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寫實、太寫實,以致於超現實 - 電影
By Blanche
at 2010-03-25T17:21
at 2010-03-25T17:21
Table of Contents
文化評論 / 電影:《眼淚》──寫實、太寫實,以致於超現實
2010年03月25日
專欄作家 謝一麟
眼淚,人類眼睛外部淚腺所分泌的液體,或說是一種排泄物,所以台語說「目屎」非常
貼切。眼淚的水份是從血液而來,「無血無目屎」這句話有其道理。人類高興流淚、悲
傷流淚,眼睛受到刺激物也流淚,眼淚是人身上最搶戲的物件──喜極而泣、笑中帶淚
、淚光閃閃、含淚跳恰恰……象徵與喻意層次豐富。
電影《眼淚》(鄭文堂導演)中蔡振南飾演的老刑警,行事風格和刑求嫌犯時心狠且手段
殘酷,正是所謂「無血無目屎」性格。鄭文堂的創作來源是1982年因李師科土銀搶案而
衍生的「王迎先事件」,當時仍是戒嚴時期,因為高層「限期破案」的壓力,員警用刑
求方式脅迫王迎先自白認罪,逼得王最後跳新店溪自殺,不久後逮捕到李,也還王的清
白。而幾名誣陷王迎先的員警後來也分別逃亡、入獄。
雖然事件的背景跟戒嚴時代有緊密的關連,但我認為《眼淚》的電影宣傳主打「轉型正
義」有點可惜,因為本片關注的視野和高度、演員的詮釋,已經跨越語言和國界,是人
性與權力相互抗衡糾結的普遍性生命經驗,太強調「轉型正義」這四個字,可能反而讓
許多人卻步 (影片並不生硬、也不沉悶,可以打動許多人)。
本片開展出來的問題,不只在於警察身上,在各行各業各領域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諸
如醫生對病人感受的麻木冰冷;律師、法官對於人權問題的冷漠……像這些倫理問題與
故事,在生活與電影中經常被討論:人訂定了一套體制來運作,但體制的權力反過來影
響、吞噬、扭曲人性。諸如電影《為愛朗讀》 (The Reader) 、《竊聽風暴》
(The Lives of Others) ……等等。
短片《嘜相害》(林靖傑導演)裡吳朋奉飾演的基層警察,因為長官的績效壓力因而用
「釣魚」的方式來抓流鶯拼業績,雖然他同情流鶯和自己一樣都只是為了討生活混口飯
吃,但因為職責不得不偷吃步的抓人 (為了績效,柿子挑軟的吃,打蒼蠅比打老虎容易)
。在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的《爆裂警官》 (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New Orleans) 中,尼可拉斯凱吉飾演遊走黑白兩道的警官,他不是清廉正直的警察,但
骨子裡也沒有壞到哪去。作為國家公權力象徵的警察,都是各國探討鉅型權力機制問題
的具象表現手法,《眼淚》亦若是,差別是問題背景與詮釋方式的不同,《爆裂警官》
用黑色幽默、荒謬風格來詮釋,《眼淚》則用寫實的方式來呈現。
台灣戒嚴時期的影片內容,多半是政治宣傳 (愛國意識、歌功頌德) ,不然就是武俠功
夫片,主演的也都是極少數的特定明星,螢幕裡的美好世界和人民現實生活有極大的差
距。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以及解嚴後的「台灣新電影(新浪潮)」,題材與演
員的選擇,轉向市井小民,開始有許多社會寫實的關注,因為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在
受到極度束縛的政治氣氛後,可以在大螢幕上看到熟悉的經驗與故事,這樣的電影極受
民眾喜愛。不過受好萊塢電影巨大商業體制及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影響 (它要不斷給觀眾
幻想、視覺經驗的新刺激,鈔票才會掏出來),現今商業戲院映演的電影,反而很難看到
社會寫實類的影像(片商和戲院認為沒票房,觀眾愈沒機會看就愈興致冷淡,惡性循環)。
眼淚》從主角蔡振南到所有配角,整體表演都是水準以上,且相當平均,特別是「江湖
氣口」都到位。對照近期《艋舺》中的過於幼稚的黑道,《眼淚》中的勞工、江湖弟兄,
讓人看了非常過癮,很多時候會有「對!就是這款氣味!」的讚嘆。《眼淚》雖然觀點
很貼近底層人物,寫實歸寫實,但片中很多鏡位卻「保持距離,以免煽情」,全片大多
是中、遠景(特寫不多),且前景多半隔著玻璃(審問室、檳榔攤等等)、柵欄、人,或其
他物品,這樣的角度除了美學考量,也隱約提醒觀眾,我們始終都是「旁觀者」(《旁觀
他人之痛苦》式的反省) ,既被影片觸發而投入情感但同時又被抽離到旁觀的位置,這
是《眼淚》掌握巧妙的藝術性所在,影像背後的潛語彙是在提問:你我看完影片後,只
是滿足、救贖一些自己的情緒,或是可以因此生產出不同的思考與行動呢?關於社會制
度、公民意識、人性。
身處在一個生活週遭的影像/擬象都充滿他方、直接慾望刺激、疏離感……光怪陸離感
的時代,台灣人在電影院都是看白人臉孔、看別人的幻想、聽別人的故事,這樣的背景
下,出現寫實、太寫實的影像,反而給出一個「超現實」(Surrealism)的荒謬感,把人
民生活世界搬演進大螢幕中,在台灣反而是個「最遙遠的距離」 (紐約可能離我們還比
較近) 。我相信不管觀影口味、市場如何,台灣觀眾在心底還是有想要看熟悉面容、聽
日常語言的渴望。
鄭文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 (《經過》、《深海》、《夏天的尾巴》),這次又回到熟悉
的題材、人物,選角成功、戲劇表演收放得宜,作品格外動人。鄭導因為成長背景,加
上街頭運動、綠色小組、紀錄片的經歷,戲劇的主題與人物多半聚焦在社會地位較邊緣
、容易被漠視的族群──原住民、更生人、小混混、特殊境遇的女人……從公視人生劇
展的「河流三部曲」 (《濁水溪的契約》、《蘭陽溪少年》、《浮華淡水》) ,到電影
《明信片》、《夢幻部落》、《風中的小米田》都是如此 (《眼淚》中還是讓原住民巧
妙的出場,講了一句有趣的話,發人省思)。《眼淚》是「轉型正義三部曲」的第一部,
後續還有《無聲》、《竊聽》,這樣的創作路數一脈累積下來,其實正是台灣庶民生活
經驗豐富的光譜不斷的被展開、紀錄下來的社會運動。如果媒體都只剩某些人、某些面
向的生活,影像都是他人、他方,很快的,我們的下一代就會忘了自己是誰、從哪裡來
,甚至,這些問題也都不重要了。
http://magz.roodo.com/article/2099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Poppy
at 2010-03-28T05:30
at 2010-03-28T05:30
By Bethany
at 2010-04-02T02:14
at 2010-04-02T02:14
By Candice
at 2010-04-03T08:48
at 2010-04-03T08:48
By Noah
at 2010-04-07T02:28
at 2010-04-07T02:28
Related Posts
《刺蝟的優雅》:少了造作的刺蝟,多了迷人的優雅
By Daph Bay
at 2010-03-23T22:27
at 2010-03-23T22:27
戀夏500日的梗
By Adele
at 2010-03-22T01:54
at 2010-03-22T01:54
電影英文-型男飛行日誌
By Odelette
at 2010-03-20T00:24
at 2010-03-20T00:24
請問有適合基督教團契看的影片嗎?
By Ina
at 2010-03-19T16:01
at 2010-03-19T16:01
「眼淚」的代價 (有劇情雷)
By Rosalind
at 2010-03-14T12:50
at 2010-03-14T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