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晚安~家的各種樣貌 - 臺劇

By Quintina
at 2019-08-10T21:23
at 2019-08-10T21:23
Table of Contents
一千個晚安陪伴了我們20個週五的夜晚。
作為從去年就期待播出的觀眾,總覺得該發個心得文來完結。
一千個晚安,串連了許多「家」的故事,都是很真實的,彷彿就像是你我身邊會發生的
故事一樣。
從天晴的家庭說起~
身份認同或許是被收養者一生要面對的課題,天晴的童年因為有站長、養母以及天雨的
陪伴,雖不算富裕但也算是渡過了被愛包圍的生活,這部戲呈現了收養家庭無私的愛,
令人動容。
我偏向認同「養之恩大於生之恩」,但也可以理解天晴對身世的渴求,中後段帶出寬姐
的故事,從兩者的角度來看,雖然寬姐當年的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天晴一時難以接受
的心態也不難理解,想想如果相認之後馬上就情同一起長大的母女似乎有點太矯情,像
劇中的寬姐與天晴在最後才慢慢習慣彼此、慢慢靠近彼此,這樣的呈現我覺得蠻不錯的
!
-
再來是程諾的家庭~
心理學家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
最近似乎又紅了起來...
程諾從一開始的逃避,到最後的處理與面對,呈現了許多在家庭中受傷孩子的樣貌,幸
運的是,在真實世界有更多人一生都不一定能治癒那個受傷的童年,也不一定有機會跟
家人和解,而程諾在最後做到了,不枉費當年站長的救贖啊!
另外,程諾跟程珊這對同父異母的兄妹是劇中其中一組滿特別的「家人」關係,現在有
越來越多重組家庭,這種重組家庭兄弟姊妹間的感情通常會有些矛盾,更何況是類似大
房二房這種情況,這部戲算是有帶出這種矛盾的手足情,或許是因為程珊有個好媽媽,
所以程珊感覺一直是個很明事理的角色,很難討厭她。
-
再來是吳柏森的家庭~
吳柏森是新住民之子,媽媽是被爸爸打跑了的外籍配偶,這種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吧
!
這幾年曾短暫在中小學工作,赫然發現在部份地區一個班上大約會有將近三分之一是新
住民子女,似乎早就見怪不怪了,還會聽到小朋友互相分享自己的媽媽從哪邊來的呢!
在吳柏森的部份,劇中似乎比較沒有交代他的身份認同問題或是成長過程有無遭受歧視
問題,或許這不是編劇想探討的,不過在台灣,這些新住民子女已漸漸長大,也在台灣
各角落落地生根了,台灣本來就是個多元民族共融的社會啊!我們共享了這個「家」。
多虧邱比特吳柏森的助攻,吳家人才能破鏡重圓,給bo森一個讚XD
-
最後,是我們的「家」— 台灣。
「家」就是那種有時候會覺得很討厭,但又有時候會覺得很需要的地方~
就像我們常常嚷嚷著鬼島,常常對台灣社會的亂象感到忿忿不平,但當別人想貶低或詆
毀台灣的時候,又會想要好好守護,想要為這個家做點什麼,說到底我們其實還是會有
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吧!
好幾次坐飛機回台灣時,往窗外看向那壯麗的海岸線與綿延不斷的山林時,都會很想說
「回家真好!」
感謝「看見台灣」與「一千個晚安」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家有多美!
--
作為從去年就期待播出的觀眾,總覺得該發個心得文來完結。
一千個晚安,串連了許多「家」的故事,都是很真實的,彷彿就像是你我身邊會發生的
故事一樣。
從天晴的家庭說起~
身份認同或許是被收養者一生要面對的課題,天晴的童年因為有站長、養母以及天雨的
陪伴,雖不算富裕但也算是渡過了被愛包圍的生活,這部戲呈現了收養家庭無私的愛,
令人動容。
我偏向認同「養之恩大於生之恩」,但也可以理解天晴對身世的渴求,中後段帶出寬姐
的故事,從兩者的角度來看,雖然寬姐當年的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天晴一時難以接受
的心態也不難理解,想想如果相認之後馬上就情同一起長大的母女似乎有點太矯情,像
劇中的寬姐與天晴在最後才慢慢習慣彼此、慢慢靠近彼此,這樣的呈現我覺得蠻不錯的
!
-
再來是程諾的家庭~
心理學家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
最近似乎又紅了起來...
程諾從一開始的逃避,到最後的處理與面對,呈現了許多在家庭中受傷孩子的樣貌,幸
運的是,在真實世界有更多人一生都不一定能治癒那個受傷的童年,也不一定有機會跟
家人和解,而程諾在最後做到了,不枉費當年站長的救贖啊!
另外,程諾跟程珊這對同父異母的兄妹是劇中其中一組滿特別的「家人」關係,現在有
越來越多重組家庭,這種重組家庭兄弟姊妹間的感情通常會有些矛盾,更何況是類似大
房二房這種情況,這部戲算是有帶出這種矛盾的手足情,或許是因為程珊有個好媽媽,
所以程珊感覺一直是個很明事理的角色,很難討厭她。
-
再來是吳柏森的家庭~
吳柏森是新住民之子,媽媽是被爸爸打跑了的外籍配偶,這種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吧
!
這幾年曾短暫在中小學工作,赫然發現在部份地區一個班上大約會有將近三分之一是新
住民子女,似乎早就見怪不怪了,還會聽到小朋友互相分享自己的媽媽從哪邊來的呢!
在吳柏森的部份,劇中似乎比較沒有交代他的身份認同問題或是成長過程有無遭受歧視
問題,或許這不是編劇想探討的,不過在台灣,這些新住民子女已漸漸長大,也在台灣
各角落落地生根了,台灣本來就是個多元民族共融的社會啊!我們共享了這個「家」。
多虧邱比特吳柏森的助攻,吳家人才能破鏡重圓,給bo森一個讚XD
-
最後,是我們的「家」— 台灣。
「家」就是那種有時候會覺得很討厭,但又有時候會覺得很需要的地方~
就像我們常常嚷嚷著鬼島,常常對台灣社會的亂象感到忿忿不平,但當別人想貶低或詆
毀台灣的時候,又會想要好好守護,想要為這個家做點什麼,說到底我們其實還是會有
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吧!
好幾次坐飛機回台灣時,往窗外看向那壯麗的海岸線與綿延不斷的山林時,都會很想說
「回家真好!」
感謝「看見台灣」與「一千個晚安」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家有多美!
--
Tags:
臺劇
All Comments

By Vanessa
at 2019-08-13T22:37
at 2019-08-13T22:37

By Sandy
at 2019-08-17T06:05
at 2019-08-17T06:05

By Gilbert
at 2019-08-21T05:26
at 2019-08-21T05:26

By Joseph
at 2019-08-23T22:47
at 2019-08-23T22:47

By Doris
at 2019-08-24T07:32
at 2019-08-24T07:32

By Elma
at 2019-08-27T05:00
at 2019-08-27T05:00

By Frederic
at 2019-09-01T00:15
at 2019-09-01T00:15

By Frederic
at 2019-09-01T18:43
at 2019-09-01T18:43

By Dinah
at 2019-09-05T01:23
at 2019-09-05T01:23
Related Posts
我們不能是朋友 第11集 黑特區

By Hedy
at 2019-08-09T20:20
at 2019-08-09T20:20
女兵日記女力報到EP189

By Jack
at 2019-08-09T19:05
at 2019-08-09T19:05
公視國際合製劇情片《自由行》試映會

By Oscar
at 2019-08-09T18:42
at 2019-08-09T18:42
楊麗花回來了!苦心籌謀新作《忠孝節義》

By Hazel
at 2019-08-09T17:23
at 2019-08-09T17:23
《你那邊怎樣‧我這邊ok》08/30起 台視

By Zenobia
at 2019-08-09T16:40
at 2019-08-09T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