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生命」上演,觀眾請買票入場! - 紀錄片
By Odelette
at 2004-09-24T16:33
at 2004-09-24T16:33
Table of Contents
一齣「生命」上演,觀眾請買票入場! 文/趙 假
全景花了五年的時間,蹲點拍攝在每年只有接近921時才又掀起一時討論的地震災區。
五年後,選擇以「全景映像季」七部不同觀點、不同議題的災區紀錄片在在地免費放映
和在台北的總統戲院收費觀影,此外全景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各項電子媒體包括電視、
廣播、網路等大力宣傳,夾帶著超強人氣,果真就如全景與智邦生活館所發起的「九一
八擠爆總統戲院行動」口號一般,至今台北場次的總統戲院場場都爆滿。
一夕之間所有的政客、評論者、學者都跟吳乙峰有交情,都展現了人道關懷讚不絕口的
發揮影響力,「帶領」著我們這些老百姓一起看紀錄片、關懷災區或是振興台灣國片市
場。大家一定要看「生命」、一定要談「生命」才趕的上真正的流行。(連我也很趕流
行啊)然而全景花了好長好長的時間默默細細的蹲點陪伴,在這一波「生命現象」中失
去了什麼?大眾在流行裡失去了什麼呢?當有一天總是乏人問津的紀錄片變成了一股文
化風潮,我們明天的問候語會不會是「你看了生命嗎?」
大多數的人在進院線觀看過全景這一系列的紀錄片後,大到對災區整建問題的重新思考
或是小到對個人生命反省,大都是持正面的態度,對於紀錄片中真實的人生事件所撲面
而來的感動比同樣在電影院裡看鐵達尼號更直接也更逼人。然而換句話說這樣更駭人的
感動卻也令人更難擺脫,更難經的起不同邏輯的挑戰。如果這樣的感動給去了電影院看
紀錄片的大眾漸漸視為一種習慣或是流行,那麼往後台灣紀錄片是不是只要上院線打出
來的口號一定要比「生命」還更「感動」?才會賣座?
此外,在大家口耳相傳下,很多平常愛看或只看好萊塢電影的觀眾,以及很少進電影院
的朋友都攜家到總統戲院看這次的「全景映象季」,不光只是居住在台北的人來看,很
多在全省各地區還沒有辦法看到放映的人也都上了台北來看紀錄片,整個萎靡的台灣電
影「市場」彷彿因為這七部紀錄片而活絡了起來(最近除了全景外,另外也有多部紀錄
片在院線放映),吳乙峰在多次的公開受訪中也曾多次提到台灣的紀錄片其實就是台灣
的國片,紀錄片紀錄的是台灣人的故事大家都應該來看台灣的國片、台灣人的故事。我
想這也是全景積極排除總總軟體、硬體的困境堅持要上院線的原因,以求更多的人能看
到紀錄片重新思考這些被我們遺忘的議題。在台灣,大眾熟悉看紀錄片的管道莫過於公
共電視或是少數的影展,然而觀眾群必定有一定程度上的受限,近幾個月多部紀錄片的
院線放映的確讓一般較無機會觀看紀錄片的大眾對台灣的紀錄片有更多的認識,吳乙峰
的「生命」更是將所謂的院線(也可以說是紀錄片的新放映模式)運用的更為極致,然
而觀眾上戲院看紀錄片看的是什麼呢?看的是一部娛樂片嗎?是帶著什麼樣的期待走進
戲院又帶著怎樣的心情回家呢?
這次全景在總統戲院放映,發生了多起觀眾因為買了預售票卻無法即時劃到位的問題,
而在網路的便利表達個人意見的特性下,全景的網站也接受到很多不滿觀眾的投書以及
對相關問題的討論,但事情終究在全景的工作人員雖然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仍舊採取了盡
心盡力解決事情的態度贏得了一些不滿觀眾的「諒解」。這樣的諒解是不是一種危機呢
?是不是一種觀眾仍舊以看娛樂片的方式上戲院看紀錄片的危機呢?好萊塢電影的行銷
手法以及連鎖大型影城的消費文化,訓練了台灣觀眾看電影的固定模式,完善的預售模
式讓大眾輕輕鬆鬆的買票觀賞,好萊塢的大製作又讓大家覺得值回票價,但是紀錄片在
院線放映也應尊循著這樣的遊戲規則嗎?
紀錄片之所以好看在於那細細的以人為本,真實的故事在作者的觀察下入鏡,被攝者以
坦率的態度接受鏡頭的獵取(我們先不探究攝者與被攝者的倫理問題)因為每部紀錄片
都是用「手工」的精神緩緩而成,所以沒有一部紀錄片是「完美」的紀錄片,完成一部
紀錄片的過程也絕對不會像一部好萊塢的電影,從前製到發行都精準的站在消費市場裡
。我們看待每一部好萊塢的電影可以是雷同的娛樂感,但是我們看待每一部紀錄片卻都
是「不同」的感動,無從比較也無法複製。
好萊塢的訓練帶來了「專業」的觀眾,我們期待舒服簡易的觀影經驗,卻忘了紀錄片雖
然在院線放映卻沒有必要和好萊塢「專業」化的經營相比,全景竭盡所能的上院線放紀
錄片以求被更多的觀眾看見,但卻不一定要像好萊塢電影一定要拼個全台首映紀錄。不
論是看紀錄片的觀眾或是拍攝紀錄片的作者,上院線或許是一種新的紀錄片放映模式,
但是想要「使用」紀錄片成為振興台灣國片「消費市場」的思考可能需要更細緻。
在這一波的生命現象裡,每每因為著能讓更多人看到紀錄片而高興,紀錄片的社會功能
終於回歸到民眾的生活,但卻也因為著場場爆滿、讚美聲不斷而感到一點點的擔憂,只
能希望「生命」不會成為紀錄片所謂的代名詞,就如同說到愛情電影,「鐵達尼號」一
定算是個經典。
全景映像季留言討論區網址:http://comp.hihosting.hinet.net/post/main_post.asp?bid=84915474
轉錄 From :紀錄片映像報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全景花了五年的時間,蹲點拍攝在每年只有接近921時才又掀起一時討論的地震災區。
五年後,選擇以「全景映像季」七部不同觀點、不同議題的災區紀錄片在在地免費放映
和在台北的總統戲院收費觀影,此外全景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各項電子媒體包括電視、
廣播、網路等大力宣傳,夾帶著超強人氣,果真就如全景與智邦生活館所發起的「九一
八擠爆總統戲院行動」口號一般,至今台北場次的總統戲院場場都爆滿。
一夕之間所有的政客、評論者、學者都跟吳乙峰有交情,都展現了人道關懷讚不絕口的
發揮影響力,「帶領」著我們這些老百姓一起看紀錄片、關懷災區或是振興台灣國片市
場。大家一定要看「生命」、一定要談「生命」才趕的上真正的流行。(連我也很趕流
行啊)然而全景花了好長好長的時間默默細細的蹲點陪伴,在這一波「生命現象」中失
去了什麼?大眾在流行裡失去了什麼呢?當有一天總是乏人問津的紀錄片變成了一股文
化風潮,我們明天的問候語會不會是「你看了生命嗎?」
大多數的人在進院線觀看過全景這一系列的紀錄片後,大到對災區整建問題的重新思考
或是小到對個人生命反省,大都是持正面的態度,對於紀錄片中真實的人生事件所撲面
而來的感動比同樣在電影院裡看鐵達尼號更直接也更逼人。然而換句話說這樣更駭人的
感動卻也令人更難擺脫,更難經的起不同邏輯的挑戰。如果這樣的感動給去了電影院看
紀錄片的大眾漸漸視為一種習慣或是流行,那麼往後台灣紀錄片是不是只要上院線打出
來的口號一定要比「生命」還更「感動」?才會賣座?
此外,在大家口耳相傳下,很多平常愛看或只看好萊塢電影的觀眾,以及很少進電影院
的朋友都攜家到總統戲院看這次的「全景映象季」,不光只是居住在台北的人來看,很
多在全省各地區還沒有辦法看到放映的人也都上了台北來看紀錄片,整個萎靡的台灣電
影「市場」彷彿因為這七部紀錄片而活絡了起來(最近除了全景外,另外也有多部紀錄
片在院線放映),吳乙峰在多次的公開受訪中也曾多次提到台灣的紀錄片其實就是台灣
的國片,紀錄片紀錄的是台灣人的故事大家都應該來看台灣的國片、台灣人的故事。我
想這也是全景積極排除總總軟體、硬體的困境堅持要上院線的原因,以求更多的人能看
到紀錄片重新思考這些被我們遺忘的議題。在台灣,大眾熟悉看紀錄片的管道莫過於公
共電視或是少數的影展,然而觀眾群必定有一定程度上的受限,近幾個月多部紀錄片的
院線放映的確讓一般較無機會觀看紀錄片的大眾對台灣的紀錄片有更多的認識,吳乙峰
的「生命」更是將所謂的院線(也可以說是紀錄片的新放映模式)運用的更為極致,然
而觀眾上戲院看紀錄片看的是什麼呢?看的是一部娛樂片嗎?是帶著什麼樣的期待走進
戲院又帶著怎樣的心情回家呢?
這次全景在總統戲院放映,發生了多起觀眾因為買了預售票卻無法即時劃到位的問題,
而在網路的便利表達個人意見的特性下,全景的網站也接受到很多不滿觀眾的投書以及
對相關問題的討論,但事情終究在全景的工作人員雖然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仍舊採取了盡
心盡力解決事情的態度贏得了一些不滿觀眾的「諒解」。這樣的諒解是不是一種危機呢
?是不是一種觀眾仍舊以看娛樂片的方式上戲院看紀錄片的危機呢?好萊塢電影的行銷
手法以及連鎖大型影城的消費文化,訓練了台灣觀眾看電影的固定模式,完善的預售模
式讓大眾輕輕鬆鬆的買票觀賞,好萊塢的大製作又讓大家覺得值回票價,但是紀錄片在
院線放映也應尊循著這樣的遊戲規則嗎?
紀錄片之所以好看在於那細細的以人為本,真實的故事在作者的觀察下入鏡,被攝者以
坦率的態度接受鏡頭的獵取(我們先不探究攝者與被攝者的倫理問題)因為每部紀錄片
都是用「手工」的精神緩緩而成,所以沒有一部紀錄片是「完美」的紀錄片,完成一部
紀錄片的過程也絕對不會像一部好萊塢的電影,從前製到發行都精準的站在消費市場裡
。我們看待每一部好萊塢的電影可以是雷同的娛樂感,但是我們看待每一部紀錄片卻都
是「不同」的感動,無從比較也無法複製。
好萊塢的訓練帶來了「專業」的觀眾,我們期待舒服簡易的觀影經驗,卻忘了紀錄片雖
然在院線放映卻沒有必要和好萊塢「專業」化的經營相比,全景竭盡所能的上院線放紀
錄片以求被更多的觀眾看見,但卻不一定要像好萊塢電影一定要拼個全台首映紀錄。不
論是看紀錄片的觀眾或是拍攝紀錄片的作者,上院線或許是一種新的紀錄片放映模式,
但是想要「使用」紀錄片成為振興台灣國片「消費市場」的思考可能需要更細緻。
在這一波的生命現象裡,每每因為著能讓更多人看到紀錄片而高興,紀錄片的社會功能
終於回歸到民眾的生活,但卻也因為著場場爆滿、讚美聲不斷而感到一點點的擔憂,只
能希望「生命」不會成為紀錄片所謂的代名詞,就如同說到愛情電影,「鐵達尼號」一
定算是個經典。
全景映像季留言討論區網址:http://comp.hihosting.hinet.net/post/main_post.asp?bid=84915474
轉錄 From :紀錄片映像報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國家地理頻道火蟻肆虐紀錄片 民眾迴響熱烈
By Lily
at 2004-09-24T14:04
at 2004-09-24T14:04
侯孝賢籌拍紀錄片「自由大夢」
By Una
at 2004-09-24T08:47
at 2004-09-24T08:47
生命又有新出口 欣欣晶華加入聯映
By Daph Bay
at 2004-09-24T08:43
at 2004-09-24T08:43
官方網站
By Tristan Cohan
at 2004-09-23T02:50
at 2004-09-23T02:50
紀錄片公園
By Michael
at 2004-09-22T23:20
at 2004-09-22T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