05-09T23:19
at 2019-05-09T23:19

By Ethan
at 2019-05-10T13:18
at 2019-05-10T13:18

By Valerie
at 2019-05-15T03:42
at 2019-05-15T03:42

By Carol
at 2019-05-15T22:51
at 2019-05-15T22:51

By Liam
at 2019-05-19T05:18
at 2019-05-19T05:18

By Carol
at 2019-05-20T14:48
at 2019-05-20T14:48

By Harry
at 2019-05-24T03:58
at 2019-05-24T03:58

By Joseph
at 2019-05-25T11:39
at 2019-05-25T11:39

By Ophelia
at 2019-05-28T10:40
at 2019-05-28T10:40
Related Posts
一個家庭 一百種感動 一千個晚安

By Edith
at 2019-04-06T14:41
at 2019-04-06T14:41
[心得]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By Candice
at 2019-04-06T04:33
at 2019-04-06T04:33
我們與惡的距離 03.04

By Eartha
at 2019-04-06T00:30
at 2019-04-06T00:30
接檔《與惡》 《生死接線員》談器捐移植

By Hazel
at 2019-04-06T00:19
at 2019-04-06T00:19
我是顧家男 EP 6(台視五十)

By Joe
at 2019-04-05T20:49
at 2019-04-05T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