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公路:《陰森》 - 電影

Gary avatar
By Gary
at 2022-02-11T21:41

Table of Contents



寫在前面:

我喜歡電影的設計巧思,有抓到都市傳說的某種醍醐味,
但其呈現方式像是將很多主題碎片鬆鬆地連起來,
觀感傾向趣味玩賞而非凝練大作(但每個單獨的小碎片都作得不錯),
大家可自行調整觀影期待。

本文會爆結尾劇情雷,
尚未觀影者可在警示分隔線前結束閱讀。

Tag_都市傳說 創傷 成長


~~~~~~~~~~~~~~~~~~~ 主文分隔線 ~~~~~~~~~~~~~~~~~~~~~~~~~~~~~~~~~

年假在追劇中渡過,
除了《解讀惡之心的人們》是久違的刑偵劇驚喜,
還意外收穫一部滿有意思的恐怖小品《陰森》(The Toll)。


電影描述一名女子在深夜叫車前往偏僻郊區探訪獨居的父親,
漫長的車程中,深夜孤身的處境、熱絡到詭異的司機,
讓女子開始害怕自己落入了變態的陷阱裡。

其後車子在荒涼的森林裡故障,
二人發現林道變成了走不出去的密閉迴圈,
這下司機與女子都落入了「收費員(The Toll Man)」設下的陷阱,
要繳交一條命當過路費才能出關……



以小帶小,負負得正


就算在低成本電影裡,《陰森》的製作規格也小到令人莞爾,
一個女人、一個男人,主場景就是二人在車裡互動,
再額外加個空蕩林道與林間小屋,
也算是另類的「三廳電影」。


但就是這樣狹小單調的空間,
在裝載以兇殺新聞角度開端、逐步帶入都市傳說的情節線後,
二者卻意外產生了疊合輻奏的效果。

人們透過螢幕觀看女主在密閉車內直面司機的種種可疑行為,
便宛如透過手機或電腦觀看一部都市傳說;

車廂將劇中人的活動全框定在一個狹窄空間裡,
也會讓人聯想起都市傳說那種
人物被框在某個獨具詭異規則的小世界裡、
於其內完成恐怖體驗的隔絕感。


從開頭社會新聞的共感想像,到後來都市傳說的聯想疊合,
人們對恐怖事件的種種共同記憶逐漸堆造出片中自有獨特邏輯的怪異世界,
小車也搭載著女主與觀眾的視角,一路駛入其中。



都市傳說:電影的外圍脈絡


承前,若只看表現形式,
電影中各個恐怖場景的呈現是散漫破碎的:

女主在車內的緊繃周旋是社會案件的寫實刻畫;

走不出去的閉環林道帶著時空科幻色彩
(也引導人誤以為又是個「你已經死了」的反轉老套);

林間的男女鳥面人則像暗網性虐聊天室跑出來的變態……


這些風格凌亂、看似廉價堆砌的畫面,
其實並不為觀眾眼前的故事情節服務,
而是透過連串視覺陳列召喚出人們對都市傳說的情感記憶,
建立起本片對「恐怖」的闡釋邏輯——
都市傳說,就是這樣簡短無來由、駁雜又獵奇的存在。


就像白石晃士《靈異咒》粗糙的DV影像,
勾起了VHS時代人們透過錄影帶追逐異色的時代情懷,
《陰森》則利用都市傳說愛好者之間的流通默契,
讓原本狹窄受限的格局反過來成為塑造「限制」氛圍的利器,
別緻的機趣也讓人不禁反思,或許放棄高大上的史詩企圖,
讓小樂趣回歸小樂趣,才是最切題的闡釋方式。



==============以下為暴雷分隔線===============













情感動機:電影的內核脈絡

隨著電影中「收費員」逐步展開手段,
利用人物各自的心結來操弄他們,
故事內核的情感動機也隨之展露——

原來女主與司機都有著重大心理創傷,
是這些創傷讓他們行事怪異離常,
比如司機的社交障礙,便肇因於童年有個不斷辱罵虐待他的母親。


相較於司機過往的驚鴻一瞥,
女主的創傷則篇幅更多,層次更為複雜:
她年少時被校內風雲人物性侵
(因為女主在故事中段與結尾都分別對自己強調「他不會再回來」,
我也有些懷疑當年女主可能像殺死司機一樣去反殺了性侵者),

其後因為加害者素日的成功形象,
女主在偵辦過程中又遭受檢警、醫護、親友等各方面的質疑,
形成深痛的二次創傷。


這些創傷將女主抽離人生正軌,不再相信世界,
讓她成為對司機自述的「看每個男人都像性侵犯」之人。
同時,這個傷痛主題在此也首次與「收費員」傳說相扣,
構成故事潛在的情感脈絡,為劇中人所有的外顯行為解謎定調——


表層的「收費員會嗅到死亡氣息,向被盯上的人索取生命當過路費」,
乃是用來證成裡層的「看不見的心理創傷會慢慢斲殺生命,將當事人導向死亡」。

收費員嗅到了女主,是因為她這樣破碎孤獨地活著,其實離自殺無比之近。



「意在言外」的反轉


作為一部恐怖電影,本片結尾的反轉確實造成了振聾發聵的效果,
為故事的傷痛闡述劃下更深的一刀。


電影的最後,收費員揭示最後一條遊戲規則,
兩人之中只要有一人死,剩下那人即可離開,
於是司機在思索片刻後突然自爆——

收費員是被自己身上的死亡氣息引來的,
因為他本來確實打算在半路上姦殺女主。


對看著司機一路任勞任怨被女主使喚的觀眾來說,
這個突然的自爆,
乍看真的很像為了追求反轉而故意黑司機的廉價手法;

但在大腦開始思考司機刻意重申的「收費員會嗅到死亡氣息」後,
故事的潛在脈絡也會隨之再次亮起:
是啊,重大心理創傷可能會導致自殺傾向、也可能導致殺人傾向,
在都市傳說的定番裡,
變態殺人魔的形成也多半源於童年虐待羞辱他們的父母親。

(這同時也解釋了,
為什麼電影中對司機的創傷只有源頭的曇花一現而完全不交代後續,
這是劇本前面故意藏了一手,放在這裡等著。)



多重視角流轉,精煉社會關懷


想通這個關竅之後,
前面觀影的種種心理變化將如潮水般瞬間湧上,
與一路以來的各種情節不斷對照:


所以,女主的那些「機車」表現,真的是保護生命的必要直覺。
觀者明明也在開頭就以上帝視角看到男主專挑女客的詭異行動,
後來怎麼就如此輕易忘卻了呢?

螢幕外的自己,
輕輕鬆鬆地從防備猜疑、到信任司機、到覺得女主疑神疑鬼;
故事裡的女主卻是在小空間的生死危機裡這樣辛苦拉鋸了無數次,
又自我批判、又無法安心,驚疑不定;

身為旁觀者,在傾向信任司機以後,
便自然地覺得女主自私又誇張,
這樣的心態,
不也正是當年那些二次傷害者對女主批判態度的重演嗎?


劇本一路的「藏」與最後的「露」,
是不動聲色地誘導觀眾接連投入受害者、旁觀者、甚至加害者等角色,
輪番經歷各種心態。

當觀者驚覺自己要成為傷害共犯是如此容易,
女主作為電影的唯一主角,
一路走來負重前行的艱辛便瞬間變得無比具體,
她所緊繃對抗的,是外界各種「人之常情」堆砌成的修羅道,
這就是讓她煎熬瀕死的日常。


而在所有情節都展示完成之後,傳說終於也找到了它的寓意。
「The Toll Man」不管是簡體譯名「送終人」、還是繁體譯名「收費員」,
都蘊含著超脫舊日的生命隱喻。

送終人的魔力是一個命運的分岔點,是一次百折不撓的水星逆行,
它將每個人生命中最痛苦的夢魘重新送到眼前,
讓命主在其中不斷輪迴糾纏,
直到殺死坑害自己的惡意、或乾脆被惡意所殺,
屆時痛苦便也劃下了句點,真正終結。

收費員之名則適合作為光明的結尾,
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費員會攔住你,
留下你的痛苦作為成長的路費,然後讓你繼續前行。



--

薇拉類型匣

http://littlecharm.pixnet.net/blog

--
Tags: 電影

All Comments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22-02-07T21:41
度過 熱情到 輻輳 女主角 振聾發聵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22-02-12T12:42
這部氣氛不錯,喜歡公路恐怖片可以看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22-02-07T21:41
對啊,過往看的公路恐怖片大多是被虐殺或時空閉環,
這部我覺得有走出新風格,有點小清新(?)的感覺

主角被冤枉最後中槍的作品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22-02-11T20:49
今天再找主角冤罪找回清白的作品來看時突然想到曾經看過的某個電影橋段 劇情主軸就是主角被冤枉所以為了找回自己的清白而各種努力的故事。記得好像有逃獄 的劇情 然後主角被冤枉的罪名好像是強姦殺人 記得最清楚的橋段是主角被受害者親人開槍射擊後背掉下懸崖 - ...

《在車上》- 他者那部份的自己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22-02-11T20:26
之前在寫偶然與想像,備註中已有有附部落格的連結 最近上院線,重新編輯一下,分享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

練愛基地Made on the Rooftop,2020,韓國

Kumar avatar
By Kumar
at 2022-02-11T19:18
雷文防雷資訊頁 收看平台: 中華電信MOD電影199, 2022.2.11.上架影片: 練愛基地 Made on the Rooftop(2021韓國電影 ) https://m.litv.tv/movie/VOD00242123 男主李洪耐在本片的演出,榮獲2021年韓國影 ...

劇場版咒術迴戰0 會員限定場

Dora avatar
By Dora
at 2022-02-11T18:36
看到好像沒人發相關情報 2/19(六) 1630 GP+會員限定場 https://i.imgur.com/DiuB87i.jpg 其實在知道有給車庫發行之後 覺得大概有87%一定會這樣搞 畢竟之前天氣之子就有先例,一樣是樂聲獨家 在北部有興趣又想提前看的就參考看看吧 https://reurl ...

戀風之夏 Pod wiatr (Netflix 波蘭片)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22-02-11T18:35
這一週 Netflix一口氣上架三部歐語 YA 片,可惜我覺得表現都差強人意:德國的《惡權》是恐怖片混合少年反烏托邦類型,但有其創意之餘執行起來處處都不太順暢;西班牙的《心動隔扇窗》很類似美片《禁忌世代》那般像個西班牙少年版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理應臉紅心跳情慾蕩漾但拍起來又嫌太乖乖牌;而波蘭的《戀風之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