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騎士》by(時光之硯) - 電影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8-07-28T15:18
at 2008-07-28T15:18
Table of Contents
《黑暗騎士》- 時光之硯部落格 PTT2個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390267 (三十一張劇照圖文版)
======================================================
編導演的巧手穿針在善惡的交界之間、引線自理性的邊緣地帶
,不但勾勒出孤獨英雄心底的掙扎,更捕捉住一名偉大演員最
後的身影。在此我要說:《黑暗騎士》將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
毫無疑問的經典。
======================================================
在《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上映前兩天的夜裡,我收到了來自亞馬遜網站、飄
洋過海寄來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與《蝙蝠俠:高譚騎士(Batman
:Gotham Knight)動畫特輯》的藍光光碟。
東西比預期中早到了。我拆開那不合身的小紙盒,謹慎的程度像是收到了某個組織寄來的
信物。那兩隻藍色的殼子裡,《開戰時刻》自然是已經熟極了的;而在《高譚騎士》中,
六段小故事各自從警察與市民、布魯斯韋恩與他的敵人們的角度看待蝙蝠俠,他的存在、
他的心結與他的過去。在第六段結尾的地方,布魯斯對阿福說道:「也許這麼久以來,我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阻止當年奪走我父母的那兩顆子彈。但無論我做得再多,那都是不
可能的了。」
無論做得再多,能夠改變的都只有未來而不是過去。所以他注定要永遠地戰鬥下去。看完
了《高譚騎士》後,我關上客廳的燈盞、回到房間裡,繼續聽著兩星期以來反覆播放的《
黑暗騎士》原聲帶。「七月十八日,上映第一天的凌晨《黑暗騎士》已經打破了影史午夜
場的紀錄」、「首日六千多萬美金的成績也再度刷新了影史」、「短短兩天裡,《黑暗騎
士》已經殺進了IMDB Top 250排行榜的前三名」... 一則又一則的捷報開始傳出,而我只
能繼續坐在電腦前、一心企盼著進戲院的那一刻趕快來臨。浸身在那片低頻音澎湃、渾厚
層疊的管弦樂裡,我彷彿正進行著某種無比慎重的、只有我自己才能夠明白的儀式。
然後是星期六的晚上。
十一點十九分,場內的燈光亮起,我坐在國賓大廳、再熟悉不過的十二排一號座位上,已
經兩個半小時了。隨著片尾組曲沈緩地行進著,黑色的投影屏幕被罩敷上一層瓷白。全場
的觀眾已經魚貫地起身、步下階梯準備離場去,我卻還依舊端坐著,清楚地知道非要看完
那行字、看見那個名字出現在「以此紀念... 」的那張字卡上,才算是真正地看完了這部
電影。但我又忍不住要想:也許對我而言,這場電影根本永遠都不會結束——或者其實,
從來都不曾開始?
三年過去了。在一片灰藍的色調中,克里斯多福諾蘭、他的蝙蝠俠與他的高譚市終於歸來
。《黑暗騎士》上映至今七天,在所有我看得見的群落、討論區、影評統計或媒體排行榜
上,所掀起的巨浪已不只是「叫好又叫座」,而是一種時代性的文化現象。在編導演的巧
手中,《黑暗騎士》穿針在善惡的交界之間、引線自理性的邊緣地帶,不但勾勒出孤獨英
雄心底的掙扎,更捕捉住一名偉大演員最後的身影。在我的身邊,這幾天一再地聽見「今
年的電影首推《黑暗騎士》!」「我沒有預期它會這麼好看!」「看完之後我傻了半天,
最愛的電影換片了」等等由衷的讚嘆。而我自己——就如同上映前近乎歇斯底里的期待一
般——在此要說:《黑暗騎士》將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毫無疑問的經典。
經典的成就來自太多方面。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目光必定是其中之最。當年在《開戰時刻
》裡,他看待高譚市的罪惡與深邃,以昏黃的色調鋪灑出一座都會的遲暮之態;到了《黑
暗騎士》中,他想以更細膩的筆觸描寫這座城市從谷底復甦、除去身上陰霾的企圖。高譚
市的黎明就在不遠處,而從法治系統到檢警單位、從升斗小民到地下社會,凡是想要改變
現狀的,都得面臨撕扯與痛楚。被收買的警察法官不可能馬上從良,有污點的執法人員也
不會一夕消失;雖然有盡力在守護著黑夜的蝙蝠俠,但高譚市想要重新站起來,要靠的是
它自己。
於是乎全片灰藍的色調,不只是正義力有未逮的憂鬱,也是在晨光將臨的魔術時刻裡、蔚
暗視線中所透出的清晰。
在白天與黑夜交界的地方,克里斯多福諾蘭首先辦到了一件事:那便是以按部就班的、毫
不裝腔作勢的口氣,說了一個好故事。諾蘭兄弟的劇本在《黑暗騎士》一百五十分鐘的篇
幅裡塞進了極多的訊息,在全片七個主要角色、數都數不清的段落轉折中,從最讓人痛快
的香港擄人、最緊湊難以喘息的囚車追逐、哈維與瑞秋分別遭綁的兩難局面,到片尾的渡
輪困境、蝙蝠俠獨闖工地的武戲等等,每個段落的危機層級、場面規模、決策掙扎、效應
深度都有自成一部好萊塢電影高潮的能量。
當這些能量匯聚在一起、被摻揉進各組人馬的鬥智角力中:從小丑難以預料的出牌到他通
透的全知觀點、從布魯斯韋恩偵探般的應對到他所擁有的資源、從執法人員敵暗我明的處
境到大象難以跳舞的系統負擔... 都幫忙撐起了《黑暗騎士》龐大的故事規模。但這篇故
事不僅僅是廣若穹蒼,更同時是深而刺骨的:一波波未平又起的危機、在每個角色心海中
所激起的漣漪,包括當人情凌越真理、想循理卻又難以從法的掙扎、憤恨懊悔與力不從心
,都被細膩地點綴在故事的行進中。而觀眾便有如同置身在百褶層疊的書頁裡,在一閃即
逝的頁碼間窺視著不完整的訊息,又被無可抗拒的外力暈眩著視線。
也因此,這般持續性的高潮與緊繃不免會讓觀者覺得無暇停緩、難以進行思考。《黑暗騎
士》在敘事上的行雲流水與一環扣一環、那讓人嘆為觀止的魔術師戲法,正是克里斯多福
諾蘭的招牌絕技。但這樣的特質也是一體兩面的:精彩而豐厚的推演造就出近年來最有析
辯價值的故事,但也同時,讓人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搞懂來龍去脈、跟上所有的細節。
好在這樣的緊湊並未損及全片幽微的光芒。在《黑暗騎士》中,最精彩的設定就是角色的
對比。哈維丹特與蝙蝠俠兩人分佔明暗的位置,英雄惜英雄、互相揣摩心意交錯表裡。他
們被塑造成高譚市的「白色騎士」與「黑暗騎士」,他們都有所不為也有所不能為。「不
能為」的面向有另外一方與之互補,但「不為」的部分卻成了被敵人打擊的死穴。片中的
正派們往往要面對無解的難題:「只能救一個」、「該不該犧牲自己?」、「喪失理智的
群眾要如何制止」、「早知道當初就應該先殺了他」...
如此這般,屢屢把角色逼入內在的黑暗面、逼視著自己或他人的自私。《黑暗騎士》的劇
本因而是與典型的善惡二元論背道而馳的。但也是這股明中帶著暗、暗中溢著光的敘事氛
圍,及隨時都可能豬羊變色、斗換星移,計高一尺的背後謀高一丈的動態壓迫感,圍繞出
高譚市那千絲萬縷的、無所不在的落魄都會氣質。
而在光絲游移之際,我們首先看見的是黎明將屆的第一道曙光:高譚市的檢察官哈維丹特
。
也許是對原作的角色不夠熟悉吧?但我在進戲院之前,真的不曾想到《黑暗騎士》會把哈
維丹特描寫得如此光明而善良。有著導演口中「美國英雄氣質」的艾倫艾克哈,在此將哈
維的正氣凜然、狂放之風、十全的決心與加倍的膽識都演足了份量。他同時又能視得大體
,相信蝙蝠俠與他所執行的正義:「高譚市為擁有這樣的市民感到非常地驕傲。」當布魯
斯的立場軟化、暗示要主動自首的時候,最無法認同且叫他別放棄的正是哈維丹特。
其實,從詹姆斯紐頓霍華為其譜寫的恢弘交響主題〈Harvey Two-Face〉便不難窺見《 黑
暗騎士》對這枚角色的厚愛。這也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膽之處:哈維丹特的存在與執行
正義的可能,必然會相對抹消蝙蝠俠的「不可替代性」。但這部劇本不但無諱於降低英雄
的價值,還透過兩人性質的互補突顯出蝙蝠俠的有所不能:位在法治系統上層的哈維丹特
,能在光天化日下、頂著檢察官的徽冠與權柄行事。這樣的理直氣壯與名正言順,是體制
外的蝙蝠俠所無權擁有的。而這位「白色騎士」的衝勁與決心、大刀闊斧的魄力,更讓他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成為高譚市屏待已久的曙光。
但光芒雖然耀眼,我們依舊再清楚不過:在黎明到來之前,若沒有那隻巨大的蝙蝠在把守
著正義、令歹徒聞風喪膽,又怎能不讓人對漫漫的長夜感到恐懼呢?
蝙蝠俠的孤獨、懊悔、無處施力與難以迴旋,是《黑暗騎士》為他罩上的沈重氛圍。當年
在《開戰時刻》裡,克里斯汀貝爾所詮釋的布魯斯韋恩雖然年輕,卻已透出相當的內斂與
孤寂。他的平穩與處變不驚、配上一身墨黑的蝙蝠俠衣裝,便成了把一切心緒通通內化、
無從怒吼也難以哭泣的形象。
當然你我都倒背如流了:「在面具底下的是誰並不重要,而是我的所作所為定義了我的存
在(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這是《開
戰時刻》積極入世的言志。創造出蝙蝠俠這樣的聖像(icon),布魯斯說他的原意是要激
起人們的善意,卻沒想到在《黑暗騎士》中,他的行俠仗義不但招來了盲目的追隨,更在
某種程度上激起了更多罪犯的戰心。
也因此,將黑白雙騎的並行視為全片核心的《黑暗騎士》,便有著如雙螺旋一般交替浮沈
的精彩結構。白色騎士的崛起,讓蝙蝠俠看見了自己淡出的契機;雖然對方是情敵,但布
魯斯對哈維卻是由衷地惺惺相惜。也是基於這層認可,讓蝙蝠俠將哈維視為接班人——再
加上對瑞秋歸來的企盼,一股退隱的念頭便自然成形了。
布魯斯曾經說過:「蝙蝠俠是不能有極限的」;他在回應戈登的感激時說出:「你永遠都
不需要跟我道謝」;他親手終結了法康尼家族在高譚市最囂張的王朝。但在心底深處,他
最念茲在茲的卻是瑞秋說過的那一句:「也許有一天,當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的時候,
我會再遇見那個令我深深愛著的小男孩」。
在深暗的地洞中潛行了一整年,小男孩終於瞥見了出口的微光。但這一切進程,卻被小丑
的出現給打亂了。
在某次雜誌的訪談中,克里斯多福諾蘭提到他們自認最精彩的設定之一,便是「因為有蝙
蝠俠的存在,反而吸引了某些罪犯來到高譚。」在《開戰時刻》中的蝙蝠俠學會了兩件事
:一是站在體制外打擊犯罪,二是將恐懼化為強大的武器。但這一切在小丑面前通通不管
用:他只想把體制翻動得混亂失序,而且他是無所畏懼的。恐懼的攻勢不但對他無效,還
換來他的那句「你也不過就是個怪胎,跟我一樣罷了!(You're just a freak, like me
!)」
蝙蝠俠習慣循線辦案,但小丑犯案的背後卻缺乏世俗的動機;家財萬貫的布魯斯韋恩真正
在乎的東西並不多,但小丑卻是招招致命地打擊著它們。他窮盡一切的手段要抹殺哈維丹
特,最後成功地讓他墮入了邪道;他不斷地挑戰蝙蝠俠不殺的原則,到頭來可能連布魯斯
自己都要懷疑起這項堅持來;他甚至還拿瑞秋開刀,終究奪去了蝙蝠俠回歸光明的最後一
絲寄託。
事實上走筆至此,我突然很想反問自己:要談《黑暗騎士》,怎能不一開始就從希斯萊傑
的小丑談起?
對小丑的解釋可以有很多可能。但在我心目中,他可不等同於「純粹的邪惡」。吊掛在他
那紫色西裝中、球綠亂髮上的關鍵字名單,大概包括了「瘋癲」、「失序」以及「追求好
玩」吧。編導們故意不在電影中揭露他的過去,為的就是凸顯出他的「絕對(absolute)
」。如果說邪惡的定義是以殺人為樂、或造就各式各樣的悲劇,那小丑的一切只求好玩、
只求混亂的心態根本與善惡無關。比起在蒼白的月光下與惡魔共舞,他更想要蹲在一旁、
欣賞亂舞的群魔並為其舞姿哈哈大笑一番。
小丑他並不想要錢,不想要統治世界,也大概對殺人本身沒什麼興趣——這些都不算是他
所謂「較高層次的犯罪」。他是漢斯季默筆下無止盡的雜音與低頻,是興沖沖地追著車尾
燈亂跑的狗兒。他想要的樂趣既細膩又單純:他明白越是習慣做好萬全準備的人,越無法
接受預料之外的狀況。而藉由混亂所引起的失序、失序所帶來的恐慌,他所推落的骨牌效
應成功地癱瘓了高譚,並進一步拆穿了人類社會藉由法規限制、約束與綑綁自己,還藉此
獲得安心的假象。
真正高明的犯罪者,是在水面下方先鋪灑一片神鬼不知的細網,等到魚群都就定位了,便
把網子一收、吊起最大尾的魚兒一如預期。但小丑想做的卻是:在水中灑下迷藥,讓同類
的魚種間彼此互咬,看弱小的魚兒把強壯的大魚們追著亂跑。他純然地享受失序的景象,
俯身吸食這一切如滿室罌粟的煙雲。
但同時,編劇們似乎也很想說:當正義的地位被無限上綱、成了壓迫一切不按規矩行事份
子的藉口時,人類的理性本身便成了最大的笑話。小丑他嘲諷道:「只不過出現預料之外
的狀況,所有人就都會亂了陣腳、露出難堪的本性然後彼此互咬。」他想辯駁的正是:瞧
!一旦失去得以憑依的準則,你們這些所謂正常人的行事還不都一團亂?哪還有資格批評
不遵守規矩的我們就是「惡」呢?
為了凸顯這一切,諾蘭兄弟讓小丑成了吞噬光明的黑洞,成了刺破常規、煽動亂度趨向最
大的點火者。這片野火燎原不但燒掉了蝙蝠俠退隱的美夢,更燒毀了高譚市半邊的光明—
—在小丑的臨門一腳下,《黑暗騎士》的第二個反派於焉誕生,那便是哈維「雙面人」。
其實從故事一開始,嫉惡如仇的哈維丹特便對戈登警長不願意查辦下屬、不想當「抓耙子
」的老好人心態非常不以為然。看過《開戰時刻》的你我當然明白,戈登畢竟已是高譚市
「最後一個沒被黑幫腐化的警察」,且他也說了:「為了跟黑道周旋,我不能夠沒有同伴
。單打獨鬥根本什麼都辦不到!」但看在一絲不苟的哈維眼裡,握有職權的人即使潔身自
愛,但不處理手下的亂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有所妥協仍是不應該的。
也正是這份「先見之明」,讓哈維在失去至愛之後憤恨難平、將復仇的槍管指向「寄生在
體制之中的毒瘤」。《黑暗騎士》依舊想為雙面人強調他的「善」:他始終遵從著自己的
正義,且相信「公平」才是最終的真理。但身為執法者的他,畢竟還是越線了。而這已意
味著小丑的得勝。
即便是光明萬丈的白色騎士,也終有陷落的時候。所以小丑才告訴蝙蝠俠「是你讓我變得
完整(You complete me.)」。也許當初正是蝙蝠俠的出現、激起了小丑的玩心吧?他們
都屬於體制外的強者,不直接遵從法律,因而只有內在的原則能夠規範他們。蝙蝠俠雖然
凌駕法治,但他想做的是讓萬事回歸常軌;小丑則是徹底地相反,既想把體制本身弄得天
翻地覆、又樂於看見人心的黑暗面。他把整座城市玩弄於股掌之間,不但顛覆黑道的存在
、燃起群眾的恐慌、考驗著兩艘渡輪上的人性,更在讓蝙蝠俠疲於奔命的同時、不斷地試
探他會否破戒殺了自己。因為有蝙蝠俠的存在,小丑的遊戲才有夠格的對手;且透過布魯
斯的處處以道德觀自我設限、更對比出了小丑的獨特。
《黑暗騎士》在最後告訴你:蝙蝠俠的存在為的不是「名」;而小丑的所作所為也讓人看
見他要的不是「利」。這兩人所相信的,都是某種他們視為更重要的東西。
而我終於要說了:在打造《黑暗騎士》的旅途上,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做對的第二件最重要
的事,就是找到了希斯萊傑。在小丑的每一句念白裡,每一枚眼神中,每一回舔嘴、每一
次亮刀、每一道手勢撥弄頭髮、每一寸步伐與每一張撲克牌上,希斯萊傑他都在創造著歷
史。我真不敢想像他是投入了多少的力氣,在心裡裝進了多少的東西(也因此,挪出了多
少原本的自己?),才成就了這個角色的?
若在日後回想起來,《黑暗騎士》這部經典在我記憶中所留下的第一幕,必然是開始於一
段笑聲的。那是高譚市的一幫黑道老大們,「被逼得只能在大白天聚在一起做可憐兮兮的
團體治療」,任憑外來的會計師擄走他們的積蓄、還只透過電視就想跟他們談判真是哇靠
超瞧不起人的場面。這時候就在房間裡,響起了一串和緩而有致、像在吹口哨又像在念歌
詞的低沈連笑聲。綠色頭髮、紫色西裝、一臉白粉的小丑一出場,就搶走了在場所有人、
當然也包括爆滿的國賓大廳一千多位觀眾的目光。
不只是單槍匹馬地唬倒一票黑道,不只是用一把小刀就擺平了狠角甘老大,從小丑在媒體
上嗆聲時的聽覺魅力、在劫囚過程中的躁鬱動感、在監獄受詢時的「你能奈我何?」,再
到醫院中說服哈維的邏輯與點燃火藥的滑稽等等... 更不用說那燒掉一整山鈔票的豪氣,
都精湛到令人難以置信。
在生涯最後的舞台上,希斯萊傑與克里斯多福諾蘭聯手地變了套魔術。鉛筆在一瞬間被變
不見了,而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希斯萊傑的小丑因此將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漢尼拔博士、
凱文史貝西的無名殺人狂並列為影史經典的反派。而比起後兩者沈穩、內斂、甚且還有點
優雅的調子,希斯萊傑卻是非常「放」的——但在看完了他的演出後,你一定也能夠理解
:在那些「放」的重合之處,交織而成的是個無比冷靜、洞悉真實、在更高的層次上掌玩
著人心的性靈。
希斯萊傑真正的成就、不在於演出了小丑的瘋與狂,而在於他還能夠說服你:小丑可不只
是瘋與狂而已。選上了希斯萊傑的理由,導演說,是因為「他看起來無所畏懼(fearless
)」。事實上在《黑暗騎士》裡,希斯萊傑不只演出了無所畏懼,更有一份徹底投入後所
掌握的精準,如一道巨幅震盪著卻同時維持住某條水平均準線的波動一般。在瘋魔與狂亂
的交點,所體現的是某種具體而集中的、清明的真實。
也正是對真實的追求,讓諾蘭版的蝙蝠俠系列能夠格外地可觀。在《黑暗騎士》裡,「寫
實化」高譚市的企圖依舊明顯:從政治角色、檢警人員、媒體的存在到跨國辦案的設定,
都給予全片更明確的時代觀感。而蝙蝠俠本身,也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個神出鬼沒、武術比
一般警察高強的正義使者罷了。在此的超級英雄,所具備的能力與約翰麥克連、傑克鮑爾
或是伊森杭特等人相去不遠,但他所面對的心理掙扎卻比他們深刻得多。
從《開戰時刻》到《黑暗騎士》,故事本身的企圖變大了,電影所受到的關注也從部分影
迷熱愛的驚喜、變成了動員全球來參加的蝙蝠祭。而不曉得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黑暗騎
士》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真正的蝙蝠!只有那三千萬支手機與它們的聲納系統,像是
一隻又一隻的...「潛水艇啦!韋恩先生,是潛水艇。」
在我來回地琢磨這篇文章的同時,《黑暗騎士》在IMDB Top 250的排行榜上正以十一萬五
千票、九點四分的成績暫居影史第一名。粉絲們顯然非常地買帳。但在這一星期裡,我屢
屢地回想自己看完的心情,卻又覺得有種難以抒解、未被滿足的鬱悶隔開了我自己、與先
前所抱持的九十九分期待。就一部商業片而言,克里斯多福諾蘭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故事
的敘說,因而從電影一開始、蝙蝠俠便沒個華麗的出場。少了那身段、缺了定場詩,一整
片興奮與熱血便無從被滿足。布魯斯與瑞秋的天人永隔被處理得極為內斂,而在電影結束
的地方,也缺乏一段悲壯的收尾來襯托他的身影。
因而回想起來,全片終究只有香港綁人那一幕、及蝙蝠機車超令人意外的出場那「瞬間」
會讓人忘情地叫好。但與其說這是缺點,不如說是導演的選擇罷。在沈澱過後再度地審思
,不免要釋懷地認同:這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可貴的地方。當今好萊塢多的是擅於玩弄形
式、操弄氣氛、煽動情緒、塑造大場面的導演;相形之下,諾蘭兄弟把故事說好的能力真
是太難得的多。也許他們對《黑暗騎士》的堅持,正如同對漢斯季默與詹姆斯紐頓霍華的
配樂的形容:是要做到「充滿能量,且又不失莊嚴」的。他們不想藉由速食的手法烹調出
英雄的形象,不想單純地以身影、力量、決心或甚至是勇氣來塑造他們,而是反過來:在
承擔痛苦、面對孤獨、抉擇掙扎的過程裡讓他們散發出高人一等的光芒。
在先前的第三支預告中,有一幕是哈維丹特的半邊臉觸地、被化學藥劑浸泡的情景。那當
下的他大喊著:「No!~~」讓人直覺地聯想到他是在求饒。卻沒想到在電影裡,他其實
是看見蝙蝠俠衝進來救駕、知道另一邊的瑞秋在劫難逃了,因而發出了悲嚎。
終究《黑暗騎士》帶給蝙蝠俠的悲劇,是交錯在幾個善意的謊言之間的。瑞秋在臨死前,
以為布魯斯選擇了把大義擺在兒女情長之上,且也為心上人的獲救感到欣慰、露出了釋懷
的微笑。瑞秋帶著不完全的理解而逝,布魯斯也無從得知她的真正心意了。到了故事最後
、甚至連高譚的市民都必須錯怪蝙蝠俠——所有人的身上都背負著謊言,而這些謊言雖然
能讓他們好過一點,卻也把事實的真相永遠地埋藏黑暗中。
但也許正是如此吧?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由光明與黑暗交錯而成的。沒有黑暗的存在
、沒有陰影的遮掩,又如何能分辨出光明的可愛與可貴?
黑暗與光明這兩種波動,互為表裡地交錯在我們的眼前。而那劃破了交界處、闖進文明與
野蠻的鐘擺之間的,則是一連串淒厲的笑聲。從超搶眼的小丑、幾乎是主線人物的哈維、
到成了蝙蝠俠永恆心結的瑞秋... 在這些配角們混亂的行跡背後、鏤空之處的畫布上,終
究顯露出一隻蝙蝠的身影。正是他們的倒下與離去、抹殺與殘留,為布魯斯韋恩指劃出一
條黑暗英雄該走的道路。
「需要被克服的疼痛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而來到這裡的你,為的就是
要尋找對抗內在痛楚的方法吧?」這是布魯斯韋恩的另一個師傅對他說過的話語。與深藏
在心底的苦痛較勁,也許才是真正永恆的試煉。
終究,高譚的白色騎士殞落了。而他那黑暗的另一半決定背負他的污點,往更深層的黑夜
裡走去。自此以後,當蝙蝠俠一次又一次地從高樓跳下、展開雙翼遨翔在高譚天際時,雖
然他是高高在上的,但也是無聲與無幸能受到目光仰望的。唯有讓黑暗變得更深,才能襯
托出光明的耀眼。
再一次地,我相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前途必定無量。而他今年才三十七歲而已。但在此時
此地,我想把最後的篇幅留給在我心目中、完全地超越了傑克尼克遜的小丑希斯萊傑。
他們說,小丑雖然永遠都是不一致的,但他的眼光卻是片中最清晰、最站在置高點俯瞰著
高譚的。他們感嘆道:看看那不可思議的演出,希斯萊傑他根本就被這個角色給吃掉了!
他們甚至在 PTT電影板上,以傅柯的角度切入分析小丑的心態。他們也都認同:也許過了
三十年,終於到了再把一座奧斯卡頒給已經過世的演員的時候了。
在一次訪問裡,克里斯多福諾蘭回憶道:在悲劇發生之後「得馬上回到崗位上、每天每天
地面對他的身影,這真是極大的感傷。但在此同時,我也知道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能夠得
到這些、他肯定會非常引以為傲的演出,以及他的信任——他把它們都託付給我了」。
To be proud of,他們是如此地驕傲著。而端坐在位子上不肯離去、只為了等待那名字一
次兩次三次地出現在銀幕上的我們,當然也是如此。
Dear Heath,這一切,你都聽見了嗎?
==============================================================================
延伸閱讀:《蝙蝠俠:開戰時刻》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247078
--
「妳挽起金色長髮走入房間的身影,定格如一篇未竟的散文
灑落我的床邊是無聲的字句,獨缺那未曾下筆的標點」
時光之硯部落格 http://blog.yam.com/YenC
PTT2個人板 Inkstone
--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390267 (三十一張劇照圖文版)
======================================================
編導演的巧手穿針在善惡的交界之間、引線自理性的邊緣地帶
,不但勾勒出孤獨英雄心底的掙扎,更捕捉住一名偉大演員最
後的身影。在此我要說:《黑暗騎士》將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
毫無疑問的經典。
======================================================
在《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上映前兩天的夜裡,我收到了來自亞馬遜網站、飄
洋過海寄來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與《蝙蝠俠:高譚騎士(Batman
:Gotham Knight)動畫特輯》的藍光光碟。
東西比預期中早到了。我拆開那不合身的小紙盒,謹慎的程度像是收到了某個組織寄來的
信物。那兩隻藍色的殼子裡,《開戰時刻》自然是已經熟極了的;而在《高譚騎士》中,
六段小故事各自從警察與市民、布魯斯韋恩與他的敵人們的角度看待蝙蝠俠,他的存在、
他的心結與他的過去。在第六段結尾的地方,布魯斯對阿福說道:「也許這麼久以來,我
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阻止當年奪走我父母的那兩顆子彈。但無論我做得再多,那都是不
可能的了。」
無論做得再多,能夠改變的都只有未來而不是過去。所以他注定要永遠地戰鬥下去。看完
了《高譚騎士》後,我關上客廳的燈盞、回到房間裡,繼續聽著兩星期以來反覆播放的《
黑暗騎士》原聲帶。「七月十八日,上映第一天的凌晨《黑暗騎士》已經打破了影史午夜
場的紀錄」、「首日六千多萬美金的成績也再度刷新了影史」、「短短兩天裡,《黑暗騎
士》已經殺進了IMDB Top 250排行榜的前三名」... 一則又一則的捷報開始傳出,而我只
能繼續坐在電腦前、一心企盼著進戲院的那一刻趕快來臨。浸身在那片低頻音澎湃、渾厚
層疊的管弦樂裡,我彷彿正進行著某種無比慎重的、只有我自己才能夠明白的儀式。
然後是星期六的晚上。
十一點十九分,場內的燈光亮起,我坐在國賓大廳、再熟悉不過的十二排一號座位上,已
經兩個半小時了。隨著片尾組曲沈緩地行進著,黑色的投影屏幕被罩敷上一層瓷白。全場
的觀眾已經魚貫地起身、步下階梯準備離場去,我卻還依舊端坐著,清楚地知道非要看完
那行字、看見那個名字出現在「以此紀念... 」的那張字卡上,才算是真正地看完了這部
電影。但我又忍不住要想:也許對我而言,這場電影根本永遠都不會結束——或者其實,
從來都不曾開始?
三年過去了。在一片灰藍的色調中,克里斯多福諾蘭、他的蝙蝠俠與他的高譚市終於歸來
。《黑暗騎士》上映至今七天,在所有我看得見的群落、討論區、影評統計或媒體排行榜
上,所掀起的巨浪已不只是「叫好又叫座」,而是一種時代性的文化現象。在編導演的巧
手中,《黑暗騎士》穿針在善惡的交界之間、引線自理性的邊緣地帶,不但勾勒出孤獨英
雄心底的掙扎,更捕捉住一名偉大演員最後的身影。在我的身邊,這幾天一再地聽見「今
年的電影首推《黑暗騎士》!」「我沒有預期它會這麼好看!」「看完之後我傻了半天,
最愛的電影換片了」等等由衷的讚嘆。而我自己——就如同上映前近乎歇斯底里的期待一
般——在此要說:《黑暗騎士》將會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毫無疑問的經典。
經典的成就來自太多方面。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目光必定是其中之最。當年在《開戰時刻
》裡,他看待高譚市的罪惡與深邃,以昏黃的色調鋪灑出一座都會的遲暮之態;到了《黑
暗騎士》中,他想以更細膩的筆觸描寫這座城市從谷底復甦、除去身上陰霾的企圖。高譚
市的黎明就在不遠處,而從法治系統到檢警單位、從升斗小民到地下社會,凡是想要改變
現狀的,都得面臨撕扯與痛楚。被收買的警察法官不可能馬上從良,有污點的執法人員也
不會一夕消失;雖然有盡力在守護著黑夜的蝙蝠俠,但高譚市想要重新站起來,要靠的是
它自己。
於是乎全片灰藍的色調,不只是正義力有未逮的憂鬱,也是在晨光將臨的魔術時刻裡、蔚
暗視線中所透出的清晰。
在白天與黑夜交界的地方,克里斯多福諾蘭首先辦到了一件事:那便是以按部就班的、毫
不裝腔作勢的口氣,說了一個好故事。諾蘭兄弟的劇本在《黑暗騎士》一百五十分鐘的篇
幅裡塞進了極多的訊息,在全片七個主要角色、數都數不清的段落轉折中,從最讓人痛快
的香港擄人、最緊湊難以喘息的囚車追逐、哈維與瑞秋分別遭綁的兩難局面,到片尾的渡
輪困境、蝙蝠俠獨闖工地的武戲等等,每個段落的危機層級、場面規模、決策掙扎、效應
深度都有自成一部好萊塢電影高潮的能量。
當這些能量匯聚在一起、被摻揉進各組人馬的鬥智角力中:從小丑難以預料的出牌到他通
透的全知觀點、從布魯斯韋恩偵探般的應對到他所擁有的資源、從執法人員敵暗我明的處
境到大象難以跳舞的系統負擔... 都幫忙撐起了《黑暗騎士》龐大的故事規模。但這篇故
事不僅僅是廣若穹蒼,更同時是深而刺骨的:一波波未平又起的危機、在每個角色心海中
所激起的漣漪,包括當人情凌越真理、想循理卻又難以從法的掙扎、憤恨懊悔與力不從心
,都被細膩地點綴在故事的行進中。而觀眾便有如同置身在百褶層疊的書頁裡,在一閃即
逝的頁碼間窺視著不完整的訊息,又被無可抗拒的外力暈眩著視線。
也因此,這般持續性的高潮與緊繃不免會讓觀者覺得無暇停緩、難以進行思考。《黑暗騎
士》在敘事上的行雲流水與一環扣一環、那讓人嘆為觀止的魔術師戲法,正是克里斯多福
諾蘭的招牌絕技。但這樣的特質也是一體兩面的:精彩而豐厚的推演造就出近年來最有析
辯價值的故事,但也同時,讓人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搞懂來龍去脈、跟上所有的細節。
好在這樣的緊湊並未損及全片幽微的光芒。在《黑暗騎士》中,最精彩的設定就是角色的
對比。哈維丹特與蝙蝠俠兩人分佔明暗的位置,英雄惜英雄、互相揣摩心意交錯表裡。他
們被塑造成高譚市的「白色騎士」與「黑暗騎士」,他們都有所不為也有所不能為。「不
能為」的面向有另外一方與之互補,但「不為」的部分卻成了被敵人打擊的死穴。片中的
正派們往往要面對無解的難題:「只能救一個」、「該不該犧牲自己?」、「喪失理智的
群眾要如何制止」、「早知道當初就應該先殺了他」...
如此這般,屢屢把角色逼入內在的黑暗面、逼視著自己或他人的自私。《黑暗騎士》的劇
本因而是與典型的善惡二元論背道而馳的。但也是這股明中帶著暗、暗中溢著光的敘事氛
圍,及隨時都可能豬羊變色、斗換星移,計高一尺的背後謀高一丈的動態壓迫感,圍繞出
高譚市那千絲萬縷的、無所不在的落魄都會氣質。
而在光絲游移之際,我們首先看見的是黎明將屆的第一道曙光:高譚市的檢察官哈維丹特
。
也許是對原作的角色不夠熟悉吧?但我在進戲院之前,真的不曾想到《黑暗騎士》會把哈
維丹特描寫得如此光明而善良。有著導演口中「美國英雄氣質」的艾倫艾克哈,在此將哈
維的正氣凜然、狂放之風、十全的決心與加倍的膽識都演足了份量。他同時又能視得大體
,相信蝙蝠俠與他所執行的正義:「高譚市為擁有這樣的市民感到非常地驕傲。」當布魯
斯的立場軟化、暗示要主動自首的時候,最無法認同且叫他別放棄的正是哈維丹特。
其實,從詹姆斯紐頓霍華為其譜寫的恢弘交響主題〈Harvey Two-Face〉便不難窺見《 黑
暗騎士》對這枚角色的厚愛。這也是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膽之處:哈維丹特的存在與執行
正義的可能,必然會相對抹消蝙蝠俠的「不可替代性」。但這部劇本不但無諱於降低英雄
的價值,還透過兩人性質的互補突顯出蝙蝠俠的有所不能:位在法治系統上層的哈維丹特
,能在光天化日下、頂著檢察官的徽冠與權柄行事。這樣的理直氣壯與名正言順,是體制
外的蝙蝠俠所無權擁有的。而這位「白色騎士」的衝勁與決心、大刀闊斧的魄力,更讓他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成為高譚市屏待已久的曙光。
但光芒雖然耀眼,我們依舊再清楚不過:在黎明到來之前,若沒有那隻巨大的蝙蝠在把守
著正義、令歹徒聞風喪膽,又怎能不讓人對漫漫的長夜感到恐懼呢?
蝙蝠俠的孤獨、懊悔、無處施力與難以迴旋,是《黑暗騎士》為他罩上的沈重氛圍。當年
在《開戰時刻》裡,克里斯汀貝爾所詮釋的布魯斯韋恩雖然年輕,卻已透出相當的內斂與
孤寂。他的平穩與處變不驚、配上一身墨黑的蝙蝠俠衣裝,便成了把一切心緒通通內化、
無從怒吼也難以哭泣的形象。
當然你我都倒背如流了:「在面具底下的是誰並不重要,而是我的所作所為定義了我的存
在(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這是《開
戰時刻》積極入世的言志。創造出蝙蝠俠這樣的聖像(icon),布魯斯說他的原意是要激
起人們的善意,卻沒想到在《黑暗騎士》中,他的行俠仗義不但招來了盲目的追隨,更在
某種程度上激起了更多罪犯的戰心。
也因此,將黑白雙騎的並行視為全片核心的《黑暗騎士》,便有著如雙螺旋一般交替浮沈
的精彩結構。白色騎士的崛起,讓蝙蝠俠看見了自己淡出的契機;雖然對方是情敵,但布
魯斯對哈維卻是由衷地惺惺相惜。也是基於這層認可,讓蝙蝠俠將哈維視為接班人——再
加上對瑞秋歸來的企盼,一股退隱的念頭便自然成形了。
布魯斯曾經說過:「蝙蝠俠是不能有極限的」;他在回應戈登的感激時說出:「你永遠都
不需要跟我道謝」;他親手終結了法康尼家族在高譚市最囂張的王朝。但在心底深處,他
最念茲在茲的卻是瑞秋說過的那一句:「也許有一天,當高譚市不再需要蝙蝠俠的時候,
我會再遇見那個令我深深愛著的小男孩」。
在深暗的地洞中潛行了一整年,小男孩終於瞥見了出口的微光。但這一切進程,卻被小丑
的出現給打亂了。
在某次雜誌的訪談中,克里斯多福諾蘭提到他們自認最精彩的設定之一,便是「因為有蝙
蝠俠的存在,反而吸引了某些罪犯來到高譚。」在《開戰時刻》中的蝙蝠俠學會了兩件事
:一是站在體制外打擊犯罪,二是將恐懼化為強大的武器。但這一切在小丑面前通通不管
用:他只想把體制翻動得混亂失序,而且他是無所畏懼的。恐懼的攻勢不但對他無效,還
換來他的那句「你也不過就是個怪胎,跟我一樣罷了!(You're just a freak, like me
!)」
蝙蝠俠習慣循線辦案,但小丑犯案的背後卻缺乏世俗的動機;家財萬貫的布魯斯韋恩真正
在乎的東西並不多,但小丑卻是招招致命地打擊著它們。他窮盡一切的手段要抹殺哈維丹
特,最後成功地讓他墮入了邪道;他不斷地挑戰蝙蝠俠不殺的原則,到頭來可能連布魯斯
自己都要懷疑起這項堅持來;他甚至還拿瑞秋開刀,終究奪去了蝙蝠俠回歸光明的最後一
絲寄託。
事實上走筆至此,我突然很想反問自己:要談《黑暗騎士》,怎能不一開始就從希斯萊傑
的小丑談起?
對小丑的解釋可以有很多可能。但在我心目中,他可不等同於「純粹的邪惡」。吊掛在他
那紫色西裝中、球綠亂髮上的關鍵字名單,大概包括了「瘋癲」、「失序」以及「追求好
玩」吧。編導們故意不在電影中揭露他的過去,為的就是凸顯出他的「絕對(absolute)
」。如果說邪惡的定義是以殺人為樂、或造就各式各樣的悲劇,那小丑的一切只求好玩、
只求混亂的心態根本與善惡無關。比起在蒼白的月光下與惡魔共舞,他更想要蹲在一旁、
欣賞亂舞的群魔並為其舞姿哈哈大笑一番。
小丑他並不想要錢,不想要統治世界,也大概對殺人本身沒什麼興趣——這些都不算是他
所謂「較高層次的犯罪」。他是漢斯季默筆下無止盡的雜音與低頻,是興沖沖地追著車尾
燈亂跑的狗兒。他想要的樂趣既細膩又單純:他明白越是習慣做好萬全準備的人,越無法
接受預料之外的狀況。而藉由混亂所引起的失序、失序所帶來的恐慌,他所推落的骨牌效
應成功地癱瘓了高譚,並進一步拆穿了人類社會藉由法規限制、約束與綑綁自己,還藉此
獲得安心的假象。
真正高明的犯罪者,是在水面下方先鋪灑一片神鬼不知的細網,等到魚群都就定位了,便
把網子一收、吊起最大尾的魚兒一如預期。但小丑想做的卻是:在水中灑下迷藥,讓同類
的魚種間彼此互咬,看弱小的魚兒把強壯的大魚們追著亂跑。他純然地享受失序的景象,
俯身吸食這一切如滿室罌粟的煙雲。
但同時,編劇們似乎也很想說:當正義的地位被無限上綱、成了壓迫一切不按規矩行事份
子的藉口時,人類的理性本身便成了最大的笑話。小丑他嘲諷道:「只不過出現預料之外
的狀況,所有人就都會亂了陣腳、露出難堪的本性然後彼此互咬。」他想辯駁的正是:瞧
!一旦失去得以憑依的準則,你們這些所謂正常人的行事還不都一團亂?哪還有資格批評
不遵守規矩的我們就是「惡」呢?
為了凸顯這一切,諾蘭兄弟讓小丑成了吞噬光明的黑洞,成了刺破常規、煽動亂度趨向最
大的點火者。這片野火燎原不但燒掉了蝙蝠俠退隱的美夢,更燒毀了高譚市半邊的光明—
—在小丑的臨門一腳下,《黑暗騎士》的第二個反派於焉誕生,那便是哈維「雙面人」。
其實從故事一開始,嫉惡如仇的哈維丹特便對戈登警長不願意查辦下屬、不想當「抓耙子
」的老好人心態非常不以為然。看過《開戰時刻》的你我當然明白,戈登畢竟已是高譚市
「最後一個沒被黑幫腐化的警察」,且他也說了:「為了跟黑道周旋,我不能夠沒有同伴
。單打獨鬥根本什麼都辦不到!」但看在一絲不苟的哈維眼裡,握有職權的人即使潔身自
愛,但不處理手下的亂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有所妥協仍是不應該的。
也正是這份「先見之明」,讓哈維在失去至愛之後憤恨難平、將復仇的槍管指向「寄生在
體制之中的毒瘤」。《黑暗騎士》依舊想為雙面人強調他的「善」:他始終遵從著自己的
正義,且相信「公平」才是最終的真理。但身為執法者的他,畢竟還是越線了。而這已意
味著小丑的得勝。
即便是光明萬丈的白色騎士,也終有陷落的時候。所以小丑才告訴蝙蝠俠「是你讓我變得
完整(You complete me.)」。也許當初正是蝙蝠俠的出現、激起了小丑的玩心吧?他們
都屬於體制外的強者,不直接遵從法律,因而只有內在的原則能夠規範他們。蝙蝠俠雖然
凌駕法治,但他想做的是讓萬事回歸常軌;小丑則是徹底地相反,既想把體制本身弄得天
翻地覆、又樂於看見人心的黑暗面。他把整座城市玩弄於股掌之間,不但顛覆黑道的存在
、燃起群眾的恐慌、考驗著兩艘渡輪上的人性,更在讓蝙蝠俠疲於奔命的同時、不斷地試
探他會否破戒殺了自己。因為有蝙蝠俠的存在,小丑的遊戲才有夠格的對手;且透過布魯
斯的處處以道德觀自我設限、更對比出了小丑的獨特。
《黑暗騎士》在最後告訴你:蝙蝠俠的存在為的不是「名」;而小丑的所作所為也讓人看
見他要的不是「利」。這兩人所相信的,都是某種他們視為更重要的東西。
而我終於要說了:在打造《黑暗騎士》的旅途上,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做對的第二件最重要
的事,就是找到了希斯萊傑。在小丑的每一句念白裡,每一枚眼神中,每一回舔嘴、每一
次亮刀、每一道手勢撥弄頭髮、每一寸步伐與每一張撲克牌上,希斯萊傑他都在創造著歷
史。我真不敢想像他是投入了多少的力氣,在心裡裝進了多少的東西(也因此,挪出了多
少原本的自己?),才成就了這個角色的?
若在日後回想起來,《黑暗騎士》這部經典在我記憶中所留下的第一幕,必然是開始於一
段笑聲的。那是高譚市的一幫黑道老大們,「被逼得只能在大白天聚在一起做可憐兮兮的
團體治療」,任憑外來的會計師擄走他們的積蓄、還只透過電視就想跟他們談判真是哇靠
超瞧不起人的場面。這時候就在房間裡,響起了一串和緩而有致、像在吹口哨又像在念歌
詞的低沈連笑聲。綠色頭髮、紫色西裝、一臉白粉的小丑一出場,就搶走了在場所有人、
當然也包括爆滿的國賓大廳一千多位觀眾的目光。
不只是單槍匹馬地唬倒一票黑道,不只是用一把小刀就擺平了狠角甘老大,從小丑在媒體
上嗆聲時的聽覺魅力、在劫囚過程中的躁鬱動感、在監獄受詢時的「你能奈我何?」,再
到醫院中說服哈維的邏輯與點燃火藥的滑稽等等... 更不用說那燒掉一整山鈔票的豪氣,
都精湛到令人難以置信。
在生涯最後的舞台上,希斯萊傑與克里斯多福諾蘭聯手地變了套魔術。鉛筆在一瞬間被變
不見了,而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希斯萊傑的小丑因此將和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漢尼拔博士、
凱文史貝西的無名殺人狂並列為影史經典的反派。而比起後兩者沈穩、內斂、甚且還有點
優雅的調子,希斯萊傑卻是非常「放」的——但在看完了他的演出後,你一定也能夠理解
:在那些「放」的重合之處,交織而成的是個無比冷靜、洞悉真實、在更高的層次上掌玩
著人心的性靈。
希斯萊傑真正的成就、不在於演出了小丑的瘋與狂,而在於他還能夠說服你:小丑可不只
是瘋與狂而已。選上了希斯萊傑的理由,導演說,是因為「他看起來無所畏懼(fearless
)」。事實上在《黑暗騎士》裡,希斯萊傑不只演出了無所畏懼,更有一份徹底投入後所
掌握的精準,如一道巨幅震盪著卻同時維持住某條水平均準線的波動一般。在瘋魔與狂亂
的交點,所體現的是某種具體而集中的、清明的真實。
也正是對真實的追求,讓諾蘭版的蝙蝠俠系列能夠格外地可觀。在《黑暗騎士》裡,「寫
實化」高譚市的企圖依舊明顯:從政治角色、檢警人員、媒體的存在到跨國辦案的設定,
都給予全片更明確的時代觀感。而蝙蝠俠本身,也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個神出鬼沒、武術比
一般警察高強的正義使者罷了。在此的超級英雄,所具備的能力與約翰麥克連、傑克鮑爾
或是伊森杭特等人相去不遠,但他所面對的心理掙扎卻比他們深刻得多。
從《開戰時刻》到《黑暗騎士》,故事本身的企圖變大了,電影所受到的關注也從部分影
迷熱愛的驚喜、變成了動員全球來參加的蝙蝠祭。而不曉得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黑暗騎
士》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真正的蝙蝠!只有那三千萬支手機與它們的聲納系統,像是
一隻又一隻的...「潛水艇啦!韋恩先生,是潛水艇。」
在我來回地琢磨這篇文章的同時,《黑暗騎士》在IMDB Top 250的排行榜上正以十一萬五
千票、九點四分的成績暫居影史第一名。粉絲們顯然非常地買帳。但在這一星期裡,我屢
屢地回想自己看完的心情,卻又覺得有種難以抒解、未被滿足的鬱悶隔開了我自己、與先
前所抱持的九十九分期待。就一部商業片而言,克里斯多福諾蘭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故事
的敘說,因而從電影一開始、蝙蝠俠便沒個華麗的出場。少了那身段、缺了定場詩,一整
片興奮與熱血便無從被滿足。布魯斯與瑞秋的天人永隔被處理得極為內斂,而在電影結束
的地方,也缺乏一段悲壯的收尾來襯托他的身影。
因而回想起來,全片終究只有香港綁人那一幕、及蝙蝠機車超令人意外的出場那「瞬間」
會讓人忘情地叫好。但與其說這是缺點,不如說是導演的選擇罷。在沈澱過後再度地審思
,不免要釋懷地認同:這正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可貴的地方。當今好萊塢多的是擅於玩弄形
式、操弄氣氛、煽動情緒、塑造大場面的導演;相形之下,諾蘭兄弟把故事說好的能力真
是太難得的多。也許他們對《黑暗騎士》的堅持,正如同對漢斯季默與詹姆斯紐頓霍華的
配樂的形容:是要做到「充滿能量,且又不失莊嚴」的。他們不想藉由速食的手法烹調出
英雄的形象,不想單純地以身影、力量、決心或甚至是勇氣來塑造他們,而是反過來:在
承擔痛苦、面對孤獨、抉擇掙扎的過程裡讓他們散發出高人一等的光芒。
在先前的第三支預告中,有一幕是哈維丹特的半邊臉觸地、被化學藥劑浸泡的情景。那當
下的他大喊著:「No!~~」讓人直覺地聯想到他是在求饒。卻沒想到在電影裡,他其實
是看見蝙蝠俠衝進來救駕、知道另一邊的瑞秋在劫難逃了,因而發出了悲嚎。
終究《黑暗騎士》帶給蝙蝠俠的悲劇,是交錯在幾個善意的謊言之間的。瑞秋在臨死前,
以為布魯斯選擇了把大義擺在兒女情長之上,且也為心上人的獲救感到欣慰、露出了釋懷
的微笑。瑞秋帶著不完全的理解而逝,布魯斯也無從得知她的真正心意了。到了故事最後
、甚至連高譚的市民都必須錯怪蝙蝠俠——所有人的身上都背負著謊言,而這些謊言雖然
能讓他們好過一點,卻也把事實的真相永遠地埋藏黑暗中。
但也許正是如此吧?我們所看見的一切,都是由光明與黑暗交錯而成的。沒有黑暗的存在
、沒有陰影的遮掩,又如何能分辨出光明的可愛與可貴?
黑暗與光明這兩種波動,互為表裡地交錯在我們的眼前。而那劃破了交界處、闖進文明與
野蠻的鐘擺之間的,則是一連串淒厲的笑聲。從超搶眼的小丑、幾乎是主線人物的哈維、
到成了蝙蝠俠永恆心結的瑞秋... 在這些配角們混亂的行跡背後、鏤空之處的畫布上,終
究顯露出一隻蝙蝠的身影。正是他們的倒下與離去、抹殺與殘留,為布魯斯韋恩指劃出一
條黑暗英雄該走的道路。
「需要被克服的疼痛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而來到這裡的你,為的就是
要尋找對抗內在痛楚的方法吧?」這是布魯斯韋恩的另一個師傅對他說過的話語。與深藏
在心底的苦痛較勁,也許才是真正永恆的試煉。
終究,高譚的白色騎士殞落了。而他那黑暗的另一半決定背負他的污點,往更深層的黑夜
裡走去。自此以後,當蝙蝠俠一次又一次地從高樓跳下、展開雙翼遨翔在高譚天際時,雖
然他是高高在上的,但也是無聲與無幸能受到目光仰望的。唯有讓黑暗變得更深,才能襯
托出光明的耀眼。
再一次地,我相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前途必定無量。而他今年才三十七歲而已。但在此時
此地,我想把最後的篇幅留給在我心目中、完全地超越了傑克尼克遜的小丑希斯萊傑。
他們說,小丑雖然永遠都是不一致的,但他的眼光卻是片中最清晰、最站在置高點俯瞰著
高譚的。他們感嘆道:看看那不可思議的演出,希斯萊傑他根本就被這個角色給吃掉了!
他們甚至在 PTT電影板上,以傅柯的角度切入分析小丑的心態。他們也都認同:也許過了
三十年,終於到了再把一座奧斯卡頒給已經過世的演員的時候了。
在一次訪問裡,克里斯多福諾蘭回憶道:在悲劇發生之後「得馬上回到崗位上、每天每天
地面對他的身影,這真是極大的感傷。但在此同時,我也知道自己是幸運的,因為能夠得
到這些、他肯定會非常引以為傲的演出,以及他的信任——他把它們都託付給我了」。
To be proud of,他們是如此地驕傲著。而端坐在位子上不肯離去、只為了等待那名字一
次兩次三次地出現在銀幕上的我們,當然也是如此。
Dear Heath,這一切,你都聽見了嗎?
==============================================================================
延伸閱讀:《蝙蝠俠:開戰時刻》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247078
--
「妳挽起金色長髮走入房間的身影,定格如一篇未竟的散文
灑落我的床邊是無聲的字句,獨缺那未曾下筆的標點」
時光之硯部落格 http://blog.yam.com/YenC
PTT2個人板 Inkstone
--
All Comments
By Daph Bay
at 2008-08-01T17:34
at 2008-08-01T17:34
By Yuri
at 2008-08-01T20:47
at 2008-08-01T20:47
By Olive
at 2008-08-05T08:36
at 2008-08-05T08:36
By Michael
at 2008-08-10T02:59
at 2008-08-10T02:59
By Cara
at 2008-08-11T09:55
at 2008-08-11T09:55
By Yedda
at 2008-08-14T02:21
at 2008-08-14T02:21
By Franklin
at 2008-08-16T18:46
at 2008-08-16T18:46
By Heather
at 2008-08-19T06:42
at 2008-08-19T06:42
By Lauren
at 2008-08-24T05:37
at 2008-08-24T05:37
By Hedda
at 2008-08-25T17:14
at 2008-08-25T17:14
By Brianna
at 2008-08-27T17:47
at 2008-08-27T17:47
By David
at 2008-09-01T15:49
at 2008-09-01T15:49
By Anthony
at 2008-09-05T19:11
at 2008-09-05T19:11
By Carol
at 2008-09-07T14:24
at 2008-09-07T14:24
By Edith
at 2008-09-09T20:04
at 2008-09-09T20:04
By Rae
at 2008-09-11T09:27
at 2008-09-11T09:27
By Ida
at 2008-09-14T14:16
at 2008-09-14T14:16
By Brianna
at 2008-09-16T13:26
at 2008-09-16T13:26
By Dorothy
at 2008-09-17T16:59
at 2008-09-17T16:59
By Skylar Davis
at 2008-09-22T02:09
at 2008-09-22T02:09
By Eartha
at 2008-09-24T03:30
at 2008-09-24T03:30
By Hedy
at 2008-09-26T12:19
at 2008-09-26T12:19
By Connor
at 2008-09-27T02:33
at 2008-09-27T02:33
By Bethany
at 2008-09-29T07:48
at 2008-09-29T07:48
By Eartha
at 2008-10-03T23:59
at 2008-10-03T23:59
By Eden
at 2008-10-08T21:42
at 2008-10-08T21:42
By Doris
at 2008-10-11T16:45
at 2008-10-11T16:45
By Quanna
at 2008-10-15T14:39
at 2008-10-15T14:39
By Selena
at 2008-10-16T11:49
at 2008-10-16T11:49
By Agatha
at 2008-10-19T20:05
at 2008-10-19T20:05
By Eartha
at 2008-10-20T10:24
at 2008-10-20T10:24
By Hardy
at 2008-10-24T14:45
at 2008-10-24T14:45
By Tristan Cohan
at 2008-10-28T14:04
at 2008-10-28T14:04
By James
at 2008-11-02T11:37
at 2008-11-02T11:37
By Liam
at 2008-11-07T04:36
at 2008-11-07T04:36
By Necoo
at 2008-11-07T06:02
at 2008-11-07T06:02
By Mia
at 2008-11-10T04:36
at 2008-11-10T04:36
By Daph Bay
at 2008-11-11T14:34
at 2008-11-11T14:34
By Rachel
at 2008-11-16T05:31
at 2008-11-16T05:31
By John
at 2008-11-20T03:43
at 2008-11-20T03:43
By Freda
at 2008-11-21T11:12
at 2008-11-21T11:12
By Tracy
at 2008-11-24T00:30
at 2008-11-24T00:30
By Suhail Hany
at 2008-11-28T11:25
at 2008-11-28T11:25
By Mia
at 2008-12-01T04:16
at 2008-12-01T04:16
By Quintina
at 2008-12-04T17:39
at 2008-12-04T17:39
By Xanthe
at 2008-12-09T11:35
at 2008-12-09T11:35
By Lily
at 2008-12-10T14:42
at 2008-12-10T14:42
By Caroline
at 2008-12-12T21:43
at 2008-12-12T21:43
By Yedda
at 2008-12-14T06:02
at 2008-12-14T06:02
By Kristin
at 2008-12-17T00:06
at 2008-12-17T00:06
By Sarah
at 2008-12-20T09:28
at 2008-12-20T09:28
By Zora
at 2008-12-24T07:06
at 2008-12-24T07:06
By Sierra Rose
at 2008-12-28T18:27
at 2008-12-28T18:27
By Jack
at 2008-12-31T23:37
at 2008-12-31T23:37
By William
at 2009-01-04T16:03
at 2009-01-04T16:03
By Victoria
at 2009-01-05T19:50
at 2009-01-05T19:50
By Ula
at 2009-01-06T21:01
at 2009-01-06T21:01
By Emma
at 2009-01-09T13:57
at 2009-01-09T13:57
By Cara
at 2009-01-12T03:54
at 2009-01-12T03:54
By Olivia
at 2009-01-13T19:22
at 2009-01-13T19:22
By Linda
at 2009-01-17T05:47
at 2009-01-17T05:47
By Olivia
at 2009-01-20T22:44
at 2009-01-20T22:44
By George
at 2009-01-23T00:48
at 2009-01-23T00:48
By Oscar
at 2009-01-25T09:31
at 2009-01-25T09:31
By Tom
at 2009-01-30T03:20
at 2009-01-30T03:20
By Hamiltion
at 2009-01-30T18:03
at 2009-01-30T18:03
By Frederic
at 2009-02-01T08:21
at 2009-02-01T08:21
By Christine
at 2009-02-02T12:57
at 2009-02-02T12:57
By Olive
at 2009-02-07T10:58
at 2009-02-07T10:58
By Daph Bay
at 2009-02-08T15:44
at 2009-02-08T15:44
By Lydia
at 2009-02-09T16:27
at 2009-02-09T16:27
By Ida
at 2009-02-13T14:25
at 2009-02-13T14:25
By Callum
at 2009-02-15T22:02
at 2009-02-15T22:02
By Annie
at 2009-02-17T03:21
at 2009-02-17T03:21
Related Posts
《開戰時刻》by(時光之硯)
By Agatha
at 2008-07-28T15:18
at 2008-07-28T15:18
[影評] 【追火車日記】:小頑童和他改造命運的 …
By David
at 2008-07-28T00:51
at 2008-07-28T00:51
《瓦力》:突破傳統的教育片
By Iris
at 2008-07-27T23:59
at 2008-07-27T23:59
宮崎駿新作—崖の上のポニョ
By Joseph
at 2008-07-27T15:33
at 2008-07-27T15:33
鳥掉的《姑獲鳥の夏》電影版
By Lydia
at 2008-07-27T15:17
at 2008-07-27T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