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 - 台灣

By Ingrid
at 2010-08-08T17:50
at 2010-08-08T17:50
Table of Contents
文/蘇蘭
父親節前這一天,我們會想到?
想想父親、寵寵父親,或從做爸爸到學習怎麼做個好爸爸?還是爸爸已經不在了
…。
還好有電影《父後七日》。此片改編自當今台灣獎金最高的文學獎「林榮三文學
獎」二○○六年的散文首獎作品,由原著作者劉梓潔及資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聯合編
導。
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台灣中部的農村裡,重新面對父親成長
鄉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更有台灣質樸
率真的濃厚人情味…。在緊湊密集的傳統儀式裡,她對父親的回憶與思念,卻只能在
非常難得的瞬間出現,五光十色的喧鬧震撼得措手不及,荒謬之間卻也使痛失親人的
哀慟,竟意外獲得了減輕。葬禮結束後,阿梅將喪父的傷逝打包封存,獨自回到了光
鮮俐落的城市裡繼續工作,卻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
海而來。
父後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菸酒走過,
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台灣入境前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
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直到繫緊安全帶的燈亮起,直到
機長室廣播響起,傳出的聲音,彷彿是你。
你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這出自原著的結尾,電影精準地將其重現,當華麗繁複慌亂忙碌緊湊的告別落了
幕,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才幽幽然於生活每一不經意的角落出現,真正失去至親的
傷心才要開始。
台灣大學森林系畢業,後遠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影系進修的導演王育麟說:「
至親的死亡,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功課。葬禮的繁文縟節,更是台灣人,尤其中
南部子弟,生命中時不時就要上演一場的戲碼。道士、孝女、誦經團、折蓮花、冰庫
棺材、白包毛巾、電子花車、孝服草鞋、花圈花籃與罐頭塔,這些充分彰顯台灣人性
格的職業、物品與器材,卻像帶一點禁忌與忌諱似的,讓人看到它們,都要帶點敬畏
。如果讓這些職業、物品與器材,變成戲劇的主角,讓它們盡情就自身功能,表演、
對話、甚至搞笑,那會是什麼樣子呢?也許,除了正視死亡本質之外,我們會看到更
多的故事。」
「《父後七日》目的在於透過文學視角的觀感,與大膽強烈的影像風格,走出國
片的既定模式,在生猛俚俗中有一份寬憫仁厚,在濃情冶艷中有一份雲淡風清,在哭
天搶地中,仍有一份從容不迫與怡然自得。《父後七日》正是希望讓觀眾身處再熟悉
不過的場景中,嬉笑怒罵、鼻酸眼熱,並找到自己的故事。」
因本片獲得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的劉梓潔一九八○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
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肄業。以自身經驗寫就的散文《父後七日》
非常動人,育麟便是看了報上刊載的得獎作品才找上梓潔合作,將散文改編成劇本、
拍成電影。《父後七日》是台灣電影中難得一見的片型,全片兼具優雅感人與豪邁奔
放的影像風格,爆笑中哀慟隱現,豪情中真情浮現,是一部深具台灣本土人文特質的
溫馨喜趣作品。
更貼切的說,台灣觀眾不能不看屬於我們的《送行者》。除了好故事、好劇本,
好看的理由依序排開:
一、電影播畢,我立刻詢問坐我前面的育麟導演:「你怎會想到這樣配樂?實在太
棒了!幾首關鍵性的配樂帶動全片的節奏,或緩或急、或緊湊快閃或抒情感人
,都恰到好處,對觀影情緒的推展舒懷有畫龍點睛的具體功效。」最明顯的就
是開場的〈Hava Nageela〉(猶太民謠)和阿梅騎摩托車取父親遺照時播放的
〈To Sir with Love〉,前者邀觀眾迅速隨著劇中人進入電影、後者推波助瀾
的硬是讓觀眾感動落下熱淚…都功不可沒,其它如〈愛情恰恰〉、日文歌〈怨
氪節〉、〈空笑夢〉、〈傷心酒店〉、 〈Galaxia〉(西班牙歌曲,歌名翻譯
:銀河系)…,可以看出導演的音樂素養多元豐富且不惜版權血本的堅持原則
,滋潤並串起全片的劇情起伏。
二、幾近素人們的工作團隊與演員令人驚喜。光看海報呈現的幾個訊息:我們不以
明星偶像為號召,因為我們的故事好;我們將人生最重要的紅白兩事溶在其間
,喪亦有婚的FU,因為悲與喜就是人生;《父後七日》有劇烈的感傷但不失瀟
灑幽默,片名的四個大字體就這麼對我們表達。下方細細小小密密麻麻的工作
團隊與演員表示我們一字站開沒有誰掛帥掛頭牌,你沒聽過我們沒關係,我們
合作無間交出了這個好作品!
來…我講一個有醫無醫的笑話給你們聽…
~太保(張嘉年)飾父親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
~吳朋奉飾道士阿義
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得要「哭爸」原來「哭爸」,真的是件這麼累的事…
~王莉雯飾阿梅
現在洗腎的病房多豪華啊!床前都有一台小電視,跟洗頭一樣…
~陳家祥飾哥哥大志
你是…臥底警察?還是蜘蛛人?…
~陳泰樺飾表弟小莊
你不知道我是專業的喔?哭無目屎啦!
~張詩盈飾道士女友阿琴
因本片獲得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的詩盈,將十八般武藝展現於一身孝女哭
墓的專業,表現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充滿了台味十足、熟悉親切的可愛自信。
最讓觀眾著迷的角色應是魅力無窮的師公道士阿義,最讓我著迷的段落,則是負
責全程錄影的時下都會年輕人代表表弟小莊與阿義的對手戲。小莊看待阿義的眼睛就
是觀眾的心情,小莊對於阿義的一舉一動無不好奇、且充滿了吸引力:「你是不得不
師承祖父的祖業?還是真的很喜歡這職業?」阿義:「你猜猜我的正職是什麼?」
在夜闌人靜、做完當天法事、彰化鄉間黑漆漆的田野間、兩點菸火在回家路上訴
說著心事,「我的正職是詩人啦!」阿義接著從褲袋裡掏出隨身小詩冊,自在奔放地
大聲朗誦起他的作品:
在對的生命活動進行中 在不必事事硬要和別人
分享中的… 時刻中的… 暫時的…
孤獨中 是不一樣的… 時鐘
一首國語朗誦畢,再一首台語的更有力:
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 你又不是我老爸 你管我這麼多?
小莊和觀眾都忍不住的一起大聲複誦這三句短詩,一遍再一遍還不過癮,直到餘
韻消失在夜色最深處…。
還好有一張你我合影為念;還好有你時的人生留下最美的記憶;從前你是我靠山
、現我將你背在身後;我們一起唱歌、一起搭車、一起聊天…一起做過的每一件當時
看似平凡無奇的事,在你真正離去之後,才開始彰顯其意義的醞釀發酵;當你真正不
在了,它便氾濫成相思的災。
翠鳥自去自來 情藝亙年自適 其心本無塵埃 因緣自渡渡人
順天應人 不究細末 還好有電影父後七日
可觀可思可為可感動可流淚可輕輕一笑…
好作品,是不會被埋沒的!無論是文字、電影或是你輕輕淺淺、轟轟烈烈的人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4994
--
父親節前這一天,我們會想到?
想想父親、寵寵父親,或從做爸爸到學習怎麼做個好爸爸?還是爸爸已經不在了
…。
還好有電影《父後七日》。此片改編自當今台灣獎金最高的文學獎「林榮三文學
獎」二○○六年的散文首獎作品,由原著作者劉梓潔及資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聯合編
導。
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台灣中部的農村裡,重新面對父親成長
鄉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更有台灣質樸
率真的濃厚人情味…。在緊湊密集的傳統儀式裡,她對父親的回憶與思念,卻只能在
非常難得的瞬間出現,五光十色的喧鬧震撼得措手不及,荒謬之間卻也使痛失親人的
哀慟,竟意外獲得了減輕。葬禮結束後,阿梅將喪父的傷逝打包封存,獨自回到了光
鮮俐落的城市裡繼續工作,卻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
海而來。
父後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飛往東京的班機上,看著空服員推著免稅菸酒走過,
下意識提醒自己,回到台灣入境前記得給你買一條黃長壽。
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直到繫緊安全帶的燈亮起,直到
機長室廣播響起,傳出的聲音,彷彿是你。
你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這出自原著的結尾,電影精準地將其重現,當華麗繁複慌亂忙碌緊湊的告別落了
幕,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喟嘆才幽幽然於生活每一不經意的角落出現,真正失去至親的
傷心才要開始。
台灣大學森林系畢業,後遠赴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影系進修的導演王育麟說:「
至親的死亡,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功課。葬禮的繁文縟節,更是台灣人,尤其中
南部子弟,生命中時不時就要上演一場的戲碼。道士、孝女、誦經團、折蓮花、冰庫
棺材、白包毛巾、電子花車、孝服草鞋、花圈花籃與罐頭塔,這些充分彰顯台灣人性
格的職業、物品與器材,卻像帶一點禁忌與忌諱似的,讓人看到它們,都要帶點敬畏
。如果讓這些職業、物品與器材,變成戲劇的主角,讓它們盡情就自身功能,表演、
對話、甚至搞笑,那會是什麼樣子呢?也許,除了正視死亡本質之外,我們會看到更
多的故事。」
「《父後七日》目的在於透過文學視角的觀感,與大膽強烈的影像風格,走出國
片的既定模式,在生猛俚俗中有一份寬憫仁厚,在濃情冶艷中有一份雲淡風清,在哭
天搶地中,仍有一份從容不迫與怡然自得。《父後七日》正是希望讓觀眾身處再熟悉
不過的場景中,嬉笑怒罵、鼻酸眼熱,並找到自己的故事。」
因本片獲得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的劉梓潔一九八○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
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肄業。以自身經驗寫就的散文《父後七日》
非常動人,育麟便是看了報上刊載的得獎作品才找上梓潔合作,將散文改編成劇本、
拍成電影。《父後七日》是台灣電影中難得一見的片型,全片兼具優雅感人與豪邁奔
放的影像風格,爆笑中哀慟隱現,豪情中真情浮現,是一部深具台灣本土人文特質的
溫馨喜趣作品。
更貼切的說,台灣觀眾不能不看屬於我們的《送行者》。除了好故事、好劇本,
好看的理由依序排開:
一、電影播畢,我立刻詢問坐我前面的育麟導演:「你怎會想到這樣配樂?實在太
棒了!幾首關鍵性的配樂帶動全片的節奏,或緩或急、或緊湊快閃或抒情感人
,都恰到好處,對觀影情緒的推展舒懷有畫龍點睛的具體功效。」最明顯的就
是開場的〈Hava Nageela〉(猶太民謠)和阿梅騎摩托車取父親遺照時播放的
〈To Sir with Love〉,前者邀觀眾迅速隨著劇中人進入電影、後者推波助瀾
的硬是讓觀眾感動落下熱淚…都功不可沒,其它如〈愛情恰恰〉、日文歌〈怨
氪節〉、〈空笑夢〉、〈傷心酒店〉、 〈Galaxia〉(西班牙歌曲,歌名翻譯
:銀河系)…,可以看出導演的音樂素養多元豐富且不惜版權血本的堅持原則
,滋潤並串起全片的劇情起伏。
二、幾近素人們的工作團隊與演員令人驚喜。光看海報呈現的幾個訊息:我們不以
明星偶像為號召,因為我們的故事好;我們將人生最重要的紅白兩事溶在其間
,喪亦有婚的FU,因為悲與喜就是人生;《父後七日》有劇烈的感傷但不失瀟
灑幽默,片名的四個大字體就這麼對我們表達。下方細細小小密密麻麻的工作
團隊與演員表示我們一字站開沒有誰掛帥掛頭牌,你沒聽過我們沒關係,我們
合作無間交出了這個好作品!
來…我講一個有醫無醫的笑話給你們聽…
~太保(張嘉年)飾父親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
~吳朋奉飾道士阿義
以前都聽人家說,累得要「哭爸」原來「哭爸」,真的是件這麼累的事…
~王莉雯飾阿梅
現在洗腎的病房多豪華啊!床前都有一台小電視,跟洗頭一樣…
~陳家祥飾哥哥大志
你是…臥底警察?還是蜘蛛人?…
~陳泰樺飾表弟小莊
你不知道我是專業的喔?哭無目屎啦!
~張詩盈飾道士女友阿琴
因本片獲得今年台北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的詩盈,將十八般武藝展現於一身孝女哭
墓的專業,表現得理直氣壯、理所當然,充滿了台味十足、熟悉親切的可愛自信。
最讓觀眾著迷的角色應是魅力無窮的師公道士阿義,最讓我著迷的段落,則是負
責全程錄影的時下都會年輕人代表表弟小莊與阿義的對手戲。小莊看待阿義的眼睛就
是觀眾的心情,小莊對於阿義的一舉一動無不好奇、且充滿了吸引力:「你是不得不
師承祖父的祖業?還是真的很喜歡這職業?」阿義:「你猜猜我的正職是什麼?」
在夜闌人靜、做完當天法事、彰化鄉間黑漆漆的田野間、兩點菸火在回家路上訴
說著心事,「我的正職是詩人啦!」阿義接著從褲袋裡掏出隨身小詩冊,自在奔放地
大聲朗誦起他的作品:
在對的生命活動進行中 在不必事事硬要和別人
分享中的… 時刻中的… 暫時的…
孤獨中 是不一樣的… 時鐘
一首國語朗誦畢,再一首台語的更有力:
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 你又不是我老爸 你管我這麼多?
小莊和觀眾都忍不住的一起大聲複誦這三句短詩,一遍再一遍還不過癮,直到餘
韻消失在夜色最深處…。
還好有一張你我合影為念;還好有你時的人生留下最美的記憶;從前你是我靠山
、現我將你背在身後;我們一起唱歌、一起搭車、一起聊天…一起做過的每一件當時
看似平凡無奇的事,在你真正離去之後,才開始彰顯其意義的醞釀發酵;當你真正不
在了,它便氾濫成相思的災。
翠鳥自去自來 情藝亙年自適 其心本無塵埃 因緣自渡渡人
順天應人 不究細末 還好有電影父後七日
可觀可思可為可感動可流淚可輕輕一笑…
好作品,是不會被埋沒的!無論是文字、電影或是你輕輕淺淺、轟轟烈烈的人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94994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電影「寶島漫波」 高雄開鏡

By Edith
at 2010-08-07T23:19
at 2010-08-07T23:19
印度李安電影回顧展移師普恩

By Tristan Cohan
at 2010-08-07T22:46
at 2010-08-07T22:46
公視人生劇展《背影》 急徵中年男子演員!!

By Hamiltion
at 2010-08-07T20:49
at 2010-08-07T20:49
張作驥導演第六號作品「當愛來的時候」徵求校園宣傳志工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0-08-07T16:22
at 2010-08-07T16:22
公視《六局下半》徵求演員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8-07T14:57
at 2010-08-07T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