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一條河》不只是拔河 拉扯的是人與人 - 電影

By Vanessa
at 2013-08-21T03:10
at 2013-08-21T03:10
Table of Contents
(以下僅有微雷)
---
第一次見到楊力州,是在政大的一場公開放映。
我還記得那天的陰雨,十月的燠熱在雨後凝滯,藝文中心的觀眾坐的奚落,因此導演有機
會可以好好的、慢慢的說。他說那年如何被美崙國中的這群人、這個故事所吸引,他談到
在整部片子殺青告一段落時,拍攝團隊發下一份問卷請他們填寫,裡頭有個問題是問「未
來十年後我在做甚麼?」
「我想當足球國手」、「我在奧運中奪牌」...原本以為會是這樣的夢想,足球選手嘛,
哪個不為自己、為團隊的勝利而懷抱希望?令人意外的,有人寫著「我在監牢」。於是他
帶著我們一起認識了國內運動選手養成的不易、專業設備的短缺,以及人力的培訓問題,
也看到這群孩子的成長背景。那是我第一次認識楊力州。
聽他說話很輕鬆但也很沉重。因為他能把他拍攝的那幾千萬格的畫面用很簡單的語言說的
清楚,但是他話裡所刻畫的畫面是那麼深刻,他的關心是這麼用力,於是我記住了這個人。
第二次是在政大的特映會中,看著青春啦啦隊阿公阿嬤的身影,讓我在笑淚中,重新的檢
視了自己與長輩的記憶。會後,楊力州又現身了,他說道,希望從此片開始,實際的關心
長者與幼童議題。
第三次是當兵期間的一次機會,在陳文玲老師的課堂中,見到了詩倩,我認識了兩個人的
愛情可以怎麼跨越年紀的藩籬而心靈如此貼近。
這次的映送前,楊力州提到一個近來我也關注的數據,他提到外籍配偶人數為47萬人,早
已超越原住民族總人口數(按:經查內政部資料,外籍配偶不包括其婚生子女於102年6月底為480,048人,同期原住民總人口數為530,277人)。我那時沒多想,怎麼一個災區拔河隊的故事,會以外籍配偶的人數開場?而在《拔一條河》104分鐘的觀賞過程中,我理解了他想說的故事。
聽著拔一條河片中畢業班的插曲”今年夏天”,恍忽間,從《奇蹟的夏天》來到了《拔一
條河》,2006年的夏天,楊力州帶我們去到後山,看著青少年的賣力,思考城鄉差距和體
育發展的長遠規劃,七年後,這個夏天我們看到走山的甲仙,鎮民有著各自的奮鬥和哀愁
,有單親、有外籍配偶、有教育、就業和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等議題,但在充斥著這麼多問
題的甲仙鎮上,斷壁殘垣間,一條繩子繫起了鎮上的每一個人。
每次觀影,我在心裡對楊力州都有同而不同的問句,有時有機會提問,有時就在心裡反覆
絞著:你怎麼看待記錄片和電影的關係?你怎麼處理你(導演/記錄者)和他們(被記錄者)
的關係?記錄片之後呢?這些結構性的問題能被處理和改變嗎?他們的人生又走到了什麼
狀態?
這些問話,在這幾次見面之間,力州幾乎都提供了他的答案。但在《拔一條河》中,這些
問題可能都已不證自明的是:這是一部帶著商業性質的記錄片,而這樣的操作是為了能讓
更多的社會大眾瞭解社會的其他面向,力州的團隊─後場工作室,也不只是一個記錄的團
隊,他們在當地和人群的緊密相連,透過拍攝的畫面,我們認識到,鎮民如何信任他和他
的團隊,如何運用他們對人的關心和他們的專業,非蓄意但確實催化了鎮上種種的可能性
。
對我而言,2006年的夏天,和2013年的夏天,都是奇蹟的夏天,而那份奇蹟是由後場的每
一位夥伴和力州所帶來的。
9/6(五),透過這篇文章的分享,我想邀請各位看文至此的版友一起去影院觀賞《拔一條河》,你將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災後重建的故事,不只是一個國小隊伍在毫無奧援的狀態下奪得全國拔河季軍的故事,不只是來台十數年的外籍配偶奮勇扶家的故事,而是這群人,在這塊土地上用力活過的痕跡。而你在看完電影後,一定也能找到一個參照,那是呼喚你對這塊土地和這個國家的記憶。
--
---
第一次見到楊力州,是在政大的一場公開放映。
我還記得那天的陰雨,十月的燠熱在雨後凝滯,藝文中心的觀眾坐的奚落,因此導演有機
會可以好好的、慢慢的說。他說那年如何被美崙國中的這群人、這個故事所吸引,他談到
在整部片子殺青告一段落時,拍攝團隊發下一份問卷請他們填寫,裡頭有個問題是問「未
來十年後我在做甚麼?」
「我想當足球國手」、「我在奧運中奪牌」...原本以為會是這樣的夢想,足球選手嘛,
哪個不為自己、為團隊的勝利而懷抱希望?令人意外的,有人寫著「我在監牢」。於是他
帶著我們一起認識了國內運動選手養成的不易、專業設備的短缺,以及人力的培訓問題,
也看到這群孩子的成長背景。那是我第一次認識楊力州。
聽他說話很輕鬆但也很沉重。因為他能把他拍攝的那幾千萬格的畫面用很簡單的語言說的
清楚,但是他話裡所刻畫的畫面是那麼深刻,他的關心是這麼用力,於是我記住了這個人。
第二次是在政大的特映會中,看著青春啦啦隊阿公阿嬤的身影,讓我在笑淚中,重新的檢
視了自己與長輩的記憶。會後,楊力州又現身了,他說道,希望從此片開始,實際的關心
長者與幼童議題。
第三次是當兵期間的一次機會,在陳文玲老師的課堂中,見到了詩倩,我認識了兩個人的
愛情可以怎麼跨越年紀的藩籬而心靈如此貼近。
這次的映送前,楊力州提到一個近來我也關注的數據,他提到外籍配偶人數為47萬人,早
已超越原住民族總人口數(按:經查內政部資料,外籍配偶不包括其婚生子女於102年6月底為480,048人,同期原住民總人口數為530,277人)。我那時沒多想,怎麼一個災區拔河隊的故事,會以外籍配偶的人數開場?而在《拔一條河》104分鐘的觀賞過程中,我理解了他想說的故事。
聽著拔一條河片中畢業班的插曲”今年夏天”,恍忽間,從《奇蹟的夏天》來到了《拔一
條河》,2006年的夏天,楊力州帶我們去到後山,看著青少年的賣力,思考城鄉差距和體
育發展的長遠規劃,七年後,這個夏天我們看到走山的甲仙,鎮民有著各自的奮鬥和哀愁
,有單親、有外籍配偶、有教育、就業和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等議題,但在充斥著這麼多問
題的甲仙鎮上,斷壁殘垣間,一條繩子繫起了鎮上的每一個人。
每次觀影,我在心裡對楊力州都有同而不同的問句,有時有機會提問,有時就在心裡反覆
絞著:你怎麼看待記錄片和電影的關係?你怎麼處理你(導演/記錄者)和他們(被記錄者)
的關係?記錄片之後呢?這些結構性的問題能被處理和改變嗎?他們的人生又走到了什麼
狀態?
這些問話,在這幾次見面之間,力州幾乎都提供了他的答案。但在《拔一條河》中,這些
問題可能都已不證自明的是:這是一部帶著商業性質的記錄片,而這樣的操作是為了能讓
更多的社會大眾瞭解社會的其他面向,力州的團隊─後場工作室,也不只是一個記錄的團
隊,他們在當地和人群的緊密相連,透過拍攝的畫面,我們認識到,鎮民如何信任他和他
的團隊,如何運用他們對人的關心和他們的專業,非蓄意但確實催化了鎮上種種的可能性
。
對我而言,2006年的夏天,和2013年的夏天,都是奇蹟的夏天,而那份奇蹟是由後場的每
一位夥伴和力州所帶來的。
9/6(五),透過這篇文章的分享,我想邀請各位看文至此的版友一起去影院觀賞《拔一條河》,你將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災後重建的故事,不只是一個國小隊伍在毫無奧援的狀態下奪得全國拔河季軍的故事,不只是來台十數年的外籍配偶奮勇扶家的故事,而是這群人,在這塊土地上用力活過的痕跡。而你在看完電影後,一定也能找到一個參照,那是呼喚你對這塊土地和這個國家的記憶。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Sierra Rose
at 2013-08-24T04:03
at 2013-08-24T04:03

By Madame
at 2013-08-25T20:34
at 2013-08-25T20:34

By Kama
at 2013-08-28T20:46
at 2013-08-28T20:46

By Skylar Davis
at 2013-08-29T03:03
at 2013-08-29T03:03

By Jake
at 2013-08-30T00:46
at 2013-08-30T00:46

By Damian
at 2013-08-31T00:19
at 2013-08-31T00:19

By Kyle
at 2013-09-02T14:01
at 2013-09-02T14:01

By Anonymous
at 2013-09-04T05:42
at 2013-09-04T05:42
Related Posts
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上)

By Brianna
at 2013-08-21T01:14
at 2013-08-21T01:14
關於希區考克後窗(Rear Window)的結局一問

By Ida
at 2013-08-21T01:10
at 2013-08-21T01:10
布蘭登費雪哭窮 付不出贍養費

By Emma
at 2013-08-21T00:35
at 2013-08-21T00:35
(有雷)最能引起你的痛感的電影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3-08-21T00:29
at 2013-08-21T00:29
一部華語鬼片

By Mary
at 2013-08-21T00:27
at 2013-08-21T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