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資,讓電影不一樣 - 台灣
By Dora
at 2015-10-15T15:17
at 2015-10-15T15:17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Indie-Film 看板 #1M7rBbOV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Indie-Film
標題: [新聞] 募資,讓電影不一樣
時間: Thu Oct 15 15:16:50 2015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7610
撰文者:翁書婷
近期一部講述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的紀錄片《灣生回家》,在網路社群上受到頗
多迴響與關注,這個題材的特殊性片子,能夠順利上片,經由募資取得拍攝資金,是相當
關鍵的一環。當初設定目標一百萬計畫集資院線上映計劃,集資啟動100小時內獲得將進
九百人贊助支持而順利達標。
過去電影拍攝的融資途徑,大多需要倚重影展,如今融資方式變得多元,讓更多電影有機
會被看見。群眾募資的存在,雖然不能讓獨立電影完全獲得資金,但可彌補資金缺口,拉
近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創造獨特的粉絲經濟,這是影展沒有辦法帶來的重要效益。
2015年1月22日,美國猶他州帕克城,被稱為好萊塢新銳導演孵化地的日舞影展(
Sundance Film Festival)順利開展。和往年一樣,來自全球上百名電影圈導演齊聚盛宴
,和其他新秀一較高下,除了希望自己的劇情或紀錄片獲得獎項,被獨立電影發行商搶下
發行權,還有更多導演希望獲得前製或拍攝資金,獲得媒體與資深影人的關注。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日舞影展還充滿濃濃的群眾募資味。活動主辦方找來《愛在黎明破
曉時》(Before Sunset)監製史洛斯(John Sloss)等名人以「Financing Through
the Power of Fans」為題,分享群眾募資經驗。「7年來,我們已經幫全球來自166個國
家、超過4萬個電影製作人融資。」全美第二大募資平台Indiegogo執行長羅賓(Slava
Rubin)對TechCrunch體這麼說,同時並積極穿梭會場爭取合作機會。
羅賓表示,10年前,影展幾乎是電影融資的必經之路,但現在不一定要到影展才能幫自己
的電影募到款項。在今年的日舞影展前,影展的融資生態已經悄悄產生變化,獨立製片界
興起先利用Kickstarter與Indiegogo平台募資,再前進影展的潮流。
根據Kickstarter統計,4年來日舞影展每年約有10%、總計70部以上的電影利用
Kickstarter募資。
2014年的日舞影展中,以《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聞名的布瑞夫(Zach Braff)
執導的新片《B咖的幸福劇本》(I Wish I Was Here)在影展第一天,就被焦點影業公司
搶走北美放映版權,這部花費超過600萬美元製作的片子,有過半的資金來自Kickstarter
。
過去影迷們沒有為電影發聲的權利,大型製片商握有電影發行的生殺大權,但現在新銳導
演紛紛利用YouTube以短片方式吸引市場注意,再利用募資平台融資,讓獨立電影成功進
攻大戲院。《親愛的白人》(Dear White People)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2年,探討美國黑人種族歧視的三分鐘短片《親愛的白人》(Dear White People)出
現在YouTube上,雖然議題敏感,但還是有百萬人次以上關注。拍攝這個短片的是不到30
歲的新秀導演賽米恩(Justin Simien),他認為此議題有話題性,想把短片拍成電影,
但苦無資金,於是他利用Indiegogo募資,結果募得4萬美元,超過2萬5美元的目標。
成功募資後,他又順利拿到Code Red Films的投資,不但成功進軍2014日舞影展,拿下劇
情片評審團特別獎,最後獲得獅門影業(Lions Gate)和Roadside Attractions發行,這
部片還拿下群眾募資電影票房總冠軍,上映4個月票房高達4,400萬美元。
這股潮流也吹向台灣。2014年,壹玖八七工作室製作的獨立電影《時下暴力》入圍金馬影
展,成功在院線發行,靠的是在台灣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順利募集55萬元的院線發行暨
宣傳資金。導演廖哲毅與陳心龍僅有25歲,廖哲毅曾參與大學畢業製作《獵男俱樂部》與
《Project 10》等作品,陳心龍則曾參與《街舞狂潮》紀錄片製作。
「整個團隊約60人,但都是跨界做電影,我們沒有真正做電影的經驗,有些人連拍MV、長
片的經驗也沒有。許多前輩建議我們還不要拍,緩一緩,不要這麼衝動。」負責募資事宜
的壹玖八七工作室行銷總監張競說。壹玖八七工作室在電影圈沒沒無聞,《時下暴力》演
員中也沒有明星,校園暴力題材更是生硬,不過群眾募資平台讓團隊突破這些限制,快速
有效率地接觸到觀眾。
「以年輕賣年輕,不主打劇本而是主打25歲年輕團隊,這個作法非常高明。在flyingV上
團隊以『年輕,絕對不是被否定的理由』、『年輕人,在台灣絕對能找到出路』文字影音
吸引群眾,讓導演廖哲毅與陳心龍被大眾看見。」貝殼放大(Backer-founder)共同創辦
人林大涵指出。
「獨立電影要能募資成功,背後的價值理念非常重要。」林大涵強調。「《時下暴力》就
是我們當下的生命經驗,我們有年齡優勢,延續這樣生命經驗,容易觸及人心。」導演廖
哲毅說。「我們拋出一個重要價值理念:當下年輕人對於環境憤怒與不滿,但抱怨不是唯
一出路,不開心這件事要想辦法解決。我們沿著脈絡尋找共鳴,尋找年輕人的認同。」張
競分析。
「台灣獨立電影參與群眾募資日益成熟,首映會、前製、拍攝、後製、院線發行等各個融
資環節都已經有代表案例,獨立電影群眾募資正在穩定成長中。」林大涵分析。根據貝殼
放大統計,台灣電影已經累計有132件在群眾募資平台中融資,總額超過3,000萬元,支持
人數約1萬4千人,其中又以紀錄片募資金額最高達1,300萬元,劇情片名列第二約為900萬
元。
「你問我群眾募資電影能否讓獨立電影打破傳統電影資金生態鏈,脫離傳統融資的束
縛?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群眾募資不能只看資金價值,而是行銷面上的戰略價值,是
一個和市場對話的好機制。」張競強調。
張競指出,《時下暴力》總預算約500-700萬元,群眾募資的55萬元經費僅能補足小額
資金缺口,但《時下暴力》的首映會有400人參加,團隊透過email把人氣到引導到
Facebook,讓不同的社群媒體產生交互作用。
在《時下暴力》之前,2013年的《看見台灣》是台灣第一個透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 籌
措經費,來舉行首映會的電影,並且成功引發社會關注,最後創下兩億元驚人票房。雖然
是紀錄片,但是有侯孝賢監製、吳念真旁白,耗資近1億元,已經接近大片等級,籌資250
萬元舉行戶外首映會,目的在於粉絲與社群經營。
「在中正紀念堂舉行露天首映會,有濃濃的宣誓作用。」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說。首
映會會場特別製作了長23公尺、高3.3公尺的感謝牆,寫滿3千名支持者姓名,「影迷在現
場看到自己的名字,紛紛用打卡和上傳照片等行動表達支持,於是《看見台灣》快速在
Facebook散布開來。」在此同時,齊柏林在Facebook上經營的飛閱台灣粉絲團已超過2萬
人。
今年舞蹈紀錄片陳芯宜拍攝的《行者》,則因群眾募資的成功,有了好口碑,延長戲院的
排片時間。《行者》設定80萬元台幣募資,最終達到116萬元、賣出1千多張預售票。「紀
錄片在戲院上映時間達3個月,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林大涵指出。《行者》首創台灣
「秘境小旅行」,讓支持者參與陽明山電影拍攝地點深度旅遊,參與的都是鐵粉,對舞蹈
議題有強烈的興趣。「消費者的支持手法,已非過去單純買票去戲院支持,而是擁有更多
種包裝,更多種創意玩法,利用這些包裝與玩法達到參與感。」王師分析。
群眾募資對於獨立電影的正面幫助,如果僅用上述的影展或是票房價值衡量,太過於市儈
,也過於藐視獨立電影的價值。紀錄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紀錄片《太陽.不遠》,就是一
個為了「運動」而非影展的群眾募資獨立電影。《太陽.不遠》在2014年4月7日於V
Democracy群眾募資平台提案,而後又選在立法院旁露天首映。
《太陽.不遠》共募得501萬元台幣、3,154人支持,這是《太陽.不遠》在平台的募資數
字,數字雖是無形,但這些數字看在參與這部片的導演與工作人員眼中,是一種群眾賦予
的使命感,這些使命感也化為有形的「集體動員」力量。
「這部影片共10位導演,都是做為義工完成這部電影。我們接受到台灣以及海內外3,154
位朋友的捐款,製作團隊超過百人,僅僅聽打員就達42人,同時還有41位義工朋友在太陽
花運動現場幫助拍攝。」《太陽.不遠》監製賀照緹在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說道。
另外,群眾平台的快速資金集結,也讓團隊利用僅僅7個月的超短製作期,以對抗大眾的
集體健忘,「我們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呈現當時民主運動的重要片段,因為時間越長,流
失的東西越多。」賀照緹說。
「十個導演,九塊拼圖,我希望《太陽.不遠》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結論。透過
觀眾的詮釋,繼續拼圖,它們或是文字,或為錄像,形成公民社會的公共論壇。」賀照緹
在《獨立評論@天下》寫道。
當獨立電影融資和群眾募資平台越走越近,不僅新稅導演、小成本、小製作,就連大導演
、大明星、知名製片的大成本、大製作也紛紛挾著YouTube與Twitter上的百萬粉絲基礎,
在Kickstarter或Indiegogo進行募資,會如何排擠真正無名的導演呢?當群眾募資平台的
市場走向和獨立電影融資越走越近,那獨立電影的精神會不會也隨之市場化呢?獨立電影
產業還能保有扶植小成立製作、新銳導演的初衷嗎?「電影節已經被潛伏的電影行銷者與
希望露面引起狗仔注意的明星們接管了,日舞影展應該和這些無關。」日舞影展創辦人雷
德福(Robert Redford)的擔憂其實並不遙遠。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Indie-Film
標題: [新聞] 募資,讓電影不一樣
時間: Thu Oct 15 15:16:50 2015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7610
撰文者:翁書婷
近期一部講述日治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的紀錄片《灣生回家》,在網路社群上受到頗
多迴響與關注,這個題材的特殊性片子,能夠順利上片,經由募資取得拍攝資金,是相當
關鍵的一環。當初設定目標一百萬計畫集資院線上映計劃,集資啟動100小時內獲得將進
九百人贊助支持而順利達標。
過去電影拍攝的融資途徑,大多需要倚重影展,如今融資方式變得多元,讓更多電影有機
會被看見。群眾募資的存在,雖然不能讓獨立電影完全獲得資金,但可彌補資金缺口,拉
近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創造獨特的粉絲經濟,這是影展沒有辦法帶來的重要效益。
2015年1月22日,美國猶他州帕克城,被稱為好萊塢新銳導演孵化地的日舞影展(
Sundance Film Festival)順利開展。和往年一樣,來自全球上百名電影圈導演齊聚盛宴
,和其他新秀一較高下,除了希望自己的劇情或紀錄片獲得獎項,被獨立電影發行商搶下
發行權,還有更多導演希望獲得前製或拍攝資金,獲得媒體與資深影人的關注。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日舞影展還充滿濃濃的群眾募資味。活動主辦方找來《愛在黎明破
曉時》(Before Sunset)監製史洛斯(John Sloss)等名人以「Financing Through
the Power of Fans」為題,分享群眾募資經驗。「7年來,我們已經幫全球來自166個國
家、超過4萬個電影製作人融資。」全美第二大募資平台Indiegogo執行長羅賓(Slava
Rubin)對TechCrunch體這麼說,同時並積極穿梭會場爭取合作機會。
羅賓表示,10年前,影展幾乎是電影融資的必經之路,但現在不一定要到影展才能幫自己
的電影募到款項。在今年的日舞影展前,影展的融資生態已經悄悄產生變化,獨立製片界
興起先利用Kickstarter與Indiegogo平台募資,再前進影展的潮流。
根據Kickstarter統計,4年來日舞影展每年約有10%、總計70部以上的電影利用
Kickstarter募資。
2014年的日舞影展中,以《情歸紐澤西》(Garden State)聞名的布瑞夫(Zach Braff)
執導的新片《B咖的幸福劇本》(I Wish I Was Here)在影展第一天,就被焦點影業公司
搶走北美放映版權,這部花費超過600萬美元製作的片子,有過半的資金來自Kickstarter
。
過去影迷們沒有為電影發聲的權利,大型製片商握有電影發行的生殺大權,但現在新銳導
演紛紛利用YouTube以短片方式吸引市場注意,再利用募資平台融資,讓獨立電影成功進
攻大戲院。《親愛的白人》(Dear White People)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2年,探討美國黑人種族歧視的三分鐘短片《親愛的白人》(Dear White People)出
現在YouTube上,雖然議題敏感,但還是有百萬人次以上關注。拍攝這個短片的是不到30
歲的新秀導演賽米恩(Justin Simien),他認為此議題有話題性,想把短片拍成電影,
但苦無資金,於是他利用Indiegogo募資,結果募得4萬美元,超過2萬5美元的目標。
成功募資後,他又順利拿到Code Red Films的投資,不但成功進軍2014日舞影展,拿下劇
情片評審團特別獎,最後獲得獅門影業(Lions Gate)和Roadside Attractions發行,這
部片還拿下群眾募資電影票房總冠軍,上映4個月票房高達4,400萬美元。
這股潮流也吹向台灣。2014年,壹玖八七工作室製作的獨立電影《時下暴力》入圍金馬影
展,成功在院線發行,靠的是在台灣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順利募集55萬元的院線發行暨
宣傳資金。導演廖哲毅與陳心龍僅有25歲,廖哲毅曾參與大學畢業製作《獵男俱樂部》與
《Project 10》等作品,陳心龍則曾參與《街舞狂潮》紀錄片製作。
「整個團隊約60人,但都是跨界做電影,我們沒有真正做電影的經驗,有些人連拍MV、長
片的經驗也沒有。許多前輩建議我們還不要拍,緩一緩,不要這麼衝動。」負責募資事宜
的壹玖八七工作室行銷總監張競說。壹玖八七工作室在電影圈沒沒無聞,《時下暴力》演
員中也沒有明星,校園暴力題材更是生硬,不過群眾募資平台讓團隊突破這些限制,快速
有效率地接觸到觀眾。
「以年輕賣年輕,不主打劇本而是主打25歲年輕團隊,這個作法非常高明。在flyingV上
團隊以『年輕,絕對不是被否定的理由』、『年輕人,在台灣絕對能找到出路』文字影音
吸引群眾,讓導演廖哲毅與陳心龍被大眾看見。」貝殼放大(Backer-founder)共同創辦
人林大涵指出。
「獨立電影要能募資成功,背後的價值理念非常重要。」林大涵強調。「《時下暴力》就
是我們當下的生命經驗,我們有年齡優勢,延續這樣生命經驗,容易觸及人心。」導演廖
哲毅說。「我們拋出一個重要價值理念:當下年輕人對於環境憤怒與不滿,但抱怨不是唯
一出路,不開心這件事要想辦法解決。我們沿著脈絡尋找共鳴,尋找年輕人的認同。」張
競分析。
「台灣獨立電影參與群眾募資日益成熟,首映會、前製、拍攝、後製、院線發行等各個融
資環節都已經有代表案例,獨立電影群眾募資正在穩定成長中。」林大涵分析。根據貝殼
放大統計,台灣電影已經累計有132件在群眾募資平台中融資,總額超過3,000萬元,支持
人數約1萬4千人,其中又以紀錄片募資金額最高達1,300萬元,劇情片名列第二約為900萬
元。
「你問我群眾募資電影能否讓獨立電影打破傳統電影資金生態鏈,脫離傳統融資的束
縛?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但是群眾募資不能只看資金價值,而是行銷面上的戰略價值,是
一個和市場對話的好機制。」張競強調。
張競指出,《時下暴力》總預算約500-700萬元,群眾募資的55萬元經費僅能補足小額
資金缺口,但《時下暴力》的首映會有400人參加,團隊透過email把人氣到引導到
Facebook,讓不同的社群媒體產生交互作用。
在《時下暴力》之前,2013年的《看見台灣》是台灣第一個透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 籌
措經費,來舉行首映會的電影,並且成功引發社會關注,最後創下兩億元驚人票房。雖然
是紀錄片,但是有侯孝賢監製、吳念真旁白,耗資近1億元,已經接近大片等級,籌資250
萬元舉行戶外首映會,目的在於粉絲與社群經營。
「在中正紀念堂舉行露天首映會,有濃濃的宣誓作用。」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說。首
映會會場特別製作了長23公尺、高3.3公尺的感謝牆,寫滿3千名支持者姓名,「影迷在現
場看到自己的名字,紛紛用打卡和上傳照片等行動表達支持,於是《看見台灣》快速在
Facebook散布開來。」在此同時,齊柏林在Facebook上經營的飛閱台灣粉絲團已超過2萬
人。
今年舞蹈紀錄片陳芯宜拍攝的《行者》,則因群眾募資的成功,有了好口碑,延長戲院的
排片時間。《行者》設定80萬元台幣募資,最終達到116萬元、賣出1千多張預售票。「紀
錄片在戲院上映時間達3個月,這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林大涵指出。《行者》首創台灣
「秘境小旅行」,讓支持者參與陽明山電影拍攝地點深度旅遊,參與的都是鐵粉,對舞蹈
議題有強烈的興趣。「消費者的支持手法,已非過去單純買票去戲院支持,而是擁有更多
種包裝,更多種創意玩法,利用這些包裝與玩法達到參與感。」王師分析。
群眾募資對於獨立電影的正面幫助,如果僅用上述的影展或是票房價值衡量,太過於市儈
,也過於藐視獨立電影的價值。紀錄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紀錄片《太陽.不遠》,就是一
個為了「運動」而非影展的群眾募資獨立電影。《太陽.不遠》在2014年4月7日於V
Democracy群眾募資平台提案,而後又選在立法院旁露天首映。
《太陽.不遠》共募得501萬元台幣、3,154人支持,這是《太陽.不遠》在平台的募資數
字,數字雖是無形,但這些數字看在參與這部片的導演與工作人員眼中,是一種群眾賦予
的使命感,這些使命感也化為有形的「集體動員」力量。
「這部影片共10位導演,都是做為義工完成這部電影。我們接受到台灣以及海內外3,154
位朋友的捐款,製作團隊超過百人,僅僅聽打員就達42人,同時還有41位義工朋友在太陽
花運動現場幫助拍攝。」《太陽.不遠》監製賀照緹在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說道。
另外,群眾平台的快速資金集結,也讓團隊利用僅僅7個月的超短製作期,以對抗大眾的
集體健忘,「我們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呈現當時民主運動的重要片段,因為時間越長,流
失的東西越多。」賀照緹說。
「十個導演,九塊拼圖,我希望《太陽.不遠》是一個開始,而不是一個結論。透過
觀眾的詮釋,繼續拼圖,它們或是文字,或為錄像,形成公民社會的公共論壇。」賀照緹
在《獨立評論@天下》寫道。
當獨立電影融資和群眾募資平台越走越近,不僅新稅導演、小成本、小製作,就連大導演
、大明星、知名製片的大成本、大製作也紛紛挾著YouTube與Twitter上的百萬粉絲基礎,
在Kickstarter或Indiegogo進行募資,會如何排擠真正無名的導演呢?當群眾募資平台的
市場走向和獨立電影融資越走越近,那獨立電影的精神會不會也隨之市場化呢?獨立電影
產業還能保有扶植小成立製作、新銳導演的初衷嗎?「電影節已經被潛伏的電影行銷者與
希望露面引起狗仔注意的明星們接管了,日舞影展應該和這些無關。」日舞影展創辦人雷
德福(Robert Redford)的擔憂其實並不遙遠。
--
Tags:
台灣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國家電影片庫 寶藏棲身工業區
By Regina
at 2015-10-14T14:31
at 2015-10-14T14:31
全國 《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
By Hedda
at 2015-10-11T19:02
at 2015-10-11T19:02
百日告別
By Megan
at 2015-10-10T23:52
at 2015-10-10T23:52
電影《小孩》10/14將到新竹放映!
By Lily
at 2015-10-09T01:13
at 2015-10-09T01:13
這是哪部國片 求片名
By Ingrid
at 2015-10-06T13:54
at 2015-10-06T13:54