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刊】風神榜-青春紀實 導演楊力州 - 紀錄片

By Ida
at 2006-10-12T14:44
at 2006-10-12T14:44
Table of Contents
當年,導演楊力州因誤打誤撞考入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這12年來,他專心於紀錄片場景裡,獲獎無數。
他不愛念書,年少曾經慘白,幸好紀錄片帶他看到了不同人生,那些細節比他自己的人生還要精采真實。楊力州將與學生張榮吉推出新作《奇蹟的夏天》,片中,美崙國中的足球隊員用汗水證明自己的青春;而他在場上拍片,跟著奔跑流汗,他晚來的青春期,總算有了草地與陽光的顏色。
花蓮美崙的陽光濃度彷彿比較高,日照拉出來的影子很短,太熱了,眼見我們的拍照快完成,我和導演楊力州一邊收拾,在操場中間聊了起來。此刻,紀錄片《奇蹟的夏天》裡的足球員,正在場中收球,突然,一顆砲彈似的球以拋物曲線,疾速往楊力州飛來,幸好高壯的球員大胖立刻反應,大腳飛踢化解。
肉搏戰又怕又愛
是球員間的嬉鬧,他們習慣了,但這樣肉搏,楊力州整個人因為驚嚇,雙手抱頭;我也呆了,一個下午在球場上東躲西閃,心中不停畫十字,我心想:這部國中生足球片是那樣貼身、又得那樣接近,到底是怎麼拍成的啊?
楊力州指指他的年輕學生張榮吉,也是導演之一:「阿吉有時候會拍到忘我,人家要射門時,他站在守門員旁邊。我自己拍時也會恐懼,球砰地一聲撞到桿子時,吼,我就感到很可怕,可是我第一個念頭是,剛剛那個剎那,我有沒有把機器關掉,如果沒有,那個鏡頭就很棒了…」他人長得斯文可愛,偶爾還露出兔寶寶那種熱切啃著什麼的表情。
楊力州快四十歲了,他是一個拍片十二年的紀錄片導演,得過金穗獎、金鐘獎,家中幽暗一角金光燦爛,然而,他最喜歡的一個獎,卻是美崙國中足球隊今年在世界盃青少年錦標賽所獲得的獎盃,這些黝黑小朋友用汗水換來的成果,給了他莫大鼓勵,也讓他拍出《奇蹟的夏天》。
拍廣告夢想起點
今年二月,Nike找上楊力州以美崙國中足球隊為題材拍攝網路形象廣告,為了趕世足熱潮,拍攝期只有一個月,楊力州習慣性地推推眼鏡:「才拍了三分之一,我們就決定之後要發展成比較強的長片,因為網路短片,就算以紀實手法來做,就只像一篇文章的標題而已。」於是,Nike計畫結束了,楊力州、張榮吉與製片朱詩倩(也是楊太太)就留在花蓮繼續拍片,直到今年七月才結束。
「我們一開始連越位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只是拍他們很熱血踢球進去。他們很強,強到你不敢想像,比如說,他們是亞州青少年冠軍,但只到這個年紀,就沒辦法下去,我們覺得冠軍球隊有好多好多故事…又很擔心他們未來怎麼樣。」楊力州說得很憂心的樣子。
而張榮吉則形容,聽到球員說,如果不踢球,就是去做板模工或鐵工時,他內心一陣刺痛。球隊裡大多是來自單親家庭的原住民,今夏他們升上高中,有六人屬於花蓮高中,另外十一人去了花蓮高農,念花中的大胖說:「能夠的話,還是希望一直踢下去啊。」
過去,他們六點起床訓練、十點熄燈,三年生活全黏在一起;我一走進那間宿舍(現在已經是升國三的學弟們在住了),那陳年的汗水與堆疊的球鞋臭味,在狹窄走廊裡爆開,我微微昏眩,楊力州大笑:「他們大掃除過了,以前那個味道,你才走到宿舍門口,就會轟地一聲衝上來,所以我的方法是,用力深呼吸三口,大量吸入,逼自己習慣,然後就開始拍了。這是男子漢的味道!」
有耐性留住青春
劇情片與紀錄片導演是很不同的。楊力州的存在感不強、無害、面孔和善、天性易受感動,再加上「蹲點」的耐性,讓他很適合做一個紀錄片導演。他用攝影機搜集所有細微線索,即使只是看似平凡的生命表象,都讓他用糖衣包裹起可能令人心碎的真實故事;糖化開了,心上留下一點淡淡的哀傷,而故事才正要開始。
電影快要上映,那天楊力州帶了片段給球員看,後來,長相很帥的憂鬱左前鋒建良一邊練球,還忍不住說:「哦,好想看全部!」
才經過一個夏天,球員們升上了高中,開始在頭髮上大做文章,有的燙有的染,不再是以前的三分頭,模樣悄悄地改變了;楊力州嘴巴小小的,表情卻充滿驚嘆,「他們都長得好快哦!
「我完全想不起來我的國中時代,好慘,」楊力州念的是台北注重升學的海山國中,會畫畫卻不太會讀書的他,完全沒成就感,「國中三年,我唯一記得的,是因為跟隔壁班男生爭風吃醋,被管理組長帶去用木板打屁股,打斷之後就叫我在保健室洗手台前罰站,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那個白色洗手台的樣子。
「所以拍這群小朋友時,很多東西會跑回來,他們就算功課沒那麼好,起碼十三到十五歲這段時間是充滿陽光的;我是慘白的、慘綠的。有時候紀錄片很大的意義是,我們至少把他們國中最後這段日子,關於青春的樣子留下來,這個片子的價值不在票房,反而是在這個,我多希望我十五歲時有快樂的臉龐…」
孩子氣著迷少年
不只是《奇蹟的夏天》,楊力州還拍過軍警和消防隊員的紀錄片,他著迷一群臭男生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活人的青春與死的規訓如何衝撞;他進行中的《青春》已經拍了十一年,那群年輕人由十七歲長到二十八歲,楊力州無奈看了看自己腰間一圈脂肪說:「這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作品,並且以青春為名,你知道年近四十,都會很喜歡以青春之名做的任何事情。」
楊力州其實是有些孩子氣的,所以與年輕人處得特別融洽。他與張榮吉共同執導《奇蹟的夏天》,採訪時,他怕自己話講太多,很想讓小他多歲的張榮吉說完一個故事,但自己卻常常忍不住接下去。
輔大應用美術系畢業後,楊力州曾在復興商工教素描,張榮吉是那時的學生,所以日後張榮吉看到他以《打火英雄》一片獲金穗獎,無形中也帶來鼓舞。而那時候的楊力州,其實還在念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
師生戀辭職捍衛
所以,在那之前就很想拍紀錄片嗎?「不,我根本不知道那是紀錄片研究所,面試老師跟我說的時候,我還ㄏㄚ了很大一聲,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錄取我?」他大笑,「可是我辭掉復興商工的工作了,我一定要找個地方去。我為什麼不教?因為我跟小倩談戀愛了,她那時才念美工科高三,我一定得離開。」
當時的師生戀終於修成正果,四年前,楊力州與小他九歲的朱詩倩結婚,在他影響下,她也成為知名紀錄片導演,手上《雅芳小姐》拍攝已進入第三年。朱詩倩俐落打理楊力州相關的工作事宜(找她比找楊導有效率),提到家庭生活她有些緊張,連忙說:「唉,我現在的專職是《奇蹟的夏天》製片啦!」
他們除了一起拍片,也同為台灣的紀錄片環境而努力。楊力州是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正推動工會,希望能讓這些影像工作者享有勞健保。他不停提到義工小矛—一個對紀錄片充滿熱情,卻窮到生病沒錢看醫生的年輕人。
使命感繁殖經費
白皙肌膚下,理想性格在楊力州的血管裡流動跳竄;《奇蹟的夏天》是他的片子第一次上院線,他要把部分收入捐給紀錄片繁殖計畫,年輕人可以申請這些經費去拍片,有商業收入再捐回來,讓別人有機會拍下去。「這樣小矛就有錢拍片了。我已經拍了十二年,我開始有些改變,可是我轉過頭看到那個年輕的小矛,他好純粹,就好像我當年開始拍片時一樣,就像鏡子,我希望我三不五時就能看到一面鏡子,我希望他們不要倒。」
對他來說,奔跑在球場上,體力是吃不消了,然而那又是一種青春的象徵,他說:「拍這部片時,我必須拿著攝影機跑,跑到定點,然後看球要傳到哪裡…結果阿吉他們看拍攝帶時,就會聽到我的喘息聲,呼呼呼呼的,好大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練好身體。」即使過程這麼疲憊,楊力州卻露出欣喜的表情。
我腦子裡開始想像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氣喘吁吁閃球,跟著一群少年奔跑的畫面,心裡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楊力州已經用紀錄片窺看過太多人生,但這些青少年如同烈日般把他曬紅了,更像一股血清素打入了他的身體,或許楊力州曾擁有過一段美好的青春期。
影像寫日記 楊力州
1969年3月9日生,輔大應用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父親為畫家楊敏郎,從小是美展常客,紀錄片作品獲國內外許多影展肯定。
作品包括《打火兄弟》《我愛080》《留念》《過境》《新宿,東口以東》《奇蹟的夏天》,曾獲得金穗獎、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瑞士真實紀錄影展最佳影片。目前擔任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
【2006-09-14 壹周刊】
--
他不愛念書,年少曾經慘白,幸好紀錄片帶他看到了不同人生,那些細節比他自己的人生還要精采真實。楊力州將與學生張榮吉推出新作《奇蹟的夏天》,片中,美崙國中的足球隊員用汗水證明自己的青春;而他在場上拍片,跟著奔跑流汗,他晚來的青春期,總算有了草地與陽光的顏色。
花蓮美崙的陽光濃度彷彿比較高,日照拉出來的影子很短,太熱了,眼見我們的拍照快完成,我和導演楊力州一邊收拾,在操場中間聊了起來。此刻,紀錄片《奇蹟的夏天》裡的足球員,正在場中收球,突然,一顆砲彈似的球以拋物曲線,疾速往楊力州飛來,幸好高壯的球員大胖立刻反應,大腳飛踢化解。
肉搏戰又怕又愛
是球員間的嬉鬧,他們習慣了,但這樣肉搏,楊力州整個人因為驚嚇,雙手抱頭;我也呆了,一個下午在球場上東躲西閃,心中不停畫十字,我心想:這部國中生足球片是那樣貼身、又得那樣接近,到底是怎麼拍成的啊?
楊力州指指他的年輕學生張榮吉,也是導演之一:「阿吉有時候會拍到忘我,人家要射門時,他站在守門員旁邊。我自己拍時也會恐懼,球砰地一聲撞到桿子時,吼,我就感到很可怕,可是我第一個念頭是,剛剛那個剎那,我有沒有把機器關掉,如果沒有,那個鏡頭就很棒了…」他人長得斯文可愛,偶爾還露出兔寶寶那種熱切啃著什麼的表情。
楊力州快四十歲了,他是一個拍片十二年的紀錄片導演,得過金穗獎、金鐘獎,家中幽暗一角金光燦爛,然而,他最喜歡的一個獎,卻是美崙國中足球隊今年在世界盃青少年錦標賽所獲得的獎盃,這些黝黑小朋友用汗水換來的成果,給了他莫大鼓勵,也讓他拍出《奇蹟的夏天》。
拍廣告夢想起點
今年二月,Nike找上楊力州以美崙國中足球隊為題材拍攝網路形象廣告,為了趕世足熱潮,拍攝期只有一個月,楊力州習慣性地推推眼鏡:「才拍了三分之一,我們就決定之後要發展成比較強的長片,因為網路短片,就算以紀實手法來做,就只像一篇文章的標題而已。」於是,Nike計畫結束了,楊力州、張榮吉與製片朱詩倩(也是楊太太)就留在花蓮繼續拍片,直到今年七月才結束。
「我們一開始連越位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只是拍他們很熱血踢球進去。他們很強,強到你不敢想像,比如說,他們是亞州青少年冠軍,但只到這個年紀,就沒辦法下去,我們覺得冠軍球隊有好多好多故事…又很擔心他們未來怎麼樣。」楊力州說得很憂心的樣子。
而張榮吉則形容,聽到球員說,如果不踢球,就是去做板模工或鐵工時,他內心一陣刺痛。球隊裡大多是來自單親家庭的原住民,今夏他們升上高中,有六人屬於花蓮高中,另外十一人去了花蓮高農,念花中的大胖說:「能夠的話,還是希望一直踢下去啊。」
過去,他們六點起床訓練、十點熄燈,三年生活全黏在一起;我一走進那間宿舍(現在已經是升國三的學弟們在住了),那陳年的汗水與堆疊的球鞋臭味,在狹窄走廊裡爆開,我微微昏眩,楊力州大笑:「他們大掃除過了,以前那個味道,你才走到宿舍門口,就會轟地一聲衝上來,所以我的方法是,用力深呼吸三口,大量吸入,逼自己習慣,然後就開始拍了。這是男子漢的味道!」
有耐性留住青春
劇情片與紀錄片導演是很不同的。楊力州的存在感不強、無害、面孔和善、天性易受感動,再加上「蹲點」的耐性,讓他很適合做一個紀錄片導演。他用攝影機搜集所有細微線索,即使只是看似平凡的生命表象,都讓他用糖衣包裹起可能令人心碎的真實故事;糖化開了,心上留下一點淡淡的哀傷,而故事才正要開始。
電影快要上映,那天楊力州帶了片段給球員看,後來,長相很帥的憂鬱左前鋒建良一邊練球,還忍不住說:「哦,好想看全部!」
才經過一個夏天,球員們升上了高中,開始在頭髮上大做文章,有的燙有的染,不再是以前的三分頭,模樣悄悄地改變了;楊力州嘴巴小小的,表情卻充滿驚嘆,「他們都長得好快哦!
「我完全想不起來我的國中時代,好慘,」楊力州念的是台北注重升學的海山國中,會畫畫卻不太會讀書的他,完全沒成就感,「國中三年,我唯一記得的,是因為跟隔壁班男生爭風吃醋,被管理組長帶去用木板打屁股,打斷之後就叫我在保健室洗手台前罰站,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那個白色洗手台的樣子。
「所以拍這群小朋友時,很多東西會跑回來,他們就算功課沒那麼好,起碼十三到十五歲這段時間是充滿陽光的;我是慘白的、慘綠的。有時候紀錄片很大的意義是,我們至少把他們國中最後這段日子,關於青春的樣子留下來,這個片子的價值不在票房,反而是在這個,我多希望我十五歲時有快樂的臉龐…」
孩子氣著迷少年
不只是《奇蹟的夏天》,楊力州還拍過軍警和消防隊員的紀錄片,他著迷一群臭男生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活人的青春與死的規訓如何衝撞;他進行中的《青春》已經拍了十一年,那群年輕人由十七歲長到二十八歲,楊力州無奈看了看自己腰間一圈脂肪說:「這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作品,並且以青春為名,你知道年近四十,都會很喜歡以青春之名做的任何事情。」
楊力州其實是有些孩子氣的,所以與年輕人處得特別融洽。他與張榮吉共同執導《奇蹟的夏天》,採訪時,他怕自己話講太多,很想讓小他多歲的張榮吉說完一個故事,但自己卻常常忍不住接下去。
輔大應用美術系畢業後,楊力州曾在復興商工教素描,張榮吉是那時的學生,所以日後張榮吉看到他以《打火英雄》一片獲金穗獎,無形中也帶來鼓舞。而那時候的楊力州,其實還在念南藝大音像紀錄研究所。
師生戀辭職捍衛
所以,在那之前就很想拍紀錄片嗎?「不,我根本不知道那是紀錄片研究所,面試老師跟我說的時候,我還ㄏㄚ了很大一聲,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錄取我?」他大笑,「可是我辭掉復興商工的工作了,我一定要找個地方去。我為什麼不教?因為我跟小倩談戀愛了,她那時才念美工科高三,我一定得離開。」
當時的師生戀終於修成正果,四年前,楊力州與小他九歲的朱詩倩結婚,在他影響下,她也成為知名紀錄片導演,手上《雅芳小姐》拍攝已進入第三年。朱詩倩俐落打理楊力州相關的工作事宜(找她比找楊導有效率),提到家庭生活她有些緊張,連忙說:「唉,我現在的專職是《奇蹟的夏天》製片啦!」
他們除了一起拍片,也同為台灣的紀錄片環境而努力。楊力州是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正推動工會,希望能讓這些影像工作者享有勞健保。他不停提到義工小矛—一個對紀錄片充滿熱情,卻窮到生病沒錢看醫生的年輕人。
使命感繁殖經費
白皙肌膚下,理想性格在楊力州的血管裡流動跳竄;《奇蹟的夏天》是他的片子第一次上院線,他要把部分收入捐給紀錄片繁殖計畫,年輕人可以申請這些經費去拍片,有商業收入再捐回來,讓別人有機會拍下去。「這樣小矛就有錢拍片了。我已經拍了十二年,我開始有些改變,可是我轉過頭看到那個年輕的小矛,他好純粹,就好像我當年開始拍片時一樣,就像鏡子,我希望我三不五時就能看到一面鏡子,我希望他們不要倒。」
對他來說,奔跑在球場上,體力是吃不消了,然而那又是一種青春的象徵,他說:「拍這部片時,我必須拿著攝影機跑,跑到定點,然後看球要傳到哪裡…結果阿吉他們看拍攝帶時,就會聽到我的喘息聲,呼呼呼呼的,好大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練好身體。」即使過程這麼疲憊,楊力州卻露出欣喜的表情。
我腦子裡開始想像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氣喘吁吁閃球,跟著一群少年奔跑的畫面,心裡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楊力州已經用紀錄片窺看過太多人生,但這些青少年如同烈日般把他曬紅了,更像一股血清素打入了他的身體,或許楊力州曾擁有過一段美好的青春期。
影像寫日記 楊力州
1969年3月9日生,輔大應用美術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父親為畫家楊敏郎,從小是美展常客,紀錄片作品獲國內外許多影展肯定。
作品包括《打火兄弟》《我愛080》《留念》《過境》《新宿,東口以東》《奇蹟的夏天》,曾獲得金穗獎、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瑞士真實紀錄影展最佳影片。目前擔任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
【2006-09-14 壹周刊】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Christine
at 2006-10-16T03:52
at 2006-10-16T03:52

By Charlotte
at 2006-10-17T23:31
at 2006-10-17T23:31

By Agatha
at 2006-10-22T17:02
at 2006-10-22T17:02

By Tristan Cohan
at 2006-10-24T23:53
at 2006-10-24T23:53

By Donna
at 2006-10-27T21:47
at 2006-10-27T21:47
Related Posts
請問國美館的影像大道

By Liam
at 2006-10-11T15:46
at 2006-10-11T15:46
2006音樂影展影音座談會II─前衛動態影 …

By Ida
at 2006-10-11T14:46
at 2006-10-11T14:46
夢想無限 造出太陽車

By Robert
at 2006-10-10T19:25
at 2006-10-10T19:25
Re: 發行拱樂社、南方澳海洋紀事DVD 不為名利為報恩

By Rae
at 2006-10-10T00:54
at 2006-10-10T00:54
(代貼)夢想無限觀後感 作者:博悟行逸

By Sierra Rose
at 2006-10-09T12:45
at 2006-10-09T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