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電影難題 The Five Obstructions - 電影

By David
at 2006-11-24T17:27
at 2006-11-24T17:27
Table of Contents
一部1967年拍的經典短片"The Perfect Human",
在Lars von Trier的種種難題考驗下,
導演Jorgen Leth要如何呈現五種風格迥異卻又不失原味的樣貌?!
先來談談原片"The Perfect Human"好了。
空白背景裡,男人和女人有意識卻也無意識的進行生活中的各項動作:
刮鬍子‧享用美食‧整理儀容‧擁抱‧性愛‧舞蹈 -- 一切宛如完美的細節呈現。
然而感情的流竄卻是難以得見的,精緻的動作卻也顯得沒有溫度。
一直到後來男主角不斷追問的「為什麼她走了?」,才透露出那樣空泛卻深沈,
屬於「人之所以為人」的矛盾情感。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看Lars von Trier出的五道難題:
1.剪接不可超過12格;必須在古巴拍攝:
因為剪輯方式而帶來的短促效果,配上古巴特有的熱情拉丁音樂,別有一番風味。
男女主角從白人高階級轉為黑人,同時男主角更是多了一分嬉皮的戲謔感。
2.世界上最慘的地方;導演必須親自飾演:
因為童年的記憶,Jorgen Leth選了孟買的紅燈區拍攝。一場在半透明布幕前享用
大餐的戲令人印象深刻,Jorgen Leth飾演的白人上流社會,在孟買的難民
眾目睽睽之下,「優雅」的細嚼慢嚥,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思想文化與階級間的撞擊,導致這樣的畫面看來有些怵目驚心,卻也是很好的省思。
3.沒有設限:
導演來到了布魯塞爾,以「旅館」及「老紳士」為主軸,拍攝了第三道難題。
但這也是我較不喜歡的一部分,雖然導演含蓄的放了許多暗示在裡面,同時藉由
影像的對比(左和右分隔畫面),試圖傳遞給觀者步入「某種階段」後,難免會有的
無奈:這可能是房間望著鈔票的老紳士:可能是走廊上默默抽煙的女傭,也可能是
螢幕前的我們。我們只能不斷問著:「他在想些什麼呢?和她是不是又一樣呢?」
何奈強度不若其他的明顯,較難給人深刻印象。
4.動畫呈現:
動畫用了非常高的技巧,將前幾部的畫面化為圖像融入其中。同時加入了更多
有趣的暗喻和對比:烏龜;抽煙的雛妓;樹叢中男人的臉等等,十分流暢且高明。
5.以Lars von Trier的信作為主軸旁白:
第五部更像是將Lars von Trier與Jorgen Leth的對話做一個更深層的剖析,
說明這五部之所以必須存在的理由,以及在藝術中如何找到自我。
Lars von Trier不是說了嗎?!人總是容易挑自己想看的看。
就像是Jorgen Leth所拍的"The Perfect Human",他以為沒有置入太多個人情感,
事實上,導演依舊沒有辦法完全抽離。
也正是為了要讓Jorgen Leth更貼近自己的心,所以Lars選了Jorge近在咫尺,
卻從沒去過的古巴;要他從自我經驗出發挑戰內心的情感,而後找出世界上最悲慘
的地方;在不斷面對難題的解構與建構中,重新反省自己,探索自己的心,
藝術家本身才會更加完整。
有人說Lars von Trier是惡魔,總是想些有的沒的整導演或是他片中的演員。
但也許是個人私心吧,我還是欣賞Lars von Trier的獨有批判和鬼才!
「五道電影難題」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和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理由。
創作的路是艱辛且需不斷內化與轉換的,就如片尾那句:
「完美的人是怎麼倒下的呢?」
「完美的人是這樣倒下的。」
看到這裡,不由得有點酸楚的感動起來。
--
http://www.wretch.cc/blog/artemismoon
--
在Lars von Trier的種種難題考驗下,
導演Jorgen Leth要如何呈現五種風格迥異卻又不失原味的樣貌?!
先來談談原片"The Perfect Human"好了。
空白背景裡,男人和女人有意識卻也無意識的進行生活中的各項動作:
刮鬍子‧享用美食‧整理儀容‧擁抱‧性愛‧舞蹈 -- 一切宛如完美的細節呈現。
然而感情的流竄卻是難以得見的,精緻的動作卻也顯得沒有溫度。
一直到後來男主角不斷追問的「為什麼她走了?」,才透露出那樣空泛卻深沈,
屬於「人之所以為人」的矛盾情感。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看Lars von Trier出的五道難題:
1.剪接不可超過12格;必須在古巴拍攝:
因為剪輯方式而帶來的短促效果,配上古巴特有的熱情拉丁音樂,別有一番風味。
男女主角從白人高階級轉為黑人,同時男主角更是多了一分嬉皮的戲謔感。
2.世界上最慘的地方;導演必須親自飾演:
因為童年的記憶,Jorgen Leth選了孟買的紅燈區拍攝。一場在半透明布幕前享用
大餐的戲令人印象深刻,Jorgen Leth飾演的白人上流社會,在孟買的難民
眾目睽睽之下,「優雅」的細嚼慢嚥,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
思想文化與階級間的撞擊,導致這樣的畫面看來有些怵目驚心,卻也是很好的省思。
3.沒有設限:
導演來到了布魯塞爾,以「旅館」及「老紳士」為主軸,拍攝了第三道難題。
但這也是我較不喜歡的一部分,雖然導演含蓄的放了許多暗示在裡面,同時藉由
影像的對比(左和右分隔畫面),試圖傳遞給觀者步入「某種階段」後,難免會有的
無奈:這可能是房間望著鈔票的老紳士:可能是走廊上默默抽煙的女傭,也可能是
螢幕前的我們。我們只能不斷問著:「他在想些什麼呢?和她是不是又一樣呢?」
何奈強度不若其他的明顯,較難給人深刻印象。
4.動畫呈現:
動畫用了非常高的技巧,將前幾部的畫面化為圖像融入其中。同時加入了更多
有趣的暗喻和對比:烏龜;抽煙的雛妓;樹叢中男人的臉等等,十分流暢且高明。
5.以Lars von Trier的信作為主軸旁白:
第五部更像是將Lars von Trier與Jorgen Leth的對話做一個更深層的剖析,
說明這五部之所以必須存在的理由,以及在藝術中如何找到自我。
Lars von Trier不是說了嗎?!人總是容易挑自己想看的看。
就像是Jorgen Leth所拍的"The Perfect Human",他以為沒有置入太多個人情感,
事實上,導演依舊沒有辦法完全抽離。
也正是為了要讓Jorgen Leth更貼近自己的心,所以Lars選了Jorge近在咫尺,
卻從沒去過的古巴;要他從自我經驗出發挑戰內心的情感,而後找出世界上最悲慘
的地方;在不斷面對難題的解構與建構中,重新反省自己,探索自己的心,
藝術家本身才會更加完整。
有人說Lars von Trier是惡魔,總是想些有的沒的整導演或是他片中的演員。
但也許是個人私心吧,我還是欣賞Lars von Trier的獨有批判和鬼才!
「五道電影難題」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和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理由。
創作的路是艱辛且需不斷內化與轉換的,就如片尾那句:
「完美的人是怎麼倒下的呢?」
「完美的人是這樣倒下的。」
看到這裡,不由得有點酸楚的感動起來。
--
http://www.wretch.cc/blog/artemismoon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By Doris
at 2006-11-29T17:24
at 2006-11-29T17:24

By Hazel
at 2006-12-03T13:02
at 2006-12-03T13:02

By Yedda
at 2006-12-04T03:04
at 2006-12-04T03:04

By Michael
at 2006-12-05T10:02
at 2006-12-05T10:02
Related Posts
《香水》

By Oscar
at 2006-11-24T14:17
at 2006-11-24T14:17
The Science of Sleep 夢遊狂想曲

By Andy
at 2006-11-24T12:48
at 2006-11-24T12:48
歌劇魅影(有雷)

By Olive
at 2006-11-24T05:12
at 2006-11-24T05:12
《 罰球線上 》The Heart Of The Game

By Hedy
at 2006-11-24T03:36
at 2006-11-24T03:36
《夢遊狂想曲》The Science of Sleep 二三感

By Freda
at 2006-11-24T02:50
at 2006-11-24T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