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 紀錄片

By Leila
at 2006-06-23T21:54
at 2006-06-23T21:54
Table of Contents
第八屆台北電影節
http://www.tiff.org.tw/2006TIFF/News/News_B_0623_3.htm
《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文 / 郭亮吟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是有關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募集8,000多名台灣少年
志願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事飛機的故事。
8年前,我製作了紀錄片《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紀錄了我阿公在戰後標買日本
飛機,並將飛機外殼製作成鋁鍋的家族史。在拍攝過程中,一位在日治時期擔任海軍
工員的老先生告訴我,當他聽到我阿公將日本飛機熔解、製作成鋁鍋時,他忍不住流
下眼淚,因為他曾經是親手製造日本飛機的人。
我和工作團隊繼續追尋這一群海軍工員們的故事,進行相關的資料收集與採訪,也才
真正了解台灣少年工的歷史,其實是8,000多名台灣的童工在戰時到日本生產軍用飛
機的歷史。有感於這樣一段重要的過去,卻很少有人知道,因此我們希望以影音的方
式來紀錄、呈現台灣少年工的故事,於是從4年前開始製作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在多位受訪者的少年工經驗中,「離開故鄉」是重要的環節之一。他們對於當年搭船
從基隆、高雄出發前往日本的回憶,形成一個很鮮明的影像,「當船越開越遠,台灣
島漸漸沒入海面下,將海平線染成一片綠色,此時才真正覺得家鄉已遠……」,也因
此我們將片名取為「綠的海平線」。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的影像和聲音後期製作,因為工程需要,而將工作現場拉到日
本神奈川縣的大和市,這裡也就是台灣少年工昔日受訓、工作的「高座海軍工廠」的
所在。
當年台灣少年工員的書信和日記多以日文寫成,因此我和製片 藤田修平找了20多位ꄊu大和市中學校」的學生來作日語的聲音表演。我們同時還要錄製一首日文歌曲「離
開故鄉」,這首歌是戰時台灣少年工李添石利用在地下工廠工作的時間,譜寫而成
的一首曲,歌詞中道盡台灣少年遠離故鄉、在異地工作的辛酸與心聲。
當這些13、14歲少年陸續走進錄音室,我驚呼:「他們的身影像極了照片裡的台灣
少年啊!」。製片藤田針對每一篇台灣少年工的書信稿來指導日本少年作聲音表演
,耐心解釋每一封信的故事和背後的心情。日本少年跟著藤田一次又一次地唸著稿
子,適時向藤田提問一些特殊古字和名詞的讀法和字義。
日本少年身體站得筆挺,神情認真專注,聲音乾淨自然不造作。當我在錄音聲控室
裡,看著少年雙眼閃閃發亮,喇叭傳來他們唸書信的聲音,心裡有許多感觸……
自1990年後,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中學校裡,老師們開始在課堂中教導學生關於
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因此當地的孩子都知道,曾經有8,000多名和他們年紀相仿的
台灣少年在戰爭中,離開父母、遠離家鄉,來到附近的高座海軍工廠工作。
一個日本鄉下的小城市裡,有這麼多日本少年知道台灣少年工的故事,然而在台灣
,知道台灣少年工的台灣人有多少?
我們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尋相關的歷史檔案和影片
,經過4年將影片製作完成。我們請音樂人林強擔任紀錄片旁白配音,他溫暖而誠懇
的聲音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讓許多看過影片的人印象深刻。希望可以透過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能讓更多台灣人可以知道這一段重要、卻被遺忘的歷史……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http://www.tiff.org.tw/2006TIFF/News/News_B_0623_3.htm
《綠的海平線》台灣少年工的故事
文 / 郭亮吟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是有關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募集8,000多名台灣少年
志願前往日本海軍工廠生產軍事飛機的故事。
8年前,我製作了紀錄片《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紀錄了我阿公在戰後標買日本
飛機,並將飛機外殼製作成鋁鍋的家族史。在拍攝過程中,一位在日治時期擔任海軍
工員的老先生告訴我,當他聽到我阿公將日本飛機熔解、製作成鋁鍋時,他忍不住流
下眼淚,因為他曾經是親手製造日本飛機的人。
我和工作團隊繼續追尋這一群海軍工員們的故事,進行相關的資料收集與採訪,也才
真正了解台灣少年工的歷史,其實是8,000多名台灣的童工在戰時到日本生產軍用飛
機的歷史。有感於這樣一段重要的過去,卻很少有人知道,因此我們希望以影音的方
式來紀錄、呈現台灣少年工的故事,於是從4年前開始製作紀錄片《綠的海平線》。
在多位受訪者的少年工經驗中,「離開故鄉」是重要的環節之一。他們對於當年搭船
從基隆、高雄出發前往日本的回憶,形成一個很鮮明的影像,「當船越開越遠,台灣
島漸漸沒入海面下,將海平線染成一片綠色,此時才真正覺得家鄉已遠……」,也因
此我們將片名取為「綠的海平線」。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的影像和聲音後期製作,因為工程需要,而將工作現場拉到日
本神奈川縣的大和市,這裡也就是台灣少年工昔日受訓、工作的「高座海軍工廠」的
所在。
當年台灣少年工員的書信和日記多以日文寫成,因此我和製片 藤田修平找了20多位ꄊu大和市中學校」的學生來作日語的聲音表演。我們同時還要錄製一首日文歌曲「離
開故鄉」,這首歌是戰時台灣少年工李添石利用在地下工廠工作的時間,譜寫而成
的一首曲,歌詞中道盡台灣少年遠離故鄉、在異地工作的辛酸與心聲。
當這些13、14歲少年陸續走進錄音室,我驚呼:「他們的身影像極了照片裡的台灣
少年啊!」。製片藤田針對每一篇台灣少年工的書信稿來指導日本少年作聲音表演
,耐心解釋每一封信的故事和背後的心情。日本少年跟著藤田一次又一次地唸著稿
子,適時向藤田提問一些特殊古字和名詞的讀法和字義。
日本少年身體站得筆挺,神情認真專注,聲音乾淨自然不造作。當我在錄音聲控室
裡,看著少年雙眼閃閃發亮,喇叭傳來他們唸書信的聲音,心裡有許多感觸……
自1990年後,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的中學校裡,老師們開始在課堂中教導學生關於
台灣少年工的故事。因此當地的孩子都知道,曾經有8,000多名和他們年紀相仿的
台灣少年在戰爭中,離開父母、遠離家鄉,來到附近的高座海軍工廠工作。
一個日本鄉下的小城市裡,有這麼多日本少年知道台灣少年工的故事,然而在台灣
,知道台灣少年工的台灣人有多少?
我們在台灣、日本、中國等地,採訪了數十位當事人,搜尋相關的歷史檔案和影片
,經過4年將影片製作完成。我們請音樂人林強擔任紀錄片旁白配音,他溫暖而誠懇
的聲音娓娓道來台灣少年工的故事,讓許多看過影片的人印象深刻。希望可以透過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能讓更多台灣人可以知道這一段重要、卻被遺忘的歷史……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醫生》

By Jacob
at 2006-06-21T21:21
at 2006-06-21T21:21
拱樂紀錄片 消失的王國試映

By Rachel
at 2006-06-19T19:42
at 2006-06-19T19:42
《天大地大》

By Bethany
at 2006-06-18T15:21
at 2006-06-18T15:21
一部紀錄片感動布希 夏威夷西北海域列全球最大保護區

By Ingrid
at 2006-06-18T14:46
at 2006-06-18T14:46
水鹿紀錄片 6/17.20公視播出、6/19華視播出

By Isabella
at 2006-06-17T15:09
at 2006-06-17T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