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篇紀錄,六份心情——台北電影獎紀錄類入圍影片 - 紀錄片

By Olivia
at 2007-06-30T00:53
at 2007-06-30T00:53
Table of Contents
http://movie.cca.gov.tw/Festivals/Content.asp?ID=320&Country=
六篇紀錄,六份心情——台北電影獎紀錄類入圍影片
李泳泉 2007/6/29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的紀錄片令人刮目相看。原來曾經大放異彩的,以台南藝術
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為主力的學生作品,似乎已顯現出劃地自限的困窘。多位態度更
投入、心性更成熟、識見更深廣的老將或新銳,已然累積了十分可觀的作品。從《地
震紀念冊》、《跳舞時代》、《歌舞中國》、《翻滾吧!男孩》、《生命》、《部落
之音》、《無米樂》、《醫生》、《奇蹟的夏天》、《在中寮相遇》到《綠的海平線
》,不只在題材的擇取上較開闊多姿,在形式的斟酌上也更準確細緻。
準此,今年台北電影獎紀錄類入圍的六部作品,大抵上也都超脫了「個人的呢喃」,
展現了深厚的氣度。不無可惜的是,這些作品多半一如大部分晚近的國內紀錄片,在
敘事上,或說在「如何述說故事」上,略顯力不從心;在影音辯證上,或說在「如何
闡明理念」上,難免顧此失彼。
先說《遺忘的國度——樂生療養院紀錄片》,打從一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作者
不願讓作品成為「抗爭的工具」(雖然,我們毫不懷疑作者全心全意與樂生病患「站
在一起」);我們同時也感覺到,作者不擬讓作品止於「長期蹲點的流水帳」(雖然
,我們十分清楚作者投入多少心血)。作者切入的角度與呈現的形式,很難不讓我們
期待那種令人唏噓不已的世間況味,以及承載著多少悲歡歲月的生命詩篇。然而,因
為背景資訊點到為止,我們難以藉由知性的理解深化當下的感動(這背景資訊必得言
簡意賅,當然不易拿捏);因為少了有效的戲劇性衝突的「此起彼落」,我們難以在
觀看的過程中產生某種一張一弛的內在節奏(雖然全片不乏深刻衝突的元素,卻未能
累積成辯證拉扯)。於是,六十分鐘下來,我們一直耽陷在起始的情緒中,雖然體會
了他們的悲苦與堅韌,卻無法理解所以然,終於,不免彈性疲乏。可惜啊,這麼難得
的題材!這麼誠摯的態度!
相形之下,《生病天堂——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似乎大異其趣。一位法國女子的西
藏之旅,一開始的旁述和極為迷人的影像,搭配起來,自有一番韻味,不無Chris
Marker《Sans Soleil》的詩情,的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然而,一路下來,那樣壯美
的視野,那種信手拈來的隨機,並未深思熟慮地交織成相互指涉的對話,並未行雲流
水地鋪陳出對於生老病死的喟嘆。終於還是滯溺在某種「旁觀他人痛苦」的耽戀中,
止於「令人難以忘懷的西藏之旅」的流水帳,止於供當事人回味再三的照相簿。究其
緣由,還是在於全片未曾建構出那種令人期待、會心一笑或心頭糾結的敘事結構。於
是,不無抱憾地,我們迷失在脈絡不明的殘篇散句之間。
王育麟的《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 台灣左翼紀事》透過白髮蒼蒼、卻仍神采奕奕的石
聰金娓娓道來,搭配林書揚、藍博洲等人的訪談,聶魯達充滿革命熱血的詩篇,以及
類戲劇的模擬重現,勾勒出日治時期及國府統治下台灣左翼青年的形貌。全篇結構完
整、脈絡清晰,特別是石聰金的訪談,生動自如。本片之所以未能「感人肺腑」,倒
不在影音結構或敘事策略,而是形式的掌握失衡。林書揚、藍博洲的談話,都是老調
,不見新意,少有人情細節。類戲劇處理起來,調性、節奏都與石聰金那種真情流露
不甚匹配,表演與影像承載著說明的功能,卻不太見感動的力道,與《跳舞時代》中
明知是演出,卻能全然沈浸在過去的時代氛圍中,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原本已經很
動人的聶魯達的詩篇,也像硬附會上去般勉強;吳朋奉原本極有魅力的旁白,也顯得
軟疲無趣了。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自製的紀錄片《有怪獸》的片尾字幕中,不見「導演」,我不
知這是否為本片雖豐富活潑,卻顯得混雜瑣碎的原因。全片在花俏生猛的表現形式中
,讓我們「再度」檢視早已病入膏肓的台灣媒體怪獸(我說「再度」,是因為我們已
數不清多少回對台灣媒體痛心疾首,卻莫可奈何)。這麼重要的議題,難免會讓我將
之與《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Noam Chomsky and the
Media,1992)相提並論。當然,兩部影片的製作條件差距極大,不過,《製造共識》
的論述內容之複雜,較《有怪獸》猶有過之,卻能層層推演,愈析愈明,最重要的憑
恃,還是在於紮實的影音邏輯與辯證推理。《有怪獸》在形式上太玩世不恭,在訪談
、對話的人選取樣太偏狹(太倚重中時系統)。在置入性行銷、總統大選灌票和羅大
佑事件的處理上,雖然都有發人深省的意見,卻未能擦撞出更深刻多元、更具啟發性
的辯證火花。因此,《有怪獸》讓我們再度審視媒體怪狀,卻未能更積極激盪我們的
思辨潛能。
雖然,我曾經頗憂心國內紀錄片過度「全景化」的現象(這當然不是否定「全景」已
積累的、不可抹煞的成績和貢獻),我還是得承認,「全景」的成員在長期的浸淫切
磋中,終究是根柢紮實,內涵深厚。如今,「全景」解散,似乎讓原先籠罩在吳乙峰
陰影下的全景人,得以充分展現他們的能耐。《海棠‧馬沙與珊瑚》便讓我們見識到
身為全景人的力道。因為作者如此不費力地讓福隆沙灘流失的問題蕩漾在青春、搖滾
、恣情、夢想的節拍裡,我們或多或少感染到某種與將近四十年前美國的《蒙特瑞音
樂節》(Monterey Pop,1968)和《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1970)那種浪漫和
使命感共振的況味。只是,到了影片後段,作者似乎玩過頭了,在繽紛鬧熱的激情中
,那隱伏著的沙灘悲鳴,已然十分遙不可及。也許,那正是作者沈痛的暗示?
同樣「全景」出身的黃淑梅,繼去年感動無數人、片長超過三小時的《在中寮相遇》
後推出的新作《寶島曼波》,其企圖也許沒有那麼宏大,卻是極為精鍊準確。在某影
展的評審過程中,評審委員幾乎都感覺到本片雖然長達一百四十二分鐘,卻是一氣呵
成,毫不勉強。作者長時間記錄著中寮鄉清水村12鄰的居民在屋舍毀於地震和土石流
之後,從覓地到重建的過程。作者如此不卑不亢,引領我們見證著居民、外來建築團
隊和官方在折衝、角力的過程中,所流露出人性的光輝和幽黯、憧憬和挫折。或隱或
顯的衝突,漸次匯聚成環環相扣的戲劇張力,我們在感動之餘,也對重建過程之辛酸
喜樂、牽涉層面之複雜瑣碎,有著更具體的領悟。是以,揣想起來,應是沈悶乏趣的
素材,竟如此行雲流水!從這部作品,我們看到作者已然更加成熟凝鍊,更加篤定自
信了。如果不是作者在過程中數次按耐不住,為居於弱勢的村民仗義直言,稍稍干擾
了全片的風格;如果不是在配樂的運用上略嫌粗陋,缺乏通盤考量,還真是不容易吹
毛求疵呢。
我總是求好心切,有時難免下語太重,有時難免失之主觀,得罪之處,還請大家海涵。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六篇紀錄,六份心情——台北電影獎紀錄類入圍影片
李泳泉 2007/6/29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的紀錄片令人刮目相看。原來曾經大放異彩的,以台南藝術
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為主力的學生作品,似乎已顯現出劃地自限的困窘。多位態度更
投入、心性更成熟、識見更深廣的老將或新銳,已然累積了十分可觀的作品。從《地
震紀念冊》、《跳舞時代》、《歌舞中國》、《翻滾吧!男孩》、《生命》、《部落
之音》、《無米樂》、《醫生》、《奇蹟的夏天》、《在中寮相遇》到《綠的海平線
》,不只在題材的擇取上較開闊多姿,在形式的斟酌上也更準確細緻。
準此,今年台北電影獎紀錄類入圍的六部作品,大抵上也都超脫了「個人的呢喃」,
展現了深厚的氣度。不無可惜的是,這些作品多半一如大部分晚近的國內紀錄片,在
敘事上,或說在「如何述說故事」上,略顯力不從心;在影音辯證上,或說在「如何
闡明理念」上,難免顧此失彼。
先說《遺忘的國度——樂生療養院紀錄片》,打從一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作者
不願讓作品成為「抗爭的工具」(雖然,我們毫不懷疑作者全心全意與樂生病患「站
在一起」);我們同時也感覺到,作者不擬讓作品止於「長期蹲點的流水帳」(雖然
,我們十分清楚作者投入多少心血)。作者切入的角度與呈現的形式,很難不讓我們
期待那種令人唏噓不已的世間況味,以及承載著多少悲歡歲月的生命詩篇。然而,因
為背景資訊點到為止,我們難以藉由知性的理解深化當下的感動(這背景資訊必得言
簡意賅,當然不易拿捏);因為少了有效的戲劇性衝突的「此起彼落」,我們難以在
觀看的過程中產生某種一張一弛的內在節奏(雖然全片不乏深刻衝突的元素,卻未能
累積成辯證拉扯)。於是,六十分鐘下來,我們一直耽陷在起始的情緒中,雖然體會
了他們的悲苦與堅韌,卻無法理解所以然,終於,不免彈性疲乏。可惜啊,這麼難得
的題材!這麼誠摯的態度!
相形之下,《生病天堂——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似乎大異其趣。一位法國女子的西
藏之旅,一開始的旁述和極為迷人的影像,搭配起來,自有一番韻味,不無Chris
Marker《Sans Soleil》的詩情,的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然而,一路下來,那樣壯美
的視野,那種信手拈來的隨機,並未深思熟慮地交織成相互指涉的對話,並未行雲流
水地鋪陳出對於生老病死的喟嘆。終於還是滯溺在某種「旁觀他人痛苦」的耽戀中,
止於「令人難以忘懷的西藏之旅」的流水帳,止於供當事人回味再三的照相簿。究其
緣由,還是在於全片未曾建構出那種令人期待、會心一笑或心頭糾結的敘事結構。於
是,不無抱憾地,我們迷失在脈絡不明的殘篇散句之間。
王育麟的《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 台灣左翼紀事》透過白髮蒼蒼、卻仍神采奕奕的石
聰金娓娓道來,搭配林書揚、藍博洲等人的訪談,聶魯達充滿革命熱血的詩篇,以及
類戲劇的模擬重現,勾勒出日治時期及國府統治下台灣左翼青年的形貌。全篇結構完
整、脈絡清晰,特別是石聰金的訪談,生動自如。本片之所以未能「感人肺腑」,倒
不在影音結構或敘事策略,而是形式的掌握失衡。林書揚、藍博洲的談話,都是老調
,不見新意,少有人情細節。類戲劇處理起來,調性、節奏都與石聰金那種真情流露
不甚匹配,表演與影像承載著說明的功能,卻不太見感動的力道,與《跳舞時代》中
明知是演出,卻能全然沈浸在過去的時代氛圍中,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原本已經很
動人的聶魯達的詩篇,也像硬附會上去般勉強;吳朋奉原本極有魅力的旁白,也顯得
軟疲無趣了。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自製的紀錄片《有怪獸》的片尾字幕中,不見「導演」,我不
知這是否為本片雖豐富活潑,卻顯得混雜瑣碎的原因。全片在花俏生猛的表現形式中
,讓我們「再度」檢視早已病入膏肓的台灣媒體怪獸(我說「再度」,是因為我們已
數不清多少回對台灣媒體痛心疾首,卻莫可奈何)。這麼重要的議題,難免會讓我將
之與《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 Noam Chomsky and the
Media,1992)相提並論。當然,兩部影片的製作條件差距極大,不過,《製造共識》
的論述內容之複雜,較《有怪獸》猶有過之,卻能層層推演,愈析愈明,最重要的憑
恃,還是在於紮實的影音邏輯與辯證推理。《有怪獸》在形式上太玩世不恭,在訪談
、對話的人選取樣太偏狹(太倚重中時系統)。在置入性行銷、總統大選灌票和羅大
佑事件的處理上,雖然都有發人深省的意見,卻未能擦撞出更深刻多元、更具啟發性
的辯證火花。因此,《有怪獸》讓我們再度審視媒體怪狀,卻未能更積極激盪我們的
思辨潛能。
雖然,我曾經頗憂心國內紀錄片過度「全景化」的現象(這當然不是否定「全景」已
積累的、不可抹煞的成績和貢獻),我還是得承認,「全景」的成員在長期的浸淫切
磋中,終究是根柢紮實,內涵深厚。如今,「全景」解散,似乎讓原先籠罩在吳乙峰
陰影下的全景人,得以充分展現他們的能耐。《海棠‧馬沙與珊瑚》便讓我們見識到
身為全景人的力道。因為作者如此不費力地讓福隆沙灘流失的問題蕩漾在青春、搖滾
、恣情、夢想的節拍裡,我們或多或少感染到某種與將近四十年前美國的《蒙特瑞音
樂節》(Monterey Pop,1968)和《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1970)那種浪漫和
使命感共振的況味。只是,到了影片後段,作者似乎玩過頭了,在繽紛鬧熱的激情中
,那隱伏著的沙灘悲鳴,已然十分遙不可及。也許,那正是作者沈痛的暗示?
同樣「全景」出身的黃淑梅,繼去年感動無數人、片長超過三小時的《在中寮相遇》
後推出的新作《寶島曼波》,其企圖也許沒有那麼宏大,卻是極為精鍊準確。在某影
展的評審過程中,評審委員幾乎都感覺到本片雖然長達一百四十二分鐘,卻是一氣呵
成,毫不勉強。作者長時間記錄著中寮鄉清水村12鄰的居民在屋舍毀於地震和土石流
之後,從覓地到重建的過程。作者如此不卑不亢,引領我們見證著居民、外來建築團
隊和官方在折衝、角力的過程中,所流露出人性的光輝和幽黯、憧憬和挫折。或隱或
顯的衝突,漸次匯聚成環環相扣的戲劇張力,我們在感動之餘,也對重建過程之辛酸
喜樂、牽涉層面之複雜瑣碎,有著更具體的領悟。是以,揣想起來,應是沈悶乏趣的
素材,竟如此行雲流水!從這部作品,我們看到作者已然更加成熟凝鍊,更加篤定自
信了。如果不是作者在過程中數次按耐不住,為居於弱勢的村民仗義直言,稍稍干擾
了全片的風格;如果不是在配樂的運用上略嫌粗陋,缺乏通盤考量,還真是不容易吹
毛求疵呢。
我總是求好心切,有時難免下語太重,有時難免失之主觀,得罪之處,還請大家海涵。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Tags:
紀錄片
All Comments

By Ivy
at 2007-07-02T09:59
at 2007-07-02T09:59
Related Posts
紀錄片首映<變調人生--樂生療養院記>

By Bennie
at 2007-06-29T17:36
at 2007-06-29T17:36
搞影像 ㄍㄚˋ創意 30萬大獎等你來挑戰

By Elvira
at 2007-06-28T16:06
at 2007-06-28T16:06
29屆金穗獎的紀錄片

By Ivy
at 2007-06-27T14:35
at 2007-06-27T14:35
版主在上廣播節目喔

By Isabella
at 2007-06-26T18:30
at 2007-06-26T18:30
林岳平「開心」全紀錄 有血有肉

By Ursula
at 2007-06-24T20:44
at 2007-06-24T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