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進行式 - 紀錄片

By Michael
at 2011-10-23T17:08
at 2011-10-23T17:08
Table of Contents
2011-10-23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今年威尼斯影展的「地平線」單元由大陸導演賈樟柯擔任評委會主席,也是首度有
中國電影人出任此職的紀錄。他在國際影壇的聲譽如日中天,知名影評人聞天祥甚至笑稱
「其片子都在海外自給自足,不需要在中國回本。」如此一位大陸導演的成功是否暗示著
中國紀錄片未來將成群浮上國際檯面?
其實外界看待賈樟柯未必全然聚焦於其紀錄片背景:「他的劇情片一向有紀實風格
,雖然他還是關注紀錄片,但主要路線應該還是落在劇情片上。」陽光衛視紀錄片總監暨
CNEX製作總監張釗維認為,賈樟柯的成功只是案例之一,畢竟在大陸有太多的可能性,其
他紀錄片導演各有不同的路線及發展方向。
從 What 到Why
1999年大陸官方電影政策鬆動,當時除了賈樟柯崛起,境內紀錄片跟國外影展的關
係更形密切,每年都會有一兩部作品贏得國際大獎;此外拍攝器材與技術應用的普及,讓
杜海濱、趙亮、王兵等這一批中生代導演開始投入,10年來他們的作品已相當成熟,題材
深度與廣度兼具。同時也有一些新銳冒出,方向類似近年台灣紀錄片走的「私電影」路線
。張釗維用一個名詞來形容這些人:準知識份子,幫助這個社會探討社會底層運作的內在
邏輯。例如他就轉述了拍攝三峽工程紀錄片《淹沒》的導演李一凡所言:以前中國紀錄片
大多在敘述眼前發生之事(what),但這幾年開始有人試圖開始解答「為什麼會發生(
why)?」
今年是大陸紀錄片產業、體制內紀錄片開始受重視的一年,顯見題材與類型愈來愈
豐富、拍攝者更多,並且資金可以說是投入幾百萬幾千萬元人民幣在投入。隨著時間發展
,大陸體制內外的紀錄片也不再像以往涇渭分明。張釗維就認為,未來兩者必定會相互影
響,體制內會吸納部分原本身為獨立紀錄片的導演,有些導演遊走在兩邊之間,其餘則堅
持留在體制外,另一方面是題材敏感所以也不會為體制所接受。
天花板 效應
張釗維口中的「體制」不單是狹義的政治領域,還包括了商業、主流媒體等,其中
有一點至少是體制外紀錄片會勝過體制內的:「大陸這幾年也在學Discovery或國家地理
頻道去說歷史故事或風景名勝,但只要意識型態的管控不打開的話,紀錄片就永遠不會有
飛躍式的發展。」張釗維強調除了官方的言論審查,整個中國如何認識自己、建立與世界
的關係……也屬於意識型態的部分,然而現階段影像的敘述方式一直停滯在某個層次無法
突破,即所謂「天花板效應」:「整個說話方式就是那樣,拍久了就把一個東西拍死掉了
,這是對紀錄片產業發展最大的傷害。」
目前大陸幾個有在經營紀錄片的電視台或頻道,例如中央電視台或鳳凰衛視,都使
用同一種論述模式,「所有東西都用中國高度來衡量,在這個社會很少人有心力、時間與
資源去跳出這個限制。」張釗維點出台灣也有這個毛病,兩岸畢竟歷史文化共享,長久以
來受限於某種華人文化的特質,絕大多數都在「自視」,想要跟西方紀錄片能夠對話還有
一段距離,「大陸沒有把自己放在世界高度,台灣則是什麼都很本土,這可能是整個華人
發展最大的問題。」
思想侷限 與壓抑
儘管大陸紀錄片日益受到國際目光關注,但是重點在於外界如何透過這些片子來認
識、理解中國。張釗維觀察到,以往類似《大國崛起》這種關於中國的紀錄片通常是訪問
西方專家,但現在製作團隊會去訪問許多中國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從這個國家本身的局
內人角度來看中國,「因為外來人會有太多看不懂的地方,這些導演事實上就提供了局內
人的觀點。」
弔詭的是,大陸不若以往封閉,在某種程度上卻又比80年代更封閉,2008年因為北
京奧運之故似乎開放了不少,但之後的環境氛圍反而愈嚴肅,今年更是如此;不只是國家
機器管控,整體社會人民也幫著營造出閉鎖狀態。台灣亦然:「1970年代比現在更壓抑、
政治強力管制、資訊流通不便,但那時迸出的文化能量不會比現在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
及。」在人的心理狀態或精神層次上,台灣解嚴後反而比解嚴前更封閉。張釗維表示,現
在整個中國大陸社會跟外界建立關係的心態不比80年代進步,長遠來說這是對紀錄片最大
的傷害。
--
今年威尼斯影展的「地平線」單元由大陸導演賈樟柯擔任評委會主席,也是首度有
中國電影人出任此職的紀錄。他在國際影壇的聲譽如日中天,知名影評人聞天祥甚至笑稱
「其片子都在海外自給自足,不需要在中國回本。」如此一位大陸導演的成功是否暗示著
中國紀錄片未來將成群浮上國際檯面?
其實外界看待賈樟柯未必全然聚焦於其紀錄片背景:「他的劇情片一向有紀實風格
,雖然他還是關注紀錄片,但主要路線應該還是落在劇情片上。」陽光衛視紀錄片總監暨
CNEX製作總監張釗維認為,賈樟柯的成功只是案例之一,畢竟在大陸有太多的可能性,其
他紀錄片導演各有不同的路線及發展方向。
從 What 到Why
1999年大陸官方電影政策鬆動,當時除了賈樟柯崛起,境內紀錄片跟國外影展的關
係更形密切,每年都會有一兩部作品贏得國際大獎;此外拍攝器材與技術應用的普及,讓
杜海濱、趙亮、王兵等這一批中生代導演開始投入,10年來他們的作品已相當成熟,題材
深度與廣度兼具。同時也有一些新銳冒出,方向類似近年台灣紀錄片走的「私電影」路線
。張釗維用一個名詞來形容這些人:準知識份子,幫助這個社會探討社會底層運作的內在
邏輯。例如他就轉述了拍攝三峽工程紀錄片《淹沒》的導演李一凡所言:以前中國紀錄片
大多在敘述眼前發生之事(what),但這幾年開始有人試圖開始解答「為什麼會發生(
why)?」
今年是大陸紀錄片產業、體制內紀錄片開始受重視的一年,顯見題材與類型愈來愈
豐富、拍攝者更多,並且資金可以說是投入幾百萬幾千萬元人民幣在投入。隨著時間發展
,大陸體制內外的紀錄片也不再像以往涇渭分明。張釗維就認為,未來兩者必定會相互影
響,體制內會吸納部分原本身為獨立紀錄片的導演,有些導演遊走在兩邊之間,其餘則堅
持留在體制外,另一方面是題材敏感所以也不會為體制所接受。
天花板 效應
張釗維口中的「體制」不單是狹義的政治領域,還包括了商業、主流媒體等,其中
有一點至少是體制外紀錄片會勝過體制內的:「大陸這幾年也在學Discovery或國家地理
頻道去說歷史故事或風景名勝,但只要意識型態的管控不打開的話,紀錄片就永遠不會有
飛躍式的發展。」張釗維強調除了官方的言論審查,整個中國如何認識自己、建立與世界
的關係……也屬於意識型態的部分,然而現階段影像的敘述方式一直停滯在某個層次無法
突破,即所謂「天花板效應」:「整個說話方式就是那樣,拍久了就把一個東西拍死掉了
,這是對紀錄片產業發展最大的傷害。」
目前大陸幾個有在經營紀錄片的電視台或頻道,例如中央電視台或鳳凰衛視,都使
用同一種論述模式,「所有東西都用中國高度來衡量,在這個社會很少人有心力、時間與
資源去跳出這個限制。」張釗維點出台灣也有這個毛病,兩岸畢竟歷史文化共享,長久以
來受限於某種華人文化的特質,絕大多數都在「自視」,想要跟西方紀錄片能夠對話還有
一段距離,「大陸沒有把自己放在世界高度,台灣則是什麼都很本土,這可能是整個華人
發展最大的問題。」
思想侷限 與壓抑
儘管大陸紀錄片日益受到國際目光關注,但是重點在於外界如何透過這些片子來認
識、理解中國。張釗維觀察到,以往類似《大國崛起》這種關於中國的紀錄片通常是訪問
西方專家,但現在製作團隊會去訪問許多中國人,他們正在學習如何從這個國家本身的局
內人角度來看中國,「因為外來人會有太多看不懂的地方,這些導演事實上就提供了局內
人的觀點。」
弔詭的是,大陸不若以往封閉,在某種程度上卻又比80年代更封閉,2008年因為北
京奧運之故似乎開放了不少,但之後的環境氛圍反而愈嚴肅,今年更是如此;不只是國家
機器管控,整體社會人民也幫著營造出閉鎖狀態。台灣亦然:「1970年代比現在更壓抑、
政治強力管制、資訊流通不便,但那時迸出的文化能量不會比現在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
及。」在人的心理狀態或精神層次上,台灣解嚴後反而比解嚴前更封閉。張釗維表示,現
在整個中國大陸社會跟外界建立關係的心態不比80年代進步,長遠來說這是對紀錄片最大
的傷害。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缺經費 感人影片只能演一場

By Linda
at 2011-10-20T00:04
at 2011-10-20T00:04
《看不見的跑道》 超馬媽媽感恩之旅

By Agatha
at 2011-10-20T00:03
at 2011-10-20T00:03
10/20和一萬個阿爸來台中看【阿爸】!

By Harry
at 2011-10-19T23:19
at 2011-10-19T23:19
最感人的傳記片 【阿爸】催淚指數破表

By Linda
at 2011-10-19T23:19
at 2011-10-19T23:19
新生影展10/21《回來就好》、《審判日》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1-10-17T15:48
at 2011-10-17T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