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漫長的告別終端 - 電影

Emma avatar
By Emma
at 2017-04-15T18:37

Table of Contents


活著真好,有身體好好,但人最矛盾的一點就是,身處和樂之中,就什麼感受不到,只覺

得無聊。總得遇到寒冷才會發覺自己曾在溫暖中,遭逢災厄才發覺自己那麼幸福,面臨疾

病才理解健全的樸實美好。



而面臨死亡時,也才能夠發覺生命的存有,讓那些離別,都有了新的意義。死亡的意義其

實對生者而言的意義,遠比逝者更巨大。


一個亡者牽起兩邊生者的緣份


「我媽的任務就是探索生命。如果不是我媽,我不會思考,活著要幹嘛。」大體老師的女
兒林映汝這樣說。


母親的離世對於林映汝來說,其實是一次生命的震盪。她重新思索自己一直以來的生命究

竟有什麼意義,林映汝說:


「因為是人,所以會思考看待別人的方法」



這或許也點出了,《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主題。這部紀錄片並不是把焦點放在死亡,

而是放在生者的生命與關係之中。以大體老師林太太(徐玉娥)的解剖教學歷程,觀察林

家一家與負責解剖教學課程的輔大醫學系解剖課程的兩方。一個亡者牽引起兩邊生者們的

緣份,也讓這一場漫長的告別,有了延續機緣巧合的可能。經歷過這一切的當事人們也這

樣說:


「大體老師是跨足兩個領域的。雖然時空上沒有直接的交集,但他是一個曾經活過的生命
。」


費時三年的三種版本


以一部紀錄片的題材範圍而言,這是一部很特殊的片子。不但是因為在東方文化中,雖然

厚葬重禮,但死亡一直是一種避而不提的忌諱,更不用說是長達三年的歷程——第一年防

腐,第二年再排定解剖日程。期間還要接受學生的訪談,大體老師的感恩禮,加上日後的

告別式與遺體處理。本來可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結束的死亡儀式被拉長成三年之久。對於

生者而言,每次面對,都是一次未完成的告別。




這大概也是這部紀錄片困難的地方。《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曾經有過三個版本:得到文

化部補助的60分鐘版本,公視《獨立特派員》的15分鐘版本,以及最近三月上映的1小時

13分鐘版本。在60分鐘短版,導演的剪接著重死亡的議題,所以也稍微有些沈重;而1小

時13分鐘的長版中,對於人以及關係的聯繫是導演在剪接中主要關注的。因此,同樣的素

材,也有了不同的觀察面向:在《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的正式上映版本中,觀眾不是旁

觀他人長而緩慢的死亡,而是透過那個已經缺席的死者,重新確認生者們對於亡者的愛。

這些愛隱藏在日常行為與話語中,只有在少數的時刻,才會隱微地浮上檯面。



紀錄片所紀錄的是真實,雖然帶有導演的主觀,但畢竟是沒有腳本的真實人生。只是誰也

不是完全赤裸的生活著,總會有一些努力隱藏的事物。像是劇中的丈夫林惠宗,在螢幕前

多半是展示著露出細紋的樂天笑容,連朋友聽到大體老師的安置需要三年時調侃他:

「大體老師怎麼像是種水果,還要等時間熟成。」


林惠宗也是笑笑的沒有說話。他跟親友說,當大體老師比較省錢,其實也是不想解釋之下

的調侃之語。這一個總是表現的很樂天的遺族家屬,他的酸楚都隱藏在笑容下,只有罕見

的幾個時刻,才會出現。


愛的多種表態



例如每一兩個月總會去探視妻子遺體的林惠宗,在知道排定的解剖日期後,最後一次去探

望在保存櫃中的林太太。他用充滿憐惜的溫柔撫摸著浸泡在福馬林中的太太遺體,說著:

「今天早上,愈想愈不捨」,說著,就哭了起來,有著胎記的左手輕輕地撫摸著,然後把

薄被拉上,這就是永訣了。



或是在確定解剖日程,醫學院詢問要怎麼安置遺體時,林惠宗與女兒林映汝各持一詞,林

映汝說想把媽媽帶回嘉義葬在祖墳,而林惠宗則是淡淡地說:「就讓她在台北大直跟其他

大體老師葬在一起吧。」


女兒急著說:「你不是不知道媽媽最討厭台北。而且她在那個地方又沒有親友。」
林惠宗說:「有啊,他們都是有志一同的大體老師,很有話聊。」
然後他說:「媽媽在那邊,你們也很少去呀。」


一是悲痛,一是淡然,但兩種都是愛。林惠宗在面對女兒的質疑時,隱藏在背後,極清極

淡的悲涼與介意兒女並沒有像自己一樣時常訪視,都是愛。


而女兒林映汝說著:「我寧願不要相信那是我媽媽,曾經生活在這個世上。」那又何嘗不

是愛呢?林映汝在母親去世之後,手寫了好幾封信,問爸爸為何每天都這麼晚歸,是不是

在逃避這個家庭,那也是,一則與愛有關的探尋呀。



就是因為愛,所以才不忍親人受磨難。但愛的表現那麼多種:乍看是強烈的;乍看是冷漠

的;乍看是淡然的;乍看是逃避的。其實背後的情緒感受,遠非觀眾所能理解,只能夠在

細微的對話表現中,妄加猜測罷了。


漫長的告別終端


只是導演把這些有關愛的小小微光呈現出來,但同時也呈現了解剖前學生們對於大體的不

了解;呈現了解剖課程中那些尖銳的鋸子鐵鎚聲響,也讓我們在領會愛的同時,清晰地認

識了死亡的重量,以及作為遺族對待遺體的愛的意義;與作為學生對待大體老師的教學意

義。這畢竟是一場教學課,不是一次告別式。再怎麼肅穆,愛與教學,畢竟是兩種不同看

待遺體的眼光。




但沒有關係的。本來人就是因為複雜而富有價值,就連去世的身體,都有不同的角度。林

映汝說:「我媽的離開是給我一個機會重新修復關係。」而在解剖之後重新縫合的過程,

一位老師所能夠交給醫學院學生的實習課,也是他們日後拯救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重要經驗



最後林家人選擇了一個很美的方式,他們決定將母親的骨灰灑在樹下。這一場漫長的告別

終於宣告尾聲。對於林家人而言,這場告別來得太過太過漫長了。期間還要被凝視,被觀

察,時時刻刻整理自己的心境,以便表達。在這樣的意義下,這一次漫長的告別不但讓自

己的母親成為大體老師,林家人也成為遺族的老師,示範了一次如何在面對親人的死亡時

,能夠謹慎而且認真地面對那些別離的情緒。


親人的去世,每一次都是獨立的體驗。就像是每一株樹都不會擁有同樣的身姿。但是午後

的陽光下,樹木靜靜茁壯的沉默午後,也許那些對於愛與記憶,會成為樹木的滋養,在逢

春入夏之際,綻放出馨香無比的花。如此,就算別離,也並不枉了。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Oliver avatar
By Oliver
at 2017-04-19T05:21
原來有三個版本!! 今天剛看完 還滿想二刷的
Irma avatar
By Irma
at 2017-04-23T01:12
電影版看過了,來找另兩版來看看…
Dorothy avatar
By Dorothy
at 2017-04-23T09:59
喜歡導演拍的空景
Callum avatar
By Callum
at 2017-04-23T16:47
我也滿喜歡紀錄片的空景的,那是導演的隱微意志。

飆車題材還能搞出甚麼新花樣?

Isla avatar
By Isla
at 2017-04-15T18:26
看完FF8 我想飆車題材的電影 應該會再沉寂一陣子 究竟飆車為主的電影還有啥能突破的點子能發揮呢 1.AI 谷歌集團的無人車的研發為進行式 AI自控交通工具也出現在很多電影中 似乎都沒有代表作 機戰未來 有點太過了 這玩意差一點就是天網或完整的AI了吧 故事發想 AI車能夠完美的做出完美的駕駛技 ...

玩命關頭8,系列頂尖之作

Dora avatar
By Dora
at 2017-04-15T18:04
玩8可說是系列前三好看 雖然劇中還是充斥著許多不合理橋段 但整部片毫無無冷場 這要歸功於精彩的動作場面 和唐老大講話的鏡頭大幅減少XD 巨石的表現依舊搶眼,能搞笑能霸氣,尤其是打鬥的時候更是魄力十足(是當黑亞當再演 嗎?!) 傑森史塔森則是另一亮點,蠻喜歡他和巨石擦出的火花,俐落身手也為玩命系列帶來另一 ...

匆匆那年

Madame avatar
By Madame
at 2017-04-15T17:54
匆匆那年 如同片名一般,整部片也相當匆匆 想要表達的太多,卻又擠不進畫面 整部片也不能說參了其他片的影子,只能說誰的青春不是這樣? (先看過少時 溜冰場有即時感 聽到這些熟悉曲確實令人動容,但跟方茴的愛 也不太明白,怪匆匆麼 我倒覺的是男人終於找到適合她的女人,當初在一起就是個錯誤罷了 整部片最棒的 ...

會因為年齡增加或看片數變多,改變喜好嗎?

Elma avatar
By Elma
at 2017-04-15T17:42
呼.. 我又從水桶回來惹.. 原本以為自己是喜好科幻 動作 特效片等等, 那些使用高成本聲光迷炫自己的電影觀眾, 但是本周前後看了《我與我的冠軍女兒》、《玩命關頭8》 《我與我的冠軍女兒》儘管2小時40分鐘左右,可是觀影過程完全不覺得累, 情節緊湊,表演細緻,劇情玩味 《玩命關頭8》是很好的 ...

今晚十點公視3台《運轉手之戀》數位修復版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17-04-15T17:35
https://goo.gl/2XEwP 節目表 今晚十點 公視3台【公視國際影展】 《運轉手之戀》數位修復版 導演:陳以文 編劇:蘇照彬 演員:宫澤理惠、屈中恆、太保、程秀瑛、蔡燦得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v6g1WZqg 附上數位修復版的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