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宋美齡紀錄片 尋跡過程新經驗成書 - 紀錄片

By Ivy
at 2004-06-01T11:38
at 2004-06-01T11:38
Table of Contents
「2003年10月24日上午11點17分,宋美齡離開人世的那一刻,我正在半個地球之外的
台北市富錦公園思索著她。」這天,「世紀宋美齡」紀錄片剛在公共電視台播完一周,
負責企畫和撰寫腳本的林蔭庭,為了將工作歷程記錄成書,到公園小踅,腦子裡還想著
宋美齡在開羅會議演講的飛揚神采。沒多久,她走進麵館用餐,電視新聞傳來
「前第一夫人蔣宋美齡病逝紐約」的消息;她扔下筷子,衝出麵館,彷彿穿過好多條街
才回到家,電話已響個不停。
很多人恭喜她「和上帝搶時間搶贏了」的同時,她陷入一種複雜的情緒裡,明知道這一刻
終要來臨,卻不免錯愕、震驚和遺憾,她和公視製作小組投注一年餘時間在追尋宋美齡
的一生,節目剛下檔,她的人生大幕也落下了……。今天,公視將重新播映宋美齡紀錄片
,《尋找世紀宋美齡》專書同時上市,拉開時空,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林蔭庭
回顧這「特殊的旅程」,認真的說:「從製作紀錄片到寫書、編書,我好像尋找了她三遍
,就像是走過了318年。」
蔣宋美齡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位置,無庸置疑。但生長在台灣的林蔭庭也不得不承認,
「過去對她的認識,已是蔣夫人的後期,是儀式性、沒有聲音、神秘、遙遠的第一夫人,
根本不瞭解她的前半生」。因此當公視向天下文化情商借調她參與紀錄片的拍攝,
「特別花了七千多元,買了一大箱書回家讀了五個月」,才梳理出一個較清楚的輪廓。
拍攝製作過程延續了18個月,他們在宋美齡人生最後的日子裡,進行跨時空的交會,
追尋的旅程由台灣到美國和大陸。美國華府衛理公會教堂裡還有1943年鑲刻宋美齡形貌
的彩繪玻璃,老牧師當年只是個孩子,曾和母親在路邊人群裡向「中國第一夫人」
行注目禮。衛斯理學校蒐羅宋美齡的豐富史料,也為她補了一堂課。
林蔭庭表示,整個蒐集資料和採訪過程,最困難的竟是在台灣,近年進行兩蔣研究者已少
,更何況是宋美齡,國史館開放的大溪檔案,大多是香港和大陸學者在使用。當她找人
訪談屢遭拒絕,更感覺宋美齡晚近的寂寞和被邊緣化。
提到首度觀看宋美齡在開羅會議的演講時,突然揚起的語調,仍能感覺到林蔭庭當時
受到的震撼。以至宋美齡病故的消息傳來,她難以相信。
「那個時候我正在寫書,已經寫到開羅會議。怎麼能想到整個製作小組還沉浸在她的人生
裡,她卻寫下The End。真的,世上在她人生最後一刻仍想著她的人,大概沒有幾個。」
而素昧平生的林蔭庭,竟在宋美齡最後的生命階段,「因她而笑而哭而激昂而頹然,
自己的生命也被淘洗了一遭」。
時空的變化,令她深切感受,她說,紀錄片收尾時,還留下一個無言的結局,寫書時
傳主已走進歷史,「現在來看,歷史不只是翻過一頁,早已換了一卷。」而她從文字背景
投入影像工作,再倒轉回文字書寫,更如一場異文化交會的考驗。如今書已出版,
林蔭庭認為過去的演練,都是為了這次的際遇作準備,歷史也會留下這個記錄。
【2004/06/01 民生報】
--
台北市富錦公園思索著她。」這天,「世紀宋美齡」紀錄片剛在公共電視台播完一周,
負責企畫和撰寫腳本的林蔭庭,為了將工作歷程記錄成書,到公園小踅,腦子裡還想著
宋美齡在開羅會議演講的飛揚神采。沒多久,她走進麵館用餐,電視新聞傳來
「前第一夫人蔣宋美齡病逝紐約」的消息;她扔下筷子,衝出麵館,彷彿穿過好多條街
才回到家,電話已響個不停。
很多人恭喜她「和上帝搶時間搶贏了」的同時,她陷入一種複雜的情緒裡,明知道這一刻
終要來臨,卻不免錯愕、震驚和遺憾,她和公視製作小組投注一年餘時間在追尋宋美齡
的一生,節目剛下檔,她的人生大幕也落下了……。今天,公視將重新播映宋美齡紀錄片
,《尋找世紀宋美齡》專書同時上市,拉開時空,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林蔭庭
回顧這「特殊的旅程」,認真的說:「從製作紀錄片到寫書、編書,我好像尋找了她三遍
,就像是走過了318年。」
蔣宋美齡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位置,無庸置疑。但生長在台灣的林蔭庭也不得不承認,
「過去對她的認識,已是蔣夫人的後期,是儀式性、沒有聲音、神秘、遙遠的第一夫人,
根本不瞭解她的前半生」。因此當公視向天下文化情商借調她參與紀錄片的拍攝,
「特別花了七千多元,買了一大箱書回家讀了五個月」,才梳理出一個較清楚的輪廓。
拍攝製作過程延續了18個月,他們在宋美齡人生最後的日子裡,進行跨時空的交會,
追尋的旅程由台灣到美國和大陸。美國華府衛理公會教堂裡還有1943年鑲刻宋美齡形貌
的彩繪玻璃,老牧師當年只是個孩子,曾和母親在路邊人群裡向「中國第一夫人」
行注目禮。衛斯理學校蒐羅宋美齡的豐富史料,也為她補了一堂課。
林蔭庭表示,整個蒐集資料和採訪過程,最困難的竟是在台灣,近年進行兩蔣研究者已少
,更何況是宋美齡,國史館開放的大溪檔案,大多是香港和大陸學者在使用。當她找人
訪談屢遭拒絕,更感覺宋美齡晚近的寂寞和被邊緣化。
提到首度觀看宋美齡在開羅會議的演講時,突然揚起的語調,仍能感覺到林蔭庭當時
受到的震撼。以至宋美齡病故的消息傳來,她難以相信。
「那個時候我正在寫書,已經寫到開羅會議。怎麼能想到整個製作小組還沉浸在她的人生
裡,她卻寫下The End。真的,世上在她人生最後一刻仍想著她的人,大概沒有幾個。」
而素昧平生的林蔭庭,竟在宋美齡最後的生命階段,「因她而笑而哭而激昂而頹然,
自己的生命也被淘洗了一遭」。
時空的變化,令她深切感受,她說,紀錄片收尾時,還留下一個無言的結局,寫書時
傳主已走進歷史,「現在來看,歷史不只是翻過一頁,早已換了一卷。」而她從文字背景
投入影像工作,再倒轉回文字書寫,更如一場異文化交會的考驗。如今書已出版,
林蔭庭認為過去的演練,都是為了這次的際遇作準備,歷史也會留下這個記錄。
【2004/06/01 民生報】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歌舞中國

By Isabella
at 2004-05-28T19:01
at 2004-05-28T19:01
《歌舞中國》:永燃不燼的生命

By Tristan Cohan
at 2004-05-28T03:28
at 2004-05-28T03:28
吳念真紀錄片阿祖的兒子今天首映

By Dorothy
at 2004-05-28T01:08
at 2004-05-28T01:08
阿宏故事 吳念真紀錄隔代教養問題

By Rae
at 2004-05-28T01:05
at 2004-05-28T01:05
西片夾攻 歌舞中國 差點下片

By Linda
at 2004-05-28T00:59
at 2004-05-28T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