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跡】台灣紀錄片的未來(1):錢從哪裡來? - 紀錄片

By Gilbert
at 2005-11-10T23:58
at 2005-11-10T23:58
Table of Contents
2000年明日報所做的專題。貼出來和大家分享。
【專題】台灣紀錄片的未來(1):錢從哪裡來?
記者:鄒念祖 ︱攝影︰黃敏建|台北 報導∣07月27日 18:28
200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於9月21日至9月30日進行十天,放映來自世界各國150
多部的作品,其中也有多部台灣導演的優秀作品。在一般觀眾普遍對紀錄片不瞭解,又
缺乏資金援助的情況下,台灣仍有一些熱情的紀錄片導演持續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留下
見證。紀錄片雙年展特別邀請了老中青三代紀錄片導演舉行座談,替台灣紀錄片的未來
尋求可行之路。
紀錄片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來源,新聞局的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
提供每部紀錄長片200萬元的補助,但每年只有兩部的名額,國家文藝基金不限定名額,
但每部只有40至60萬不等的補助,並不足以支持完成一部片子。
以人類學者身份拍攝紀錄片《穿過婆家村》、《愛戀排灣笛》的胡台麗以她的親身經驗
指出,她的《愛戀排灣笛》雖然獲得新聞局 200萬的輔導金,卻被國稅局當作中獎獎金
所得而課了15%的稅,實拿170萬。國稅局認定這是獎金的同時,新聞局卻又要求她報帳
,而且所有支出單據還要先經會計師認證,由她自付會計師的費用。同一筆錢被當作獎
金又被當成支出,還像防賊一樣的要求認證,讓她覺得很不受尊重。
相對而言,胡台麗認為國家文藝基金的處理方式較尊重藝術家,只要把單據留下備查即
可。雖然身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胡台麗表示中研院並無經費資助相關紀錄片的拍攝
,所以她還是要自己籌錢,花費許多心力在尋求贊助上。她也質疑為何新聞局針對紀錄
長片頒發的輔導金會由一年三部減少到兩部。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同時也任教於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記錄研究所,培育新一代紀錄片人
才的張照堂,以他擔任過新聞局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的評審經驗,對紀錄片輔導金的
名額提出解釋。
原來因為國片輔導金給了劇情片一億,就有人爭取讓短片與紀錄長片也有1000萬的輔導
金。第一屆短片的名額較少,所以紀錄片有三個名額。第二屆短片的名額增加,又撥了
100萬行政費用給委辦輔導金甄選的電影資料館,於是變成紀錄長片兩部,每部200萬元
,短片五部,每部100萬元,合計1000萬元。
曾在公共電視台擔任過節目經理的余秉中認為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太淺碟了,只有一些文
史工作者苦哈哈的在做特定的題材。他建議讓事權統一,成立國家紀錄中心統籌台灣紀
錄片的保存與拍攝工作,不要再把紀錄片跟短片、劇情片混在一起。
--
【專題】台灣紀錄片的未來(1):錢從哪裡來?
記者:鄒念祖 ︱攝影︰黃敏建|台北 報導∣07月27日 18:28
200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於9月21日至9月30日進行十天,放映來自世界各國150
多部的作品,其中也有多部台灣導演的優秀作品。在一般觀眾普遍對紀錄片不瞭解,又
缺乏資金援助的情況下,台灣仍有一些熱情的紀錄片導演持續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留下
見證。紀錄片雙年展特別邀請了老中青三代紀錄片導演舉行座談,替台灣紀錄片的未來
尋求可行之路。
紀錄片工作者共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來源,新聞局的電影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
提供每部紀錄長片200萬元的補助,但每年只有兩部的名額,國家文藝基金不限定名額,
但每部只有40至60萬不等的補助,並不足以支持完成一部片子。
以人類學者身份拍攝紀錄片《穿過婆家村》、《愛戀排灣笛》的胡台麗以她的親身經驗
指出,她的《愛戀排灣笛》雖然獲得新聞局 200萬的輔導金,卻被國稅局當作中獎獎金
所得而課了15%的稅,實拿170萬。國稅局認定這是獎金的同時,新聞局卻又要求她報帳
,而且所有支出單據還要先經會計師認證,由她自付會計師的費用。同一筆錢被當作獎
金又被當成支出,還像防賊一樣的要求認證,讓她覺得很不受尊重。
相對而言,胡台麗認為國家文藝基金的處理方式較尊重藝術家,只要把單據留下備查即
可。雖然身為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胡台麗表示中研院並無經費資助相關紀錄片的拍攝
,所以她還是要自己籌錢,花費許多心力在尋求贊助上。她也質疑為何新聞局針對紀錄
長片頒發的輔導金會由一年三部減少到兩部。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同時也任教於台南藝術學院音像記錄研究所,培育新一代紀錄片人
才的張照堂,以他擔任過新聞局短片及紀錄長片輔導金的評審經驗,對紀錄片輔導金的
名額提出解釋。
原來因為國片輔導金給了劇情片一億,就有人爭取讓短片與紀錄長片也有1000萬的輔導
金。第一屆短片的名額較少,所以紀錄片有三個名額。第二屆短片的名額增加,又撥了
100萬行政費用給委辦輔導金甄選的電影資料館,於是變成紀錄長片兩部,每部200萬元
,短片五部,每部100萬元,合計1000萬元。
曾在公共電視台擔任過節目經理的余秉中認為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太淺碟了,只有一些文
史工作者苦哈哈的在做特定的題材。他建議讓事權統一,成立國家紀錄中心統籌台灣紀
錄片的保存與拍攝工作,不要再把紀錄片跟短片、劇情片混在一起。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有哪些紀錄片上過院線呢?

By Noah
at 2005-11-10T11:10
at 2005-11-10T11:10
貢寮 你好嗎? 11月份紀錄片放映消息

By Edwina
at 2005-11-10T00:09
at 2005-11-10T00:09
想請喜愛紀錄片的各位幫忙

By Daph Bay
at 2005-11-09T22:51
at 2005-11-09T22:51
紀錄片v.s故事紀實

By Queena
at 2005-11-09T17:07
at 2005-11-09T17:07
「文學巨擘-巴金」紀錄片座談會

By Zanna
at 2005-11-09T11:20
at 2005-11-09T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