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錄 狂 潮》 - 紀錄片

By Caitlin
at 2006-05-29T00:46
at 2006-05-29T00:46
Table of Contents
http://starblvd.tisnet.net.tw/cgi-bin/news-show?mode=viewnews&path=1148276905
風潮音樂提供資料
叫好叫座的紀錄佳片 突破小眾緊箍咒
台灣紀錄片的上映與發行,一直處於小眾及通路不完整的畸零狀況,但2004~2005年,幾
部叫好叫座的紀錄片上映,打破了「紀錄片是小眾影片」的緊箍咒。不論是紀錄921地震
受災戶的「生命」、紀錄一群小男生努力邁向體操界的「翻滾吧,男孩」,或是紀錄台南
老米農與土地深厚情感的「無米樂」,都打破台灣紀錄影片史上的觀賞人次,甚至超越國
產劇情片,讓更多人開始重視紀錄片的存在與價值。
然而,並不是每一部紀錄片都可以擁有如此輝煌紀錄,或受到同等重視。台灣紀錄片的發
展已有10年以上的歷程,從最早期民族學者的田野誌(如胡台麗「蘭嶼觀點」)、自然生
態工作者的自然誌(如劉燕明「台灣獼猴」)、紀錄術弱勢族群的人物誌(如吳乙峰「月
亮的小孩」),發展到2000年以後,議題和主題益加豐富,在電影界一片衰微聲中,紀錄
片卻異軍突起,逐漸成為台灣電影界另一股主流,至今年產20~40部,紀錄片工作者在百
人以上。
「紀錄觀點」長期投注心力 與風潮合作發行「紀錄狂潮」
眾多紀錄片中,觀眾如何找到或看到自己關心的議題?答案是少之又少。公共電視的「紀
錄觀點」系列,是台灣唯一為紀錄片長期投注心力的單位,但影片播畢後,想蒐集片子的
民眾常苦於沒有管道購買,至今也只有誠品、女書店、台灣的店等少數地點可以購得少數
片子。
為此,「紀錄觀點」與風潮音樂合作,有計劃地發行一系列紀錄片。首批從「紀錄觀點」
系列挑出的八部片子,幾乎都是近年來的得獎佳作,八個不同主題,映照出八種生活面向
。「奇蹟背後」描述60年代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人事滄桑;「極端寶島」從台灣東西南北
四個端點看四則族群故事;「山有多高」是導演湯湘竹的外省家書;「春天-許金玉的故
事」重新省視白色恐怖時期的生命悲歡;「養生主」紀錄浮州橋流浪狗在極度饑餓下的狗
吃狗事件;「SARS和平風暴」是SARS期間,和平醫院的抗煞事件簿;「台北波西米亞」紀
錄了台灣小劇場工作者如何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熱情;「童話劇場」深度呈現兒童美語教育
的不同觀點。
除了八部紀錄片外,同時發表2002~2004年的四部得獎短片精選,包括「翻滾吧,男孩」
導演林育賢的「鴉之王道」,以類似周星馳電影的無厘頭方式,敘述街頭塗鴉者的想法;
「無米樂」導演莊益增紀錄音樂工作者沈懷一參選經歷的「選舉狂想曲」;「生日」導演
王嬿妮以卡通片手法,述說老阿伯以紙飛機散播歡樂散播愛的「造機人」;「台灣黑電影
」導演侯季然在「我的七四七」中為即將報廢的老機車寫日記。
這是台灣音樂產業首次有規模、系統化地發行紀錄片,整個系列定名為「紀錄狂潮」,便
試圖藉由風潮音樂的多元發行通路,擴大紀錄片的觀影族群。風潮於 2005 年總經銷發行
「無米樂」與「王建民」紀錄片後,更深刻感受到紀錄片推廣的重要性與時代意義,因為
「紀錄片是眾人生活之事,不只是導演或被紀錄者的事而已」。
2006 INPUT世界公視大展台灣唯一參展片 「黑暗視界」同步發行
一年一度的INPUT「映波」盛會,今年首度在亞洲台灣舉行,這場「世界公視大展」,集
結了全球六大洲35個國家的作品及製作人員齊聚一堂,在一週內放映80多部精彩強片,其
中唯一入選的台灣參展片,是導演周美玲2005年的作品「黑暗視界」。
「黑暗視界」透過一群視障小朋友的觀點,提供「看」世界的另一個方法,真摯而另類的
想法,讓這群弱勢者幫明眼人的社會開啟了另一扇窗,整部影片充滿了動人的力量。隨著
INPUT大展的放映,「黑暗視界」也將於4月底全面發行。
--
風潮音樂提供資料
叫好叫座的紀錄佳片 突破小眾緊箍咒
台灣紀錄片的上映與發行,一直處於小眾及通路不完整的畸零狀況,但2004~2005年,幾
部叫好叫座的紀錄片上映,打破了「紀錄片是小眾影片」的緊箍咒。不論是紀錄921地震
受災戶的「生命」、紀錄一群小男生努力邁向體操界的「翻滾吧,男孩」,或是紀錄台南
老米農與土地深厚情感的「無米樂」,都打破台灣紀錄影片史上的觀賞人次,甚至超越國
產劇情片,讓更多人開始重視紀錄片的存在與價值。
然而,並不是每一部紀錄片都可以擁有如此輝煌紀錄,或受到同等重視。台灣紀錄片的發
展已有10年以上的歷程,從最早期民族學者的田野誌(如胡台麗「蘭嶼觀點」)、自然生
態工作者的自然誌(如劉燕明「台灣獼猴」)、紀錄術弱勢族群的人物誌(如吳乙峰「月
亮的小孩」),發展到2000年以後,議題和主題益加豐富,在電影界一片衰微聲中,紀錄
片卻異軍突起,逐漸成為台灣電影界另一股主流,至今年產20~40部,紀錄片工作者在百
人以上。
「紀錄觀點」長期投注心力 與風潮合作發行「紀錄狂潮」
眾多紀錄片中,觀眾如何找到或看到自己關心的議題?答案是少之又少。公共電視的「紀
錄觀點」系列,是台灣唯一為紀錄片長期投注心力的單位,但影片播畢後,想蒐集片子的
民眾常苦於沒有管道購買,至今也只有誠品、女書店、台灣的店等少數地點可以購得少數
片子。
為此,「紀錄觀點」與風潮音樂合作,有計劃地發行一系列紀錄片。首批從「紀錄觀點」
系列挑出的八部片子,幾乎都是近年來的得獎佳作,八個不同主題,映照出八種生活面向
。「奇蹟背後」描述60年代台灣經濟奇蹟背後的人事滄桑;「極端寶島」從台灣東西南北
四個端點看四則族群故事;「山有多高」是導演湯湘竹的外省家書;「春天-許金玉的故
事」重新省視白色恐怖時期的生命悲歡;「養生主」紀錄浮州橋流浪狗在極度饑餓下的狗
吃狗事件;「SARS和平風暴」是SARS期間,和平醫院的抗煞事件簿;「台北波西米亞」紀
錄了台灣小劇場工作者如何燃燒自己的青春與熱情;「童話劇場」深度呈現兒童美語教育
的不同觀點。
除了八部紀錄片外,同時發表2002~2004年的四部得獎短片精選,包括「翻滾吧,男孩」
導演林育賢的「鴉之王道」,以類似周星馳電影的無厘頭方式,敘述街頭塗鴉者的想法;
「無米樂」導演莊益增紀錄音樂工作者沈懷一參選經歷的「選舉狂想曲」;「生日」導演
王嬿妮以卡通片手法,述說老阿伯以紙飛機散播歡樂散播愛的「造機人」;「台灣黑電影
」導演侯季然在「我的七四七」中為即將報廢的老機車寫日記。
這是台灣音樂產業首次有規模、系統化地發行紀錄片,整個系列定名為「紀錄狂潮」,便
試圖藉由風潮音樂的多元發行通路,擴大紀錄片的觀影族群。風潮於 2005 年總經銷發行
「無米樂」與「王建民」紀錄片後,更深刻感受到紀錄片推廣的重要性與時代意義,因為
「紀錄片是眾人生活之事,不只是導演或被紀錄者的事而已」。
2006 INPUT世界公視大展台灣唯一參展片 「黑暗視界」同步發行
一年一度的INPUT「映波」盛會,今年首度在亞洲台灣舉行,這場「世界公視大展」,集
結了全球六大洲35個國家的作品及製作人員齊聚一堂,在一週內放映80多部精彩強片,其
中唯一入選的台灣參展片,是導演周美玲2005年的作品「黑暗視界」。
「黑暗視界」透過一群視障小朋友的觀點,提供「看」世界的另一個方法,真摯而另類的
想法,讓這群弱勢者幫明眼人的社會開啟了另一扇窗,整部影片充滿了動人的力量。隨著
INPUT大展的放映,「黑暗視界」也將於4月底全面發行。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紀錄片BLOG整理

By Emma
at 2006-05-27T06:50
at 2006-05-27T06:50
5/27(六) 張作驥影展暨座談會

By Jack
at 2006-05-26T19:36
at 2006-05-26T19:36
[資訊] 地球只有一個

By Caitlin
at 2006-05-26T14:33
at 2006-05-26T14:33
[資訊] 地球只有一個

By Olivia
at 2006-05-26T14:11
at 2006-05-26T14:11
高爾 政壇明星銀幕發光

By Tom
at 2006-05-26T11:20
at 2006-05-26T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