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V.S紀錄片】訪公視「紀錄觀點」節目製作人古國威 - 紀錄片

Linda avatar
By Linda
at 2008-05-07T22:39

Table of Contents

【公共電視V.S紀錄片】訪公視「紀錄觀點」節目製作人古國威訪問、整理/林木材)

林木材(以下簡稱木):古國威先生您好,據我所知,「紀錄觀點」至今已經是第
八年了(1999年開始)。想請您先談談「紀錄觀點」在公視所扮演的角色,以
及這個節目本身所秉持的信念和核心價值。

古國威(以下簡稱古):我想「紀錄觀點」因為在公視已經很有長久的歷史了
。當然就是說,紀錄片類型的這個電視節目,在公共電視的原始設計裡面,會
走到這樣的方向,有它自己的必然性。也就是說,公共電視所負擔的,譬如說社
會的期望,這些東西要在電視節目上展現的時候,必然會有一個部份,以紀錄片
的節目呈現。

紀錄片其實有自己比較嚴謹的定義,特別是在電影的發展史上,有一定的特殊價
值和社會功能在。譬如我們來比對電影,取材和呈現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差異,包
括工具的使用、影像的掌握…等等,很多東西雖然是大同小異,但紀錄片為什麼
會跟電影慢慢走到有一定差異的樣貌出現呢?


這是因為我們後來,認為紀錄片在某程度上來講,必須能夠去設法去主張所謂「社
會正義」的東西,包括西方紀錄片裡面,都不脫這樣呈現的方式。所以像「紀錄
觀點」節目,從全世界公共電視的發展來看的話,紀錄片都必然會是這個頻道所
特別彰顯的。

木:當時推出「紀錄觀點」節目時,有企圖要對社會大眾或媒體生態造成什麼影響嗎?

古:這東西當然必須跟公共電視結合啦。我覺得說,倒也不是靠一個節目就能做
到什麼層次。紀錄片是一種比較完整類型、完整呈現的東西,是在新聞部發展出
來的,「紀錄觀點」當時最早的工作同仁都是有新聞背景的。因此再從很多社會
觀察面來看的話,希望透過紀錄片的形式把故事很完整的呈現出來,否則的話,
以往的每日新聞、雜誌、專題報導的篇幅都會比較短,對於大結構的探討就沒辦
法完整呈現。


於是無可避免,到一定程度,就會有紀錄片的發展。但同樣的這一塊,紀錄片放
在新聞部和在節目部會有不同的面貌,那這部份有它可以去做比較的差異點。我
覺得如果就「紀錄觀點」來講,它的背景還是比較強調新聞性和批判性,追求社
會正義,呈現真實。我想這就是「紀錄觀點」的核心價值和信念。

木:節目中所播出的紀錄片,除了公共電視自己製作的之外,也有委託其他紀錄
片工作者製作拍攝案,以及購買現成影片的版權進行播映,想請您談談這些不同
方式的差異性和考量點何在?

古:自製的部份,都是由公共電視編制內的同仁來執行這樣的工作。可是因為同
仁人數有限,而「紀錄觀點」所設定、製作的紀錄片,原則上都需要比較長的時
間去觀察議題的變化。在這個過程,就製作人員來講,短期之內沒辦法生產大量
的東西。以「紀錄觀點」來說,先不管重播率的部份,一個禮拜播出一次的話,
一年需要播52次,也就是說需要52部片子。以我們現有工作人員的部份,沒辦
法產出那麼多片來應應播出的需要,因此就產生了「委製」的情況。

「委製」另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希望能讓更多的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有工作的
機會,否則台灣其他的部分都很零散,雖然也有文建會、國藝會,這些團體都有
補助紀錄片…。

木:那麼委製案是怎麼進行的?

古:因為我們對紀錄片的工作者們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會跟他們說,如果有好
主題的話就來投案。投案之後我們會初步根據他的企劃案做出暸解和審查,然後
決定這個案子在我們的目前的狀態下適不適合去執行。如果適合的話,就會舉行
正式的審查會議。

木:可是徵案的消息是公開的嗎?

古:不是,只有觀點短片的部份是公開的。因為長期來講,已經形成一些默契和
共識,裡面還有一些複雜的細節。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太公開的話,必須花很多
時間去看一些可能並不是實際的案子。當然,這部分我也覺得,希望未來有個機
制能夠把這個空間擴大,目前在我們有限的資源條件沒辦法達成。所以原則上我
們大概是對「業內」的朋友告知這消息,希望他們有案子就可以提過來。

木:可以把審查企劃案的部份說清楚一些嗎?

古:就是針對他們的企劃案和主題,請「外審」的人員來參加。

木:譬如什麼樣的人呢?

古:看什麼議題。針對不同的議題,我們就請學者專家。另外也請紀錄片導演,
因為最終仍是以紀錄片的方式呈現,所以執行上需要一定的紀錄片專業程度。大
概就是這樣。


木:請多談談買片的部分。

古:買片對「紀錄觀點」來說,它的好處是,可以在很短期之內,擴充片源。因
為即便是自製和委製,一般來說我們片量都還不夠,必須靠買片來補充片量。通
常買片的話,是購買我們這個頻道的電視播映版權。會有各種不同的形式,要看
簽約的內容。最普遍和單純的是,我們買片子「兩年四次」的播映權,金額含稅
大概是六萬到十萬之間。


木:影片的購買是怎麼決定的?


古:我們會請幾個導演一起看,通常沒有什麼特殊的限制。就是說,是不是好的
紀錄片,如此而已。

木:有審查的標準嗎?

古:沒有一定的標準,對紀錄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後,我們會有一個綜合性的
評估。最終的結果是依照這個綜合性的評估來做推論。

木:目前「紀錄觀點」平均一年會製作多少部紀錄片呢?有固定的數量嗎?

古:自製的部份,片量越來越低。我們現在只剩下四個人,其中兩個製作人,就
是我和柯金源,所以一年不會超過六部,這是新的編制之後的情形。像之前有四
個製作人,如果用力去要求的話,每個人也許一到兩部片。因為片子都是「打橫
著」(跨時間)拍的,不是一年就拍這一部而已,可能有四、五部片,好幾個題
材同時在進行,最後拉成兩年、三年才來完成。

所以現在大部分都是委製和買片。以一年52個檔期來說,希望有26部是新片,
會有一半的重播率。重播率的考量是一方面片子累積很久,另一方面買片有播映
期的期限。所以買片的部份每年至少會重播一次。

目標是「自製」加「委製」加「買片」,希望可以達到每年至少26部新片的狀況。

木:紀錄觀點至今仍是全台唯一播放紀錄片的常態型節目,但是在紀錄片的「議
題」部分,是如何去策劃與決定的呢?像之前大規模的「教改」系列。

古:這會透過會議的方式。公共電視製作的紀錄片,會有比較大的企圖,因為某
些議題對於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他們資源、人力比較少。
這東西我可以跟「教改」一起談。


教改系列當時在做之前,其實有個討論的過程,是要做「教育」還是「醫療」呢
?後來經過大家的討論和評估,才決定先做教育議題,發展出「教改系列」。因
為醫療議題某些部份是比較專業的,相對來講的話,田野調查的時間會花更多。
在那個時候,「紀錄觀點」有十個工作人員,以「聯合」的方式,針對教育重大
議題先做田野,大家討論、溝通、交流之後,再去切割議題,再去執行。等於是
一個大的小組,去執行一個整個紀錄片的案子。


如果說是外面一般的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是沒辦法執行這樣的工作的。過程大概
是這樣子。

木:之前您是拍攝紀錄片的導演,現在則是「紀錄觀點」的製作人。想請您談
談這兩個位置的轉變,在公視紀錄片的製作上,分別扮演著什麼不同的角色和作
用?

古:跟其他相比,「紀錄觀點」在部門的工作上會比較單純一些,譬如說委製案、
買片,這是我目前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也還在拍片,時間必須自我調配。有些
東西也許一定程度之後就可以委託給可以負責工作的外面朋友協助。

木:所以後來就會變成一個監製的角色嗎?
古:呃…,是可以這麼說。這個節目的監製的角色。
木:那在監製的位置,看到片子的成品之後,會建議影片應該要怎麼修改或刪減
嗎?

古:必須去跟導演溝通。我們尊重觀點,但有些東西如果很明顯的有結構上的問
題,或是有議題上的問題,我們會針對這部份來提出討論。一般來說,其實還蠻
open(開放)的。

木:那關於有「爭議性」的部份,會盡量避免掉嗎?

古:倒不至於,因為「紀錄觀點」這部分空間蠻大的。像過去的《碑情程式》就
是很爭議的,《教改》也蠻爭議的。

木:在2006年「紀錄觀點」的觀點短片競賽從缺之後,有些評審說企劃案不夠
水準。去年沒有繼續舉辦,而今年似乎仍沒有打算舉辦。

古:今年因為沒有預算,可能也不會舉辦。去年的部份,我不知道,可能要去問
馮賢賢。

木:新春過年時,「紀錄觀點」特別節目由豬頭皮主持,邀請了導演和相關來賓
來對談,很受歡迎。假如「紀錄觀點」要增加這樣子的對談(座談),或者增加
每集節目的時間長度,可能性高嗎?況且60分鐘的長度也增加了紀錄片的製作
限制…。

古:我們之前就提出了一個建議,可能會增開一個紀錄片的時段,是90分鐘。
這樣長一點的紀錄片就可以直接播完,短一點的話就可以開論壇,希望達到跟「紀
錄觀點」有互補的功能。


木:所以這個節目即將要推出了嗎?兩個節目播出的紀錄片是不一樣的嗎?

古:有可能會一樣,可以互相流通。這個節目還沒有即將推出,不過這個建議已
經得到認同。

木:我在唱片行可以看到在賣一些「紀錄觀點」的紀錄片,但又不完全是全部。
關於影片製作完成後續的推廣與映演,包括壓成DVD,都是交由公視自己安排處
理嗎?

古:推廣和映演的部份,我們在公共電視本身配置的人力上,沒辦法去執行這一
塊。所以我們常外包給其他公司執行。像「飆紀錄」,就是請風潮發行,每一次
如果有一個個案時,就會請長期跟我們合作的公司,來做推廣的工作。

木:那參展呢?

古:參展是公視的國際部,做國際的推廣和參展。

木:所以基本上內部製作的影片,版權就是歸給公共電視?

古:對,而且委製如果是全額補助,版權也是歸給公共電視。
木:重播率的問題是不是很困擾「紀錄觀點」?

古:資源明顯不足,我們實際上也許是需要十倍預算來做這些事情,每部片就可
以都是新片。於是我們就必需去選取,看哪些紀錄片值得再重播,怎麼安排。但
對於太熟紀錄片的觀眾,可能就會覺得「唉唷,怎麼又是這片!」,但事實上是
有苦衷的啦。(笑)

木:像你們拍出來的片子,一定要在60分鐘之內,這會是一個困擾嗎?

古:這的確是個困擾,但這也是個現實。我其實也跟一些獨立製片的導演說,如
果想要在電視上播出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電視、規格、時間的特性和限制。像許
伯鑫的東西,在剪接的時候,我就跟他說要考慮有一個電視版,另外再有一個版
本也OK。你也許有些題材可以擴充或壓縮,都必須先考量好。


木:但有些片子,中間前面都很好,在尾巴卻有弱掉的感覺,像柯金源之前的《
天大地大》就是這樣,最後說「從這十幾年的天災人禍環境來看,了解台灣的環
境特性,順應天地變化的脈動,從中累積生存的智慧,才能安身立命」,這是很
虛的結論吧!


古:我覺得這應該跟時間沒有關係,是結構的問題。因為時間是中性的,你的故
事也許是很巨大的故事,但因為你透過整理和編輯的過程,事實上應該還是可以
從中間拉出一個完整的,譬如說55分鐘的故事出來,不會不可能的!

只是說在剪接的時候,自己設定的軸線是怎麼走,走到一定程度之後,突然要做
變動,就會有一定的困難,確實是這個樣子。這時候要把原來的結構整個打掉,
重新思考。一般的作法是,譬如說我們已經剪了100分鐘,要重新把45分鐘修
掉,就會有斷手斷腳的感覺。

木:最後要請問的是,「紀錄觀點」的遠景是什麼呢?有難以跨越的現實問嗎?

古:「紀錄觀點」的遠景,對台灣來講,也許就是紀錄片的遠景。我們希望紀錄
片這樣類型的影片也好,電視節目也好。能夠在我們所有的電視頻道裡去佔有一
定的空間。這東西在很多面向需要去加強,包括需要有更多曝光的機會,包括說
需要有更多資源…,有更多條件需要進來讓紀錄片更壯大。


我其實認為說,「沒有紀錄片不是不可能的」。我是反過來說啦!我的意思是說,
很多東西它沒有了,我們還是必須要生存下去。但我覺得紀錄片相較於很多娛樂
的東西,它的價值和重要性是很高的,那我們怎麼樣讓這樣的觀念,能夠讓更多
人接受,這就是「互動」的過程。你怎麼樣去跟你在拍攝的對象互動,怎麼樣讓
你的作品和觀眾互動,讓大家覺淂說,透過觀賞紀錄片的過程,能夠有一些很好
的收穫。否則這東西不會越來越擴大。

特別要對於所有的紀錄片工作者提醒的是,紀錄片其實不是在展現自我,其實是
在記錄他自己,利用一個記錄的工具,跟社會,還有跟社會裡頭的其他人互動的
過程,那這個過程是對每一方都有一定的影響跟益處,否則的話其實我們有蠻多
的導演我覺得越拍越往自己裡面走了,但那個題材是可以接受、OK的。可是那
不能是比例越大的我們所產出的紀錄片。我們的紀錄片應該是越來越多樣的,這
東西還是相對說資源要越來越擴大,才會有越來越多樣的紀錄片產生。
而難以跨越的現實問題,目前來說就是資源了!講白一點,就是「錢」啦…。

木:非常謝謝古國威先生接受紀工報的訪談!

--

All Comments

紀工報訪問勞陣秘書長 孫友聯

Linda avatar
By Linda
at 2008-05-07T22:17
林木材(以下簡稱木):孫友聯秘書長您好,請問您是何時加入勞陣的呢? 孫友聯(以下簡稱孫):我是在1994年到勞陣實習,那時候的身分是台大社工系的學生。 其實我在大一的時候加入台研社,各項的社會運動都去參與,譬如那時最風行的有反核, 還有女權運動,學校裡的女研社,還有原住民的「還我土地運動」…等等。「無殼蝸牛 ...

5/20 公共電視記錄觀點播出[西藏半生緣]

Steve avatar
By Steve
at 2008-05-07T17:13
◎ 節目名稱:紀錄觀點-西藏半生緣 ◎ 播出時間:5月20日(週二)晚上10點 ◎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5月20日晚上10點,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節目,將播出「西藏半生緣」(The Lost World of Tibet),本節目蒐集了BBC和英國電影協會珍藏的西藏影片,這些拍攝於1940到1950 年代的影 ...

[情報] 第12屆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歡迎您 報名將截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08-05-07T13:07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humed121 (humed) 看板: movie 標題: [情報] 第12屆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歡迎您 報名將截 時間: Wed May 7 12:18:31 2008 第12屆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報名將截 邀請許多知名學者與學員分享各領域精隨 更有兩 ...

「小作品.大饗宴」巡迴放映座談

Selena avatar
By Selena
at 2008-05-07T10:53
「小作品.大饗宴」巡迴放映座談 「1394打戲路」成果分享 客家電視台去年推出「1394打戲路」紀錄片徵案活動,並在電視台播出入選作品,獲得廣大觀眾的熱烈迴 響。今年,第二屆徵案活動開始了,為了讓更多有志從事於紀錄片工作的素人紀錄者,有更多瞭解的機會 ,特別於全國舉辦四場「小作品.大饗宴」放映座談會。 ...

[轉錄][轉錄]人類週&影展來啦!!!!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8-05-06T23:57
※ [本文轉錄自 Totem 看板] ◢◢◢◢◢◢◢◢◢◢◢◢◢◢◢◢◢◢◢◢◢◢◢◢◢◢◢◢◢◢◢◢◢◢◢◢◢◢◢◢ ◥◥◥◥◥◥◥◥◥◥◥◥◥◥◥◥◥◥◥◥◥◥◥◥◥◥◥◥◥◥◥◥◥◥◥◥◥◥◥◥ 《05/05~05/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