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雜亂的紀錄片心得與想法 - 紀錄片

By Christine
at 2006-11-19T09:58
at 2006-11-19T09:58
Table of Contents
這可以說是隨筆吧,讓我大膽的po上來。
一、對於《醫生》、《奇蹟的夏天》、《夢想無限》的雜想
哲學家尼采曾提到:
「人和樹原本都是一樣的,他愈是想朝光明的高處挺升,
他的根就會愈深入黑暗的地底──深入惡中。」
用這句話來看待目前台灣紀錄片的環境,我們可以看到幾部上院線的紀錄片的
某種單向策略。《奇蹟的夏天》、《夢想無限》關於熱血、夢想的同質性,而
《醫生》好不容易欲探求人生命中最黑暗神秘的「死亡」議題,卻也在商業的
包裝宣傳下,整個轉向了「生命」、「撫平傷痛」的溫情人道(預告非常煽情)。
我不免想著,這一昧強調良善的做法,就真能掩蓋、消泯社會中必須被適當排解
的「惡」嗎?
撇開醫生的影片本身不談
這部影片從「死亡」議題被引導成「走出傷痛」,
我覺得倒不是社會需要正向力的一種渴望,
我會比較認為這是商業機制使然,
為了鞏固某種價值而不得不做的做法(應該稱不上妥協或犧牲吧!)
所以當我看到大愛電視台的主持人一直逼問溫醫生夫婦對於喪子的痛楚
攝影機始終用大特寫企圖抓住他們的眼淚時
我傷心呀...
某些神秘的東西就是正因為如此才無法被理解正視
於是才會造成許多誤會、遺憾和悲劇。
揚善的做法,包括了影片本身和行銷作法兩各層面,但這兩個甚至可能是息息相關的。
像《醫生》就是一部能對死亡去神秘化的合適教材。
「死亡」這個陰晦隱暗難以被啟齒的議題(幾乎類似令大人們面有難色的「性」慾望)
當我們好不容易有了個機會可以去了解,卻因為種種複雜的商業原因,被轉向了。
對於一個需要多元價值的社會而言,
我不太樂意見到上院線的所有紀錄片都有著同質性過高的比例。
(因為如此一來,當紀錄片被與某種符號劃上連結,那被「消費」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而這種行銷手法,強調良善、強調溫情、強調努力打拼。
甚至有時是指一整套,從開始拍攝、剪接、發行就早已經訂下策略的電影製作方式
(《夢想無限》最為明顯)
他早已知道要帶給觀眾什麼了,因此影片裡不會有太多的意外,四平八穩的。
如果用不客氣的話說,影片裡頭的人都像極了只擁有單向性格的演員,
影片自然深度大減,我們看不到大家對於此夢想的個體性想法。
所以《夢想無限》台北電影節首映會後,某個學生的感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因為他所說的這一點是影片根本沒有提到,也沒有拍出來的東西。
他說:「一開始加入太陽能車隊,我只是個夢想的追隨者。可是現在我希望以後能慢慢發掘
自己的夢想,未來像鄭教授一樣,成為帶領大家實現夢想的人。」
這才是他心裡真正的話。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一、對於《醫生》、《奇蹟的夏天》、《夢想無限》的雜想
哲學家尼采曾提到:
「人和樹原本都是一樣的,他愈是想朝光明的高處挺升,
他的根就會愈深入黑暗的地底──深入惡中。」
用這句話來看待目前台灣紀錄片的環境,我們可以看到幾部上院線的紀錄片的
某種單向策略。《奇蹟的夏天》、《夢想無限》關於熱血、夢想的同質性,而
《醫生》好不容易欲探求人生命中最黑暗神秘的「死亡」議題,卻也在商業的
包裝宣傳下,整個轉向了「生命」、「撫平傷痛」的溫情人道(預告非常煽情)。
我不免想著,這一昧強調良善的做法,就真能掩蓋、消泯社會中必須被適當排解
的「惡」嗎?
撇開醫生的影片本身不談
這部影片從「死亡」議題被引導成「走出傷痛」,
我覺得倒不是社會需要正向力的一種渴望,
我會比較認為這是商業機制使然,
為了鞏固某種價值而不得不做的做法(應該稱不上妥協或犧牲吧!)
所以當我看到大愛電視台的主持人一直逼問溫醫生夫婦對於喪子的痛楚
攝影機始終用大特寫企圖抓住他們的眼淚時
我傷心呀...
某些神秘的東西就是正因為如此才無法被理解正視
於是才會造成許多誤會、遺憾和悲劇。
揚善的做法,包括了影片本身和行銷作法兩各層面,但這兩個甚至可能是息息相關的。
像《醫生》就是一部能對死亡去神秘化的合適教材。
「死亡」這個陰晦隱暗難以被啟齒的議題(幾乎類似令大人們面有難色的「性」慾望)
當我們好不容易有了個機會可以去了解,卻因為種種複雜的商業原因,被轉向了。
對於一個需要多元價值的社會而言,
我不太樂意見到上院線的所有紀錄片都有著同質性過高的比例。
(因為如此一來,當紀錄片被與某種符號劃上連結,那被「消費」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而這種行銷手法,強調良善、強調溫情、強調努力打拼。
甚至有時是指一整套,從開始拍攝、剪接、發行就早已經訂下策略的電影製作方式
(《夢想無限》最為明顯)
他早已知道要帶給觀眾什麼了,因此影片裡不會有太多的意外,四平八穩的。
如果用不客氣的話說,影片裡頭的人都像極了只擁有單向性格的演員,
影片自然深度大減,我們看不到大家對於此夢想的個體性想法。
所以《夢想無限》台北電影節首映會後,某個學生的感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因為他所說的這一點是影片根本沒有提到,也沒有拍出來的東西。
他說:「一開始加入太陽能車隊,我只是個夢想的追隨者。可是現在我希望以後能慢慢發掘
自己的夢想,未來像鄭教授一樣,成為帶領大家實現夢想的人。」
這才是他心裡真正的話。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James
at 2006-11-21T21:05
at 2006-11-21T21:05
Related Posts
第十屆烏山頭紀錄片影展校外巡迴

By Kumar
at 2006-11-18T01:46
at 2006-11-18T01:46
「黃屋手記」入選法國南特三洲影展競賽片

By Xanthe
at 2006-11-17T23:48
at 2006-11-17T23:48
紀錄片『台北京』之「過客」、「比賽」,公共電視首播

By Hedda
at 2006-11-15T02:44
at 2006-11-15T02:44
「媒希望?」2006媒體工作者巡迴影展

By Connor
at 2006-11-13T15:53
at 2006-11-13T15:53
政大廣電影視編導實務誠徵演員

By Isabella
at 2006-11-13T00:41
at 2006-11-13T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