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來的時候》 - 台灣

By Ophelia
at 2010-11-30T15:00
at 2010-11-30T15:00
Table of Contents
文/林東璟
電影《當愛來的時候》採用首尾呼應的方式,鋪陳一個家庭成員的聚合崩離,卻
又有新生命來報到的傳承過程。
故事裡的家庭成員活在一種壓迫的生活細節裡,幾乎每個人心裡都有諸多不滿,
卻又無法改變現況,每個在家庭裡受盡煎熬的父母與孩子,都在等待外來陽光的拂照
,渴望人生能像鳥兒般自由飛翔。但其實,命運的轉變,有時只需要我們自己念頭的
改變,當我們換掉那副看待世界的舊眼鏡,以新的視角檢視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史,未
來的運勢就有可能翻轉。
這副新眼鏡必須來自內在視角的轉變,例如,影片一開始女主角所說的「我喜歡
…」系列句子,到了片尾的時候,第三句台詞變了,象徵著家族命運轉彎了,舊有的
衝突、僵化模式已經得到釋放與轉化,當主角來春使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父母以及
其他家族成員時,宇宙也就隨著主人翁的意志而運轉,命運勢必產生突破性的變化。
我們活在一個由客觀家族結構、人際網絡及主觀價值意識,層層交疊建構出來的
世界,有些事情的發展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例如不孕或男友背叛),只能在受限的空
間裡,以相對自由的意志,或是以發洩憤怒的方式去回應外來的壓迫情境。我覺得這
是整部電影的基礎氛圍,人人都覺得苦,卻又只能用言語暴力相向,可是情緒發洩的
本身,不見得能改善困境。
此外,從性別角色來看,導演張作驥似乎是刻意扭轉傳統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的
定義,在影片中,男性角色可能是入贅、蹲著尿尿、負心漢、自閉症,被女人利用的
工具等等,而女性角色則是一家之主、事業負責人,或敢在黑道面前開槍的角色。這
是電影的另一層骨架,在這個架構裡,這群人組成了一個奇妙的家庭。
這種家庭結構是現代社會比較罕見或幽微不顯的交織,針對這種特殊因緣去鋪陳
一則故事,在本部片中卻顯得自然。好像片中就用了許多新人及非電影演員的人來演
出,無電影經驗的演員們淋漓盡致地揮灑自己的角色,整個搭配起來卻很協調順暢。
此外,電影中某些場景(例如分娩)也很逼真,不會讓觀眾覺得是在演戲,據說
分娩片段的嬰兒和臍帶都是真實的,並非道具,這也是《當愛來的時候》另一個特殊
之處。
我對這部戲的演員不熟悉,但由於平常會觀賞歌仔戲,當看到電影裡兩個扮演媽
媽角色的演員,她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讓我覺得這兩位應該是歌仔戲演員出身的,
經過驗證,果真是如此!
從某個角度來看,歌仔戲是華人文化的「歌劇」,演員經常要進行現場表演、唱
戲,而不是事先錄影演出,因此練就了歌仔戲演員獨特的表達方式、腔調,乃至於臉
部表情和肢體動作。
這些源自於歌仔戲的元素融入在《當愛來的時候》裡,可以讓觀眾感受出,扮演
媽媽角色(中年人)和扮演女兒角色(年輕人)的演員,雖然同樣都以咒罵的方式發
洩怒氣,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韻:年輕人的語彙和肢體是現代化的,是電視上流行
節目常見的批判洋溢,而中年人的指責與憤怒,則是帶著一種歷盡滄桑的成熟聲韻。
到了爺爺出言勸和的場景,更讓觀眾覺得,那是人生最後也最超然的階段了,只
有長者,才能理所當然地勸告家人:「事情都發生了,可以好好講,不要激動。」也
只有具有智慧的老人,才能預知「坐在八號桌的客人會出代誌」,勸告客人不要坐。
人生最奇妙的就是,命運的確讓客人出事,但也因為這個意外事件,讓客人與另
一肇事者結為情侶,所謂「禍兮福所倚」,有時候,人生最低潮時期,正意味著「最
差的處境不過就是如此了!」命運終究有向上翻轉的可能,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心態,
訴說自己的情緒之餘,也試著去理解家人的心情,去照見管教者背後隱藏的那分愛和
關懷,那麼,所有遭逢的厄運,都將是生命朝向正向演化的契機!
─資料來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9502
--
電影《當愛來的時候》採用首尾呼應的方式,鋪陳一個家庭成員的聚合崩離,卻
又有新生命來報到的傳承過程。
故事裡的家庭成員活在一種壓迫的生活細節裡,幾乎每個人心裡都有諸多不滿,
卻又無法改變現況,每個在家庭裡受盡煎熬的父母與孩子,都在等待外來陽光的拂照
,渴望人生能像鳥兒般自由飛翔。但其實,命運的轉變,有時只需要我們自己念頭的
改變,當我們換掉那副看待世界的舊眼鏡,以新的視角檢視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史,未
來的運勢就有可能翻轉。
這副新眼鏡必須來自內在視角的轉變,例如,影片一開始女主角所說的「我喜歡
…」系列句子,到了片尾的時候,第三句台詞變了,象徵著家族命運轉彎了,舊有的
衝突、僵化模式已經得到釋放與轉化,當主角來春使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父母以及
其他家族成員時,宇宙也就隨著主人翁的意志而運轉,命運勢必產生突破性的變化。
我們活在一個由客觀家族結構、人際網絡及主觀價值意識,層層交疊建構出來的
世界,有些事情的發展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例如不孕或男友背叛),只能在受限的空
間裡,以相對自由的意志,或是以發洩憤怒的方式去回應外來的壓迫情境。我覺得這
是整部電影的基礎氛圍,人人都覺得苦,卻又只能用言語暴力相向,可是情緒發洩的
本身,不見得能改善困境。
此外,從性別角色來看,導演張作驥似乎是刻意扭轉傳統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的
定義,在影片中,男性角色可能是入贅、蹲著尿尿、負心漢、自閉症,被女人利用的
工具等等,而女性角色則是一家之主、事業負責人,或敢在黑道面前開槍的角色。這
是電影的另一層骨架,在這個架構裡,這群人組成了一個奇妙的家庭。
這種家庭結構是現代社會比較罕見或幽微不顯的交織,針對這種特殊因緣去鋪陳
一則故事,在本部片中卻顯得自然。好像片中就用了許多新人及非電影演員的人來演
出,無電影經驗的演員們淋漓盡致地揮灑自己的角色,整個搭配起來卻很協調順暢。
此外,電影中某些場景(例如分娩)也很逼真,不會讓觀眾覺得是在演戲,據說
分娩片段的嬰兒和臍帶都是真實的,並非道具,這也是《當愛來的時候》另一個特殊
之處。
我對這部戲的演員不熟悉,但由於平常會觀賞歌仔戲,當看到電影裡兩個扮演媽
媽角色的演員,她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讓我覺得這兩位應該是歌仔戲演員出身的,
經過驗證,果真是如此!
從某個角度來看,歌仔戲是華人文化的「歌劇」,演員經常要進行現場表演、唱
戲,而不是事先錄影演出,因此練就了歌仔戲演員獨特的表達方式、腔調,乃至於臉
部表情和肢體動作。
這些源自於歌仔戲的元素融入在《當愛來的時候》裡,可以讓觀眾感受出,扮演
媽媽角色(中年人)和扮演女兒角色(年輕人)的演員,雖然同樣都以咒罵的方式發
洩怒氣,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韻:年輕人的語彙和肢體是現代化的,是電視上流行
節目常見的批判洋溢,而中年人的指責與憤怒,則是帶著一種歷盡滄桑的成熟聲韻。
到了爺爺出言勸和的場景,更讓觀眾覺得,那是人生最後也最超然的階段了,只
有長者,才能理所當然地勸告家人:「事情都發生了,可以好好講,不要激動。」也
只有具有智慧的老人,才能預知「坐在八號桌的客人會出代誌」,勸告客人不要坐。
人生最奇妙的就是,命運的確讓客人出事,但也因為這個意外事件,讓客人與另
一肇事者結為情侶,所謂「禍兮福所倚」,有時候,人生最低潮時期,正意味著「最
差的處境不過就是如此了!」命運終究有向上翻轉的可能,只要我們願意改變心態,
訴說自己的情緒之餘,也試著去理解家人的心情,去照見管教者背後隱藏的那分愛和
關懷,那麼,所有遭逢的厄運,都將是生命朝向正向演化的契機!
─資料來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9502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茱麗葉》

By Todd Johnson
at 2010-11-30T14:07
at 2010-11-30T14:07
兩岸華語電影論壇明天起於台灣文學館與您見面

By Lauren
at 2010-11-30T11:55
at 2010-11-30T11:55
中影數位修復計畫重現世紀末台北城

By Yuri
at 2010-11-30T03:07
at 2010-11-30T03:07
被「海角」刺激到 陳玉勳癮來了

By Lucy
at 2010-11-29T22:22
at 2010-11-29T22:22
「第四張畫」入圍南特影展

By David
at 2010-11-29T22:20
at 2010-11-29T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