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重感覺大於推理 - 電影
By Puput
at 2017-12-09T16:21
at 2017-12-09T16:21
Table of Contents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2017) - 重感覺大於推理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2164786
身為高中時期就看過1934年出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後來看了
三次1974年電影版本的人,我進場看肯尼斯布萊納的新版《東方快車謀
殺案》前,不確定能否得到很多樂趣,畢竟我已經知道震撼大謎底,而
且1974年的卡司超級狂,包括亞伯芬尼、洛琳白考兒、英格麗褒曼、賈
桂林貝茜、史恩康納萊、安東尼柏金斯(《驚魂記》裡的諾曼貝茲)、
凡妮莎蕾格烈芙、米高約克、約翰吉爾古德(少數的「演藝圈大滿貫
」──獲得過艾美獎、葛萊美獎、奧斯卡獎、東尼獎的競賽類單元大獎
)等等,每個都是指標人物,導演還是《十二怒漢》的薛尼盧梅呢,
2017年版即使眾星雲集,相較之下已經弱了......
沒想到我不僅看得很有意思,還在結局大揭密時哭了。
新版故事基礎與原著沒有太大差異,一樣是舉世聞名的大偵探白羅(肯
尼斯布萊納),在30年代的冬日,於伊斯坦堡搭上了頭等車廂爆滿的東
方快車準備回倫敦,出發後沒多久,一名乘客慘遭謀殺,車廂每位乘客
人人有嫌疑......
肯尼斯布萊納版本的白羅,與原著已經不太一樣。原著的白羅,長得不
高,頭型是顆蛋,有誇張翹鬍子,給人有些滑稽的感覺;到了21世紀,
這位新白羅不僅扮相與模樣比較帥,甚至還太超級英雄了點,能不馬虎
地追兇打鬥,其實看得有些不習慣。不過基本的白羅魅力還是相同:他
的誇張鬍子,無害的紳士模樣,總讓人覺得難以把他當一回事,但一瞬
間,他就會抓住你的秘密。
此外,導演肯尼斯布萊納與編劇Michael Green,也將一些現代化的思
維藏進了劇本裡,除了原本的歐洲各國差異之外,新劇本還加了一個黑
人角色,盡力將不同文化及階層的敏感細節收納進來。
在舊版,所有戲都發生在車廂裡,即使大雪紛飛,列車頂多卡在雪裡動
彈不得,乘客都還是可以待在車上;肯尼斯布萊納則設計了一場雪崩,
讓列車出軌,也讓乘客可以出來透透氣,場景有稍作變換的機會,減少
了密閉感。
比較可惜的是,與原著及1974年版本相比,新版的線索變得較為凌亂,
不夠縝密,案件本身的鋪陳太過草率,很多與嫌疑犯的談話都被簡化到
連關鍵線索都不一定有帶出來的地步,所以如果對題材陌生的觀眾,進
去看完滿頭霧水,應該也不意外。另外,與本案息息相關、發生於數年
前的「阿姆斯壯綁架案」,在舊版是從電影開始就開門見山描述了一遍
,所以觀眾後來看到快車上的角色時,已經可以先做些推理,新版的則
到中段才提,雖然可能更有震撼效果,但觀眾也很可能難以消化這突如
其來的一大串資訊。
更難理解的,則是為何肯尼斯布萊納找來一票明星如茱蒂丹契、強尼戴
普、蜜雪兒菲佛、黛西蕾德莉、威廉達佛、潘妮洛普克魯茲、奧莉薇雅
柯爾曼與喬許蓋德等等,卻沒給他們事情做。當然,這故事是白羅的場
子,所以導演布萊納將攝影機聚焦在演員布萊納,絕對無可厚非,但不
代表要將其他演員都拿來跑龍套吧,而且《東方快車謀殺案》案子的精
采處,除了白羅的聰明機智,也在於這12位嫌疑人的互動以及隱藏的關
聯,不把一些焦點放在他們身上,自然犧牲了觀眾的投入程度。尤其舊
版可是讓英格麗褒曼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呢,那個角色的新版由潘
妮洛普克魯茲演出,各位看完出來還記得克魯茲有出現在這部片嗎?
至於收尾,習慣看阿嘉莎克莉絲蒂探案或是其他古典探案的,都知道通
常在揭開謎底時,偵探會跟所有當事人、嫌疑人、警方等等,說明自己
的思維,細述每一道線索,推導出所有可能,然後抓出兇手。所以這個
段落通常很長、很仔細。在1974年的版本,一樣遵循這個傳統,所有相
關人等聚集在車廂裡,白羅把很多細節都解釋地相當清楚,觀眾再怎麼
頭昏腦脹應該都還是能懂一大半,但缺點就是整體感覺難免較為死板。
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比較不重視讓觀眾對案情一清二楚,而將重
心擺到戲劇效果,首先讓一干人等在火車外的隧道口排排坐,就如達文
西「最後的晚餐」畫作那樣,並且在講解完案情後,讓白羅挑戰兇手,
要對方將他滅口,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它是個很精彩的測試,讓某位
演員更有發揮空間,也更帶得出觀眾感情(也害我哭得好慘)。
整體說來,新版最令我喜歡的是收尾的方式,以及攝影,許多畫面構圖
以及鏡頭的流動,都非常美麗難忘,電影最後的冬日陽光,美得教人屏
息,搭配白羅最後的領悟:正義並不是非黑即白,更令人感觸良多。
本片最後暗示著白羅的下一站是尼羅河,因為,你知道的,有個"Death
on the Nile"。會拍成這部片嗎?拭目以待囉!
題外話:各位想看舊版全明星《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話,記得注意前段
伊斯坦堡那邊,浮誇的「伯爵夫人走路法」,配上雞冠般的頭飾,晃不
停的皮草,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笑翻。
--
我的部落格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zzyFilmChat
--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2164786
身為高中時期就看過1934年出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後來看了
三次1974年電影版本的人,我進場看肯尼斯布萊納的新版《東方快車謀
殺案》前,不確定能否得到很多樂趣,畢竟我已經知道震撼大謎底,而
且1974年的卡司超級狂,包括亞伯芬尼、洛琳白考兒、英格麗褒曼、賈
桂林貝茜、史恩康納萊、安東尼柏金斯(《驚魂記》裡的諾曼貝茲)、
凡妮莎蕾格烈芙、米高約克、約翰吉爾古德(少數的「演藝圈大滿貫
」──獲得過艾美獎、葛萊美獎、奧斯卡獎、東尼獎的競賽類單元大獎
)等等,每個都是指標人物,導演還是《十二怒漢》的薛尼盧梅呢,
2017年版即使眾星雲集,相較之下已經弱了......
沒想到我不僅看得很有意思,還在結局大揭密時哭了。
新版故事基礎與原著沒有太大差異,一樣是舉世聞名的大偵探白羅(肯
尼斯布萊納),在30年代的冬日,於伊斯坦堡搭上了頭等車廂爆滿的東
方快車準備回倫敦,出發後沒多久,一名乘客慘遭謀殺,車廂每位乘客
人人有嫌疑......
肯尼斯布萊納版本的白羅,與原著已經不太一樣。原著的白羅,長得不
高,頭型是顆蛋,有誇張翹鬍子,給人有些滑稽的感覺;到了21世紀,
這位新白羅不僅扮相與模樣比較帥,甚至還太超級英雄了點,能不馬虎
地追兇打鬥,其實看得有些不習慣。不過基本的白羅魅力還是相同:他
的誇張鬍子,無害的紳士模樣,總讓人覺得難以把他當一回事,但一瞬
間,他就會抓住你的秘密。
此外,導演肯尼斯布萊納與編劇Michael Green,也將一些現代化的思
維藏進了劇本裡,除了原本的歐洲各國差異之外,新劇本還加了一個黑
人角色,盡力將不同文化及階層的敏感細節收納進來。
在舊版,所有戲都發生在車廂裡,即使大雪紛飛,列車頂多卡在雪裡動
彈不得,乘客都還是可以待在車上;肯尼斯布萊納則設計了一場雪崩,
讓列車出軌,也讓乘客可以出來透透氣,場景有稍作變換的機會,減少
了密閉感。
比較可惜的是,與原著及1974年版本相比,新版的線索變得較為凌亂,
不夠縝密,案件本身的鋪陳太過草率,很多與嫌疑犯的談話都被簡化到
連關鍵線索都不一定有帶出來的地步,所以如果對題材陌生的觀眾,進
去看完滿頭霧水,應該也不意外。另外,與本案息息相關、發生於數年
前的「阿姆斯壯綁架案」,在舊版是從電影開始就開門見山描述了一遍
,所以觀眾後來看到快車上的角色時,已經可以先做些推理,新版的則
到中段才提,雖然可能更有震撼效果,但觀眾也很可能難以消化這突如
其來的一大串資訊。
更難理解的,則是為何肯尼斯布萊納找來一票明星如茱蒂丹契、強尼戴
普、蜜雪兒菲佛、黛西蕾德莉、威廉達佛、潘妮洛普克魯茲、奧莉薇雅
柯爾曼與喬許蓋德等等,卻沒給他們事情做。當然,這故事是白羅的場
子,所以導演布萊納將攝影機聚焦在演員布萊納,絕對無可厚非,但不
代表要將其他演員都拿來跑龍套吧,而且《東方快車謀殺案》案子的精
采處,除了白羅的聰明機智,也在於這12位嫌疑人的互動以及隱藏的關
聯,不把一些焦點放在他們身上,自然犧牲了觀眾的投入程度。尤其舊
版可是讓英格麗褒曼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呢,那個角色的新版由潘
妮洛普克魯茲演出,各位看完出來還記得克魯茲有出現在這部片嗎?
至於收尾,習慣看阿嘉莎克莉絲蒂探案或是其他古典探案的,都知道通
常在揭開謎底時,偵探會跟所有當事人、嫌疑人、警方等等,說明自己
的思維,細述每一道線索,推導出所有可能,然後抓出兇手。所以這個
段落通常很長、很仔細。在1974年的版本,一樣遵循這個傳統,所有相
關人等聚集在車廂裡,白羅把很多細節都解釋地相當清楚,觀眾再怎麼
頭昏腦脹應該都還是能懂一大半,但缺點就是整體感覺難免較為死板。
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比較不重視讓觀眾對案情一清二楚,而將重
心擺到戲劇效果,首先讓一干人等在火車外的隧道口排排坐,就如達文
西「最後的晚餐」畫作那樣,並且在講解完案情後,讓白羅挑戰兇手,
要對方將他滅口,我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它是個很精彩的測試,讓某位
演員更有發揮空間,也更帶得出觀眾感情(也害我哭得好慘)。
整體說來,新版最令我喜歡的是收尾的方式,以及攝影,許多畫面構圖
以及鏡頭的流動,都非常美麗難忘,電影最後的冬日陽光,美得教人屏
息,搭配白羅最後的領悟:正義並不是非黑即白,更令人感觸良多。
本片最後暗示著白羅的下一站是尼羅河,因為,你知道的,有個"Death
on the Nile"。會拍成這部片嗎?拭目以待囉!
題外話:各位想看舊版全明星《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話,記得注意前段
伊斯坦堡那邊,浮誇的「伯爵夫人走路法」,配上雞冠般的頭飾,晃不
停的皮草,我第一次看的時候笑翻。
--
我的部落格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izzyFilmChat
--
All Comments
By Jake
at 2017-12-11T10:22
at 2017-12-11T10:22
By Emily
at 2017-12-15T18:56
at 2017-12-15T18:56
By Leila
at 2017-12-18T19:30
at 2017-12-18T19:30
By Wallis
at 2017-12-22T13:22
at 2017-12-22T13:22
By Faithe
at 2017-12-24T05:46
at 2017-12-24T05:46
By Jack
at 2017-12-24T21:44
at 2017-12-24T21:44
By Donna
at 2017-12-24T23:14
at 2017-12-24T23:14
By George
at 2017-12-28T01:36
at 2017-12-28T01:36
By Olive
at 2017-12-28T13:24
at 2017-12-28T13:24
By Hedwig
at 2017-12-30T11:03
at 2017-12-30T11:03
By Agnes
at 2017-12-31T03:45
at 2017-12-31T03:45
By Rebecca
at 2018-01-03T20:56
at 2018-01-03T20:56
By Freda
at 2018-01-04T02:16
at 2018-01-04T02:16
By Audriana
at 2018-01-08T00:20
at 2018-01-08T00:20
By Audriana
at 2018-01-10T07:53
at 2018-01-10T07:53
By Lydia
at 2018-01-10T10:12
at 2018-01-10T10:12
By Dinah
at 2018-01-15T00:09
at 2018-01-15T00:09
By Olga
at 2018-01-16T12:36
at 2018-01-16T12:36
By Liam
at 2018-01-19T15:08
at 2018-01-19T15:08
By Quintina
at 2018-01-23T12:47
at 2018-01-23T12:47
By Quintina
at 2018-01-23T14:46
at 2018-01-23T14:46
By Caroline
at 2018-01-28T03:29
at 2018-01-28T03:29
By Lauren
at 2018-01-31T08:18
at 2018-01-31T08:18
By James
at 2018-01-31T19:38
at 2018-01-31T19:38
Related Posts
豬哥亮復出後的電影回顧
By Daph Bay
at 2017-12-09T15:45
at 2017-12-09T15:45
臺灣是不是蠻適合發展電影的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12-09T14:29
at 2017-12-09T14:29
迪士尼FOX重啟談判,X戰警對復仇者不遠
By Daph Bay
at 2017-12-09T14:06
at 2017-12-09T14:06
吳宇森曾拒導蝙蝠俠大戰超人!
By Bethany
at 2017-12-09T14:01
at 2017-12-09T14:01
2017年1~11月在台上映的韓國電影票房
By Adele
at 2017-12-09T13:49
at 2017-12-09T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