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之歌》:核災後的輓歌 (轉錄) - 舞台劇
![Enid avatar](/img/girl3.jpg)
By Enid
at 2015-01-31T15:54
at 2015-01-31T15:54
Table of Contents
第十六屆台北文學獎劇本首獎《日常之歌》劇本讀後評
感謝作者周力德教授同意分享
原文請見 http://litechou.blogspot.tw/2015/01/blog-post_30.html
*早鳥只到今天(1/31)!
兩廳院頁面請看這→http://ppt.cc/J7-h
劇本搶先看這裡找→http://literature16th.culture.gov.tw/read.html
-------------------------------------------------------------------------
《日常之歌》:核災後的輓歌 / 周力德
假使沒得台北文學獎,陳建成《日常之歌》仍是 2014年最値得閱讀的劇本之一。
核災後的社會。一間被廢墟包圍的家屋。一個父親缺席的家庭。女主角時芬的父親在兩年
前因於核災現場善後而染病,一年後去世,而又過一年後的祭日,時芬與母親憶起了他生
前最愛的木瓜,故事由此展開。時芬有個交往逾五年的男友子青,兩人已論及婚嫁,卻因
這起毀滅性的災難而延後了婚期,兩人關係也愈益疏離。《日常之歌》僅用了三個角色,
譜出了一首感性抒情卻驚心動魄的輓歌。
書寫核能議題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在台灣,它是高度專業也是高度政治的議題,最淺
薄的方式就是把它處理得慷慨激昂、哭天喊地,而偏偏這是許多人認為深化議題、喚醒行
動的手法。兩年前我曾看過一個戶外演出,劇終前一群演員站在台上對著觀眾大喊:「要
行動!要行動!」當下我看戲的興致冷掉一大半,心裡想著:「對,我們要行動,而你們
,卻站在台上。」這並不是在諷刺台上的演員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侏儒,而是在反思一
齣關於社會議題的演出是否非得如此,非要搞得觀眾血脈賁張、酒酣耳熱方肯罷休。
《日常之歌》走的是另一條路。劇本異常的低調、冷冽,令讀者哭不出來更笑不出來。當
然,讀一個哭不出又不好笑的劇本是痛苦的,因為讀者的情緒沒有出口,讀著讀著,心裡
有一股悶;悶,卻想讀下去,可見作者的厲害。作者像是一個冷靜的實習醫生,默默記錄
著三個角色的尋常生活與互動,微妙的心理變化。例如,活在父逝與核變陰影中的時芬因
擔心生下畸形兒而告訴自己不能有小孩,儘管她心嚮往之而經常注意小孩的新聞報導;她
與男友漸行漸遠,從食物尋求慰藉,不顧身材走樣,寧願在超商待著也不在男友家過夜,
後來,她不顧母親的反對,決定加入「聯盟」,希望自己在被未來「摧毀」之前能做點事
──僅止於此──沒有咬牙切齒的社會控訴,而是回到個人的生命與選擇上。劇本聚焦於
角色的日常,不僅沒有犧牲議題的批判性,反因具體落實於生活,而強化了批判的力道。
讀者會問:「難道這就是我們想過的生活與將來的『日常』嗎?」作者一方面向讀者展示
了核災的恐怖與末日的景象,一方面為「反核」提出了大膽而具前瞻性的創作方向。
劇本的語言技巧値得一讚,但有些地方寫得太「閃」了。沒錯,我認為這是缺點。母女、
男女朋友之間,皆不乏閃躲對方問話、搭腔的段落,以迴避交流與關係的進展。我認為部
分台詞的經營太刻意了,如果我身為母親,看見女兒一直轉移話題,我會停下來:「時芬
,妳有什麼問題?正面回答我,不要這麼閃,好嗎?」當然,作者應不會把它寫得這麼直
白,而是想辦法化為潛台詞。
《日常之歌》將由創劇團於四月搬演。我希望讀到本文的你買一張票,欣賞這齣戲,支持
一位努力筆耕的劇作者,支持一個好劇本。
但願,《日常之歌》描寫的那些日常與輓歌,永遠不會在台灣發生。
--
感謝作者周力德教授同意分享
原文請見 http://litechou.blogspot.tw/2015/01/blog-post_30.html
*早鳥只到今天(1/31)!
兩廳院頁面請看這→http://ppt.cc/J7-h
劇本搶先看這裡找→http://literature16th.culture.gov.tw/read.html
-------------------------------------------------------------------------
《日常之歌》:核災後的輓歌 / 周力德
假使沒得台北文學獎,陳建成《日常之歌》仍是 2014年最値得閱讀的劇本之一。
核災後的社會。一間被廢墟包圍的家屋。一個父親缺席的家庭。女主角時芬的父親在兩年
前因於核災現場善後而染病,一年後去世,而又過一年後的祭日,時芬與母親憶起了他生
前最愛的木瓜,故事由此展開。時芬有個交往逾五年的男友子青,兩人已論及婚嫁,卻因
這起毀滅性的災難而延後了婚期,兩人關係也愈益疏離。《日常之歌》僅用了三個角色,
譜出了一首感性抒情卻驚心動魄的輓歌。
書寫核能議題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在台灣,它是高度專業也是高度政治的議題,最淺
薄的方式就是把它處理得慷慨激昂、哭天喊地,而偏偏這是許多人認為深化議題、喚醒行
動的手法。兩年前我曾看過一個戶外演出,劇終前一群演員站在台上對著觀眾大喊:「要
行動!要行動!」當下我看戲的興致冷掉一大半,心裡想著:「對,我們要行動,而你們
,卻站在台上。」這並不是在諷刺台上的演員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侏儒,而是在反思一
齣關於社會議題的演出是否非得如此,非要搞得觀眾血脈賁張、酒酣耳熱方肯罷休。
《日常之歌》走的是另一條路。劇本異常的低調、冷冽,令讀者哭不出來更笑不出來。當
然,讀一個哭不出又不好笑的劇本是痛苦的,因為讀者的情緒沒有出口,讀著讀著,心裡
有一股悶;悶,卻想讀下去,可見作者的厲害。作者像是一個冷靜的實習醫生,默默記錄
著三個角色的尋常生活與互動,微妙的心理變化。例如,活在父逝與核變陰影中的時芬因
擔心生下畸形兒而告訴自己不能有小孩,儘管她心嚮往之而經常注意小孩的新聞報導;她
與男友漸行漸遠,從食物尋求慰藉,不顧身材走樣,寧願在超商待著也不在男友家過夜,
後來,她不顧母親的反對,決定加入「聯盟」,希望自己在被未來「摧毀」之前能做點事
──僅止於此──沒有咬牙切齒的社會控訴,而是回到個人的生命與選擇上。劇本聚焦於
角色的日常,不僅沒有犧牲議題的批判性,反因具體落實於生活,而強化了批判的力道。
讀者會問:「難道這就是我們想過的生活與將來的『日常』嗎?」作者一方面向讀者展示
了核災的恐怖與末日的景象,一方面為「反核」提出了大膽而具前瞻性的創作方向。
劇本的語言技巧値得一讚,但有些地方寫得太「閃」了。沒錯,我認為這是缺點。母女、
男女朋友之間,皆不乏閃躲對方問話、搭腔的段落,以迴避交流與關係的進展。我認為部
分台詞的經營太刻意了,如果我身為母親,看見女兒一直轉移話題,我會停下來:「時芬
,妳有什麼問題?正面回答我,不要這麼閃,好嗎?」當然,作者應不會把它寫得這麼直
白,而是想辦法化為潛台詞。
《日常之歌》將由創劇團於四月搬演。我希望讀到本文的你買一張票,欣賞這齣戲,支持
一位努力筆耕的劇作者,支持一個好劇本。
但願,《日常之歌》描寫的那些日常與輓歌,永遠不會在台灣發生。
--
Tags:
舞台劇
All Comments
![Poppy avatar](/img/boy1.jpg)
By Poppy
at 2015-01-31T22:28
at 2015-01-31T22:28
Related Posts
免費贈說明書
![Blanche avatar](/img/cat4.jpg)
By Blanche
at 2015-01-30T18:55
at 2015-01-30T18:55
Scene Study 春季班
![Todd Johnson avatar](/img/beaver.jpg)
By Todd Johnson
at 2015-01-30T12:26
at 2015-01-30T12:26
鐘樓怪人選位(國父紀念館)
![Damian avatar](/img/dog2.jpg)
By Damian
at 2015-01-30T11:51
at 2015-01-30T11:51
花組 退団者のお知らせ
![Connor avatar](/img/boy2.jpg)
By Connor
at 2015-01-29T22:56
at 2015-01-29T22:56
今天用ibon搶票的策略
![Ina avatar](/img/woman-biz.jpg)
By Ina
at 2015-01-29T17:53
at 2015-01-29T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