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攝影機》 - 藝術電影

By Lily
at 2009-01-05T22:58
at 2009-01-05T22:58
Table of Contents
誰在無理取鬧?—《隱藏攝影機》(Hidden)挑戰觀影經驗的後設結構
http://doinmontage.blogspot.com/2009/01/hidden.html
圖: 圈出來的就是「左下角的重點」,不過這兩人就足以概括全片主旨?
導演: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eneke)
演員: 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France / 2005 / 117min
一年之中總有幾部電影結尾在一陣錯愕之中,如果去電影院看的觀眾想必會發出「搞什麼
阿」、「就這樣?」之類的質疑,然後搖頭走出戲院,覺得這兩個小時被騙250塊真不划算
。中大的107電影院也曾播過這部片,散場想必也是幹聲連連。如果看夠多電影的話,我
想寫一本告訴影迷「哪些電影適合自己租DVD回來看」。反正會去戲院看的電影不出好萊
塢動作片、科幻片,但如果結局結尾地太突然的話,觀眾連倒帶的機會都沒有,他們謾罵
的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隱藏攝影機》就是一部適合在家裡看DVD的電影。結尾的鏡頭定在學校門口,主角兒子
Pierrot和主角同年舊識Majid的兒子隱沒在人群中,稍不注意就會忽略掉他們兩人的存在
。我第一次看也完全沒有注意,直到發現附錄在DVD裡的介紹文字提到最後一幕是全片的
重點時,我倒帶了一次卻還是未發現蛛絲馬跡。不死心上網找答案才發現他們倆一開始在
階梯碰面,然後轉移至階梯下旁的欄杆談話,因此我又再倒帶了一次,印證資訊來源沒有
騙人。據說戲院工作人員會發一張memo給觀眾要觀眾注意最後一幕的左下角,真是無理取
鬧: 看電影的觀眾再看片過程中哪會知道哪一幕是「最後一幕」? 而如果把重點只放在最
後一幕的左下角的兩人,這種類似「威利在哪裡」的遊戲真的是導演麥可漢內克
(Michael Heneke)想傳達的重點? 另外,當觀眾看到演職人員表悄悄上升,明白影片結束
之時,在左下角的兩人也早已走出鏡頭。這不是逼迫我們去租DVD是什麼?
這時候想必會有些影迷開始批判我的無理取鬧: 單純因為在戲院無法倒帶所以就要租回家
看。我承認這樣的論調太過簡單,不過我事後回想在倒帶的過程中極力想找出「左下角的
重點」時,自己同時也在經歷本片想傳達的「控制慾」問題。
本片的開頭和結尾一樣,用了一個不動聲色的長鏡頭,當男女主角的畫外音出現,緊接著
男女主角出現在同樣的場景中,觀眾很自然而然地將剛開始的鏡頭視為偷拍內容。這樣的
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對,只是當結尾沒有揭露兇手究竟是誰時觀眾應該很懊惱吧。然而,到
底誰是兇手重要,還是發生在攝影機框架中的事件比較重要? 許多人都在猜那個放置隱藏
攝影機的人是否就是導演漢內克本人; 然而,對於一部後設電影,越是去講求它的合理性
就越摸不著頭腦。國內性別研究學者甯應斌在《青春睿智的左派?成年癡呆的左派》一文
中提到「消費的文化意義不能被生產(者)所決定」; 同樣地,媒體對觀眾造成了什麼,也
是由觀眾自己決定。而如果大家的感受相同,是否代表有一個更大的文化脈絡包著我們,
非得要符合期望才善罷甘休。正如陳冠希慾照事件,許多人都是先把藝人裸體先消費一遍
,再正襟危坐地指責世風敗壞,以及演藝圈的淫亂。我們可以很清楚地選擇我們所要的,
卻也很自然地忽略與我們無關的。
本片主角Georges就是一個這樣對其他人漠不關心的傢伙。儘管名利雙收,卻因為童年曾
經造Majid的謠,讓他從此無法再受教育。觀眾和Georges一樣,都想極力找出那個兇手是
誰,大概也都自動認為Majid就是那個藏鏡人,只差他還不肯承認而已。因此當Majid第二
次帶Georges走進房間,正以為他準備要一五一十招認的時候,他只說對Georges說「我希
望你在這裡」,然後用觀眾來不及反應的速度割喉,血像噴泉般噴了一整個牆壁,對
Georges彷彿也對觀眾控訴: 「OK你不相信我,你想要一個預期的答案,一個夠震撼的答
案,那我就死給你看(反正你早想趕走/殺了我)。這樣您可滿意?」。
我們一開始對Georges的同情來自於一種不安分感,一種因為不知道對方是誰的壓迫。然
而這種心理其實多少來自於想像,或者說並不直接造成傷害,也是為什麼報警並沒有用的
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歧視常常源自於不熟悉: Georges造Majid的謠,因為他不認為
阿爾巴尼亞籍的Majid夠格和他受同樣的教育。同樣地,當Georges從警局走出而差點被一
位黑人男孩撞到時也開口大罵,似乎還添加了一點種族歧視的字眼。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
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但觀眾或許會為了急於知道兇手是誰而忽略了這些鏡頭帶出的社
會危機。
有些導演會提醒觀眾攝影機後「人」的存在(如艾騰伊格言),本片則是開宗明義告訴觀眾
攝影機後「應」有個操縱者,然後點出人們害怕被操縱的主題。然而人一面害怕被操控,
一面又想操控別人,正如我們最後發現Georges也會剪接自己節目的影片,選擇哪些片段
要給觀眾看。而我在反覆倒帶、極力想找出「左下角的重點」時不也是一種控制慾的展現
? 而戲院工作人員發給觀眾小紙條不也是片商對觀眾的控制慾表現(可能怕觀眾因不知所
云的結局而寫一堆負面批評在網路上,因此決定給觀眾玩個找找看的遊戲)? 而這個idea
有誰問過導演了?
麥可漢內克如果知道觀眾在玩「威利在哪裡」的遊戲的話,想必會大笑吧。也或許,這本
來就是他的精心策劃之一,要把觀眾耍得團團轉。導演沒有服務觀眾的必要,可以自由選
擇他要的畫面給我們,正如Georges最後是否有自殺、他老婆Anne是否有外遇,這些有點
曖昧不明的鏡頭也都是出自導演手筆。而在一個充滿社會、種族、家庭議題的電影中,如
果觀眾還是在追求那個藏鏡人到底是誰,只怕真正無理取鬧的是自己。就算真的有這個藏
鏡人的存在,在人人都有錯誤的社會中,我們似乎也無法正氣凜然地指責他人錯誤。又,
如果這個藏鏡人就是導演漢內克本人,作為觀眾的你能/要怎樣?
--
http://doinmontage.blogspot.com/2009/01/hidden.html
圖: 圈出來的就是「左下角的重點」,不過這兩人就足以概括全片主旨?
導演: 麥可漢內克(Michael Heneke)
演員: 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
France / 2005 / 117min
一年之中總有幾部電影結尾在一陣錯愕之中,如果去電影院看的觀眾想必會發出「搞什麼
阿」、「就這樣?」之類的質疑,然後搖頭走出戲院,覺得這兩個小時被騙250塊真不划算
。中大的107電影院也曾播過這部片,散場想必也是幹聲連連。如果看夠多電影的話,我
想寫一本告訴影迷「哪些電影適合自己租DVD回來看」。反正會去戲院看的電影不出好萊
塢動作片、科幻片,但如果結局結尾地太突然的話,觀眾連倒帶的機會都沒有,他們謾罵
的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隱藏攝影機》就是一部適合在家裡看DVD的電影。結尾的鏡頭定在學校門口,主角兒子
Pierrot和主角同年舊識Majid的兒子隱沒在人群中,稍不注意就會忽略掉他們兩人的存在
。我第一次看也完全沒有注意,直到發現附錄在DVD裡的介紹文字提到最後一幕是全片的
重點時,我倒帶了一次卻還是未發現蛛絲馬跡。不死心上網找答案才發現他們倆一開始在
階梯碰面,然後轉移至階梯下旁的欄杆談話,因此我又再倒帶了一次,印證資訊來源沒有
騙人。據說戲院工作人員會發一張memo給觀眾要觀眾注意最後一幕的左下角,真是無理取
鬧: 看電影的觀眾再看片過程中哪會知道哪一幕是「最後一幕」? 而如果把重點只放在最
後一幕的左下角的兩人,這種類似「威利在哪裡」的遊戲真的是導演麥可漢內克
(Michael Heneke)想傳達的重點? 另外,當觀眾看到演職人員表悄悄上升,明白影片結束
之時,在左下角的兩人也早已走出鏡頭。這不是逼迫我們去租DVD是什麼?
這時候想必會有些影迷開始批判我的無理取鬧: 單純因為在戲院無法倒帶所以就要租回家
看。我承認這樣的論調太過簡單,不過我事後回想在倒帶的過程中極力想找出「左下角的
重點」時,自己同時也在經歷本片想傳達的「控制慾」問題。
本片的開頭和結尾一樣,用了一個不動聲色的長鏡頭,當男女主角的畫外音出現,緊接著
男女主角出現在同樣的場景中,觀眾很自然而然地將剛開始的鏡頭視為偷拍內容。這樣的
想法並沒有什麼不對,只是當結尾沒有揭露兇手究竟是誰時觀眾應該很懊惱吧。然而,到
底誰是兇手重要,還是發生在攝影機框架中的事件比較重要? 許多人都在猜那個放置隱藏
攝影機的人是否就是導演漢內克本人; 然而,對於一部後設電影,越是去講求它的合理性
就越摸不著頭腦。國內性別研究學者甯應斌在《青春睿智的左派?成年癡呆的左派》一文
中提到「消費的文化意義不能被生產(者)所決定」; 同樣地,媒體對觀眾造成了什麼,也
是由觀眾自己決定。而如果大家的感受相同,是否代表有一個更大的文化脈絡包著我們,
非得要符合期望才善罷甘休。正如陳冠希慾照事件,許多人都是先把藝人裸體先消費一遍
,再正襟危坐地指責世風敗壞,以及演藝圈的淫亂。我們可以很清楚地選擇我們所要的,
卻也很自然地忽略與我們無關的。
本片主角Georges就是一個這樣對其他人漠不關心的傢伙。儘管名利雙收,卻因為童年曾
經造Majid的謠,讓他從此無法再受教育。觀眾和Georges一樣,都想極力找出那個兇手是
誰,大概也都自動認為Majid就是那個藏鏡人,只差他還不肯承認而已。因此當Majid第二
次帶Georges走進房間,正以為他準備要一五一十招認的時候,他只說對Georges說「我希
望你在這裡」,然後用觀眾來不及反應的速度割喉,血像噴泉般噴了一整個牆壁,對
Georges彷彿也對觀眾控訴: 「OK你不相信我,你想要一個預期的答案,一個夠震撼的答
案,那我就死給你看(反正你早想趕走/殺了我)。這樣您可滿意?」。
我們一開始對Georges的同情來自於一種不安分感,一種因為不知道對方是誰的壓迫。然
而這種心理其實多少來自於想像,或者說並不直接造成傷害,也是為什麼報警並沒有用的
關係。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歧視常常源自於不熟悉: Georges造Majid的謠,因為他不認為
阿爾巴尼亞籍的Majid夠格和他受同樣的教育。同樣地,當Georges從警局走出而差點被一
位黑人男孩撞到時也開口大罵,似乎還添加了一點種族歧視的字眼。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
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但觀眾或許會為了急於知道兇手是誰而忽略了這些鏡頭帶出的社
會危機。
有些導演會提醒觀眾攝影機後「人」的存在(如艾騰伊格言),本片則是開宗明義告訴觀眾
攝影機後「應」有個操縱者,然後點出人們害怕被操縱的主題。然而人一面害怕被操控,
一面又想操控別人,正如我們最後發現Georges也會剪接自己節目的影片,選擇哪些片段
要給觀眾看。而我在反覆倒帶、極力想找出「左下角的重點」時不也是一種控制慾的展現
? 而戲院工作人員發給觀眾小紙條不也是片商對觀眾的控制慾表現(可能怕觀眾因不知所
云的結局而寫一堆負面批評在網路上,因此決定給觀眾玩個找找看的遊戲)? 而這個idea
有誰問過導演了?
麥可漢內克如果知道觀眾在玩「威利在哪裡」的遊戲的話,想必會大笑吧。也或許,這本
來就是他的精心策劃之一,要把觀眾耍得團團轉。導演沒有服務觀眾的必要,可以自由選
擇他要的畫面給我們,正如Georges最後是否有自殺、他老婆Anne是否有外遇,這些有點
曖昧不明的鏡頭也都是出自導演手筆。而在一個充滿社會、種族、家庭議題的電影中,如
果觀眾還是在追求那個藏鏡人到底是誰,只怕真正無理取鬧的是自己。就算真的有這個藏
鏡人的存在,在人人都有錯誤的社會中,我們似乎也無法正氣凜然地指責他人錯誤。又,
如果這個藏鏡人就是導演漢內克本人,作為觀眾的你能/要怎樣?
--
Tags:
藝術電影
All Comments

By Annie
at 2009-01-09T22:23
at 2009-01-09T22:23

By Zanna
at 2009-01-10T19:00
at 2009-01-10T19:00

By Zanna
at 2009-01-12T15:09
at 2009-01-12T15:09
Related Posts
歐片推薦:life for sale 人生,一元起標

By Gilbert
at 2009-01-05T22:14
at 2009-01-05T22:14
2008 低票房高口碑獨立影片一覽

By Agatha
at 2009-01-05T21:56
at 2009-01-05T21:56
【旅行 / 移動影展】公告:《美國一號公路》放映訊息

By Zanna
at 2009-01-05T17:16
at 2009-01-05T17:16
之前台北電影節其中一部克里斯馬克的堤

By Poppy
at 2009-01-05T14:05
at 2009-01-05T14:05
布拉創作團隊》世新電影畢製誠徵女演員

By Gary
at 2009-01-04T02:18
at 2009-01-04T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