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樂特》:真人版的鱉四與大頭蛋大鬧美國行 - 電影

By William
at 2007-01-02T16:40
at 2007-01-02T16:40
Table of Contents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article_id=6351527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真
人版的鱉四與大頭蛋大鬧美國行
文:TzaraLin
截至12/31號跨年夜為止,綜觀北美票房成績統計,當中有兩部電影
的數據表現相當逗趣,呈現出極大的對比:耗資一億成本、擁有李奧納多
的《血鑽石》,僅掙得三千萬的票房成績;反觀另外一部只花一千八百多
萬「低成本」、男主角造型土得可以,演技也愚蠢到令人發噱的《Borat:
Cultural Learnings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以下簡稱芭樂特),竟然異軍突起,黑馬一匹橫掃北
美市場,目前已經開出了一億三千多萬美金不可思議的成績,並且這部儼
然成為新世代Cult片的Borat炫風仍舊發燒中,只需瀏覽歐美各大電影討
論區與部落格社區,不難看到許多相關的「研究」與討論,當然還有很多
「爭議」。不過,我想遠在台灣的觀眾可能還搞不清楚《芭樂特》是何方
神聖吧!
某種角度來看,《血鑽石》與《芭樂特》都是基於某種意識型態下說
教意味濃厚的作品。不過,前者的說教嚴重妨礙了身戴鑽戒、鑽飾、鑽錶
的布爾喬亞的觀影興致,而後者的說教則以無厘頭、屎尿電影的「壞品味
」,一副《鱉四與大頭蛋大鬧美國》真人版的荒謬/白癡/低能/智障對白
、愚蠢地插科打諢等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肢體行為,藉以破壞現世禮教、搗
毀道德常規,訕笑美國文化、美國夢、或是霸權主義等任何觀者可能在大
學殿堂、文化講座中接觸得到的文化批判論述/偏見/刻板印象/誤解?
同樣是說教,嘻皮笑臉、潑辣刻薄、幽默尖酸的《芭樂特》更投民族大鎔
爐的美國觀眾所好。
不過,惡搞片其實再怎麼放浪形骸終究只是博君一笑,倒也無傷大雅
,縱使玩笑開大了,被大肆撻伐也沒人會太在意,反正絕不可能名留影史
。但這部《芭樂特》硬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它把玩著當代/後現代、
東方/西方、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所有可塞進去「政治正確」框架中喋
喋不休的文化議題論述於掌心,在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拍攝手法下
,假冒「哈薩克國家情報局」、「蓋達組織」等名義協力拍攝,宣稱拍片
經費來自賣炸藥給鄰國,才得以前往偉大的美國參訪學習,希冀學習美國
文化用來幫助主角Borat的祖國哈薩克進行改造。光是這樣無厘頭的開頭
,既意淫了後冷戰局勢過後,東西方均鮮為人所熟悉的哈薩克,也偷摸中
東(蓋達組織)屁股,並反諷著美國夢。全片看來,《芭樂特》就是用這
般辛辣、大膽、胡鄒、天馬行空,卻又處處指桑罵槐、意有所指的惡搞,
取悅了觀眾,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的抗議。
根據Google上鍵入Borat後搜尋發現,飾演本片的主人翁Borat的演員
Sacha Baron Cohen,在英國可是頗富盛名的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他曾
以化名Ali G的角色在HBO自製的電視節目"Da Ali G Show"中,針對當今
國內外時事進行極盡諷刺挖苦的脫口秀演出,深受英國當地觀眾甚至女皇
、議院的喜愛。此外,早在《Ali G Indahouse (2002)》節目中,他就以
化名Borat的土包子造型亮相,這也是本片電影版角色Borat模樣的最早雛
型。
雖然筆者尚未看過從IMDB所查詢到Sacha Baron Cohen的相關電視節
目,但從本片《芭樂特》不難看出Cohen的鬼才編劇天份,以及宏觀的國
際視野、犀利卻不失幽默感的分析解讀能力與論調表述,結合其大智若愚
、自娛娛人的戲劇表演學,創造出極具諷刺意味的東西文化交流/衝突情
境,杜撰出一齣煞有其事的公路電影與荒謬的角色成長史,荒謬的論點,
完全荒謬的荒謬劇,卻一針見血地戳破長期存在於當今主流社會、文化、
政治、宗教、後現代論述現狀的荒謬/偏見/政治不正確,無論是恐同症
、女權主義、愛國主義、(反)恐怖主義、反猶太、動物權保育者等,皆一
一被《芭樂特》偷吃豆腐。由於荒謬,因此全片滿溢著令人捧腹發噱不止
的文化衝突笑點,但也由於荒謬根植於觀眾的真實生活情境中,因此當我
們訕笑完之後隨即就會有一種自嘲的快感與反省的假想。當然,對於有些
「主義者」來說,肯定是無法揪受本片近乎下流、齷齪、不道德的幽默感
。
當Borat介紹其祖國哈薩克鄉村的村民,裡頭有全國排行榜第四名的
妓女妹妹、拿著槍玩伴家家酒的孩子們、「2004年追打猶太人賽跑」等,
不正合乎某種「東方主義」式的刻板印象作祟!當觀眾看著Borat在資本
主義大樓前的公共綠化空間撒尿拉屎,不正是以一副文化進步者鄙視落後
人民的訕笑姿態看待。當Borat挖苦地對著女權主義者說:「妳何必一直
愁眉苦臉」,當Borat直稱黑人議員為巧克力臉,當Borat拿著錢砸給他認
為邪惡的猶太所變形的蟑螂(一方面諷刺反猶症,一方面也點出對很會賺
錢的猶太人的刻板印象);當Borat闖入美國文化核心之中試圖依照標準的
美國夢,成為一個理想的美國人,於是在這趟追尋之旅的公路電影之中,
他參加了現代人所流行的人際關係課程包含:幽默教練的課程、禮儀教練
的社交學習。他混進黑人社群中效法黑人說話的腔調用字、與低腰垮褲的
穿著(重點是Borat原本穿著不合時宜的高腰西裝褲,卻改成低腰打扮),
或是到小布希曾定居過的德州.達拉斯,高喊支持反恐戰爭與美伊之戰獲
得全場牛仔熱烈掌聲後,隨即以美國國歌的旋律高唱惡稿的哈薩克國歌歌
詞。或是誤打誤撞地走進流行於美國,甚至台灣的宗教心靈潛能開發課程
中,看看這個全球最注重個人主義的美國中產階級社群,充滿歇斯底里、
極為諷刺的心靈空虛狀態與對宗教的瘋狂崇拜。從鄉村到城市,從恐怖主
義到資本主義,從形而上到現實生活,從上流社會到乏人問津的哈薩克,
Borat完完全全地羞辱、嘲諷、挖苦了以美國文化、美國心態為代表的資
本主義、知識份子的傲慢,或許許多多的文化論述。總之,在片長不到一
小時半的篇幅中,能那麼緊湊、高潮迭起、教人欲罷不能地戲謔惡搞,又
兼具「教化人心」、啟發觀眾的目的,精采絕倫的程度真讓人回味無窮,
難怪乎《芭樂特》成為目前歐美最新的Cult片,也成為一種文化反思現象
,與議題討論的焦點。
只是,一月五號即將於台灣上映的《芭樂特》票房表現會如何呢?尤
其全片當中充斥那麼多頗有「深度」的挖苦、諷刺等笑點,對於總是與世
界局勢脫軌、困在茶壺裡風暴的政治紛爭的島國民眾,是否真能虔心欣賞
這部極具國際政治觀察、當代文化論述的惡搞片《芭樂特》呢?這點我倒
是很好奇,不過,光看Sacha Baron Cohen天衣無縫、自成一格的反串演
出,這就足夠讓渾然不知中東局勢、不知生活中存在那麼多歧視、偏見、
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等一堆狗屁主義的台灣觀眾笑倒在地了。
--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
--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真
人版的鱉四與大頭蛋大鬧美國行
文:TzaraLin
截至12/31號跨年夜為止,綜觀北美票房成績統計,當中有兩部電影
的數據表現相當逗趣,呈現出極大的對比:耗資一億成本、擁有李奧納多
的《血鑽石》,僅掙得三千萬的票房成績;反觀另外一部只花一千八百多
萬「低成本」、男主角造型土得可以,演技也愚蠢到令人發噱的《Borat:
Cultural Learnings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以下簡稱芭樂特),竟然異軍突起,黑馬一匹橫掃北
美市場,目前已經開出了一億三千多萬美金不可思議的成績,並且這部儼
然成為新世代Cult片的Borat炫風仍舊發燒中,只需瀏覽歐美各大電影討
論區與部落格社區,不難看到許多相關的「研究」與討論,當然還有很多
「爭議」。不過,我想遠在台灣的觀眾可能還搞不清楚《芭樂特》是何方
神聖吧!
某種角度來看,《血鑽石》與《芭樂特》都是基於某種意識型態下說
教意味濃厚的作品。不過,前者的說教嚴重妨礙了身戴鑽戒、鑽飾、鑽錶
的布爾喬亞的觀影興致,而後者的說教則以無厘頭、屎尿電影的「壞品味
」,一副《鱉四與大頭蛋大鬧美國》真人版的荒謬/白癡/低能/智障對白
、愚蠢地插科打諢等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肢體行為,藉以破壞現世禮教、搗
毀道德常規,訕笑美國文化、美國夢、或是霸權主義等任何觀者可能在大
學殿堂、文化講座中接觸得到的文化批判論述/偏見/刻板印象/誤解?
同樣是說教,嘻皮笑臉、潑辣刻薄、幽默尖酸的《芭樂特》更投民族大鎔
爐的美國觀眾所好。
不過,惡搞片其實再怎麼放浪形骸終究只是博君一笑,倒也無傷大雅
,縱使玩笑開大了,被大肆撻伐也沒人會太在意,反正絕不可能名留影史
。但這部《芭樂特》硬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它把玩著當代/後現代、
東方/西方、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所有可塞進去「政治正確」框架中喋
喋不休的文化議題論述於掌心,在偽紀錄片(mockumentary)的拍攝手法下
,假冒「哈薩克國家情報局」、「蓋達組織」等名義協力拍攝,宣稱拍片
經費來自賣炸藥給鄰國,才得以前往偉大的美國參訪學習,希冀學習美國
文化用來幫助主角Borat的祖國哈薩克進行改造。光是這樣無厘頭的開頭
,既意淫了後冷戰局勢過後,東西方均鮮為人所熟悉的哈薩克,也偷摸中
東(蓋達組織)屁股,並反諷著美國夢。全片看來,《芭樂特》就是用這
般辛辣、大膽、胡鄒、天馬行空,卻又處處指桑罵槐、意有所指的惡搞,
取悅了觀眾,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的抗議。
根據Google上鍵入Borat後搜尋發現,飾演本片的主人翁Borat的演員
Sacha Baron Cohen,在英國可是頗富盛名的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他曾
以化名Ali G的角色在HBO自製的電視節目"Da Ali G Show"中,針對當今
國內外時事進行極盡諷刺挖苦的脫口秀演出,深受英國當地觀眾甚至女皇
、議院的喜愛。此外,早在《Ali G Indahouse (2002)》節目中,他就以
化名Borat的土包子造型亮相,這也是本片電影版角色Borat模樣的最早雛
型。
雖然筆者尚未看過從IMDB所查詢到Sacha Baron Cohen的相關電視節
目,但從本片《芭樂特》不難看出Cohen的鬼才編劇天份,以及宏觀的國
際視野、犀利卻不失幽默感的分析解讀能力與論調表述,結合其大智若愚
、自娛娛人的戲劇表演學,創造出極具諷刺意味的東西文化交流/衝突情
境,杜撰出一齣煞有其事的公路電影與荒謬的角色成長史,荒謬的論點,
完全荒謬的荒謬劇,卻一針見血地戳破長期存在於當今主流社會、文化、
政治、宗教、後現代論述現狀的荒謬/偏見/政治不正確,無論是恐同症
、女權主義、愛國主義、(反)恐怖主義、反猶太、動物權保育者等,皆一
一被《芭樂特》偷吃豆腐。由於荒謬,因此全片滿溢著令人捧腹發噱不止
的文化衝突笑點,但也由於荒謬根植於觀眾的真實生活情境中,因此當我
們訕笑完之後隨即就會有一種自嘲的快感與反省的假想。當然,對於有些
「主義者」來說,肯定是無法揪受本片近乎下流、齷齪、不道德的幽默感
。
當Borat介紹其祖國哈薩克鄉村的村民,裡頭有全國排行榜第四名的
妓女妹妹、拿著槍玩伴家家酒的孩子們、「2004年追打猶太人賽跑」等,
不正合乎某種「東方主義」式的刻板印象作祟!當觀眾看著Borat在資本
主義大樓前的公共綠化空間撒尿拉屎,不正是以一副文化進步者鄙視落後
人民的訕笑姿態看待。當Borat挖苦地對著女權主義者說:「妳何必一直
愁眉苦臉」,當Borat直稱黑人議員為巧克力臉,當Borat拿著錢砸給他認
為邪惡的猶太所變形的蟑螂(一方面諷刺反猶症,一方面也點出對很會賺
錢的猶太人的刻板印象);當Borat闖入美國文化核心之中試圖依照標準的
美國夢,成為一個理想的美國人,於是在這趟追尋之旅的公路電影之中,
他參加了現代人所流行的人際關係課程包含:幽默教練的課程、禮儀教練
的社交學習。他混進黑人社群中效法黑人說話的腔調用字、與低腰垮褲的
穿著(重點是Borat原本穿著不合時宜的高腰西裝褲,卻改成低腰打扮),
或是到小布希曾定居過的德州.達拉斯,高喊支持反恐戰爭與美伊之戰獲
得全場牛仔熱烈掌聲後,隨即以美國國歌的旋律高唱惡稿的哈薩克國歌歌
詞。或是誤打誤撞地走進流行於美國,甚至台灣的宗教心靈潛能開發課程
中,看看這個全球最注重個人主義的美國中產階級社群,充滿歇斯底里、
極為諷刺的心靈空虛狀態與對宗教的瘋狂崇拜。從鄉村到城市,從恐怖主
義到資本主義,從形而上到現實生活,從上流社會到乏人問津的哈薩克,
Borat完完全全地羞辱、嘲諷、挖苦了以美國文化、美國心態為代表的資
本主義、知識份子的傲慢,或許許多多的文化論述。總之,在片長不到一
小時半的篇幅中,能那麼緊湊、高潮迭起、教人欲罷不能地戲謔惡搞,又
兼具「教化人心」、啟發觀眾的目的,精采絕倫的程度真讓人回味無窮,
難怪乎《芭樂特》成為目前歐美最新的Cult片,也成為一種文化反思現象
,與議題討論的焦點。
只是,一月五號即將於台灣上映的《芭樂特》票房表現會如何呢?尤
其全片當中充斥那麼多頗有「深度」的挖苦、諷刺等笑點,對於總是與世
界局勢脫軌、困在茶壺裡風暴的政治紛爭的島國民眾,是否真能虔心欣賞
這部極具國際政治觀察、當代文化論述的惡搞片《芭樂特》呢?這點我倒
是很好奇,不過,光看Sacha Baron Cohen天衣無縫、自成一格的反串演
出,這就足夠讓渾然不知中東局勢、不知生活中存在那麼多歧視、偏見、
殖民主義、資本主義、等一堆狗屁主義的台灣觀眾笑倒在地了。
--
Weltschmerz by Tzara Lin
http://www.wretch.cc/blog/Tzara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
at 2007-01-03T02:53
at 2007-01-03T02:53

By Odelette
at 2007-01-07T07:26
at 2007-01-07T07:26

By Heather
at 2007-01-07T16:14
at 2007-01-07T16:14

By Edwina
at 2007-01-10T13:28
at 2007-01-10T13:28

By Mia
at 2007-01-11T11:27
at 2007-01-11T11:27

By Yedda
at 2007-01-12T13:58
at 2007-01-12T13:58

By Edward Lewis
at 2007-01-12T17:11
at 2007-01-12T17:11

By Rosalind
at 2007-01-16T13:47
at 2007-01-16T13:47

By Hardy
at 2007-01-17T20:42
at 2007-01-17T20:42

By Caitlin
at 2007-01-19T15:43
at 2007-01-19T15:43

By Aaliyah
at 2007-01-24T15:08
at 2007-01-24T15:08

By Hedy
at 2007-01-25T20:50
at 2007-01-25T20:50

By Todd Johnson
at 2007-01-30T10:59
at 2007-01-30T10:59

By Charlotte
at 2007-02-04T02:34
at 2007-02-04T02:34

By Jacky
at 2007-02-07T09:10
at 2007-02-07T09:10

By Anonymous
at 2007-02-08T03:27
at 2007-02-08T03:27

By Dora
at 2007-02-10T22:29
at 2007-02-10T22:29
Related Posts
心得:最後一次心動

By Irma
at 2007-01-02T00:07
at 2007-01-02T00:07
完全政治不正確的搞笑片──芭樂特

By Connor
at 2007-01-01T20:33
at 2007-01-01T20:33
<khpr影評>紐約黑幫-大鎔爐的血淚爭鬥史

By Bennie
at 2007-01-01T11:55
at 2007-01-01T11:55
黃金甲歷史背景與劇情深度影評

By Madame
at 2007-01-01T09:29
at 2007-01-01T09:29
觸不到的戀人(雷)

By Gary
at 2007-01-01T00:32
at 2007-01-01T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