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王國─拱樂社》:重建與追尋 - 紀錄片

By Jacob
at 2006-06-12T00:23
at 2006-06-12T00:23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3768312
(上面有圖文,和一首很棒的歌)
看著台灣電影的時候,只要片中出現一句生活化的台詞,無論是髒話也好,或只是
狀聲的語助詞,我就會開心不已,因為它輕易地就將電影與我的生命經驗緊密聯繫
起來,讓人產生感動的共鳴,觀看《消失的王國─拱樂社》時,就是這般令人難忘
的感動經驗。
「拱樂社」的原名為「麥寮拱樂社歌劇團」,由麥寮人陳澄三於1948年創立,是光
復後台灣當時最具規模且家喻戶曉的歌仔戲劇團,其規模之大,不僅僅同時擁有數
個戲班,也籌辦了歌仔戲戲曲學校,而劇團所到之處,觀眾總是將戲廳擠的水洩不
通,場場爆滿。在往後的20餘年(電影尚未風行之前),歌仔戲可謂是最娛樂性的
庶民文化代表。
但這曾經稱霸一時的娛樂王國,卻因電影的的興起,開始產生了變化,電影將歌仔
戲攝成了影像,縱然擴大了事業的版圖,但漸漸的,除了國民政府提倡「國語」打
壓「台語」外,人們對電影的興趣也遠大於歌仔戲。在時代的進程裡,或許歌仔戲
與電影的依存關係可以這麼解釋,「電影謀殺了歌仔戲,而電影也差點被電視謀殺
了。」換個角度想想,那麼在這些不同庶民娛樂型態的轉變中,那一點一滴流逝掉
的又是什麼呢?我想,或許是對自己土地歷史與文化上的的漠然吧!
數年前,我好納悶怎麼現在的台灣電影裡都是字正腔元的國語,那些真切的、草根
的生活語言跑哪去了呢?於是我開始稍微研究了一下台語片的興衰史,在閱讀資料
的過程裡,發現了兩派說法,有人說台灣第一部台語片是《六才子西廂記》,也有
人寫說是《薛平貴與王寶釧》,這讓當時的我產生嚴重的混淆,後來費了相當大的
力氣,才查證到原來《六》為16mm底片,而《薛》片則為35mm,也才了解到歌仔戲
與電影的若干關係。
自己的這段經驗,使得我在看《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又驚又喜,特別有感觸。不
僅僅我的種種疑問在影片中獲得了解答,也佩服著導演李香秀在收集資料上的用心
。她利用縝密的敘事結構將過去的台語電影片段、歌曲、影人口述、舊地重遊、作
了串聯,也在過去和現代上作了強烈對比,拼湊出了這個「消失的王國」的完整樣
貌。也因為這些豐富紮實的田野功夫,使得片中浮現了各種不同層次的議題,包括
了某種特殊時空下因日本殖民、美國影響而衍生出的俏皮歌曲,娛樂文化型態轉變
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今非昔比的感傷情懷。
然而,除此之外,令我感動之處在於這部紀錄片絕不單單只是一個整理、杷梳史料
的再現過程。導演李香秀在片尾的字幕上打著:「1998年,我終於建構出這不被流
傳並且失落20餘年的王國形象,我的收穫是豐碩的。我的母語『台語』進步了,而
曾在偏差教育陰霾下,對台灣本土文化的自卑心理也不在了。」事實上,這段重建
消失王國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台灣人正視自己文化的尋根之旅。
如今,2006年的現在,這部1998年完成的紀錄片即將重新推出,讓我不禁想起法國
導演高達所說的名言:「紀錄片和新聞片是最高尚的片型,因為它們不追求短暫的
立即性,而追求永恆。」
的確,《消失的王國─拱樂社》不會因時空轉換而有損它的重要性。它為我們留下
了珍貴的歷史紀錄,讓我們得知了「台灣」的主體性,這對當代的紛亂社會,無疑
是相當難能可貴,且令人敬佩的。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上面有圖文,和一首很棒的歌)
看著台灣電影的時候,只要片中出現一句生活化的台詞,無論是髒話也好,或只是
狀聲的語助詞,我就會開心不已,因為它輕易地就將電影與我的生命經驗緊密聯繫
起來,讓人產生感動的共鳴,觀看《消失的王國─拱樂社》時,就是這般令人難忘
的感動經驗。
「拱樂社」的原名為「麥寮拱樂社歌劇團」,由麥寮人陳澄三於1948年創立,是光
復後台灣當時最具規模且家喻戶曉的歌仔戲劇團,其規模之大,不僅僅同時擁有數
個戲班,也籌辦了歌仔戲戲曲學校,而劇團所到之處,觀眾總是將戲廳擠的水洩不
通,場場爆滿。在往後的20餘年(電影尚未風行之前),歌仔戲可謂是最娛樂性的
庶民文化代表。
但這曾經稱霸一時的娛樂王國,卻因電影的的興起,開始產生了變化,電影將歌仔
戲攝成了影像,縱然擴大了事業的版圖,但漸漸的,除了國民政府提倡「國語」打
壓「台語」外,人們對電影的興趣也遠大於歌仔戲。在時代的進程裡,或許歌仔戲
與電影的依存關係可以這麼解釋,「電影謀殺了歌仔戲,而電影也差點被電視謀殺
了。」換個角度想想,那麼在這些不同庶民娛樂型態的轉變中,那一點一滴流逝掉
的又是什麼呢?我想,或許是對自己土地歷史與文化上的的漠然吧!
數年前,我好納悶怎麼現在的台灣電影裡都是字正腔元的國語,那些真切的、草根
的生活語言跑哪去了呢?於是我開始稍微研究了一下台語片的興衰史,在閱讀資料
的過程裡,發現了兩派說法,有人說台灣第一部台語片是《六才子西廂記》,也有
人寫說是《薛平貴與王寶釧》,這讓當時的我產生嚴重的混淆,後來費了相當大的
力氣,才查證到原來《六》為16mm底片,而《薛》片則為35mm,也才了解到歌仔戲
與電影的若干關係。
自己的這段經驗,使得我在看《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又驚又喜,特別有感觸。不
僅僅我的種種疑問在影片中獲得了解答,也佩服著導演李香秀在收集資料上的用心
。她利用縝密的敘事結構將過去的台語電影片段、歌曲、影人口述、舊地重遊、作
了串聯,也在過去和現代上作了強烈對比,拼湊出了這個「消失的王國」的完整樣
貌。也因為這些豐富紮實的田野功夫,使得片中浮現了各種不同層次的議題,包括
了某種特殊時空下因日本殖民、美國影響而衍生出的俏皮歌曲,娛樂文化型態轉變
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今非昔比的感傷情懷。
然而,除此之外,令我感動之處在於這部紀錄片絕不單單只是一個整理、杷梳史料
的再現過程。導演李香秀在片尾的字幕上打著:「1998年,我終於建構出這不被流
傳並且失落20餘年的王國形象,我的收穫是豐碩的。我的母語『台語』進步了,而
曾在偏差教育陰霾下,對台灣本土文化的自卑心理也不在了。」事實上,這段重建
消失王國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台灣人正視自己文化的尋根之旅。
如今,2006年的現在,這部1998年完成的紀錄片即將重新推出,讓我不禁想起法國
導演高達所說的名言:「紀錄片和新聞片是最高尚的片型,因為它們不追求短暫的
立即性,而追求永恆。」
的確,《消失的王國─拱樂社》不會因時空轉換而有損它的重要性。它為我們留下
了珍貴的歷史紀錄,讓我們得知了「台灣」的主體性,這對當代的紛亂社會,無疑
是相當難能可貴,且令人敬佩的。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紀錄片《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巡迴映演資訊

By Jack
at 2006-06-11T18:07
at 2006-06-11T18:07
我與中寮的相遇 文∕黃淑梅

By Delia
at 2006-06-11T01:19
at 2006-06-11T01:19
幫幫找南京大屠殺紀錄片!!

By Dora
at 2006-06-10T19:29
at 2006-06-10T19:29
有沒有有關育幼院、寄養家庭、收容所等 的電影?

By Charlotte
at 2006-06-09T17:29
at 2006-06-09T17:29
6/9日22時公視放映『魔鬼的銀礦』

By Tracy
at 2006-06-09T02:16
at 2006-06-09T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