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大家..... - 紀錄片

By Valerie
at 2007-01-07T07:54
at 2007-01-07T07:5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嘿,紀錄片版的大家。
: 2006年都過完了,
: 你們到底有沒有人打算要來講一下這一年看了什麼難忘的紀錄片阿?
: 快點,我們一起來討論!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5778573
經歷了2005年那紀錄片一連串的院線風潮之後,我心中暗自竊喜,觀眾終於有平易
的管道去認識紀錄片,去瞭解這塊土地上人們散發出的光和熱,以及這個社會裡需
要被正視關心的事情。
但我心裡同時也矛盾著,2006年的紀錄片是否也會這麼風起雲湧,這麼引人注目呢
?院線的風潮究竟是種「非常態」,還是它往後將是紀錄片很重要的曝光管道呢?
1.《醫生》
帶著些許的遺憾,我看見《醫生》這部欲探討「死亡」的紀錄片在面對商業市場時
所頂負的巨大壓力與妥協。在短短的預告片中,配樂使上了〈Tears In Heaven〉這
樣的傷感歌曲,更利用剪接手法讓影像變得煽情,暗示性的影像語言幾乎讓影片走
了調性。
某次深夜,偶然在大愛電視台看見了鍾孟宏導演與片中的被攝者溫醫生夫婦接受專
訪。主持人毫不留情的直問「有想對Felix(已過世的兒子)說什麼嗎?」,攝影師
特寫著溫醫生的臉龐,試圖捕捉眼淚的落下。而當溫醫生只是表情漠然的回答時,
主持人又像針刺的咄咄逼問喪子痛楚,似乎一定要見淚才甘心。
我很驚訝這樣的訪問方式,內心覺得好不堪,不忍心繼續看下去了。惡質的媒體喜
歡捕捉奇觀、血腥、屍體,那麼這些標榜「善、愛」的媒體就一定要捕捉眼淚、製
造感動嗎?
曾經聽聞過一種說法,紀錄片的導演在談論被攝者時說到:「他們也想要被看見,
他們想藉此幫助跟他們有過同樣經歷的人」。這是否太一廂情願我不得而知,但我
仍無法接受像大愛電視台這樣扒開傷口的作法。總覺得他們像是60年代的美國保守
家庭,不准青少年聽搖滾樂,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杜絕人們對性的探索。
我以為《醫生》的出現正是一部能對死亡去神秘化的合適教材,但商業等種種複雜
因素卻讓議題轉向「感動」、「療傷」。對此我感到可惜,只能說,我從《醫生》
上院線的推行和操作中,見識到了遠比影像創作更關鍵的事──「電影行銷的威力
和能耐」。
(請參考→《醫生》的院線票房成績為1792510。)
2.《奇蹟的夏天》與《夢想無限》
這兩部紀錄影像風格各有特色,但內容怎麼會如此相像呢?同時包括了競賽、夢想
、青春。(這是投其所好,還是這樣一個社會需要這些元素。)
我覺得此兩部紀錄片開創了國內紀錄片的某些先例。《奇蹟的夏天》是由NIKE公司
委製的案子而後自行衍生出的紀錄長片;而《夢想無限》則是近乎一種「製片制」
產出的影片,從開始拍攝、剪接、發行都早已經訂下策略的電影製作方式。
我認為這帶著某種危險性,特別是《夢想無限》。因為當你已經有了既定目的才進
行拍攝時,影片自然會四平八穩的呈現。而事實上,在《夢想無限》裡,影片裡頭
的人都像極了只擁有單向性格的演員,難以見到大家對於太陽能車這個夢想的各自
想法。
所以《夢想無限》台北電影節首映會後,某個學生的感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一開始加入太陽能車隊,我只是個夢想的追隨者。可是現在我希望以後能慢慢
發掘自己的夢想,未來像鄭教授一樣,成為帶領大家實現夢想的人。」
對我而言,這才是《夢想無限》裡真正美麗的價值,而不是競賽是否得了名次,或
是那台太陽車跑的快不快。但我顯然還得從這番談話裡才能得之。
我記得《翻滾吧,男孩》的導演林育賢曾說他對紀錄片的想法,「拍紀錄片的時候
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拍完以後會有深深的滿足。」這也就是
紀錄片吸引人的地方,無論對於拍攝者或是觀眾。
而這種「策略式」的攝製方式,在講求速成的電視上大量的被運用,擷取了需要的
素材後,然後作成節目。可是當要上映院線的紀錄片也這麼講求「策略」時,我不
禁有點擔心,究竟是什麼價值主導著這一切呢?
3.紀錄片的年度之最
※年度最歡喜:
《在中寮相遇》在參加幾個影展後,終於在南方影展奪得了最大獎,《綠的海平線》
也在南方影展得了最佳紀錄片。
我先前真是替他們抱不平,《在中寮相遇》居然沒有入圍紀錄片雙年展,《綠的海平
線》入圍了但是沒得獎,現在總算讓我一吐晦氣。
※ 年度最愛
電影理論家巴拉茲(Bela Balazs)曾說:「紀錄片希望能深入生命的核心」。以下的
幾部影片我認為達到了他所說的話。
《起司與蟲》(The Cheese & The Worms)導演:加藤治代 KATO Haruyo
日本紀錄片,參見此小討論串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5067135
《佳偶天成》(A Married Couple) 導演:Allen King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代表作之一。攝影機像是不存在於這對夫婦之間,吵架
很多,擁抱也很多。酸酸的,澀澀的,苦苦的,甜甜的,用攝影機貼近他們的生活,
也貼近我們的心。
「七系列」─《35而立》(35 up) 導演:Michael APTED
這一系列紀錄片共有七部,導演挑選了約十個主角,有男有女,有貴族有平民,從他們
7歲拍到49歲,七年拍一次。
我因為時間關係只在紀錄片雙年展看了《35而立》,非常震撼和感動。配合著英國不同
的社會背景,其實每部影片也有著不同的主題,在《35而立》裡,教育是當時每個人談
論的焦點。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在這些不同階層的主角身上看見社會是如何影響
一個人的。
影片交叉著過去他們訴說夢想的模樣,如今,有人達成了,有人卻成了流浪漢。人其
實在社會的壓力下顯得很卑微,但那股朝著夢想或人生方向前進的力量卻又如此巨大
,如此動人,片中每個人不同的際遇,既讓人驚喜,又讓人傷心和無奈。從影片裡我
清楚的看見了生命的樣貌。
※其他推薦
這些紀錄片,也許公共電視會播,也許會直接出DVD,我也不知道是否有任何管道看的
到這些影片,但就是提供片單,當作參考吧。
台灣:
《綠的海平線》
《在中寮相遇》: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2689591
《炸神明》
《是我媽/嗎》
《On/Off》
《李登輝》
國外:
《審判黑手黨》(Excellent Cadavers)
《顧爾德的時光之旅》(Glenn Gould Hereafter)→ 台灣有出DVD
《我的劫後餘生記》(Brain Damadj'd Take II)
《祖父拍片記》(Grandad with a Movie Camera)
《重金屬之旅》(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
《失憶老人院》(Memory for Max, Claire, Ida and Company)
《華倫岱爾少年療養院》(Warrendale)
《貧民嘻哈王》(Favela Rising)
《達爾文的惡夢》(Darwin's Nightmare):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5019266
《憂鬱的三個房間》(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4905262
《罰球線上》(The Heart Of The Game)→ 往後應該會出DVD
這部影片一開始只是想單純想紀錄美國一所白人女子高中的籃球隊的努力和夢想,但
沒想到一拍就是七年之久。而在過程意外加入了一個女黑人天才球員,於是這真實的
故事簡直比劇情片還要高潮迭起。
種族和性別漸漸取代了原本熱血的籃球主題。在球賽的求勝外映照出的卻是生命如何
對應外在偏見壓力的堅強韌性。因此《籃球線上》不僅使人熱血沸騰,更會感動萬分。
4.回顧雜念
大家呀大家,紀錄片版都缺水了。我在當兵不能常常來玩,你們要撐著呀,
拜託拜託!握手!謝謝大家!2007加油!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嘿,紀錄片版的大家。
: 2006年都過完了,
: 你們到底有沒有人打算要來講一下這一年看了什麼難忘的紀錄片阿?
: 快點,我們一起來討論!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5778573
經歷了2005年那紀錄片一連串的院線風潮之後,我心中暗自竊喜,觀眾終於有平易
的管道去認識紀錄片,去瞭解這塊土地上人們散發出的光和熱,以及這個社會裡需
要被正視關心的事情。
但我心裡同時也矛盾著,2006年的紀錄片是否也會這麼風起雲湧,這麼引人注目呢
?院線的風潮究竟是種「非常態」,還是它往後將是紀錄片很重要的曝光管道呢?
1.《醫生》
帶著些許的遺憾,我看見《醫生》這部欲探討「死亡」的紀錄片在面對商業市場時
所頂負的巨大壓力與妥協。在短短的預告片中,配樂使上了〈Tears In Heaven〉這
樣的傷感歌曲,更利用剪接手法讓影像變得煽情,暗示性的影像語言幾乎讓影片走
了調性。
某次深夜,偶然在大愛電視台看見了鍾孟宏導演與片中的被攝者溫醫生夫婦接受專
訪。主持人毫不留情的直問「有想對Felix(已過世的兒子)說什麼嗎?」,攝影師
特寫著溫醫生的臉龐,試圖捕捉眼淚的落下。而當溫醫生只是表情漠然的回答時,
主持人又像針刺的咄咄逼問喪子痛楚,似乎一定要見淚才甘心。
我很驚訝這樣的訪問方式,內心覺得好不堪,不忍心繼續看下去了。惡質的媒體喜
歡捕捉奇觀、血腥、屍體,那麼這些標榜「善、愛」的媒體就一定要捕捉眼淚、製
造感動嗎?
曾經聽聞過一種說法,紀錄片的導演在談論被攝者時說到:「他們也想要被看見,
他們想藉此幫助跟他們有過同樣經歷的人」。這是否太一廂情願我不得而知,但我
仍無法接受像大愛電視台這樣扒開傷口的作法。總覺得他們像是60年代的美國保守
家庭,不准青少年聽搖滾樂,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杜絕人們對性的探索。
我以為《醫生》的出現正是一部能對死亡去神秘化的合適教材,但商業等種種複雜
因素卻讓議題轉向「感動」、「療傷」。對此我感到可惜,只能說,我從《醫生》
上院線的推行和操作中,見識到了遠比影像創作更關鍵的事──「電影行銷的威力
和能耐」。
(請參考→《醫生》的院線票房成績為1792510。)
2.《奇蹟的夏天》與《夢想無限》
這兩部紀錄影像風格各有特色,但內容怎麼會如此相像呢?同時包括了競賽、夢想
、青春。(這是投其所好,還是這樣一個社會需要這些元素。)
我覺得此兩部紀錄片開創了國內紀錄片的某些先例。《奇蹟的夏天》是由NIKE公司
委製的案子而後自行衍生出的紀錄長片;而《夢想無限》則是近乎一種「製片制」
產出的影片,從開始拍攝、剪接、發行都早已經訂下策略的電影製作方式。
我認為這帶著某種危險性,特別是《夢想無限》。因為當你已經有了既定目的才進
行拍攝時,影片自然會四平八穩的呈現。而事實上,在《夢想無限》裡,影片裡頭
的人都像極了只擁有單向性格的演員,難以見到大家對於太陽能車這個夢想的各自
想法。
所以《夢想無限》台北電影節首映會後,某個學生的感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
:「一開始加入太陽能車隊,我只是個夢想的追隨者。可是現在我希望以後能慢慢
發掘自己的夢想,未來像鄭教授一樣,成為帶領大家實現夢想的人。」
對我而言,這才是《夢想無限》裡真正美麗的價值,而不是競賽是否得了名次,或
是那台太陽車跑的快不快。但我顯然還得從這番談話裡才能得之。
我記得《翻滾吧,男孩》的導演林育賢曾說他對紀錄片的想法,「拍紀錄片的時候
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拍完以後會有深深的滿足。」這也就是
紀錄片吸引人的地方,無論對於拍攝者或是觀眾。
而這種「策略式」的攝製方式,在講求速成的電視上大量的被運用,擷取了需要的
素材後,然後作成節目。可是當要上映院線的紀錄片也這麼講求「策略」時,我不
禁有點擔心,究竟是什麼價值主導著這一切呢?
3.紀錄片的年度之最
※年度最歡喜:
《在中寮相遇》在參加幾個影展後,終於在南方影展奪得了最大獎,《綠的海平線》
也在南方影展得了最佳紀錄片。
我先前真是替他們抱不平,《在中寮相遇》居然沒有入圍紀錄片雙年展,《綠的海平
線》入圍了但是沒得獎,現在總算讓我一吐晦氣。
※ 年度最愛
電影理論家巴拉茲(Bela Balazs)曾說:「紀錄片希望能深入生命的核心」。以下的
幾部影片我認為達到了他所說的話。
《起司與蟲》(The Cheese & The Worms)導演:加藤治代 KATO Haruyo
日本紀錄片,參見此小討論串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5067135
《佳偶天成》(A Married Couple) 導演:Allen King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代表作之一。攝影機像是不存在於這對夫婦之間,吵架
很多,擁抱也很多。酸酸的,澀澀的,苦苦的,甜甜的,用攝影機貼近他們的生活,
也貼近我們的心。
「七系列」─《35而立》(35 up) 導演:Michael APTED
這一系列紀錄片共有七部,導演挑選了約十個主角,有男有女,有貴族有平民,從他們
7歲拍到49歲,七年拍一次。
我因為時間關係只在紀錄片雙年展看了《35而立》,非常震撼和感動。配合著英國不同
的社會背景,其實每部影片也有著不同的主題,在《35而立》裡,教育是當時每個人談
論的焦點。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在這些不同階層的主角身上看見社會是如何影響
一個人的。
影片交叉著過去他們訴說夢想的模樣,如今,有人達成了,有人卻成了流浪漢。人其
實在社會的壓力下顯得很卑微,但那股朝著夢想或人生方向前進的力量卻又如此巨大
,如此動人,片中每個人不同的際遇,既讓人驚喜,又讓人傷心和無奈。從影片裡我
清楚的看見了生命的樣貌。
※其他推薦
這些紀錄片,也許公共電視會播,也許會直接出DVD,我也不知道是否有任何管道看的
到這些影片,但就是提供片單,當作參考吧。
台灣:
《綠的海平線》
《在中寮相遇》: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2689591
《炸神明》
《是我媽/嗎》
《On/Off》
《李登輝》
國外:
《審判黑手黨》(Excellent Cadavers)
《顧爾德的時光之旅》(Glenn Gould Hereafter)→ 台灣有出DVD
《我的劫後餘生記》(Brain Damadj'd Take II)
《祖父拍片記》(Grandad with a Movie Camera)
《重金屬之旅》(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
《失憶老人院》(Memory for Max, Claire, Ida and Company)
《華倫岱爾少年療養院》(Warrendale)
《貧民嘻哈王》(Favela Rising)
《達爾文的惡夢》(Darwin's Nightmare):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5019266
《憂鬱的三個房間》(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4905262
《罰球線上》(The Heart Of The Game)→ 往後應該會出DVD
這部影片一開始只是想單純想紀錄美國一所白人女子高中的籃球隊的努力和夢想,但
沒想到一拍就是七年之久。而在過程意外加入了一個女黑人天才球員,於是這真實的
故事簡直比劇情片還要高潮迭起。
種族和性別漸漸取代了原本熱血的籃球主題。在球賽的求勝外映照出的卻是生命如何
對應外在偏見壓力的堅強韌性。因此《籃球線上》不僅使人熱血沸騰,更會感動萬分。
4.回顧雜念
大家呀大家,紀錄片版都缺水了。我在當兵不能常常來玩,你們要撐著呀,
拜託拜託!握手!謝謝大家!2007加油!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Lily
at 2007-01-08T18:08
at 2007-01-08T18:08

By Mary
at 2007-01-12T16:24
at 2007-01-12T16:24

By Jake
at 2007-01-13T04:44
at 2007-01-13T04:44

By Jake
at 2007-01-17T22:24
at 2007-01-17T22:24

By Joe
at 2007-01-20T13:15
at 2007-01-20T13:15

By Frederica
at 2007-01-23T21:36
at 2007-01-23T21:36
Related Posts
<請問>有沒有關於"邊緣型人格"的影片

By Jack
at 2007-01-06T01:53
at 2007-01-06T01:53
請問有人看過曾文珍導演的<我的回家作業>嗎?

By Carol
at 2007-01-05T22:06
at 2007-01-05T22:06
請問雙工人

By Rosalind
at 2007-01-05T20:12
at 2007-01-05T20:12
有沒有70~90分鐘長的片子

By Zora
at 2007-01-05T10:09
at 2007-01-05T10:09
台大電影社予黃信堯導演之公開致歉信

By Anthony
at 2007-01-05T03:37
at 2007-01-05T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