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個小時》:午夜來臨之前,地球童話不再 - 紀錄片

By Brianna
at 2008-06-10T10:34
at 2008-06-10T10:34
Table of Contents
自從《血鑽石》(Blood Diamond)之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似乎就開始對政治、文化、種
族、權力等議題產生相當高的興趣。在這篇非洲大陸的控訴書寫裡,李奧納多飾演的主角
從一開始為錢為利,轉而發現這些不義之財的最終來源,隱含的是一連串奴役剝削的金權
生產過程。《血》電影高潮,是主角發現真相,重獲良知付諸行動,拯救他者的道德與人
性發揚的「關鍵時刻」。
可是,這個最終時刻,在鑽石與權力之外,其實早就來臨,時時刻刻發出警訊,需要
我們的發現與行動。在「第11個小時」,當人類的存亡已走到最後的關鍵最後一小時,當
末日倒數開始,人類能否還是置之不理?
這是本片《第11個小時》名稱的由來:在最後一個小時,在永恆的午夜12點來臨之
前,當上帝賦予人類的珍貴魔法─我們的湛藍地球─在1個小時之後就會失去法力,只剩
下「灰姑娘」的絕望,玻璃鞋不見了,穿它跳舞的人類也一起滅絕,身為製片與旁白的李
奧納多想說的是,請把握這最後一個小時,拯救我們的地球吧!
當然,對環境保育有高度關切的電影作品,這不是第一部。如果你覺得《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只是一部偽環保的好萊塢特效大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親身說
法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卻是貨真價實的環保紀錄片,鉅細靡
遺地呈現地球此時此刻面對的迫切危機。
在環境保護的「意識覺醒」運動裡,《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啻鳴起革命的第一聲槍
火。可是,作為一部意識覺醒的紀錄片,《不》有著它自己本身可能的呈現與觀點問題。
以呈現手法來說,《不》大量運用了許多晦澀的科學語彙,雖然高爾盡其所能,闡釋所謂
「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冰河再現」的重大環保概念,電影免不了還是必須援引
極其可觀的數據與論證,對普通觀眾有一定的接受困難。
再者,《不》片完全以高爾的單獨視角切入地球危機,既使先排除輿論譴責的個人「
造神運動」,這樣的單一視角(雖然必定先融合吸收了各家各派學說理論精華)的問題呈現
法,卻容易讓人聯想到教授的呆板上課。當環保意識的大眾化、普遍化,已經是刻不容緩
的生死議題,《不》片的高度個人化風格與科學語法,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意或無意
間)預先排除了大量讀者群的可能。
以這兩方面而論,這是《第11個小時》比《不願面對的真相》更突出的特色,也是
我認為更值得推薦的原因。至少,本片絕非李奧的專制一言堂,而是多重觀點的融會與揉
雜。片中除了邀請到許多專家學者,講述我們不願面對的可怕真相,從不同學科學門的角
度,分析地球危機的不同面貌;難能可貴的是,《第11個小時》更聚集了不同族群,不同
性別的「普通人」觀點,直接採訪他們的看法。如紀錄美洲原著民酋長想法時,觀眾再也
不必擔心科學術語忽然乍現,因為酋長從自身歷史與居住環境出發,講述的是人人都可以
接受的「天人合一」、「勿與自然爭」的草根土地觀念。少了行話與數據論證,本片帶給
觀眾的卻是更為強烈的心靈衝擊。
這樣高度的心靈震撼,同時呈現在與《不》片迥異的視覺風格。當高爾還在奮力用
抽象觀念代替更為具體可怖的影像,《第11個小時》直接引領你去觀看這些具體事證,從
片頭短短的幾分鐘畫面濃縮,紀錄卻是那麼怵目驚心的畫面。原來「地球真的已經生病了
」,「全球暖化」原來不存在艱深的分析學,也不是泛政治化的虛擬議題,它就真真實實
發生在我們週遭,每一分,每一秒,就在你呼吸的空氣裡,就在你喝的每顆水分子裡。地
球危機,從來就不是遠方的戰聲或異地的雷響,而是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一種猛暴型『
現在進行式』!
透過如此直接的視覺語彙,觀眾可以立即感受到一種急切的環保訴求。最終,閱完《
第11個小時》,人類其實還是有自我救贖的可能。可是,意念產生的這一當下,時間已經
從00:59:59開始倒數計時了,58、57、56...
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225185
--
『寫作的零度』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
--
族、權力等議題產生相當高的興趣。在這篇非洲大陸的控訴書寫裡,李奧納多飾演的主角
從一開始為錢為利,轉而發現這些不義之財的最終來源,隱含的是一連串奴役剝削的金權
生產過程。《血》電影高潮,是主角發現真相,重獲良知付諸行動,拯救他者的道德與人
性發揚的「關鍵時刻」。
可是,這個最終時刻,在鑽石與權力之外,其實早就來臨,時時刻刻發出警訊,需要
我們的發現與行動。在「第11個小時」,當人類的存亡已走到最後的關鍵最後一小時,當
末日倒數開始,人類能否還是置之不理?
這是本片《第11個小時》名稱的由來:在最後一個小時,在永恆的午夜12點來臨之
前,當上帝賦予人類的珍貴魔法─我們的湛藍地球─在1個小時之後就會失去法力,只剩
下「灰姑娘」的絕望,玻璃鞋不見了,穿它跳舞的人類也一起滅絕,身為製片與旁白的李
奧納多想說的是,請把握這最後一個小時,拯救我們的地球吧!
當然,對環境保育有高度關切的電影作品,這不是第一部。如果你覺得《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只是一部偽環保的好萊塢特效大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親身說
法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卻是貨真價實的環保紀錄片,鉅細靡
遺地呈現地球此時此刻面對的迫切危機。
在環境保護的「意識覺醒」運動裡,《不願面對的真相》不啻鳴起革命的第一聲槍
火。可是,作為一部意識覺醒的紀錄片,《不》有著它自己本身可能的呈現與觀點問題。
以呈現手法來說,《不》大量運用了許多晦澀的科學語彙,雖然高爾盡其所能,闡釋所謂
「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冰河再現」的重大環保概念,電影免不了還是必須援引
極其可觀的數據與論證,對普通觀眾有一定的接受困難。
再者,《不》片完全以高爾的單獨視角切入地球危機,既使先排除輿論譴責的個人「
造神運動」,這樣的單一視角(雖然必定先融合吸收了各家各派學說理論精華)的問題呈現
法,卻容易讓人聯想到教授的呆板上課。當環保意識的大眾化、普遍化,已經是刻不容緩
的生死議題,《不》片的高度個人化風格與科學語法,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有意或無意
間)預先排除了大量讀者群的可能。
以這兩方面而論,這是《第11個小時》比《不願面對的真相》更突出的特色,也是
我認為更值得推薦的原因。至少,本片絕非李奧的專制一言堂,而是多重觀點的融會與揉
雜。片中除了邀請到許多專家學者,講述我們不願面對的可怕真相,從不同學科學門的角
度,分析地球危機的不同面貌;難能可貴的是,《第11個小時》更聚集了不同族群,不同
性別的「普通人」觀點,直接採訪他們的看法。如紀錄美洲原著民酋長想法時,觀眾再也
不必擔心科學術語忽然乍現,因為酋長從自身歷史與居住環境出發,講述的是人人都可以
接受的「天人合一」、「勿與自然爭」的草根土地觀念。少了行話與數據論證,本片帶給
觀眾的卻是更為強烈的心靈衝擊。
這樣高度的心靈震撼,同時呈現在與《不》片迥異的視覺風格。當高爾還在奮力用
抽象觀念代替更為具體可怖的影像,《第11個小時》直接引領你去觀看這些具體事證,從
片頭短短的幾分鐘畫面濃縮,紀錄卻是那麼怵目驚心的畫面。原來「地球真的已經生病了
」,「全球暖化」原來不存在艱深的分析學,也不是泛政治化的虛擬議題,它就真真實實
發生在我們週遭,每一分,每一秒,就在你呼吸的空氣裡,就在你喝的每顆水分子裡。地
球危機,從來就不是遠方的戰聲或異地的雷響,而是此時此刻,正在發生,一種猛暴型『
現在進行式』!
透過如此直接的視覺語彙,觀眾可以立即感受到一種急切的環保訴求。最終,閱完《
第11個小時》,人類其實還是有自我救贖的可能。可是,意念產生的這一當下,時間已經
從00:59:59開始倒數計時了,58、57、56...
圖文版: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17225185
--
『寫作的零度』
http://www.wretch.cc/blog/calvinoblog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記協抬槓(十四)跟我一起去南極

By Elma
at 2008-06-09T18:58
at 2008-06-09T18:58
6/22 野球孩子@台北電影節(新光影城)

By Yuri
at 2008-06-07T09:32
at 2008-06-07T09:32
哪裡可以看到《雜菜記》?

By Emma
at 2008-06-06T13:52
at 2008-06-06T13:52
請問除了電資館 還有哪裡可以找到完整的台灣紀錄片庫?

By Ivy
at 2008-06-06T00:32
at 2008-06-06T00:32
6月7日~8日 歡迎光臨【鐵馬 + 海馬】影展

By Yedda
at 2008-06-05T23:30
at 2008-06-05T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