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keep calm & carry - 電影
By Hamiltion
at 2017-07-24T21:22
at 2017-07-24T21:22
Table of Contents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 "keep calm and carry on"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1987688
大約一兩年前吧,朋友對我說,以後搞不好真的會有VR(虛擬實境)電影。
我當時想一想,覺得VR電影可能有兩個方向,一種是像哈利波特裡的「儲思
盆」(Pensieve),觀眾覺得自己在電影裡面,但完全是個外來者,純粹以
旁觀者身分欣賞這部片,只是會很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另一種則是電影裡或
許沒有主角,因為主角就是觀眾自己,觀眾不一定需要將情感投射於某一兩
位電影角色,因為他自己就在電影裡頭。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IMAX版本是目前讓我感覺最接近後者的電影。當然,
它不是VR電影,而且也有很多全觀鏡頭,並非都從戲裡人物的視角拍攝,但
在不少細節上面,《敦克爾克大行動》都讓我感受到「自己身處其中」而且
「像是其中一份子」。
本片主題是二戰期間發生於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它
從幾位英國軍人與平民的角度觀察整個事件,當時英國軍隊與盟軍被困在法
國的敦克爾克海灘,德軍已將他們包夾,唯一活下去的機會就是從海路撤退
回英國,由於大型船隻與驅逐艦容易被當成攻擊目標、並且海灘過淺難以停
靠,因此英國徵召許多平民船隻前往救援。
《敦克爾克大行動》幾乎像個實驗一樣,可以說沒有劇情、沒有人物塑造、
不算有傳統三段式結構,連這場戰爭/撤退行動對戰局的意義都沒特別著墨
,當時的關鍵政治人物英國首相邱吉爾沒有出現在銀幕上,也沒有任何鏡頭
給官員的辦公室或戰情室,《敦克爾克大行動》把觀眾丟進與這場撤退直接
有關的場景裡,並利用三個敘事角度以及各自不同的時間長度(防波堤/一
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交錯剪接,扭曲時間帶給人的感受,營
造出節奏感。
片頭直接從一組軍人小隊在巷弄裡躲藏、逃亡開始,攝影機跟在他們後頭的
距離,恰巧讓觀眾感覺正跟著他們跑、自己也是小隊的一員,這樣的開場,
搭配幾乎沒有背景故事的角色群,似乎表示導演諾蘭並未要求觀眾投射到任
一角色身上,而是可以將自己視為片中的一員。既然是其中一員,身為觀眾
的我,自然而然地也能關心Tommy這位戲分最多卻幾乎沒怎麼開口說話的小
兵──因為我們是一樣的。其後還有很多場面,觀眾都繼續以「戲中人」的
身分,體會這場撤退,例如跟著軍人們在被擊沉的船艙裡一起看不清方向、
找不到哪邊靠門,或是跟著飛官在噴火戰鬥機(Spitfire)裡感受在空中不
僅瞄準與攻擊敵機很困難,連要發現敵機、或是看看別人有否打開降落傘都
很不容易。
其他角色即使戲份很少,也能讓觀眾感動或同情,例如必須決定是否要因油
料不足返航、還是要咬牙保衛同胞的飛行員,或是明知自己完全沒有作戰與
防禦能力、卻堅持自行駕船出發的父子及一位年輕人,或是親自現身敦克爾
克海灘上盡力將大夥送回家的准將,甚至是一位被魚雷攻擊後恐慌過度的倖
存者,這些人物在最可怕的情況下,勉力控制著本能的恐懼,盡可能超越自
己的極限,儘管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他們從未放棄嘗試,希望成為更好
的人。像船上的父子,即使有絕對的理由可以將某件悲劇怪在倖存者頭上,
但仍決定不將悲劇告知嚇壞的他,就是一種極為動人的同理心。
在畫面上,諾蘭與攝影師Hoyte Van Hoytema致力將IMAX效果發揮到最大,
利用龐大的空間感,令海灘上軍人們與海上船隻更顯渺小無助,或者面對生
死震撼(如快要溺水)有更大的壓迫感,以及空中纏鬥(dogfight)更令觀
眾身歷其境。震撼畫面加上漢斯季默與環境音完美搭配的配樂及滴答聲,心
理上根本沒有能放鬆的空檔。
「生死交關」的情境也一再出現,簡直像在收集「戰爭裡的一百種死法」。
海灘上的人毫無遮蔽,隨便一架戰機飛過,就有許多倒楣的生命要結束。海
上的大型驅逐艦成為容易被攻擊的目標,不管從空從海,只要炸對地方,整
船的人都可能淹死或凍死。單槍匹馬的空軍,有燃油不夠無法返航的壓力、
墜海的可能、被擊落的可能。任何一種死法都令人害怕,而且都很容易遇上
。
這種被挨著打、無法求勝只能求活下去的窩囊感,由英國男團「1世代」哈
利飾演的Alex在言語及表情之中展露無遺。最讓我感到震撼的畫面,是Alex
與另兩位軍人坐在海灘邊,看著一位同袍解下裝備,往海中一步步走去,但
三人定格在那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平日,大部分的人看見有人想自殺、或
是做出過於危險的事情,直覺都想阻止、想搭救,但在這兒沒人想開口,不
是他們殘酷,而是他們知道自己也沒有更好的建議與選擇,誰知道在這沙灘
上多待一會,會否發生更可怕的事呢?哪種死法比較舒服呢?他們真的沒有
把握,又還能說什麼。
***以下有微雷***
沒錯,在撤退行動成功之前,在英國打贏二戰之前,這一刻無庸置疑充滿挫
敗,甚至在撤退成功之時,這種「被打到躲回老家」的樣貌看起來都不是挺
光彩,但敦克爾克撤退能成功帶回三十多萬軍人,卻也代表實力並未被完全
毀損,而且能提升士氣,它代表著「我們可以繼續打,你們想贏的話還要付
出很多代價」,在這一刻,「活下來」就已經很夠了。電影最後那架燒掉的
飛機,乍看是挫敗,卻藏著要贏一場戰爭的基礎條件:決心與堅持。決心與
堅持不一定能保證打贏戰爭,但缺了它們一定打不贏。
《敦克爾克大行動》裡的資深演員都非常厲害,只需要少少一點戲份就能打
動觀眾的心。以《間諜橋》拿下奧斯卡獎的馬克勞倫斯,飾演的平民船隻駕
駛,是整部片的精神象徵,他的情緒保留,不多愁善感,有非常英國的氣質
,內心無比堅定、為所應為,是"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代表,看著他
的態度,我忍不住思考一個「個人」能支持自己的國家與軍隊到什麼地步?
如果某個國家的國民都是這個樣子,大概很難被欺負吧。
飾演飛行員Farrier的湯姆哈迪真是個可以靠眼睛演戲的人,雖然臉又再度
被蒙起來了(先前已經在《瘋狂麥斯:憤怒道》與《黑暗騎士:黎明升起》
被遮臉),但他光靠眼神就能表達出焦慮與決心。
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准將,最精彩的一幕純靠表情說明一切:就在他以為必
死無疑、閉上雙眼之後,發現重獲新生,抬頭見到自家的飛行員英勇作戰,
他欣慰不已,卻也注意到螺旋槳已不會轉動,這時布萊納的嚴肅眼神透露著
尊敬與遺憾,精湛演出也一同提升了飛行員角色帶來的感動。
「1世代」哈利則是年輕演員裡最搶眼的,他在某些時刻的恐懼、挫折、非
理性的妄想,都拿捏得很棒,如果他哪天不當歌手了想當演員,應該也能有
不錯的發展。
我還沒有仔細讀過關於《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影評(我習慣在寫完自己心得
後再讀別人的),不過稍微瞄了一下,似乎不少觀眾不喜歡本片「沒有提供
角色背景」,這倒是令我思考一件事情:每場戰役,都有數不完的無名軍人
死在裡頭。就算站在軍人公墓前面,望著他們的墓碑,我仍不知道他們的個
人故事,有些墓可能連名字都沒有。但透過《敦克爾克大行動》,我大略理
解當年出現在這場戰役的人們經歷了什麼,就算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個內心
溫暖的可愛宅男、有沒有家鄉等待的家人女友、是不是隊上的開心果、是不
是家族最後一位香火,其實都不重要,出了電影院,在現實中我們永不會知
道他們是誰,其人生故事也從未真正被留下,但我仍可僅因這些人在戰役中
經歷的種種極端考驗,感受到他們所感受過的,擔憂起他們所擔憂過的,並
向他們努力過的一切,致上最高的敬意。就如同片中的Tommy與Gibson,這
兩人萍水相逢,幾乎未說上話,更不知道對方是何種背景,但他們卻能理解
彼此大概在想什麼,也能理解對方的恐懼與難處。
戰爭是一種極度恐怖的經歷,或許對我來說,它本身就提供了所有角色的共
同背景。《敦克爾克大行動》在技術上與情感上的成就,一點也不辜負它背
後這樁歷史事件的崇高意義,以及所有被影響的人們。
P.S. 諾蘭的老班底米高肯恩本人雖沒有出現在片中,但有貢獻聲音。
--
我的部落格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zzyFilmChat
--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1987688
大約一兩年前吧,朋友對我說,以後搞不好真的會有VR(虛擬實境)電影。
我當時想一想,覺得VR電影可能有兩個方向,一種是像哈利波特裡的「儲思
盆」(Pensieve),觀眾覺得自己在電影裡面,但完全是個外來者,純粹以
旁觀者身分欣賞這部片,只是會很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另一種則是電影裡或
許沒有主角,因為主角就是觀眾自己,觀眾不一定需要將情感投射於某一兩
位電影角色,因為他自己就在電影裡頭。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IMAX版本是目前讓我感覺最接近後者的電影。當然,
它不是VR電影,而且也有很多全觀鏡頭,並非都從戲裡人物的視角拍攝,但
在不少細節上面,《敦克爾克大行動》都讓我感受到「自己身處其中」而且
「像是其中一份子」。
本片主題是二戰期間發生於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它
從幾位英國軍人與平民的角度觀察整個事件,當時英國軍隊與盟軍被困在法
國的敦克爾克海灘,德軍已將他們包夾,唯一活下去的機會就是從海路撤退
回英國,由於大型船隻與驅逐艦容易被當成攻擊目標、並且海灘過淺難以停
靠,因此英國徵召許多平民船隻前往救援。
《敦克爾克大行動》幾乎像個實驗一樣,可以說沒有劇情、沒有人物塑造、
不算有傳統三段式結構,連這場戰爭/撤退行動對戰局的意義都沒特別著墨
,當時的關鍵政治人物英國首相邱吉爾沒有出現在銀幕上,也沒有任何鏡頭
給官員的辦公室或戰情室,《敦克爾克大行動》把觀眾丟進與這場撤退直接
有關的場景裡,並利用三個敘事角度以及各自不同的時間長度(防波堤/一
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交錯剪接,扭曲時間帶給人的感受,營
造出節奏感。
片頭直接從一組軍人小隊在巷弄裡躲藏、逃亡開始,攝影機跟在他們後頭的
距離,恰巧讓觀眾感覺正跟著他們跑、自己也是小隊的一員,這樣的開場,
搭配幾乎沒有背景故事的角色群,似乎表示導演諾蘭並未要求觀眾投射到任
一角色身上,而是可以將自己視為片中的一員。既然是其中一員,身為觀眾
的我,自然而然地也能關心Tommy這位戲分最多卻幾乎沒怎麼開口說話的小
兵──因為我們是一樣的。其後還有很多場面,觀眾都繼續以「戲中人」的
身分,體會這場撤退,例如跟著軍人們在被擊沉的船艙裡一起看不清方向、
找不到哪邊靠門,或是跟著飛官在噴火戰鬥機(Spitfire)裡感受在空中不
僅瞄準與攻擊敵機很困難,連要發現敵機、或是看看別人有否打開降落傘都
很不容易。
其他角色即使戲份很少,也能讓觀眾感動或同情,例如必須決定是否要因油
料不足返航、還是要咬牙保衛同胞的飛行員,或是明知自己完全沒有作戰與
防禦能力、卻堅持自行駕船出發的父子及一位年輕人,或是親自現身敦克爾
克海灘上盡力將大夥送回家的准將,甚至是一位被魚雷攻擊後恐慌過度的倖
存者,這些人物在最可怕的情況下,勉力控制著本能的恐懼,盡可能超越自
己的極限,儘管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他們從未放棄嘗試,希望成為更好
的人。像船上的父子,即使有絕對的理由可以將某件悲劇怪在倖存者頭上,
但仍決定不將悲劇告知嚇壞的他,就是一種極為動人的同理心。
在畫面上,諾蘭與攝影師Hoyte Van Hoytema致力將IMAX效果發揮到最大,
利用龐大的空間感,令海灘上軍人們與海上船隻更顯渺小無助,或者面對生
死震撼(如快要溺水)有更大的壓迫感,以及空中纏鬥(dogfight)更令觀
眾身歷其境。震撼畫面加上漢斯季默與環境音完美搭配的配樂及滴答聲,心
理上根本沒有能放鬆的空檔。
「生死交關」的情境也一再出現,簡直像在收集「戰爭裡的一百種死法」。
海灘上的人毫無遮蔽,隨便一架戰機飛過,就有許多倒楣的生命要結束。海
上的大型驅逐艦成為容易被攻擊的目標,不管從空從海,只要炸對地方,整
船的人都可能淹死或凍死。單槍匹馬的空軍,有燃油不夠無法返航的壓力、
墜海的可能、被擊落的可能。任何一種死法都令人害怕,而且都很容易遇上
。
這種被挨著打、無法求勝只能求活下去的窩囊感,由英國男團「1世代」哈
利飾演的Alex在言語及表情之中展露無遺。最讓我感到震撼的畫面,是Alex
與另兩位軍人坐在海灘邊,看著一位同袍解下裝備,往海中一步步走去,但
三人定格在那兒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平日,大部分的人看見有人想自殺、或
是做出過於危險的事情,直覺都想阻止、想搭救,但在這兒沒人想開口,不
是他們殘酷,而是他們知道自己也沒有更好的建議與選擇,誰知道在這沙灘
上多待一會,會否發生更可怕的事呢?哪種死法比較舒服呢?他們真的沒有
把握,又還能說什麼。
***以下有微雷***
沒錯,在撤退行動成功之前,在英國打贏二戰之前,這一刻無庸置疑充滿挫
敗,甚至在撤退成功之時,這種「被打到躲回老家」的樣貌看起來都不是挺
光彩,但敦克爾克撤退能成功帶回三十多萬軍人,卻也代表實力並未被完全
毀損,而且能提升士氣,它代表著「我們可以繼續打,你們想贏的話還要付
出很多代價」,在這一刻,「活下來」就已經很夠了。電影最後那架燒掉的
飛機,乍看是挫敗,卻藏著要贏一場戰爭的基礎條件:決心與堅持。決心與
堅持不一定能保證打贏戰爭,但缺了它們一定打不贏。
《敦克爾克大行動》裡的資深演員都非常厲害,只需要少少一點戲份就能打
動觀眾的心。以《間諜橋》拿下奧斯卡獎的馬克勞倫斯,飾演的平民船隻駕
駛,是整部片的精神象徵,他的情緒保留,不多愁善感,有非常英國的氣質
,內心無比堅定、為所應為,是"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代表,看著他
的態度,我忍不住思考一個「個人」能支持自己的國家與軍隊到什麼地步?
如果某個國家的國民都是這個樣子,大概很難被欺負吧。
飾演飛行員Farrier的湯姆哈迪真是個可以靠眼睛演戲的人,雖然臉又再度
被蒙起來了(先前已經在《瘋狂麥斯:憤怒道》與《黑暗騎士:黎明升起》
被遮臉),但他光靠眼神就能表達出焦慮與決心。
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准將,最精彩的一幕純靠表情說明一切:就在他以為必
死無疑、閉上雙眼之後,發現重獲新生,抬頭見到自家的飛行員英勇作戰,
他欣慰不已,卻也注意到螺旋槳已不會轉動,這時布萊納的嚴肅眼神透露著
尊敬與遺憾,精湛演出也一同提升了飛行員角色帶來的感動。
「1世代」哈利則是年輕演員裡最搶眼的,他在某些時刻的恐懼、挫折、非
理性的妄想,都拿捏得很棒,如果他哪天不當歌手了想當演員,應該也能有
不錯的發展。
我還沒有仔細讀過關於《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影評(我習慣在寫完自己心得
後再讀別人的),不過稍微瞄了一下,似乎不少觀眾不喜歡本片「沒有提供
角色背景」,這倒是令我思考一件事情:每場戰役,都有數不完的無名軍人
死在裡頭。就算站在軍人公墓前面,望著他們的墓碑,我仍不知道他們的個
人故事,有些墓可能連名字都沒有。但透過《敦克爾克大行動》,我大略理
解當年出現在這場戰役的人們經歷了什麼,就算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個內心
溫暖的可愛宅男、有沒有家鄉等待的家人女友、是不是隊上的開心果、是不
是家族最後一位香火,其實都不重要,出了電影院,在現實中我們永不會知
道他們是誰,其人生故事也從未真正被留下,但我仍可僅因這些人在戰役中
經歷的種種極端考驗,感受到他們所感受過的,擔憂起他們所擔憂過的,並
向他們努力過的一切,致上最高的敬意。就如同片中的Tommy與Gibson,這
兩人萍水相逢,幾乎未說上話,更不知道對方是何種背景,但他們卻能理解
彼此大概在想什麼,也能理解對方的恐懼與難處。
戰爭是一種極度恐怖的經歷,或許對我來說,它本身就提供了所有角色的共
同背景。《敦克爾克大行動》在技術上與情感上的成就,一點也不辜負它背
後這樁歷史事件的崇高意義,以及所有被影響的人們。
P.S. 諾蘭的老班底米高肯恩本人雖沒有出現在片中,但有貢獻聲音。
--
我的部落格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zzyFilmChat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Eartha
at 2017-07-26T03:10
at 2017-07-26T03:10
By Hamiltion
at 2017-07-31T02:58
at 2017-07-31T02:58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8-03T07:20
at 2017-08-03T07:20
By Olivia
at 2017-08-05T11:13
at 2017-08-05T11:13
By Poppy
at 2017-08-09T18:37
at 2017-08-09T18:37
By Iris
at 2017-08-11T12:47
at 2017-08-11T12:47
By Agatha
at 2017-08-15T21:31
at 2017-08-15T21:31
By Aaliyah
at 2017-08-20T21:01
at 2017-08-20T21:01
By Steve
at 2017-08-21T23:59
at 2017-08-21T23:59
By Selena
at 2017-08-26T13:26
at 2017-08-26T13:26
By Mason
at 2017-08-27T22:32
at 2017-08-27T22:32
By John
at 2017-08-30T20:41
at 2017-08-30T20:41
By Anonymous
at 2017-09-01T23:57
at 2017-09-01T23:57
By James
at 2017-09-06T09:53
at 2017-09-06T09:53
Related Posts
敦克爾克
By Olive
at 2017-07-24T21:16
at 2017-07-24T21:16
模犯生問題請益
By Necoo
at 2017-07-24T20:49
at 2017-07-24T20:49
《比真愛還好》,沒有傷心的愛情不叫愛
By Frederica
at 2017-07-24T20:45
at 2017-07-24T20:45
談《敦克爾克大行動》──肅殺、緊繃、
By Madame
at 2017-07-24T20:30
at 2017-07-24T20:30
Re: 【普雷】「悟空傳」觀後心得
By Delia
at 2017-07-24T20:24
at 2017-07-24T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