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身份去脈絡化」的未來無恙 - 電影
By George
at 2019-09-23T21:27
at 2019-09-23T21:27
Table of Contents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粉絲頁全文版:https://reurl.cc/xDGVqV
本文作者背景自我揭露:移居花蓮的前台北人,
在花蓮某社福機構從事相關議題倡議工作五年
文章很長,但想從在此地的工作與生活經驗提出跟這部電影不太一樣的觀點
兩個禮拜前,同事趁北上上課的空檔去看了《未來無恙》,她憤怒到不顧我還在上班時間
仍然打電話來說:「你一定要看,影片一開始你就會知道小孩住哪裡了!」
果然如她所料,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地址一出現、街景一出現,去過那邊幾次的我就可以
很清楚地想起附近區域的整個樣貌了。這也是我認為導演在映後並沒有妥善回答觀眾「已
經可以找到地址拍照上傳」這個問題的原因:一來就像海角七號阿嘉的家、哈利波特國王
十字車站月台,當影像與真實世界有這樣的連結,觀眾想透過親身實證建立自己和影像的
關係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更何況若我們同意都市鄉村人際關係是不同的,更應該看到
這樣的不同中地理因素扮演的角色,在這樣的電影裡,像我們這種熟悉在地狀況的當地人
,比起遙遠的都市觀眾,是否更應該是資訊模糊化程度的設定標準?
我個人是很希望在未來的放映管道,包括參展或發行,至少能重新處理這段的影像。
----
前面提到的同事跟我說:「看電影的時候,我感覺到有兩個自己在看,一個是社工的我,
一個是太魯閣族的我,兩個我都很生氣。」一起去看電影的朋友則說:「這是一個去脈絡
化的原住民身分。」我覺得比刻板印象化更精準一點。以下的討論想借用他們的看法繼續
延伸。
如果說看電影時有兩個我,那麼看這部片時的兩個我,是「在做相關議題倡議工作的我」
,以及「作為一個漢人代理媽媽的我」。
----
我想從幾年前的一件事,解釋我如何反省到當漢人說「理解了原住民在結構上受到的壓迫
」,漢人可能並不真正理解所謂的壓迫到底有多壓迫。
那時有個老師很困擾地跟我說,學校有一個生對生的非合意性侵,男孩的爸爸為了表達鄭
重的歉意就殺豬謝罪,於是消息傳開,女孩在學校承受了許多訕笑和壓力,老師跟男生爸
爸說「唉呀你怎麼違反保密原則呢?」我跟老師說「你知道爸爸有多抱歉嗎?」
在那當下,我的認知只停留在比較儀式性的外在制度差異:國家(漢人)的法定通報系統
保密原則,跟原住民律法(我們通常只會視為文化)中的「大事殺豬」就是有所衝突,但
我當時還是卡在保密原則優先因此想不到出路。一直到我去上了一堂原住民服務倫理的課
程,某個點被打通了。這個課程的老師說,性在這個民族的傳統,是跟生命連結,跟家族
有關。在這樣的意義下,就可以理解這個要殺豬道歉的邏輯,性侵不是個人層次的事,是
對生命的不敬。我不是要說我贊不贊成這樣的看法,我是要說,這種世界觀的差異,從來
不曾得到好好的認識或討論;它並非被排除,而是漢人從未知曉。
回到這個真心誠意要道歉的爸爸身上。想想看,當他被老師這樣指責,他會多麼沮喪挫折
,並且感覺不被瞭解。
我想通這點就不卡了。這種「堅持保密原則是一切」的態度,不就強化了性的污名嗎?女
孩因為自己被性侵的遭遇遭到霸凌,問題難道不是出在那些霸凌她的同學,應該重新進行
性別教育的是這些人嗎?為什麼問題會變成是這個「洩密」但是想解決問題的爸爸?保密
原則應該是調查過程中確保每一方都得到公平對待的方式,但其他的方式或價值,是否在
過程中得到平等充分的討論與理解?
所以片中使用的大量政令宣導歷史影像,包括在我看來跟整片的脈絡毫無關係的亞泥礦場
實境,絕大部分的影評認為這是導演為了連結個人境遇與結構不平等的努力,我看到的卻
正反映了這種對於殖民深化程度的認知落差:這種殖民不是歷史,是現在進行式;也不只
有政治經濟,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漢人因此不瞭解為什麼時至今日原住民仍說「你
們漢人不瞭解原住民」,還預設原住民必須了解且遵守這個社會運作的通則。
----
為什麼會這樣說?我在演講時,遇過兩個曾經遭受家內性侵的孩子。第一個男孩,在我演
講開始前,學校老師已經先告知學生大致的家庭狀況,特別提及「附近有一個都是鐵皮屋
搭蓋起來的社區,裡面都是原住民,很窮很亂,小孩狀況就很多」(請原諒我為了多得到
一些孩子資訊沒有就這點跟老師多做討論)
那天的主題是性侵,小小的學校,對全校小朋友,我說,例如洗澡,低年級小朋友有些可
能還給爸爸媽媽洗,高年級應該就一定自己洗了吧?前排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說:「我們
全家一起洗。」比照老師提供的資訊我立刻聽懂了怎麼回事,我說:「這樣省水又省瓦斯
啊。」孩子開心地點頭「媽媽也是這樣說」。之後,當我用家族相簿講家內性侵,同一個
孩子對我說:「我舅舅對我這樣。」我大驚:「現在嗎?」
男孩:以前。
我:其他大人有發現嗎?
男孩:我告訴媽媽。
我:媽媽怎麼做?
男孩:媽媽再也不讓舅舅來我家。
我:所以媽媽不理舅舅了嗎?
男孩:媽媽會在其他地方跟舅舅見面,但她不准舅舅再到我家。
我:你ok嗎?
男孩:ok。
另一個又是同樣用家族相簿講家內性侵的場合,是在某個社區兒少協會,一個女孩說,我
阿公會這樣對我,我也是大驚:現在還有嗎?女孩搖頭,沒有了。
我:那現在還跟阿公一起住嗎?
女孩:對。
我:阿公沒有繼續對你怎樣?
女孩:我跟阿嬤講了以後,阿嬤就再也不讓我跟阿公單獨一起。
我:繼續跟阿公住,你不會不舒服嗎?
女孩:我只要有阿嬤就好,阿嬤會保護我。
然後女孩開始跟隔壁的同伴大罵起阿公,顯然兩人很知道彼此家庭狀況,課後我問協會的
社工,社工說,阿公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
在這兩個例子裡,旁邊的老師和社工都跟我一起大驚:大家都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但顯
然孩子們彼此間不是第一次知道)。
我有請社工和老師繼續追這兩案。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到底有沒有理解,處理、通報、相
關人的期待和需求等等,該要如何複雜地思索考量。
----
我無意為任何家內性侵的加害者脫罪,相反地,我覺得我們要比現在更敏銳而小心。例如
,我始終認為「部落內家內性侵的個案很多」這句話,太容易在這個社會中被說出口了。
這當中有好幾個層次的問題:說這句話的人,有數據上的證明與支持嗎?我們有沒有看到
,因為福利措施對中低收入家庭、原住民家庭有更多介入,所以這些家庭受到國家的監控
程度遠比中產階級家庭高,因此不見得是部落中的家庭比例高,很可能是中產階級家庭黑
數高;這些事件我們的焦點一直放在受害者身上,不管是作證、安置、「成為家庭的罪人
」;另一個焦點則放在孩子的媽媽身上:為什麼媽媽不能保護小孩?你算什麼媽媽?
可以把焦點放回加害者身上嗎?我說的不是「關起來就好、死刑就好」這種層次,對於家
內性侵的加害者,甚至所有性侵案的加害者,我們都瞭解過少,少到我們害怕採用最困難
的方法--進入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做」的脈絡和原因,試著找到跳脫現在只能在事前「
教孩子自保」以及事後「救孩子」這種無力狀態的方式。
----
整部片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導演對自己介入過程的紀錄。影片一開始拍孩子參與的就業方
案,跟後面的劇情有非常突兀的斷裂,後來看導演的拍攝筆記才知道,「喔,原來這才是
最初的拍片方案」。當然導演自己也不會天真到覺得紀錄片是如實呈現,如同她自己說的
,她剪了一百多個版本,最後決定使用目前大家看到的這個,那些大家沒看到的,恐怕扮
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導演說過,在拍片的過程當中,她是心驚膽跳地看著這些孩子們
隨時可能掉落,她在片中也呈現了確實有出手的時候,但我看到的出手,幾乎都是推著女
孩去彌補、縫合跟母親之間的矛盾,或者,推著母女雙方在鏡頭前和解。
抱歉,我真的必須用這麼嚴厲的詞句,導演坦誠地在影片中記錄了自己是發動雙方互相用
影片、卡片、文字表達對彼此情感的那個人,女孩和媽媽並不是自發地,大概互相表達的
意思是,「即使如何如何,我還是很愛你」,整部片不就是在呈現這些如何如何是多麼艱
難而沉重嗎?
說我愛你又怎樣呢?畢竟最後媽媽要求小孩不要告,小孩跟法官說「算了」。是的,媽媽
傷害了她,但女孩身邊有其他力量支持她嗎?或者,我們(觀眾)想要的司法正義,跟女
孩想要的正義是有落差的呢?
----
我在去年四月到今年一月,有過「漢人代理母親」這樣的經驗,接受小孩們爸爸的委託,
成為15-17歲三兄妹的代理監護人。原本大人們的設定是:就讓孩子在我家度過當時的一
場家庭危機。
並沒有這麼簡單。
幾個月裡我經歷了孩子得到法定傳染病必須隔離、離家出走又回家、歷經波折的升學計畫
、兩個搬家(孩子們自己的家和我也從志學搬到市區)、甚至還有其他單位的掣肘、孩子
違反校規、各種跟學校的溝通討論等。三個小孩各有各的狀況,但我真心覺得,這就是青
少年長大的過程,更何況孩子們很努力地在忍耐這些他們無力決定或改變的狀況。
我很愛三兄妹(不然怎麼會答應這麼艱鉅的任務),我一直告訴他們的是我們一起等待家
裡的狀況過去、爸爸媽媽穩定就好,我不是媽媽。但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只能被捲
進那個代理媽媽的角色裡。
其實我很想知道,導演有沒有一再、一再、一再,囉唆而又重複的,甚至直接把保險套丟
給沛和偉的,永遠都在碎念「要避孕、要避孕、要避孕」呢?(這可能是剪掉的部分,我
們不得而知)
我真心覺得如果要介入,這很重要。
----
因為我自己帶的孩子一度違反校規,所以我對男孩偉的處境非常有感。我們容許弱勢的孩
子犯多少錯?還是,「因為你們弱勢,所以你們更不能犯錯」?(我們家小孩後來得到校
方非常輕微的處置)
當然觀眾可以說偉已經「學壞」,但我們幾乎不可能從影片中瞭解他:媽媽說他到青春期
忽然變壞、自己帶著不好意思的表情對犯罪遭到保護管束的事輕描淡寫、孩子出生後沛對
他的抱怨、很晚回家時媽媽想跟他談得到的是他忍著不耐煩的回應「明天再說啦」。
大人觀點「跟朋友鬼混」青少年觀點「下班後跟朋友出去玩」,車禍雷殘了,下場是丟掉
工作,附加一頓教訓「我已經跟你說過不能亂來,亂來就必須辭退,都已經是爸爸了還不
會想,你這樣老婆怎麼辦,老婆的小孩怎麼辦」。
我聽著只覺得所謂責任對偉來說全是負面吧。他是爸爸,但他也是需要被理解的十七歲少
年。大家覺得「我們已經一再給你機會」,但為什麼他都接不住或不想接?
「一開始願意負起責任的小爸爸,後來為什麼都後悔了?」這個社會總是這樣問,這樣恐
嚇女孩,這樣指責男孩。我沒有在片中看到對這件事的著墨,但我們對於「是男人」的假
設和想像,到底有多少反而造成反效果?
----
所以最後參與同志遊行的場景,對比全片一直穿插出現的族群不平等歷史畫面反而突兀到
錯愕了,也許是超譯,但,性身份是上街頭的政治議題,族群身份,卻透過了「兩個女孩
都成年了,都好」成為個人議題?
--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
https://www.facebook.com/mimiandmom
--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粉絲頁全文版:https://reurl.cc/xDGVqV
本文作者背景自我揭露:移居花蓮的前台北人,
在花蓮某社福機構從事相關議題倡議工作五年
文章很長,但想從在此地的工作與生活經驗提出跟這部電影不太一樣的觀點
兩個禮拜前,同事趁北上上課的空檔去看了《未來無恙》,她憤怒到不顧我還在上班時間
仍然打電話來說:「你一定要看,影片一開始你就會知道小孩住哪裡了!」
果然如她所料,一開始我就知道了。地址一出現、街景一出現,去過那邊幾次的我就可以
很清楚地想起附近區域的整個樣貌了。這也是我認為導演在映後並沒有妥善回答觀眾「已
經可以找到地址拍照上傳」這個問題的原因:一來就像海角七號阿嘉的家、哈利波特國王
十字車站月台,當影像與真實世界有這樣的連結,觀眾想透過親身實證建立自己和影像的
關係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事。更何況若我們同意都市鄉村人際關係是不同的,更應該看到
這樣的不同中地理因素扮演的角色,在這樣的電影裡,像我們這種熟悉在地狀況的當地人
,比起遙遠的都市觀眾,是否更應該是資訊模糊化程度的設定標準?
我個人是很希望在未來的放映管道,包括參展或發行,至少能重新處理這段的影像。
----
前面提到的同事跟我說:「看電影的時候,我感覺到有兩個自己在看,一個是社工的我,
一個是太魯閣族的我,兩個我都很生氣。」一起去看電影的朋友則說:「這是一個去脈絡
化的原住民身分。」我覺得比刻板印象化更精準一點。以下的討論想借用他們的看法繼續
延伸。
如果說看電影時有兩個我,那麼看這部片時的兩個我,是「在做相關議題倡議工作的我」
,以及「作為一個漢人代理媽媽的我」。
----
我想從幾年前的一件事,解釋我如何反省到當漢人說「理解了原住民在結構上受到的壓迫
」,漢人可能並不真正理解所謂的壓迫到底有多壓迫。
那時有個老師很困擾地跟我說,學校有一個生對生的非合意性侵,男孩的爸爸為了表達鄭
重的歉意就殺豬謝罪,於是消息傳開,女孩在學校承受了許多訕笑和壓力,老師跟男生爸
爸說「唉呀你怎麼違反保密原則呢?」我跟老師說「你知道爸爸有多抱歉嗎?」
在那當下,我的認知只停留在比較儀式性的外在制度差異:國家(漢人)的法定通報系統
保密原則,跟原住民律法(我們通常只會視為文化)中的「大事殺豬」就是有所衝突,但
我當時還是卡在保密原則優先因此想不到出路。一直到我去上了一堂原住民服務倫理的課
程,某個點被打通了。這個課程的老師說,性在這個民族的傳統,是跟生命連結,跟家族
有關。在這樣的意義下,就可以理解這個要殺豬道歉的邏輯,性侵不是個人層次的事,是
對生命的不敬。我不是要說我贊不贊成這樣的看法,我是要說,這種世界觀的差異,從來
不曾得到好好的認識或討論;它並非被排除,而是漢人從未知曉。
回到這個真心誠意要道歉的爸爸身上。想想看,當他被老師這樣指責,他會多麼沮喪挫折
,並且感覺不被瞭解。
我想通這點就不卡了。這種「堅持保密原則是一切」的態度,不就強化了性的污名嗎?女
孩因為自己被性侵的遭遇遭到霸凌,問題難道不是出在那些霸凌她的同學,應該重新進行
性別教育的是這些人嗎?為什麼問題會變成是這個「洩密」但是想解決問題的爸爸?保密
原則應該是調查過程中確保每一方都得到公平對待的方式,但其他的方式或價值,是否在
過程中得到平等充分的討論與理解?
所以片中使用的大量政令宣導歷史影像,包括在我看來跟整片的脈絡毫無關係的亞泥礦場
實境,絕大部分的影評認為這是導演為了連結個人境遇與結構不平等的努力,我看到的卻
正反映了這種對於殖民深化程度的認知落差:這種殖民不是歷史,是現在進行式;也不只
有政治經濟,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漢人因此不瞭解為什麼時至今日原住民仍說「你
們漢人不瞭解原住民」,還預設原住民必須了解且遵守這個社會運作的通則。
----
為什麼會這樣說?我在演講時,遇過兩個曾經遭受家內性侵的孩子。第一個男孩,在我演
講開始前,學校老師已經先告知學生大致的家庭狀況,特別提及「附近有一個都是鐵皮屋
搭蓋起來的社區,裡面都是原住民,很窮很亂,小孩狀況就很多」(請原諒我為了多得到
一些孩子資訊沒有就這點跟老師多做討論)
那天的主題是性侵,小小的學校,對全校小朋友,我說,例如洗澡,低年級小朋友有些可
能還給爸爸媽媽洗,高年級應該就一定自己洗了吧?前排一個五年級的小朋友說:「我們
全家一起洗。」比照老師提供的資訊我立刻聽懂了怎麼回事,我說:「這樣省水又省瓦斯
啊。」孩子開心地點頭「媽媽也是這樣說」。之後,當我用家族相簿講家內性侵,同一個
孩子對我說:「我舅舅對我這樣。」我大驚:「現在嗎?」
男孩:以前。
我:其他大人有發現嗎?
男孩:我告訴媽媽。
我:媽媽怎麼做?
男孩:媽媽再也不讓舅舅來我家。
我:所以媽媽不理舅舅了嗎?
男孩:媽媽會在其他地方跟舅舅見面,但她不准舅舅再到我家。
我:你ok嗎?
男孩:ok。
另一個又是同樣用家族相簿講家內性侵的場合,是在某個社區兒少協會,一個女孩說,我
阿公會這樣對我,我也是大驚:現在還有嗎?女孩搖頭,沒有了。
我:那現在還跟阿公一起住嗎?
女孩:對。
我:阿公沒有繼續對你怎樣?
女孩:我跟阿嬤講了以後,阿嬤就再也不讓我跟阿公單獨一起。
我:繼續跟阿公住,你不會不舒服嗎?
女孩:我只要有阿嬤就好,阿嬤會保護我。
然後女孩開始跟隔壁的同伴大罵起阿公,顯然兩人很知道彼此家庭狀況,課後我問協會的
社工,社工說,阿公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
在這兩個例子裡,旁邊的老師和社工都跟我一起大驚:大家都是第一次知道這件事(但顯
然孩子們彼此間不是第一次知道)。
我有請社工和老師繼續追這兩案。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到底有沒有理解,處理、通報、相
關人的期待和需求等等,該要如何複雜地思索考量。
----
我無意為任何家內性侵的加害者脫罪,相反地,我覺得我們要比現在更敏銳而小心。例如
,我始終認為「部落內家內性侵的個案很多」這句話,太容易在這個社會中被說出口了。
這當中有好幾個層次的問題:說這句話的人,有數據上的證明與支持嗎?我們有沒有看到
,因為福利措施對中低收入家庭、原住民家庭有更多介入,所以這些家庭受到國家的監控
程度遠比中產階級家庭高,因此不見得是部落中的家庭比例高,很可能是中產階級家庭黑
數高;這些事件我們的焦點一直放在受害者身上,不管是作證、安置、「成為家庭的罪人
」;另一個焦點則放在孩子的媽媽身上:為什麼媽媽不能保護小孩?你算什麼媽媽?
可以把焦點放回加害者身上嗎?我說的不是「關起來就好、死刑就好」這種層次,對於家
內性侵的加害者,甚至所有性侵案的加害者,我們都瞭解過少,少到我們害怕採用最困難
的方法--進入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做」的脈絡和原因,試著找到跳脫現在只能在事前「
教孩子自保」以及事後「救孩子」這種無力狀態的方式。
----
整部片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導演對自己介入過程的紀錄。影片一開始拍孩子參與的就業方
案,跟後面的劇情有非常突兀的斷裂,後來看導演的拍攝筆記才知道,「喔,原來這才是
最初的拍片方案」。當然導演自己也不會天真到覺得紀錄片是如實呈現,如同她自己說的
,她剪了一百多個版本,最後決定使用目前大家看到的這個,那些大家沒看到的,恐怕扮
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例如導演說過,在拍片的過程當中,她是心驚膽跳地看著這些孩子們
隨時可能掉落,她在片中也呈現了確實有出手的時候,但我看到的出手,幾乎都是推著女
孩去彌補、縫合跟母親之間的矛盾,或者,推著母女雙方在鏡頭前和解。
抱歉,我真的必須用這麼嚴厲的詞句,導演坦誠地在影片中記錄了自己是發動雙方互相用
影片、卡片、文字表達對彼此情感的那個人,女孩和媽媽並不是自發地,大概互相表達的
意思是,「即使如何如何,我還是很愛你」,整部片不就是在呈現這些如何如何是多麼艱
難而沉重嗎?
說我愛你又怎樣呢?畢竟最後媽媽要求小孩不要告,小孩跟法官說「算了」。是的,媽媽
傷害了她,但女孩身邊有其他力量支持她嗎?或者,我們(觀眾)想要的司法正義,跟女
孩想要的正義是有落差的呢?
----
我在去年四月到今年一月,有過「漢人代理母親」這樣的經驗,接受小孩們爸爸的委託,
成為15-17歲三兄妹的代理監護人。原本大人們的設定是:就讓孩子在我家度過當時的一
場家庭危機。
並沒有這麼簡單。
幾個月裡我經歷了孩子得到法定傳染病必須隔離、離家出走又回家、歷經波折的升學計畫
、兩個搬家(孩子們自己的家和我也從志學搬到市區)、甚至還有其他單位的掣肘、孩子
違反校規、各種跟學校的溝通討論等。三個小孩各有各的狀況,但我真心覺得,這就是青
少年長大的過程,更何況孩子們很努力地在忍耐這些他們無力決定或改變的狀況。
我很愛三兄妹(不然怎麼會答應這麼艱鉅的任務),我一直告訴他們的是我們一起等待家
裡的狀況過去、爸爸媽媽穩定就好,我不是媽媽。但事情發生的時候,也只能被捲
進那個代理媽媽的角色裡。
其實我很想知道,導演有沒有一再、一再、一再,囉唆而又重複的,甚至直接把保險套丟
給沛和偉的,永遠都在碎念「要避孕、要避孕、要避孕」呢?(這可能是剪掉的部分,我
們不得而知)
我真心覺得如果要介入,這很重要。
----
因為我自己帶的孩子一度違反校規,所以我對男孩偉的處境非常有感。我們容許弱勢的孩
子犯多少錯?還是,「因為你們弱勢,所以你們更不能犯錯」?(我們家小孩後來得到校
方非常輕微的處置)
當然觀眾可以說偉已經「學壞」,但我們幾乎不可能從影片中瞭解他:媽媽說他到青春期
忽然變壞、自己帶著不好意思的表情對犯罪遭到保護管束的事輕描淡寫、孩子出生後沛對
他的抱怨、很晚回家時媽媽想跟他談得到的是他忍著不耐煩的回應「明天再說啦」。
大人觀點「跟朋友鬼混」青少年觀點「下班後跟朋友出去玩」,車禍雷殘了,下場是丟掉
工作,附加一頓教訓「我已經跟你說過不能亂來,亂來就必須辭退,都已經是爸爸了還不
會想,你這樣老婆怎麼辦,老婆的小孩怎麼辦」。
我聽著只覺得所謂責任對偉來說全是負面吧。他是爸爸,但他也是需要被理解的十七歲少
年。大家覺得「我們已經一再給你機會」,但為什麼他都接不住或不想接?
「一開始願意負起責任的小爸爸,後來為什麼都後悔了?」這個社會總是這樣問,這樣恐
嚇女孩,這樣指責男孩。我沒有在片中看到對這件事的著墨,但我們對於「是男人」的假
設和想像,到底有多少反而造成反效果?
----
所以最後參與同志遊行的場景,對比全片一直穿插出現的族群不平等歷史畫面反而突兀到
錯愕了,也許是超譯,但,性身份是上街頭的政治議題,族群身份,卻透過了「兩個女孩
都成年了,都好」成為個人議題?
--
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
https://www.facebook.com/mimiandmom
--
All Comments
By David
at 2019-09-26T18:35
at 2019-09-26T18:35
By Linda
at 2019-10-01T04:53
at 2019-10-01T04:53
By Ingrid
at 2019-10-03T11:53
at 2019-10-03T11:53
By Agatha
at 2019-10-06T09:22
at 2019-10-06T09:22
By Dinah
at 2019-10-10T14:52
at 2019-10-10T14:52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9-10-15T03:32
at 2019-10-15T03:32
By Michael
at 2019-10-19T22:53
at 2019-10-19T22:53
By Steve
at 2019-10-20T22:59
at 2019-10-20T22:59
By Regina
at 2019-10-23T02:44
at 2019-10-23T02:44
Related Posts
電影詭屋的問題
By Mia
at 2019-09-23T21:01
at 2019-09-23T21:01
《返校》非典型恐怖片 電影中7項歷史真相
By Steve
at 2019-09-23T20:59
at 2019-09-23T20:59
冰雪奇緣2 新預告
By Oliver
at 2019-09-23T20:47
at 2019-09-23T20:47
返校疑問
By Christine
at 2019-09-23T20:45
at 2019-09-23T20:45
返校(玩過遊戲後的觀影感想)
By Adele
at 2019-09-23T20:31
at 2019-09-23T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