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之歌音樂節」不只聽得到,也看得到 - 紀錄片
By Isla
at 2004-10-16T21:32
at 2004-10-16T21:32
Table of Contents
「流浪之歌音樂節」不只聽得到,也看得到
2004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將於10月22至24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開
唱。這個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藝人的音樂節今年已是第三次舉辦,
每次舉辦總吸引許多民眾聚集參與,是台北市秋天最熱鬧的活動之一
。主辦單位大大樹音樂圖像 (http://www.treesmusic.com)將「流
浪之歌音樂節」定位為一主題式的音樂節,也就是期望音樂節不只是
一場熱鬧的慶典,更能帶動參與民眾與世界各地文化相遇、相融,藉
由對其他文化的認識與對照,也同時更認識自己的文化。
出於這樣的想法,「流浪之歌音樂節」包含了除了〈大舞台〉演唱會
以外的許多活動,〈音樂影像館〉單元就是「流浪之歌音樂節」重頭
戲之一,今年的主題為「尋找認同與捍衛權利」,共有七部影片與兩
場講座與對話,於10月23至24日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舉行。
主題紀錄片展:尋找認同與捍衛權利
難得一見北歐紀錄片 薩米人用攝影機書寫認同
俄國理論大師普多夫金禁播多年紀錄片重新出土上映
這次的〈音樂影像館〉主題為「尋找認同與捍衛權利」。與北歐的薩
米議會交流,「流浪之歌音樂節」邀請數位挪威「海岸風暴音樂節」
(Riddu Riddu Festival)的創始人來台,分享他們長期認同運動的
成果。
在這個主題之下,〈音樂影像館〉預計播放的影片有描述薩米族人尋
找認同的《媽媽,生日快樂》、《新手上路》、《比自己重要》,紀
錄風靡世界吉普賽樂團【綠林好漢】的《本鄉人中無先知》、俄國電
影理論大師普多夫金被禁播數十年的《亞洲風暴-成吉思汗子孫》、
紀錄台灣客家族群糾結情感的《八音》還有公共電視提供的《親愛的
影展,你被我打敗了》。
普多夫金拍攝於二○年代的最後一部默片《亞洲風暴-成吉思汗子孫
》,描寫在戰亂中飽經磨難的一位青年,他的政治與社會意識覺醒的
過程。普多夫金將壓迫與人性貪婪化作精采影像語言,赤裸地顯現在
螢幕上,卻使此片的完整版本長期被封鎖。此次播放的版本是由【亞
塔樂團】 (Yat-Kha)重新製作配樂的完整版本。【亞塔樂團】曾在
2003「流浪之歌音樂節」的〈大舞台〉中演出,其獨具特色的雙喉音
搖滾深受台灣觀眾喜愛。
《本鄉人中無先知》是一部紀錄當今世上最受歡迎的吉普賽樂團【綠
林好漢】 (Taraf de Haidouks)的紀錄片。【綠林好漢】是世界各
大民謠與世界音樂節爭相邀請的貴賓。受到他們知名度高漲的影響,
他們所代表的羅馬尼亞村落吉普賽樂聲,也成為近幾年來吉普賽樂聲
之大宗。羅馬尼亞小村的吉普賽民謠樂師,雖已步上了世界的舞台,
瘋狂的舞台風格讓世人震驚,樂聲中的活跳生命與風霜仍隨著他們的
世界巡迴一站一站註記。
挪威薩米族的新銳導演 Per Ivar Jensen這次為台灣的觀眾帶來他的
兩部作品,《媽媽,生日快樂》與《新手上路》。《媽媽,生日快樂
》描寫一位薩米族媽媽過六十歲生日那天所發生的事。那一天全家齊
聚一堂,原本歡樂的場面,卻因為身為知識分子的大兒子發表了一些
言論,而開始有了爭執。酒酣耳熱之際,薩米族的認同問題,身分困
擾與歷史糾結,慢慢浮上了檯面……
《新手上路》則是形式相當特別的「舞蹈電影」。這部再現薩米族認
同問題的短片,全片場景都發生在一艘漁船上。搖搖晃晃的船上,這
個從沒當過船員的年輕人開始因為暈船而昏眩,同時,他原本堅信的
那個世界也正搖搖欲墬。
另一位同為薩米人的導演 Anita Lervoll則帶來了她的作品《比自己
重要》。這部片忠實記錄了「海岸風暴音樂節」這個發生於北挪威海
岸,海岸薩米人的認同運動。2003年的「海岸風暴音樂節」招集了近
三百名義工投入支援。這些累積多年經驗的音樂節義工,有的捨下工
作或學業,有的將小孩託給臨時成立的「Riddu Riddu 托兒所」,專
心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為何這些義工願意付出這麼多時間來支援這
個活動?他們在組織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又遭遇到什麼樣的矛盾與問
題?片中有令人感動的答案。
與「海岸風暴音樂節」的深度對話:你想改變世界嗎?
導演馬躍比吼與國際策展人對談少數族群文化展演的挑戰與意義
〈音樂影像館〉的活動還包括「海岸風暴音樂節」資深製作人
Henrik Olsen的演講:「你想改變世界嗎?」他將與台灣的聽友們一
起,更深度地了解「海岸風暴音樂節」,從一個青年政治組織逐漸發
展成為國際性文化盛會的過程,並分享其中所遭遇到的種種挑戰。
挪威「海岸風暴音樂節」(Riddu Riddu Festival)是海岸薩米人(
Seasami)的年度盛會。而自1993年開始擔任音樂節製作人的
Henrik Olsen,則是一手促進薩米族人自我認同以及開展族群平等活
動的導演。在節目邀約與安排上,Henrik敞著開懷的心胸,所有的原
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發展出的文化現象與政治、社會問題都是這個音
樂節企圖囊括的。
Henrik曾表示:「我們努力地在薩米樂人與其他原住民族樂人的文化
間做良好的平衡。雖然我們位於北地,我們仍盡力邀約其他地域的樂
人。樂人有原創性是最重要的,我們喜歡呈現那些跨在傳統與現代領
域間創作的樂人。同時,我們的另一個重要的功課是發掘新秀。」
在2004年的「海岸風暴音樂節」中,大大樹也推薦來自台灣的阿美族
導演馬躍比吼,帶著他的三部紀錄片前往北歐,和來自世界各地關心
原住民族問題的朋友們分享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傳統的美麗,及探討世
界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困境。
而這次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中,跨族群的對話持續展開。
Henrik Olsen與北歐的紀錄片導演Anita Lervoll 將與台灣阿美族的
紀錄片導演、也是阿美影展的策展人馬躍比吼,對談「從策展中找認
同」,一起探討策劃文化展演活動中所遭遇到的挑戰,以及文化展演
活動對於人民以及集體社會文化的意義。
〈音樂影像館〉放映時間表
音樂影像館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1F Gallery
10月23日(星期六)
14:00 《亞洲風暴-成吉思汗子孫》
15:30 《八音》(導演徐振峰出席映後座談)
16:30 《本鄉人中無先知》
10月24日(星期日)
13:30 《媽媽,生日快樂》《新手上路》
14:00 旅者說故事:你想改變世界嗎?(Henrik Olsen)
15:00 《比自己重要》 《親愛的影展,我把你打敗了》
對談:從策展中找認同
(Henrik Olsen + Anita Lervoll + 馬躍比吼)
--
2004年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將於10月22至24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開
唱。這個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藝人的音樂節今年已是第三次舉辦,
每次舉辦總吸引許多民眾聚集參與,是台北市秋天最熱鬧的活動之一
。主辦單位大大樹音樂圖像 (http://www.treesmusic.com)將「流
浪之歌音樂節」定位為一主題式的音樂節,也就是期望音樂節不只是
一場熱鬧的慶典,更能帶動參與民眾與世界各地文化相遇、相融,藉
由對其他文化的認識與對照,也同時更認識自己的文化。
出於這樣的想法,「流浪之歌音樂節」包含了除了〈大舞台〉演唱會
以外的許多活動,〈音樂影像館〉單元就是「流浪之歌音樂節」重頭
戲之一,今年的主題為「尋找認同與捍衛權利」,共有七部影片與兩
場講座與對話,於10月23至24日在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舉行。
主題紀錄片展:尋找認同與捍衛權利
難得一見北歐紀錄片 薩米人用攝影機書寫認同
俄國理論大師普多夫金禁播多年紀錄片重新出土上映
這次的〈音樂影像館〉主題為「尋找認同與捍衛權利」。與北歐的薩
米議會交流,「流浪之歌音樂節」邀請數位挪威「海岸風暴音樂節」
(Riddu Riddu Festival)的創始人來台,分享他們長期認同運動的
成果。
在這個主題之下,〈音樂影像館〉預計播放的影片有描述薩米族人尋
找認同的《媽媽,生日快樂》、《新手上路》、《比自己重要》,紀
錄風靡世界吉普賽樂團【綠林好漢】的《本鄉人中無先知》、俄國電
影理論大師普多夫金被禁播數十年的《亞洲風暴-成吉思汗子孫》、
紀錄台灣客家族群糾結情感的《八音》還有公共電視提供的《親愛的
影展,你被我打敗了》。
普多夫金拍攝於二○年代的最後一部默片《亞洲風暴-成吉思汗子孫
》,描寫在戰亂中飽經磨難的一位青年,他的政治與社會意識覺醒的
過程。普多夫金將壓迫與人性貪婪化作精采影像語言,赤裸地顯現在
螢幕上,卻使此片的完整版本長期被封鎖。此次播放的版本是由【亞
塔樂團】 (Yat-Kha)重新製作配樂的完整版本。【亞塔樂團】曾在
2003「流浪之歌音樂節」的〈大舞台〉中演出,其獨具特色的雙喉音
搖滾深受台灣觀眾喜愛。
《本鄉人中無先知》是一部紀錄當今世上最受歡迎的吉普賽樂團【綠
林好漢】 (Taraf de Haidouks)的紀錄片。【綠林好漢】是世界各
大民謠與世界音樂節爭相邀請的貴賓。受到他們知名度高漲的影響,
他們所代表的羅馬尼亞村落吉普賽樂聲,也成為近幾年來吉普賽樂聲
之大宗。羅馬尼亞小村的吉普賽民謠樂師,雖已步上了世界的舞台,
瘋狂的舞台風格讓世人震驚,樂聲中的活跳生命與風霜仍隨著他們的
世界巡迴一站一站註記。
挪威薩米族的新銳導演 Per Ivar Jensen這次為台灣的觀眾帶來他的
兩部作品,《媽媽,生日快樂》與《新手上路》。《媽媽,生日快樂
》描寫一位薩米族媽媽過六十歲生日那天所發生的事。那一天全家齊
聚一堂,原本歡樂的場面,卻因為身為知識分子的大兒子發表了一些
言論,而開始有了爭執。酒酣耳熱之際,薩米族的認同問題,身分困
擾與歷史糾結,慢慢浮上了檯面……
《新手上路》則是形式相當特別的「舞蹈電影」。這部再現薩米族認
同問題的短片,全片場景都發生在一艘漁船上。搖搖晃晃的船上,這
個從沒當過船員的年輕人開始因為暈船而昏眩,同時,他原本堅信的
那個世界也正搖搖欲墬。
另一位同為薩米人的導演 Anita Lervoll則帶來了她的作品《比自己
重要》。這部片忠實記錄了「海岸風暴音樂節」這個發生於北挪威海
岸,海岸薩米人的認同運動。2003年的「海岸風暴音樂節」招集了近
三百名義工投入支援。這些累積多年經驗的音樂節義工,有的捨下工
作或學業,有的將小孩託給臨時成立的「Riddu Riddu 托兒所」,專
心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為何這些義工願意付出這麼多時間來支援這
個活動?他們在組織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又遭遇到什麼樣的矛盾與問
題?片中有令人感動的答案。
與「海岸風暴音樂節」的深度對話:你想改變世界嗎?
導演馬躍比吼與國際策展人對談少數族群文化展演的挑戰與意義
〈音樂影像館〉的活動還包括「海岸風暴音樂節」資深製作人
Henrik Olsen的演講:「你想改變世界嗎?」他將與台灣的聽友們一
起,更深度地了解「海岸風暴音樂節」,從一個青年政治組織逐漸發
展成為國際性文化盛會的過程,並分享其中所遭遇到的種種挑戰。
挪威「海岸風暴音樂節」(Riddu Riddu Festival)是海岸薩米人(
Seasami)的年度盛會。而自1993年開始擔任音樂節製作人的
Henrik Olsen,則是一手促進薩米族人自我認同以及開展族群平等活
動的導演。在節目邀約與安排上,Henrik敞著開懷的心胸,所有的原
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發展出的文化現象與政治、社會問題都是這個音
樂節企圖囊括的。
Henrik曾表示:「我們努力地在薩米樂人與其他原住民族樂人的文化
間做良好的平衡。雖然我們位於北地,我們仍盡力邀約其他地域的樂
人。樂人有原創性是最重要的,我們喜歡呈現那些跨在傳統與現代領
域間創作的樂人。同時,我們的另一個重要的功課是發掘新秀。」
在2004年的「海岸風暴音樂節」中,大大樹也推薦來自台灣的阿美族
導演馬躍比吼,帶著他的三部紀錄片前往北歐,和來自世界各地關心
原住民族問題的朋友們分享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傳統的美麗,及探討世
界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困境。
而這次的「流浪之歌音樂節」中,跨族群的對話持續展開。
Henrik Olsen與北歐的紀錄片導演Anita Lervoll 將與台灣阿美族的
紀錄片導演、也是阿美影展的策展人馬躍比吼,對談「從策展中找認
同」,一起探討策劃文化展演活動中所遭遇到的挑戰,以及文化展演
活動對於人民以及集體社會文化的意義。
〈音樂影像館〉放映時間表
音樂影像館
地點: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1F Gallery
10月23日(星期六)
14:00 《亞洲風暴-成吉思汗子孫》
15:30 《八音》(導演徐振峰出席映後座談)
16:30 《本鄉人中無先知》
10月24日(星期日)
13:30 《媽媽,生日快樂》《新手上路》
14:00 旅者說故事:你想改變世界嗎?(Henrik Olsen)
15:00 《比自己重要》 《親愛的影展,我把你打敗了》
對談:從策展中找認同
(Henrik Olsen + Anita Lervoll + 馬躍比吼)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Candice
at 2004-10-18T15:34
at 2004-10-18T15:34
Related Posts
當紀錄片成為新的教堂 ◎郭力昕
By Michael
at 2004-10-15T01:57
at 2004-10-15T01:57
部落之音
By Audriana
at 2004-10-14T21:06
at 2004-10-14T21:06
紀錄片雙年展 廿部入圍
By Olivia
at 2004-10-14T08:24
at 2004-10-14T08:24
紀錄片《德希達》(Derrida)10月18日政大
By Puput
at 2004-10-14T01:06
at 2004-10-14T01:06
親愛的妳 ~For PL
By Emma
at 2004-10-13T17:13
at 2004-10-13T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