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陳昭如影評陳文彬導演的《此後》 - 紀錄片
By Hardy
at 2016-10-23T17:57
at 2016-10-23T17:57
Table of Contents
http://i.imgur.com/LDz9xLF.jpg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的痛苦》裡,對於透過災難畫面產生的憐憫
之情,有著一針見血的分析,她說:
「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釀造災痛者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
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感。甚至可以說,不論我們懷抱多少善意,憐憫
都是個不恰當,甚或隱含侮辱的反應。」
桑塔格的批評不是沒有原因的。現代人透過電視、電影、網路等媒介的傳播,對於遠方的
、他人的苦難一點也不陌生,並因而心生憐憫之情。但與此同時,卻也可能陷入道德上的
兩難:受苦者是否需要旁觀者的憐憫?這樣的憐憫,是否是(無意識)在消費對方的痛苦
?
二〇〇九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慘遭滅頂,透過新聞二十四小時的
強力放送,山崩地裂的景觀,柔腸寸斷的道路,倖存者激越的吶喊,成為我們集體的記憶
。媒體把重點放在受害者的痛楚,很容易激起外界的關懷與同情,但若掌鏡者捕捉的苦難
過於巨大,巨大到讓旁觀者在哀傷之餘,察覺了個人的無能為力,受挫情緒一再地累積,
很可能會讓情感與道德的知覺陷入冷感而不自知。
無端而來的生靈塗炭,淚眼相對的傷痛場景,固然值得記憶,然而倖存者的日子不可能永
遠停格在那裡。此後,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陳文彬導演的《此後》以近乎白描的敘事基調,描繪種植棕櫚樹的翁瑞琪在風災之後的人
生。全片開始前面幾分鐘,鏡頭只是原封不動地拍攝他的日常生活:上山種樹,割下葉子
,下山販賣,然後回家,逗弄稚齡的女兒,享受尋常人家的天倫之樂。直到他拿出相簿,
對著攝影鏡頭逐一訴說對妻子兒女的回憶,事實才逐漸明朗----原來,那全是他因風災而
死去的家人。
情節進展到這裡,觀者終於確認了翁瑞琪的身份,也以為接下來將有一連串不忍足睹、令
人心痛的情節。不料導演卻徹底揚棄一般熟悉的災難敘事基調,以及關於痛楚與劫難理所
當然的想像,只是如實地紀錄主人翁的生活點滴,就算偶有情緒的起伏,也止於木然的神
情或泛紅的眼眶。
到底是主人翁過於理性?還是導演過於冷靜?否則,為什麼這部片子好像「辜負」了觀眾
的期待,沒有任何「賺人熱淚」的情節?我認為,這是導演敏銳的道德感使然,不想讓觀
眾憐憫、同情、感傷的情緒被機械性地挑動。因此,當翁瑞琪說出:「是不是我做錯了什
麼?才讓我一個人活下來?」時,導演刻意不讓鏡頭停留在這裡,而是讓畫面一轉,直接
進入下一個場景。以淡然的手法交代厄運的沉重,未必能討好觀眾,卻可避免輕率的憐憫
與認同,這是導演十分明智的選擇。
《此後》拍攝手法異常節制,卻無損於它的力道。片中多次出現翁瑞琪到小林公祠探望死
去家人的鏡頭,他手拿著香,對著牌位念念有詞,有時則是靜靜撫著家人牌位上的名字,
或是兀自賣力打掃著周邊環境.....看似平凡的畫面,卻在在觸動人心。其中有一幕翁瑞
琪逗弄著小女兒(災後與同是倖存者的阿露所生)時,她突然冒出一句:「海綿寶寶死掉
了」,導演捕捉了事件突發那一剎那翁瑞琪空洞的雙眼,觀眾內心不免一陣刺痛。那不是
一望即知的痛楚,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一股無言的呻吟迴盪其間。
沒有配樂,沒有旁白,更沒有挑動情緒的情節,《此後》並沒有拍成戲院裡的聲色奇觀,
只是以誠懇的角度,將極度的苦難化為平淡的日常人生,為倖存者沉靜求生存的堅毅留下
真實的紀錄,也見證了他此後的人生----永遠面向死亡,但永不放棄求生。
或許《此後》無法激發我們太多激越的情緒,然而翁瑞琪在劫後餘生之後,努力嘗試著讓
生活回到正軌的故事,像是在提醒著每個人----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事。
--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的痛苦》裡,對於透過災難畫面產生的憐憫
之情,有著一針見血的分析,她說:
「我們感到憐憫,指的是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釀造災痛者的幫兇。我們的憐憫宣告了我們的
無辜清白,以及我們宛如真切的無能為力感。甚至可以說,不論我們懷抱多少善意,憐憫
都是個不恰當,甚或隱含侮辱的反應。」
桑塔格的批評不是沒有原因的。現代人透過電視、電影、網路等媒介的傳播,對於遠方的
、他人的苦難一點也不陌生,並因而心生憐憫之情。但與此同時,卻也可能陷入道德上的
兩難:受苦者是否需要旁觀者的憐憫?這樣的憐憫,是否是(無意識)在消費對方的痛苦
?
二〇〇九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造成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慘遭滅頂,透過新聞二十四小時的
強力放送,山崩地裂的景觀,柔腸寸斷的道路,倖存者激越的吶喊,成為我們集體的記憶
。媒體把重點放在受害者的痛楚,很容易激起外界的關懷與同情,但若掌鏡者捕捉的苦難
過於巨大,巨大到讓旁觀者在哀傷之餘,察覺了個人的無能為力,受挫情緒一再地累積,
很可能會讓情感與道德的知覺陷入冷感而不自知。
無端而來的生靈塗炭,淚眼相對的傷痛場景,固然值得記憶,然而倖存者的日子不可能永
遠停格在那裡。此後,他們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陳文彬導演的《此後》以近乎白描的敘事基調,描繪種植棕櫚樹的翁瑞琪在風災之後的人
生。全片開始前面幾分鐘,鏡頭只是原封不動地拍攝他的日常生活:上山種樹,割下葉子
,下山販賣,然後回家,逗弄稚齡的女兒,享受尋常人家的天倫之樂。直到他拿出相簿,
對著攝影鏡頭逐一訴說對妻子兒女的回憶,事實才逐漸明朗----原來,那全是他因風災而
死去的家人。
情節進展到這裡,觀者終於確認了翁瑞琪的身份,也以為接下來將有一連串不忍足睹、令
人心痛的情節。不料導演卻徹底揚棄一般熟悉的災難敘事基調,以及關於痛楚與劫難理所
當然的想像,只是如實地紀錄主人翁的生活點滴,就算偶有情緒的起伏,也止於木然的神
情或泛紅的眼眶。
到底是主人翁過於理性?還是導演過於冷靜?否則,為什麼這部片子好像「辜負」了觀眾
的期待,沒有任何「賺人熱淚」的情節?我認為,這是導演敏銳的道德感使然,不想讓觀
眾憐憫、同情、感傷的情緒被機械性地挑動。因此,當翁瑞琪說出:「是不是我做錯了什
麼?才讓我一個人活下來?」時,導演刻意不讓鏡頭停留在這裡,而是讓畫面一轉,直接
進入下一個場景。以淡然的手法交代厄運的沉重,未必能討好觀眾,卻可避免輕率的憐憫
與認同,這是導演十分明智的選擇。
《此後》拍攝手法異常節制,卻無損於它的力道。片中多次出現翁瑞琪到小林公祠探望死
去家人的鏡頭,他手拿著香,對著牌位念念有詞,有時則是靜靜撫著家人牌位上的名字,
或是兀自賣力打掃著周邊環境.....看似平凡的畫面,卻在在觸動人心。其中有一幕翁瑞
琪逗弄著小女兒(災後與同是倖存者的阿露所生)時,她突然冒出一句:「海綿寶寶死掉
了」,導演捕捉了事件突發那一剎那翁瑞琪空洞的雙眼,觀眾內心不免一陣刺痛。那不是
一望即知的痛楚,卻能讓人深刻感受到一股無言的呻吟迴盪其間。
沒有配樂,沒有旁白,更沒有挑動情緒的情節,《此後》並沒有拍成戲院裡的聲色奇觀,
只是以誠懇的角度,將極度的苦難化為平淡的日常人生,為倖存者沉靜求生存的堅毅留下
真實的紀錄,也見證了他此後的人生----永遠面向死亡,但永不放棄求生。
或許《此後》無法激發我們太多激越的情緒,然而翁瑞琪在劫後餘生之後,努力嘗試著讓
生活回到正軌的故事,像是在提醒著每個人----活著,就是最重要的事。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Quanna
at 2016-10-24T23:41
at 2016-10-24T23:41
Related Posts
2016新北市紀錄片巡迴放映-三重場
By Victoria
at 2016-10-19T16:31
at 2016-10-19T16:31
音樂紀錄片正夯 兩岸歌手新財源
By Isla
at 2016-10-13T23:38
at 2016-10-13T23:38
紀錄片導演拍攝黑貓中隊故事 向老英雄們
By Jack
at 2016-10-13T11:04
at 2016-10-13T11:04
免費紀錄片觀看
By Kumar
at 2016-10-13T09:25
at 2016-10-13T09:25
海的彼端:我是台灣人,來自海的那一邊
By Dorothy
at 2016-10-10T12:51
at 2016-10-10T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