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驚聲尖叫4:受害者情結的迷戀與放下(有大雷) - 恐怖

By Sarah
at 2011-10-06T14:52
at 2011-10-06T14:52
Table of Contents
Charlie: You can’t kill Sidney, she’s Victim Royalty.
你不能殺死席妮,她是受害者的典範。-被刪剪片段,噴泉戲
日前正值美國發行《驚聲尖叫4》DVD的時期,因此我將本文獻給我最愛的導演
Wes Craven,以及飾演Sidney的演員Neve Campbell。
從90年代開始,我就對《驚聲尖叫》系列情有獨鍾,除了在類型敘事的規則有突破
性的翻新外,一個最關鍵的部分就是深入描繪女主角Sidney Prescott面對創傷與
療癒自我的歷程。放眼望去,科幻動作片有「銀幕女英雄」,如《異形》的蕾普莉
、《魔鬼終結者》的莎拉康納,恐怖驚悚片有所謂的Final Girl(最後倖存的女孩)
,大致上《驚聲尖叫》系列的Sidney不僅融合了兩者,還呈現更為寫實與個人的當
代性:第一集,母親接連外遇和遇害對Sidney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第二集,Sidney
的戲劇老師Gus鼓勵她藉由表演,勇敢面對她的陰暗情緒及瘋狂的命運;第三集,即
便Sidney隱居深山,卻扮演類似「張老師熱線」的匿名諮商員,傾聽受害者的心聲。
隔了十一年再推出的第四集,走出母親陰霾的Sidney出書了:她走出受害者的角色,
選擇「reinvent herself」,決心成為一個走出黑暗,走進陽光的堅強女性。我很少
看到在Horror/Slasher(恐怖/砍殺)類型,對Final Girl或是倖存的受害者,有這
麼立體又大篇幅的細膩描寫。在第四集正式上映前,我原本懷疑這集是否有其必要?
Sidney的故事不是已經說完了嗎?不過仔細想想,雖然《驚聲尖叫3》有根據她的故事
翻拍的電影《Stab 3: Return to Woodsboro》,但Sidney本人卻從未在走出陰霾後
真正回到她的故鄉Woodsboro。在第四集,她終於有機會重返家園,處理一個關於創傷
療癒的重大迷思:當個人已經穿越過往的傷痛,他/她是否需要協助療癒個人所屬
團體(或稱為「家族共業」)的傷口,療癒才算真正完成呢?
Rebecca: You are a VICTIM, for life. So embrace it, use it.
你這一輩子都是受害者。就擁抱它、利用它。
……(跳過部分台詞)
Sidney: The book tour is over.
簽書會已經結束了。
凱若琳密思(Caroline Myss)的【點燃療癒之火】一書中,提到「傷痛學」
(Woundology)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成形。從過去不敢揭露內心的傷痛與秘密,到現今
能在心理醫師、陌生人面前大談自己過往的創傷;甚至一些不夠有名或名氣下滑的
藝人,都會透過大眾媒體侃侃而談,自爆過去的受虐史。突然間,受害者變得非常有
力量,使得個人可以利用這個角色,哄抬自己的名氣,或進而在情感上操控他人。
在《驚聲尖叫4》,可以清楚看到受害者情結如何在關鍵角色中運作(註)。Sidney
表妹Jill的母親Kate,在片中呈現較為消極的受害者姿態,以言語表達她被忽略的
不滿(例如:算了、沒關係、反正沒差);片中真正的大魔頭Jill,她的部分在我
4/19的貼文有提過,Jill的行兇動機除了受到母親Kate的影響,再加上與媒體逐漸
形成共犯結構的「受害者明星」的魅力,讓Jill更加迷戀受害者情結,使她將腦筋動
到要複製(Copy)、翻拍(Remake)Sidney的故事,還想學Sidney出書大談她戲劇化
的「受害」歷程。
不過在影片結局,Jill還是踢到鐵板了。就算Jill想要複製Sidney的遭遇,他們兩者
顯然有很大的差距。一個是迷戀與執著受害者情結,進而利用它成為不折不扣的加害
者;一個是徹底放下與結束受害者情結,再造自己成為勇敢堅強、不吝拯救、指導與
關懷他人的英雄。或許一開始Sidney對Jill抱著歉疚感,認為自己應該要對家鄉再次
出現的謀殺案負責,但當她發現自己被想拯救的親人所背叛,她終於理解:「每個人
都應當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在《驚聲尖叫4》,Sidney真正成為一個堅強獨立
的女性,而獨立代表成熟的選擇權:選擇自己想關心與保護的對象,而不受限於任何
的家庭或團體成員。
對我而言,Sidney並非Victim Royalty,而是Hero Royalty;《驚聲尖叫》四集中有
這麼多人陷入受害者情結而無法自拔,唯獨Sidney不吃這一套。她走出了屬於自己的
一條路,也為整個Horror/Slasher類型樹立一個肅然起敬的異數。編導Wes Craven和
Kevin Williamson讓《驚聲尖叫》系列成為深入探討受害者與家庭、媒體文化之間關係
的精湛作品。我想不論之後是否再有第五或第六集,我都會一直熱愛這個系列和持續
關注它的動態。
註:很遺憾地,關於角色的受害者性格發展的戲分,只能在DVD的被刪剪片段中看到,
例如「Dewey’s Test」當中Kate對女警Judy巡視家裡的反應,以及「Hospital Scene」
Trevor和Jill精采的互動:當Trevor對Jill說『你不是Sidney,你不是受害者』的時候
,Jill所露出憤怒與不屑的表情。
--
你不能殺死席妮,她是受害者的典範。-被刪剪片段,噴泉戲
日前正值美國發行《驚聲尖叫4》DVD的時期,因此我將本文獻給我最愛的導演
Wes Craven,以及飾演Sidney的演員Neve Campbell。
從90年代開始,我就對《驚聲尖叫》系列情有獨鍾,除了在類型敘事的規則有突破
性的翻新外,一個最關鍵的部分就是深入描繪女主角Sidney Prescott面對創傷與
療癒自我的歷程。放眼望去,科幻動作片有「銀幕女英雄」,如《異形》的蕾普莉
、《魔鬼終結者》的莎拉康納,恐怖驚悚片有所謂的Final Girl(最後倖存的女孩)
,大致上《驚聲尖叫》系列的Sidney不僅融合了兩者,還呈現更為寫實與個人的當
代性:第一集,母親接連外遇和遇害對Sidney造成心理上的創傷;第二集,Sidney
的戲劇老師Gus鼓勵她藉由表演,勇敢面對她的陰暗情緒及瘋狂的命運;第三集,即
便Sidney隱居深山,卻扮演類似「張老師熱線」的匿名諮商員,傾聽受害者的心聲。
隔了十一年再推出的第四集,走出母親陰霾的Sidney出書了:她走出受害者的角色,
選擇「reinvent herself」,決心成為一個走出黑暗,走進陽光的堅強女性。我很少
看到在Horror/Slasher(恐怖/砍殺)類型,對Final Girl或是倖存的受害者,有這
麼立體又大篇幅的細膩描寫。在第四集正式上映前,我原本懷疑這集是否有其必要?
Sidney的故事不是已經說完了嗎?不過仔細想想,雖然《驚聲尖叫3》有根據她的故事
翻拍的電影《Stab 3: Return to Woodsboro》,但Sidney本人卻從未在走出陰霾後
真正回到她的故鄉Woodsboro。在第四集,她終於有機會重返家園,處理一個關於創傷
療癒的重大迷思:當個人已經穿越過往的傷痛,他/她是否需要協助療癒個人所屬
團體(或稱為「家族共業」)的傷口,療癒才算真正完成呢?
Rebecca: You are a VICTIM, for life. So embrace it, use it.
你這一輩子都是受害者。就擁抱它、利用它。
……(跳過部分台詞)
Sidney: The book tour is over.
簽書會已經結束了。
凱若琳密思(Caroline Myss)的【點燃療癒之火】一書中,提到「傷痛學」
(Woundology)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成形。從過去不敢揭露內心的傷痛與秘密,到現今
能在心理醫師、陌生人面前大談自己過往的創傷;甚至一些不夠有名或名氣下滑的
藝人,都會透過大眾媒體侃侃而談,自爆過去的受虐史。突然間,受害者變得非常有
力量,使得個人可以利用這個角色,哄抬自己的名氣,或進而在情感上操控他人。
在《驚聲尖叫4》,可以清楚看到受害者情結如何在關鍵角色中運作(註)。Sidney
表妹Jill的母親Kate,在片中呈現較為消極的受害者姿態,以言語表達她被忽略的
不滿(例如:算了、沒關係、反正沒差);片中真正的大魔頭Jill,她的部分在我
4/19的貼文有提過,Jill的行兇動機除了受到母親Kate的影響,再加上與媒體逐漸
形成共犯結構的「受害者明星」的魅力,讓Jill更加迷戀受害者情結,使她將腦筋動
到要複製(Copy)、翻拍(Remake)Sidney的故事,還想學Sidney出書大談她戲劇化
的「受害」歷程。
不過在影片結局,Jill還是踢到鐵板了。就算Jill想要複製Sidney的遭遇,他們兩者
顯然有很大的差距。一個是迷戀與執著受害者情結,進而利用它成為不折不扣的加害
者;一個是徹底放下與結束受害者情結,再造自己成為勇敢堅強、不吝拯救、指導與
關懷他人的英雄。或許一開始Sidney對Jill抱著歉疚感,認為自己應該要對家鄉再次
出現的謀殺案負責,但當她發現自己被想拯救的親人所背叛,她終於理解:「每個人
都應當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在《驚聲尖叫4》,Sidney真正成為一個堅強獨立
的女性,而獨立代表成熟的選擇權:選擇自己想關心與保護的對象,而不受限於任何
的家庭或團體成員。
對我而言,Sidney並非Victim Royalty,而是Hero Royalty;《驚聲尖叫》四集中有
這麼多人陷入受害者情結而無法自拔,唯獨Sidney不吃這一套。她走出了屬於自己的
一條路,也為整個Horror/Slasher類型樹立一個肅然起敬的異數。編導Wes Craven和
Kevin Williamson讓《驚聲尖叫》系列成為深入探討受害者與家庭、媒體文化之間關係
的精湛作品。我想不論之後是否再有第五或第六集,我都會一直熱愛這個系列和持續
關注它的動態。
註:很遺憾地,關於角色的受害者性格發展的戲分,只能在DVD的被刪剪片段中看到,
例如「Dewey’s Test」當中Kate對女警Judy巡視家裡的反應,以及「Hospital Scene」
Trevor和Jill精采的互動:當Trevor對Jill說『你不是Sidney,你不是受害者』的時候
,Jill所露出憤怒與不屑的表情。
--
Tags:
恐怖
All Comments

By David
at 2011-10-11T09:05
at 2011-10-11T09:05

By Blanche
at 2011-10-13T09:34
at 2011-10-13T09:34

By Caitlin
at 2011-10-15T04:33
at 2011-10-15T04:33

By Hedda
at 2011-10-16T10:57
at 2011-10-16T10:57

By Odelette
at 2011-10-19T11:03
at 2011-10-19T11:03

By Rebecca
at 2011-10-23T21:31
at 2011-10-23T21:31

By Jack
at 2011-10-26T03:52
at 2011-10-26T03:52

By Sarah
at 2011-10-28T14:34
at 2011-10-28T14:34

By Edward Lewis
at 2011-10-31T05:51
at 2011-10-31T05:51

By Olivia
at 2011-11-04T17:09
at 2011-11-04T17:09

By Donna
at 2011-11-05T04:26
at 2011-11-05T04:26

By Olga
at 2011-11-09T14:50
at 2011-11-09T14:50

By Donna
at 2011-11-12T12:20
at 2011-11-12T12:20

By Adele
at 2011-11-14T05:07
at 2011-11-14T05:07
Related Posts
即將上映 鬼入鏡3 (鬼影實錄3)

By Madame
at 2011-10-04T11:39
at 2011-10-04T11:39
美式恐怖 徘徊 別怕黑 嗜血叢林

By Audriana
at 2011-10-03T22:22
at 2011-10-03T22:22
想問一部兩個殺人魔的片子

By Yedda
at 2011-10-02T23:40
at 2011-10-02T23:40
台北人情WAY創意街區聯合展 展場四

By Doris
at 2011-10-02T20:28
at 2011-10-02T20:28
第23期影藝講堂 NO.23 2011.10-2012.1

By Ophelia
at 2011-10-02T20:28
at 2011-10-02T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