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後真相》美式犯罪推理 張孝全難得 - 電影

By Margaret
at 2022-11-04T11:09
at 2022-11-04T11:09
Table of Contents
https://tinyurl.com/3wks9p4h 鳴影品
《罪後真相》美式犯罪推理 張孝全難得一見伶牙俐齒
--------------------------
(提名本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女配角)
電影把犯罪推理類型操作得很美式,明快清楚緊湊,我喜歡不時穿插幽默感,不花時間發
夢一些虛無縹緲的文藝腔,在商業類型上做出共通國際的影像語言。
不只經營故事,用很大篇幅經營主人物。張孝全把男主角建構得立體人性化,他的表演一
樣很美式,且貫穿敘事核心,和電影相得益彰。
這是張孝全過去少見的表演,一個名嘴型媒體人在鏡頭前或與人對話時,會開啟自信優越
模式,有點奸巧、幽默、帶點張揚的氣焰,職業養成隨時能直覺反應伶牙俐齒,像最大武
器就是那張嘴。這種自信特質多一分討厭,少一分尷尬,但他拿捏得很靈活。相較我們印
象中的慢熱寡言,他可能一進這片場就被注入某種興奮劑。
他沒有變成「英雄化」的扁平角色。他還有很多內化的演繹空間,陳昊森的兇嫌一角,給
了他生死關頭會迸發的畏懼孬種;「女兒」方郁婷的存在則讓他除卻外在強悍,流露內心
溫柔甚至脆弱。人性多面向被建構得更完整,他不忘以美式幽默的設計讓表演調性一致。
《罪後真相》乍看像在找「誰是凶手」,其實整部片在辯證「何謂真相」,譬如最後那一
塊拼圖,你有發現是突兀的紅色嗎?
無論你有沒有埋單最後的解答,但電影重點不是答案;是表相與真相。媒體報導有時會被
質疑真假?但閱聽眾多半也信以為真;就像看這部片時,觀眾可能一度已相信了表面說法
。一位原本試圖追求真相的媒體人,最後也掉進「真相,你相信嗎」的迷思。
這角色動機不完全只為時下盛行的流量,他在乎的是曾與逝去妻子一起努力的目標能否存
留,以及在女兒眼中成為稱頭的好父親。當角色最後回歸到親情面,敘事便脫離了「真相
真的重要嗎」。
電影本身難免有瑕疵,但電影卻卯足勁支撐張孝全的角色,當他的人性層疊愈豐厚,愈能
牽引電影走向情緒。
16歲的方郁婷再次展現超齡功力。她給自己塑造一種網路世代無所畏懼的直率,電梯受驚
戲自然逼真;所有和張孝全如摯友般的父女情,都跳脫傳統,互動趣味溫馨其實也有些美
式。陳昊森維持在一貫隨時即將爆發的能量上,吃粥戲有加分。
新導演陳奕甫未來再操作商業片我會期待。犯罪推理類就算國外作品,也很少逃過被大家
來找碴。例如陳昊森為罪犯卻穿亮黃外衣四處如入無人之境,對此導演有以小黃計程車之
於城市的理論解釋;又譬如最後關鍵錄音為何當下不是打電話?也可腦補為匆忙按錯。
故事後來開始「兜圈」,兜一種巧合遇上巧合的迴圈。許多推理類型愈展開,最後就愈必
須「自圓其說」,單以本屆入圍金馬獎的其它犯罪推理類作品,一樣都有可以挑剔不甚理
解之處,重點都是能否圓得較具說服力。
雖然「誰是凶手」和「多重巧合」該有不一樣的敘事重心,但最後10分鐘的反轉,確實把
中段的游移拉回到有後座力的命題核心。然後多提一件事,電影以媒體人為主角,卻依然
在媒體群演的描繪上過於刻板。我近年大概只接受《與惡》的盡可能面面俱到。
不同於《目擊者》深入在地本土的陰霾潮濕味,台灣犯罪推理類還有《罪後真相》這種
幽默明朗的風貌是一件好事。
--
《罪後真相》美式犯罪推理 張孝全難得一見伶牙俐齒
--------------------------
(提名本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女配角)
電影把犯罪推理類型操作得很美式,明快清楚緊湊,我喜歡不時穿插幽默感,不花時間發
夢一些虛無縹緲的文藝腔,在商業類型上做出共通國際的影像語言。
不只經營故事,用很大篇幅經營主人物。張孝全把男主角建構得立體人性化,他的表演一
樣很美式,且貫穿敘事核心,和電影相得益彰。
這是張孝全過去少見的表演,一個名嘴型媒體人在鏡頭前或與人對話時,會開啟自信優越
模式,有點奸巧、幽默、帶點張揚的氣焰,職業養成隨時能直覺反應伶牙俐齒,像最大武
器就是那張嘴。這種自信特質多一分討厭,少一分尷尬,但他拿捏得很靈活。相較我們印
象中的慢熱寡言,他可能一進這片場就被注入某種興奮劑。
他沒有變成「英雄化」的扁平角色。他還有很多內化的演繹空間,陳昊森的兇嫌一角,給
了他生死關頭會迸發的畏懼孬種;「女兒」方郁婷的存在則讓他除卻外在強悍,流露內心
溫柔甚至脆弱。人性多面向被建構得更完整,他不忘以美式幽默的設計讓表演調性一致。
《罪後真相》乍看像在找「誰是凶手」,其實整部片在辯證「何謂真相」,譬如最後那一
塊拼圖,你有發現是突兀的紅色嗎?
無論你有沒有埋單最後的解答,但電影重點不是答案;是表相與真相。媒體報導有時會被
質疑真假?但閱聽眾多半也信以為真;就像看這部片時,觀眾可能一度已相信了表面說法
。一位原本試圖追求真相的媒體人,最後也掉進「真相,你相信嗎」的迷思。
這角色動機不完全只為時下盛行的流量,他在乎的是曾與逝去妻子一起努力的目標能否存
留,以及在女兒眼中成為稱頭的好父親。當角色最後回歸到親情面,敘事便脫離了「真相
真的重要嗎」。
電影本身難免有瑕疵,但電影卻卯足勁支撐張孝全的角色,當他的人性層疊愈豐厚,愈能
牽引電影走向情緒。
16歲的方郁婷再次展現超齡功力。她給自己塑造一種網路世代無所畏懼的直率,電梯受驚
戲自然逼真;所有和張孝全如摯友般的父女情,都跳脫傳統,互動趣味溫馨其實也有些美
式。陳昊森維持在一貫隨時即將爆發的能量上,吃粥戲有加分。
新導演陳奕甫未來再操作商業片我會期待。犯罪推理類就算國外作品,也很少逃過被大家
來找碴。例如陳昊森為罪犯卻穿亮黃外衣四處如入無人之境,對此導演有以小黃計程車之
於城市的理論解釋;又譬如最後關鍵錄音為何當下不是打電話?也可腦補為匆忙按錯。
故事後來開始「兜圈」,兜一種巧合遇上巧合的迴圈。許多推理類型愈展開,最後就愈必
須「自圓其說」,單以本屆入圍金馬獎的其它犯罪推理類作品,一樣都有可以挑剔不甚理
解之處,重點都是能否圓得較具說服力。
雖然「誰是凶手」和「多重巧合」該有不一樣的敘事重心,但最後10分鐘的反轉,確實把
中段的游移拉回到有後座力的命題核心。然後多提一件事,電影以媒體人為主角,卻依然
在媒體群演的描繪上過於刻板。我近年大概只接受《與惡》的盡可能面面俱到。
不同於《目擊者》深入在地本土的陰霾潮濕味,台灣犯罪推理類還有《罪後真相》這種
幽默明朗的風貌是一件好事。
--
All Comments

By Poppy
at 2022-11-04T15:58
at 2022-11-04T15:58

By Hardy
at 2022-11-04T20:46
at 2022-11-04T20:46

By Noah
at 2022-11-05T01:35
at 2022-11-05T01:35

By Andrew
at 2022-11-05T06:23
at 2022-11-05T06:23

By Sarah
at 2022-11-05T11:12
at 2022-11-05T11:12

By Catherine
at 2022-11-05T16:00
at 2022-11-05T16:00
Related Posts
「秀台灣」紀錄片導演李賀站上國際舞台

By Puput
at 2022-11-04T10:34
at 2022-11-04T10:34
有人跟我一樣覺得漫威二刷沒什麼感覺嗎

By Jake
at 2022-11-04T10:28
at 2022-11-04T10:28
《性徒》超赤裸限制級 生猛沙灘打野戰

By Leila
at 2022-11-04T10:06
at 2022-11-04T10:06
王家衛總導演《繁花》曝新預告!胡哥蛻

By James
at 2022-11-04T09:26
at 2022-11-04T09:26
黑亞當

By Barb Cronin
at 2022-11-04T01:15
at 2022-11-04T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